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最新资料,WOR文档,可编辑修改】北京建筑业发展年度报告BEIJINGCONSTRUCTIONINDUSTRYANNUALREPORT!!!lIliri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第一部分发展状况 5\o"CurrentDocument"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 5\o"CurrentDocument"二、首都城市建设任务快速增加 5\o"CurrentDocument"三、建筑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6\o"CurrentDocument"四、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8\o"CurrentDocument"五、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平稳发展 10\o"CurrentDocument"六、建筑市场份额占比较为明显 11\o"CurrentDocument"七、中介机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 12\o"CurrentDocument"八、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升 12\o"CurrentDocument"九、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得到好转 13\o"CurrentDocument"十、行政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4\o"CurrentDocument"十一、工程安全质量状况有所改善 15\o"CurrentDocument"十二、科学技术进步创新成果显著 16\o"CurrentDocument"十三、建筑节能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16\o"CurrentDocument"十四、行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17\o"CurrentDocument"十五、行业协会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8\o"CurrentDocument"第二部分总体评价 19\o"CurrentDocument"一、城市建设能力快速增长,但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19\o"CurrentDocument"二、行业转型发展效果显现,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 19\o"CurrentDocument"三、政府监管水平有所提升,但服务意识尚需强化 . 20\o"CurrentDocument"四、市场整顿工作成效明显,但市场秩序仍需规范 . 20\o"CurrentDocument"五、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但推广应用不够普遍 . 21\o"CurrentDocument"六、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但施工任务仍很严峻 . 21\o"CurrentDocument"第三部分发展思路 22\o"CurrentDocument"一、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22\o"CurrentDocument"(一)加强人员资格管理,提升人才技能水平 2..2.\o"CurrentDocument"(二)推广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2..2.\o"CurrentDocument"(三)鼓励走出去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2..3.\o"CurrentDocument"(四)推动高端化发展,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 2..3.\o"CurrentDocument"二、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24\o"CurrentDocument"(一)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4.\o"CurrentDocument"(二)调整市区两级分工,构建服务监管体系 2..4.\o"CurrentDocument"(三)推行执法责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2..5.\o"CurrentDocument"三、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25\o"CurrentDocument"(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力,完善招标投标管理 2..5.\o"CurrentDocument"(二)强化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双方行为 2..6.\o"CurrentDocument"(三)加强劳务监督管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2..6.\o"CurrentDocument"(四)加强有形市场建设,强化市场服务功能 2..7.\o"CurrentDocument"四、加强建设过程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27\o"CurrentDocument"(一)强化安全质量管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2..7.\o"CurrentDocument"(二)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 2..8.\o"CurrentDocument"(三)完善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经营环境 2..8.\o"CurrentDocument"五、加大服务监管力度,确保重点工程建设 29\o"CurrentDocument"(一)加强组织协调管理,保障奥运工程建设 2..9.\o"CurrentDocument"(二)开设绿色特别通道,抓好交通工程建设 2..9.\o"CurrentDocument"(三)强化基础数据工作,夯实服务监管基础 2..9.第一部分发展状况2006年是本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践“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本市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完368.7本市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完368.7亿元,同比增长15.8%,成建筑业总产值2316.4亿元(见图1),同比增长14.4%;实现增加值图1建筑业经济指标发展趋势(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7年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同比增长0.1%;上缴税金71.6亿元,同比增长9.1%;完成外埠产值721.04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境外产值303.8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2.8亿元,同比增长67.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6.4万元/人,同比增长3.8%。建筑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 1198.19亿元,占比55.27%;完成外埠产值521.74亿元,占比72.36%;完成境外产值298.06亿元,占比98.09%;实现利润80亿元,占比70.9%。二、首都城市建设任务快速增加为确保2008年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北京城市建设在确保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外,重点加大了轨道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动了首都城市建设任务的快速增长。本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1.5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935.3亿元,同比增长53.2%,增幅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19.9亿元,同比增长12.8%(见图2)。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4069.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2%;其图2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的发展趋势(单位:亿元)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1814.3c 1155.6 1297.4 1530.5876.9 1170 6 989.4961.2 ' 599 1.328.2 377.4 52213303 421.5783.83371.52528.3 2827.22157.11473.315251202.51719.9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7年卷)中商品房施工面积1048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房屋竣工面积41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4%;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3193.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3%(见图3)。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2-2007年卷)重点工程建设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全年共确定5大类、14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其中续建90项,计划新开56项。截至年底,实现新开工程 52项、在施工程107项、竣工工程35项,累计完成投资751.26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90.66%,比上年高出约26个百分点。奥运场馆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计划顺利推进。一是34项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总体进展较好。 12个新建比赛场馆全部开工建设,国家体育场已顺利完成钢结构卸载,国家游泳中心外部膜结构已完成安装;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奥体中心英东体育馆、首都体育馆进行旧馆加固及改扩建部分施工;国家会议中心钢结构安装完成60%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正进行园内道路和桥梁建设及树木移植工作; 丰台垒球场及5项奥运设施周边道路相继竣工。二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机场北线、京承高速公路二期等交通工程全面竣工,地铁五号线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 99%地铁四号线、十号线一期工程进入紧张施工阶段,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拆迁进展顺利,已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三、建筑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隶属关系上看,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 7412家,同比增长4.5%。其中,本市建筑业企业4715家,占总数的63.6%;中央在京的建筑业企业115家,占总数的1.6%;外省市进京企业2582家,占总数的34.8%(见表1)。大量外省市进京建筑企业,尤其是劳务分包企业,弥补了本市存在较大缺口的劳务层人员,有力的促进本市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表12006年在京建筑业企业数量统计表(单位:家)\等级企'业\分类 \总计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小计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小计一级二级三级及以下小计一级二级不分级本 市4715850121362774253592255795254227316113144中央在京115731854104236240000外省进京2582970855313243079545122511981768425108合计741218931157216024554429742102226651090700138252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从资质序列上看,2006年本市市属企业中施工总承包企业 850家,占比18%专业承包企业数量3592家,占主导地位,达76.18%;劳务分包企业273家,占比5.82%。2005年本市市属企业中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的数量分别是 813家、3855家、226家。全市共有特级企业 115家,同比增长35.3%;一级企业2163家,同比增长22.1%;二级企业1762家,同比增长2.1%;三级及以下企业3372家,同比减少3.5%。较之2005年,本市建筑企业产业组织结构日趋合理,符合金字塔型发展趋势。从所有制性质上看,本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数为 457家,而劳务分包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仅为 4家。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中,以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居多,其中私营企业1329家,有限责任公司864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共 100家。在劳务分包企业中,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 99家(见表2)。表2 按所有制性质划分本市建筑企业数量(单位:个)所有制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类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20819359148643313295149劳务分包企业194032067002167.92亿元,同比增长数据来源:20062167.92亿元,同比增长从完成产值上看,本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5%。其中完成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1765.92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建筑安装业产值219.98亿元,同比增长20.8%;完成建筑装饰业产值 152.71亿元,同比增长18.9%;完成其他类产值29.31亿元,同比增长22.5%。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总产值 1750.7亿元,占比80.75%;专业承包企业完成总产值417.22亿元,占比19.25%。在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中,特级企业完成 511.94亿元,同比增长8.3%;一级企业完成967.88亿元,同比增长17.4%;二级企业完成190.62亿元,同比增长8.2%;三级企业完成80.26亿元,同比增长12.6%(见图4)。在专业承包企业完成的建筑业产值中,一级企业完成240.92亿元,同比增长32.2%;二级企业完成79.48亿元,同比增长3.5%;三级及以下企业完成96.82额3097.91亿元,占比67.15%。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合同额 3991.64亿元,占比86.53%;专业承包企业签订合同额621.59亿元,占比13.47%。在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的合同额中, 特级企业签订1459.72亿元,占比36.57%;一级企业签订2151亿元,占比53.89%;二级企业签订282.73亿元,占比7.08%;三级企业签订98.19亿元,占比2.46%(见图6)。在专业承包企业签订的合同额中,一级企业签订401.91亿元,占比64.66%;二级企业签订111.31亿元,占比17.91%;三级及以下企业签订 108.37亿元,占比17.43%(见图7,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图6图6按资质等级分施工总承企
业签订合同额占比情况图7按资质等级分专业承包企
业签订合同额占比情况四、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2006年,本市建筑业施工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开拓外埠市场、境外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一
定成绩。在外埠市场方面,共完成产值为 721.04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外埠产值521.74亿元,占比72.36%。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外埠产值 627.1亿元,占比86.97%;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外埠产值 93.94亿元,占比13.03%。在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的外埠产值中,特级企业完成249.27亿元,占比39.75%;一级企业完成351.74亿元,占比56.09%;二级企业完成22.86亿元,占比3.65%;三级企业完成3.23亿元,占比0.51%(见图8)。在专业承包企业完成的外埠产值中,一级企业完成76.4亿元,占比81.33%;二级企业完成10.18亿元,占比10.84%;三级及以下企业完成 7.36亿元,占比7.83%(见图9,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
本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在外埠房屋施工面积 4601.4万平方米,外埠房屋竣工面积 983.9万平方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外埠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分别为 3361.4和663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73.05%和67.38%。在外埠房屋施工面积和外埠房屋竣工面积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为 4581.5和972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 99.57%和98.79%;建筑安装业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为19.9和11.9万平方米,占比分别为 0.43%和1.21%(见表3)。表3按行业分建筑企业外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类别行业外埠房屋施工面积(单位:万平方米)外埠房屋竣工面积(单位:万平方米)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4581.5972房屋工程建筑4518.8956土木工程建筑62.716建筑安装业19.911.9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在境外市场方面,本市建筑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03.8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境外总产值298.06亿元,占比98.09%。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境外总产值 303.06亿元,占比99.7%,其中特级企业完成173.95亿元,占比57.4%;一级企业完成127.55亿元,占比42.09%;二级企业完成1.56亿元,占比0.51%(见图10)。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境外总产值0.81亿元,占比0.3%,其中一级企业完成0.8亿元,占比98.77%;三级企业完成0.01亿元,占比1.23%。
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五、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平稳发展企业资产情况:2006年本市建筑施工企业总资产达到 3971.5亿元,同比增长15.3%;负债2630.6亿元,同比增长19.8%;资产负债率为66.24%,同比增长2.4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达到2854.6亿元,负债为187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5.55%。按行业类别划分来看,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的总资产为 3459.8亿元,负债为2298.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43%;从事建筑安装业企业的总资产为304.5亿元,负债为21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9.46%;从事建筑装饰业企业的总资产为 149.6亿元,负债为88.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59.43%。企业实现利润:本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工程结算利润 189.9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利润总额112.8亿元,同比增长67.6%(见图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程结算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01和80亿元,占比分别为53.2%和70.9%。工程结算利润率7.1%,同比增长0.2%,产值利润率5.2%,同比增长1.9%。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7年卷)六、建筑市场份额占比较为明显本市建筑市场中的施工总承包、 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 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占领市场,下面仅以5-12月的统计数字为例,分别说明其市场份额占有情况。施工总承包工程共发包683项,合同额387.20亿元。按照工程项数和合同额计算,本市所属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6.72%和71.92%,占居主导地位,而外地进京企业和中央在京企业的占比相对较小(见表4,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综合经济处)。表4本市所属、外地进京和中央在京施工总承包企业市场占有率隶属关系按工程项数计算按合同额计算承揽工程数量(项)市场占有率合同额(亿元)市场占有率本市所属52476.72%278.4771.92%外地进京7110.40%41.5210.72%中央在京8812.88%67.2117.36%合计683100%387.2100%专业承包工程共发包5237项,合同额146.09亿元。按照工程项数和合同额计算, 本市所属企业的比例较低,而外地进京专业承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 占居主导地位,分别为79.36%和54.43%(见表5,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综合经济处)。表5本市所属、外地进京和中央在京专业承包企业市场占有率隶属关系按工程项数计算按合同额计算承揽工程数量(项)市场占有率合同额(亿元)市场占有率本市所属72413.82%38.7326.51%外地进京415679.36%79.5154.43%中央在京3576.82%27.8519.06%合 计5237100%146.09100%劳务分包工程共发包10581项,合同额119.31亿元。按照工程项数和合同额计算,本市所属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极低,而外地进京劳务分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99帰口99.16%,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见表6,数据来源:北京市建委综合经济处)。表6本市所属、外地进京和中央在京劳务分包企业市场占有率隶属关系按工程项数计算按合同额计算承揽工程数量(项)市场占有率合同额(亿元)市场占有率本市所属1061.00%10.84%外地进京1047599.00%118.3199.16%中央在京00.00%00.00%合 计10581100%119.31100%七、中介机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在本市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行业中介机构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 从各类中介机构的企业数量上看,本市共有监理企业 259家,新增5家,其中甲级156家,乙级64家;招标代理机构273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甲级95家,乙级79家;造价咨询机构229家,减少22家,其中甲级101家,乙级128家(见表7)。在市场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造价咨询企业数量反而减少,反映造价咨询业务正逐步向部分实力强的企业集中,有利于造价咨询企业做强做大,提升综合竞争力。表72006年北京市中介机构资质等级情况(单位:家)等级分类甲级乙级暂定/丙级总计招标代理957999273造价咨询101128/229监理企业1566439259资料来源: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本市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完成营业收入 84.6亿元;实现利润7.3亿元;承揽合同额120亿元,其中境外承揽合同额44.7亿元,占比37.3%;资产总计75.7亿元,负债4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60.8%。仅以本市建筑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从主营业务划分的营业收入上看,房屋建筑工程营业收入为 67.2亿元,占比79.4%;电力工程营业收入4.8亿元,铁路工程营业收入3.5亿元,市政公用工程营业收入 3.1亿元,水利水电工程营业收入 2.1亿元,化工、石油工程营业收入 2.1亿元。从监理企业主营业务承揽的合同额上看,其中房屋建筑工程合同额 99.6亿元,占比61.3%;电力工程合同额5.5亿元,占比4.6%;铁路工程合同额6亿元,占比5%水利水电工程合同额 2.1亿元(见表8)。从监理企业的从业人员上看,共有从业人员42105人,同比增长10%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38217人,同比增长12.1%。表8本市监理企业按主营业务划分情况(单位:万元)营业收入监理合同额房屋建筑工程67.2—99.6电力工程4.85.5铁路工程3.56水利水电工程2.12.1冶炼工程0.30.6资料来源: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八、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升随着企业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以及本市建筑行业执业人员资格体系和从业人员资格体系的逐步完善,本市建筑队伍规模和素质均有所提升。截至 2006年底,本市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66.9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30.96万人,占比46.3%。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中, 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为 50.51万人,占比75.5%,其中特级企业10.29万人,占比20.4%;一级企业29.06万人,占比57.5%;二级和三级企业分别为 8.08万人和3.07万人,占比分别为16呀口6.1%。专业承包企业的从业人员为 16.39万人,占比24.5%,其中一级、二级和三级及以下企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 6.84万人、4.2万人和5.35万人,占比分别为41.7%、25.6%和32.7%。从业人员中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达 22.25万人,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为17.96万人,专业承包为4.29万人,占比分别为80.7%和19.3%(见表9)。在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中,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员为18.62万人,占比83.7%;从事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的人员分别为2.05万人和1.28万人,占比分别为9.2%和5.8%。表9本市建筑企业按类别、资质等级划分人员情况统计表(单位:人)、等级分类、'总计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及以下管理人员1071401739745476122385738995768739461工程技术人员108873152464390513269670611541814310063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22248443464108730210046431184761227512104现场施工人员370628584281579234722714845406762252929000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本市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管理人员达到 10.71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人员为5.21万人,占比48.6%。在管理人员中,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管理人员为 8.11万人,占比75.7%;从事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的管理人员分别为 1.32万人和1.03万人,占比分别为12.3%和9.7%。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 10.89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5.16万人,占比47.4%。在技术人员中,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的技术人员为 8.1万人,占比74.4%;从事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的技术人员分别为 1.48万人和1.06万人,占比分别为13.5%和9.7%。具备专业技能并纳入执业资格体系的执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其中注册监理师人数为 8263人,同比增长11.7%;注册造价师人数为5663人,同比增长10%一级和二级建造师人数为2.4万人,同比增长20%九、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得到好转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建筑业的引导力度, 以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监管职能重新整合为保证,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息监管系统为依托,着力推进基于市场准入、工程交易、合同订立和履约诸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打造一条涉及市场各方主体、贯穿市场各个环节、涵盖市场多个层面的监管链,努力遏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本市建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推动行政立法,出台了招标投标管理、工程安全质量等 9个方面和36项规范性文件,为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提供了法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管理,细化不同专业工程施工许可条件。通过对建筑施工许可法定条件的严格审核和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强制性技术标准的依法严格监管,避免了不符合建设条件的建设项目进入建筑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一年来陆续开展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奥运建材、大型机械设备使用安全、施工扬尘治理、建筑节能、市政工程、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专项执法检查30余次,共检查工程2533项、9072万平方米,约为上年的两倍,共执行处罚决定 248起,同比增长37%。同时,加强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监督管理,对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试行累积记分制度,配套制定了违规行为及处罚措施记分标准、资质标准现场核查规范等相关规定,对市场主体资格实施动态化的准入、清出管理,取得较好效果。四是做好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工作,按时清理解决了2003年年底前拖欠的工程款,清偿比例达到了 99.26%。落实劳务费支付监管制度,全市应结算劳务费结算率为98.16%,已支付劳务费支付率为98.11%,结算、支付率大大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工程款和民工工资长效管理制度和措施,出台了《北京市建设工程劳务费管理若干规定》、《关于全面推行农民工实名制卡的通知》、《关于在建设工程发包承包活动中设定保证担保的若干规定》等长效性的管理规定。六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制定了《专业担保机构资信评价方案》、保函保管工作程序等配套措施,并向社会推介了一批专业担保机构,进一步完善工程担保制度,运用经济手段规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的履约行为,防范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培育和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促进“代建制”工作不断规范,继续加强对 43家项目管理试点单位开展业务情况的跟踪调研,并召开了部分试点单位座谈会,总结经验,为完善工程项目管理和“代建制”工作提出措施建议;开展质量保险试点工作,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组织召开了全市宣贯大会,对试点项目进行了初选,参照上海、青岛等地推行工程质量保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险条款。十、行政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大力调整思维方式,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市区两级建委行政职责分工、工程招标投标、合同和劳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启动了前期研究,为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构建服务型政府打下基础。同时,市建委为确保重点工程实现开工计划,开辟了重点工程前期手续绿色通道,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力促开工。积极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掌握新开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主动提供业务指导,及时协调手续办理问题,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为重点工程建设赢得了时间,尤其加强了对奥运工程的服务工作。为建立健全“阳光工程”监督机制,全面深入地贯彻“公开、公正、公平、廉洁、高效”的“阳光工程”原则,加强了廉政责任制,市建委与重点工程建设单位签订了《北京市重点工程实施共建“阳光工程”责任书》。推进政务公开,制定了《北京市建委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标准、程序,拓展了政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基础工作建设,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制度,不断完善基础管理的指标体系,定期分析建筑市场经济形势,以及施工许可、行政执法等情况和问题,为政府各部门和建筑业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值班和应急指挥体系及流程,初步构建起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服务到位的突发事件应急和值班机制,提高了对突发性事件和处置值班信息的效率、质量。应急值班中心开通三个月以来,共接市民来电7万多个,反映出的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 ,2006年共接待人民群众来访7632批15971人次,受理人民群众来信8465件,多是反映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拖欠工程款及民工工资等热点问题。市建委自7月12日开通便民服务热线以来,共接待服务热线117199次,市民多是反映咨询、投诉建设等方面的相关问题,便民服务热线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十一、工程安全质量状况有所改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 施工生产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年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出台了《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工作规定》等管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安全监管职责,完善了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出台了《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对规范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指导安全生产的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年相对死亡人数也较去年有了明显降低,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71起,死亡人数83人,比2005年减少事故起数1起,死亡人数减少2人,百亿元产值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20%。在以预防高坠和物体打击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组织专项检查工程 11528项次,涉及工地8695个,累计检查率132.6%,受检工地100%达标。强化对奥运、地铁等重点工程的专项监督,成立奥运、地铁工程安全质量现场监督组,对于奥运工程坚持标准先行,加强过程控制,对于地铁工程采取不定期巡回检查。建筑企业严格落实工程管理和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推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工作,使安全管理程序化、场容场貌秩序化、安全防护标准化。同时建筑企业通过认真贯彻和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及各种技术、管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广大干部职工首都工程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树立和落实全面质量观,本市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制定了《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规定》、《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网格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投诉管理规定》等管理性文件,明确了各级监管部门、参建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故处理工作程序、标准和职责。目前全市在监建筑工程 11763项,建筑面积1.35亿平方米;地铁线路7条,合计127公里;市政、公用工程在监1204项,总造价165亿元,总体质量状况良好。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继续推行网格式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针对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和建筑节能保温施工质量专项检查,共抽查工程86项,其中竣工工程16项,在施工程70项,建筑面积114.55万平方米。对290项全市重点工程(奥运、地铁工程除外)进行质量检查和 143项幕墙工程进行质量专项检查,并委托检测机构对重要部位进行随机抽测。抽测结果显示,全市的重点工程总体处于受控之中。建筑企业严格落实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真履行质量技术审批程序。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继续保持100%,结构工程质量仍然位于全国领先。全市有 6项工程荣获鲁班奖;10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379项工程通过市结构长城杯评审,总建筑面积1807.26万平方米,其中金质奖155项,银质奖224项;80项工程荣获竣工长城杯,总建筑面积386.24万平方米,其中金质奖28项,银质奖52项;6家企业获得“2006年度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十二、科学技术进步创新成果显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积极协调,密切合作,努力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形成了推进建筑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建设工程标准管理,颁布了15项地方标准。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完成14项重点科技成果鉴定。重点项目如“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巨型框架结构体系超高层钢结构设计优化与施工技术研究” 、“DDSK大断面隧道多导坑施工断面扫描组合成型控制系统研究”等。实施各类科技攻关,动员各方面力量着力破解复杂钢结构关键技术攻关、北京一号资源卫星在工程上的应用等科技难题,积极鼓励和宣传建设行业自主创新成果,组织了 16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完成建设部科技项目申报初审13项;完成财政部、建设部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和项目审查工作,北京市共申报示范项目15项,申报第二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项。完成国家级工法和市级工法的汇编工作,共汇编我市国家级工法 22项,市级工法30项,系统全面的总结我市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工法。开展奥运专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备案工作:共备案标准 29项,其中备案《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丰台垒球场主赛场临时看台安装质量验收标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体育馆玻璃肋单元幕墙安装补充验收标准》等奥运工程专项标准 6项,备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钢筋检验标准》、《轨道交通防水工程细部构造施工细则》 、《EVE轻质复合墙板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企业技术标准23项。建筑业企业不断加强企业间的联合研发和技术引进,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吸引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和其它技术资源应用到企业中去,特别在依托奥运工程项目,实施“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使科技、资本、生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企业自身技术进步优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由北京建工集团公司总承包二部联合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和北京市机械施工公司,共同完成的大型液压爬架在超高层钢结构北京电视中心工程施工中, 该技术解决了236米超高层钢结构快速安全施工,一次同时进行五层钢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难题;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澄清和规范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推进了绿色奥运建筑的实施。通过针对一批办公、住宅、场馆建筑的试评,证明了该评估体系和实施方法的科学可行。企业科技成果显著,如中铁建设集团公司完成的大跨度吊挂立体桁架空间结构施工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建工集团总承包部完成的首都博物馆高难度异型结构与精品装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北京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完成的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城建混凝土公司完成的多组分混凝土理论在清水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项目、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完成的 DDSK大断面隧道多导坑施工断面扫描组合成型控制系统研究项目十三、建筑节能工作成效逐步显现本市在进一步加强对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监管的同时,逐步推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由新建建筑领域向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建筑用能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农民住宅建筑节能等领域的扩展。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各项节能政策的制定,采用经济杠杆引导建筑节能工作健康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发布了《关于支持发展热泵技术的规定》、《北京市农民住宅建筑节能墙改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分别针对采用热泵技术解决建筑采暖、制冷、生活热水的建设项目和农民个人投资的住宅建设项目,制定了补贴标准。通过政策引导,平谷、昌平、大兴3制定了补贴标准。通过政策引导,平谷、昌平、大兴3个区的234户农民住宅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达到,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建筑节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建材监管,推广节能建材,强制使用预拌砂浆,淘汰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积极探索建立建材产品推优限劣的政策调控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重点加强奥运工程建材使用的监督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奥运工程建筑材料使用监管的通知》和《 “2008”工程环保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奥运工程建材使用各方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施工环节的节能管理,推动实施绿色环保施工,开展了禁止使用落后建材规定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在被检查项目中,未使用粘土砖等禁用建材的项目达到了100%。针对贯彻节能标准薄弱环节加大检查力度,全年共检查工程项目 1483个,受检面积1928万平方米。重点纠正不做保温材料和外门窗复试、不进行外墙保温施工质量检验、进场建材不合格等各类问题188项,对4个严重违规工程进行了处罚。同时,推行检查结果通报制度,警示了市场各方主体。下半年保温材料和外门窗的复试率明显提高,由 60%上升到95%。建筑业企业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材生产企业以及建筑业高科技企业集团的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与北京金隅集团联合开展了对农村建材连锁供应方式和建设节能省地抗震型民居鼓励政策的调研工作;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北京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了解决农村居民住房冬季室温低的课题研究;北京市土木协会、北京太阳能协会、北京华丽联合高科技公司、北京正奥新特集成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新房屋有限公司、北京金阳新建材有限公司、河北 CL建筑体系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建筑业企业,参与了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采用新能源的抗震节能民居试点房的建设工作,为新农村试点示范住宅建设提供服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昌平区菩萨鹿村改造提供设计服务,北京城建学校承担了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十四、行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2006年本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点加强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深化利用,并对相关信息子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深度整合,加强协同度。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基本成型。以年初正式投入运行的综合办公系统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搭建数据接口,整合各类资源,现已基本形成以综合办公平台为核心,集成“两场一业”业务管理子系统,涵盖市、区县两级建委相关管理信息的信息化管理构架体系。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类管理数据,强化各类子系统间的整合,搭建网格化数据网络。目前,共享基础数据库已储存5万多条单体建筑数据、8517条施工许可证信息等;年内完成整合的子系统数据库包括:施工许可、招标投标、安全质量监督、竣工备案等。推广 GIS应用。下半年着力推动了 GIS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即明确标注在施工程图层、重大工程图层和危旧房屋图层的空间位置 ,通过空间唯一性直观展示不同管理数据间的关联。 GIS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本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决策支持分析水平。本市建筑业企业运用计算机管理意识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以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例,年末在用计算机数量为 71594台,拥有网站数量为404个,全年电子商务采购金额为 36.6万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年末在用计算机数量、拥有网站数量和全年电子商务采购金额分别为40707台、123个和14.4万元,占比分别为56.9%、30.4%和39.3%。施工总承包企业年末在用计算机数为49699台,拥有网站数为171个,全年电子商务采购金额为10.6万元,占比分别为69.4%、42.3%和29%专业承包企业年末在用计算机数量、拥有网站数量及全年电子商务采购金额分别为 21895台、233个和26万元,占比分别为30.6%、57.7%和71%(见表10)。表102006年本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信息化水平等级分类 f .总计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小计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小计一级二级三级及以下年末在用计算机数量(台)71594496991384028:05512253321895902458127059拥有网站数量(个)404171321022710233667295全年电子商务米购金额(万兀)36.610.6031.36.32612.33.510.2数据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报十五、行业协会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行业协会是联结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在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受政府委托,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制定行业发展相关政策,编制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如建筑装饰协会组织编制了《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该规程涉及石材的材料加工、 设计、施工、防护、清洗、翻新等应用技术和工程验收规定,填补了我国石材装饰工程中技术规范的空白;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受北京“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委托,组织编写《北京 2008奥运场馆临时看台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等规程;北京市建设监理协会受市建委委托,组织编制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程》和《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 。二是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提升行业内人员素质。如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联合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主办《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土建篇)》专项技术讲座;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和北京市建设工程监督协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培训人员达一万多人;北京市建设监理协会组织了“分户验收”和工程监理员、安全监理培训班等多期培训活动。三是组织开展各项评比活动,通过评优带动行业发展。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依据《评审管理办法》规定的评审范围、条件、评审程序和内容、方法,组织评审了建筑结构和竣工长城杯工程工作。第二部分总体评价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奥运工程及配套设施、轨道交通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北京建筑业迎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虽然奥运工程及其配套项目工期要求紧,大部分奥运场馆工程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立体交叉作业多、施工难度高,但是北京建筑业依靠增加科技投入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技术进步和高素质人才提升生产力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城市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随着城市建设任务对建筑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北京建筑业也存在发展中的不足,表现为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发展特点。一、城市建设能力快速增长,但供需矛盾仍很突出2006年,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全面展开的奥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需求,是建设承载能力快速增长的动力,北京建筑业在需求拉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是有力的支撑了各项城市建设任务。年内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取得跨跃式发展,增幅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共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316.4亿元,同比增长14.4%。二是外省进京建筑业企业数量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06年底,在京建筑业企业数量共有 7412家,同比增长4.5%,其中外省进京建筑业企业达到2582家,占总数的34.8%,同比增长24.4%,远高于本地建筑业企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当前本市建筑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部分过剩的供给能力,使部分科技实力强、人才素质高、综合实力强的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能够稳步扩大经营规模,但是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等方式抢占市场,本市建筑市场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尤其是随着2007年奥运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的逐步竣工验收,北京未来建筑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放缓,将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一是“后奥运时期”北京建筑市场出现的投资增长放缓引发需求规模扩张有限与建筑企业潜在供给能力过大产生的供给过剩矛盾。目前,本市许多建设项目是围绕奥运会展开的,投资与建设项目将呈现“提前支出”的态势。据《北京建筑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初步测算,奥运前,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5%左右;奥运后,年均增长2.5%。二是外商进入北京建筑市场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占本市建筑业企业的发展空间,甚至生存空间,加剧本市建筑市场的供需矛盾。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结束后,以独资方式进入北京建筑市场的外商,凭借其资金、管理、人才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优势,将抢占本已饱和的有限市场,从而给本市建筑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二、行业转型发展效果显现,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2006年,本市建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转变经营思路,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绩,建筑行业转型效果开始逐步显现。一是专业化发展战略成绩显著,专业承包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专业承包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以做专做精为目标,在技术含量高的专业领域如钢结构壮大自身实力,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年内专业承包企业完成的产值占本市建筑业总产值的 19.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而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的产值占本市建筑业总产值的 80.8%,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二是专业承包工程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专业承包企业完成的建筑业产值中,一级企业完成的产值占57.7%,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盈利情况持续好转。建筑业施工企业共完成工程结算收入2666.2亿元,同比增长20.8%,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89.9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利润总额112.8亿元,同比增长67.6%。但是本市建筑企业在高端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一是总承包工程市场集中度低,特级企业的市场份额小,且呈下降趋势。在总承包企业完成的建筑业产值中,特级企业完成的产值仅占29.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一级企业完成的产值占55.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特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利于总承包企业向高端化发展。二是建筑业利润率偏低的局面尚未得到明显改观。全市建筑企业的工程结算利润率仅为 7.1%,其中总承包企业6.6%,专业承包企业9.8%。尤其是具备特级资质的总承包企业的工程结算利润率仅为 6%,是所有建筑企业中工程结算利润率最低的。三是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缓慢。由于有明确的注册执业人员数量要求,有限的注册执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各类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的需求,数量增速自然趋缓。特别是甲级监理企业数量和比例要远超过乙级和丙级企业,呈现倒“金字塔型”,不利于中小监理单位开拓市场。此外,注册执业人员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咨询服务业的发展。三、政府监管水平有所提升,但服务意识尚需强化在调整政府管理思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促使政府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调整管理思路,提出寓管理于服务的思想。为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于 2006年7月开通便民服务热线,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咨询相关政策和办事流程等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建立了统一领导、部门协调、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形成了化解矛盾、为民服务、促进和谐的长效信访工作机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首都的社会稳定。二是改进管理手段,建立信息化的服务管理平台。以年初正式投入运行的综合办公系统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搭建数据接口,整合各类资源,基本形成以综合办公平台为核心,集成各个业务子系统,覆盖市区两级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构架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依托“北京市干部在线学习系统”,按照“逐步推开、有序安排、严格考核、发挥实效”的工作原则,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包括 12名委领导在内的在线学习;严格落实处级以上干部每五年累计3个月以上培训的工作要求,全年共安排7名局处级干部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市直工委组织的调训、轮训,平均学时360小时,促进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依法行政、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平均每两周举办一期,推动学习型政府建设。但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重审批、轻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服务意识尚需强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尚未实现。一是行政审批的便民服务仍有待完善。当前行政审批窗口较为分散,尚未做到审批事项的窗口一站受理、全程代理,无法有效整合现有行政资源;部分行政许可和行政管理事项受理窗口未按要求公示办事依据,未公示受理、审查、决定标准,增加了申请人的办事难度。二是行政服务措施仍需完善,如对于非政府和非国有投资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为企业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市场交易平台等相关服务措施,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三是有些问题如落实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仍需采取多项措施,以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随着建筑施工项目和面积大幅度增加,农民工队伍规模明显上升,应下大力气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市场整顿工作成效明显,但市场秩序仍需规范通过集中进行市场整顿,专项治理市场中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好转。一是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三年时间集中清理解决工程款拖欠的目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基本清理解决了2003年年底前拖欠的工程款,清偿比例达到了 99.26%。清欠工作中,始终坚持清旧欠与防新欠相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原则,建立了预防和制止拖欠工程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设领域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全市应结算劳务费结算率达到98.16%,已支付劳务费支付率达到98.11%,结算率和支付率都大大高于2005年。二是政府和国有投资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得到有效规范。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重点监控政府和国有投资工程。完善标底管理、评标专家管理等制度,严密招投标监管体系,确保各环节的程序性监管到位,保证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但是市场自我调节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秩序仍需规范。一是在合同订立阶段,不依法约定合同的条款,以“阴阳合同”逃避政府的监管,而“显失公平”的合同造成合同双方承担的权利义务和风险不对等;在合同履约阶段,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淡薄,合同履约程度不高,时有合同违约行为发生,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二是在打破旧的劳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新的劳务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对于实名制管理,区县建委日常监管机构的缺位,导致监管工作力度不足;对于劳务基地建设,输出地受到行政机构改革和企业注册方法的改变等方面影响,各劳务基地原有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已经基本消失,造成输出地片面追求农民工输出数量、忽视可能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对于劳务企业培育,尚缺乏有效的制度措施,以达到提高劳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抗风险能力,使劳务分包企业真正成为有序输出农民工的有效载体。三是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对不良行为的惩戒标准不够明确,无法有效地反向激励市场主体行为。五、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但推广应用不够普遍科技实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需求日益提升的推动下,尤其是以奥运场馆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本市建筑企业逐步加大科技投入,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如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椭圆斜筒体结构技术,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总结出椭圆斜筒体等三项国家级工法。年内市建委鉴定的重点项目科技成果 14项,申报建设部2006年科技项目初审13项,申报财政部、建设部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项,申报第二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项。但科技创新成果尚未在行业内得到推广应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不明显。一是在政府层面,缺乏有效的手段推广和应用行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透水砖”、“施工降水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发现技术推广工作被动,行业科技创新成果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而通过工程技术标准来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限制或淘汰落后技术和材料,也存在技术标准的宣传推广与贯彻等问题。二是在企业层面,人才队伍素质不能适应技术更新步伐。建筑企业虽然注意到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往往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升。而在从业人员行业管理方面,尚处于资格证书考核发放和执业人员执业资格考核注册的资格管理阶段,对于证书发放后和执业注册后人员的继续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仍然缺失。六、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但施工任务仍很严峻2006年,市政府共确定了146项重点工程,建设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项目、轨道交通设施项目等重点工程整体进度基本符合年度计划要求。一是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进展顺利。12个新建比赛场馆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国家体育场钢结构支撑塔架拆除完成,国家游泳中心已完成外部膜结构安装,数字北京大厦正进行幕墙安装,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挖湖堆山工程已经完成,正进行园内道路和桥梁建设及树木移植工作。二是轨道交通设施项目均按计划实施。地铁5号线完成土建工程总量的99%,正线铺轨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4%,设备安装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1%;10号线全线完成土建总工程量72%;4号线全线完成土建总工程量46.5%。三是超额完成竣工计划。计划竣工 30项,已竣工项目35项,包括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项目1项和交通设施项目21项(含奥运场馆周边道路项目15项)等。但是在重点工程的组织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未来施工任务仍很严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奥运工程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如地铁4号线完成的土建工程量尚不足一半,国家体育场等部分奥运场馆尚只完成主体框架,而奥运比赛场馆在07年要陆续达到验收标准并开始场馆试运行。因此,要把完成奥运场馆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任务作为重点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及时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工程的临时用电和永久用电、施工过程中的群众意见等问题,同时狠抓工程质量、安全,保证竣工项目顺利完成。二是重点工程面临的拆迁工作难度大,拆迁对象涉及面广,关系敏感而复杂,影响到工程计划的顺利推进。征地拆迁工作,成为当前制约工程开工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发展思路一、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推动行业整体发展(一) 加强人员资格管理,提升人才技能水平提升建筑行业各类人员,尤其是执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总体素质, 要依靠企业主导、政府推动。首先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建立并完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制度,做到吸引、留住、发展人才。其次,政府要健全各类人员,尤其是执业人员的资格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对已注册的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其执业行为。二是做好对基层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以满足建筑企业对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使用需求。三是加大对建设职业技能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促进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稳步提高。四是落实《建筑业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建立并完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信用系统,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二) 推广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行业技术水平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 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评定方法和评分标准,建立我市建筑施工企业技术进步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使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二是继续加强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开辟地方标准公布窗口,加强地方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工作;三是加强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制定先进技术与集成产品推广管理办法,努力促进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成一批先进科技成果项目的推广,主动限制甚至淘汰落后技术与产品。继续发挥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出一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精品工程,带动建设行业科技发展和进步;四是系统总结推广奥运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经验,提高建筑行业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三)鼓励走出去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鼓励推动建筑企业主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一是强化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监督管理。 建立对外承包工程的监测统计体系,对企业实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和分析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和行业的分布等情况,治理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上互相压价、自相残杀等恶性竞争行为,营造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二是完善融资支持措施,提高企业资金实力。研究制定扩大对承包工程保函、贷款贴息等融资支持规模,降低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三是为企业牵线搭桥,支持鼓励缺乏对外承包工程经验的建筑企业与更早接触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和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央直属等建筑企业强强联合,推进“以老带新”工作,将建筑企业的国内项目管理能力与联合企业的海外商务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四)推动高端化发展,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引导建筑业企业向高端发展,推动建筑业产业进步。一是研究解决体制和政策障碍,完善相关法规文件,宣传推广工程总承包等高端承包方式,继续以政府投资工程为切入点,开展项目试点工作;二是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实施重组和并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筑企业要根据本集团的发展战略,科学规划、调整经营结构和市场布局,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适应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和融资承包等高端产品的管理制度;四是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完善企业内部风险防范和监控机制,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二、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一)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清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确管理事项的服务内涵。一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清欠工作成果,逐步建立健全商品房预售款专用账号等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以推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落实实名制卡工作为主导,促进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劳务费和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管理制度化、工资结算常态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优化非政府投资和非国有投资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程序,合并办理备案事项,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制定资格预审和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为企业招投标和签订合同服务;五是完善企业资质网上审批,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加强服务和管理,创建法规制度完善、交易行为规范的良好市场环境,促进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 调整市区两级分工,构建服务监管体系按照职责法定、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加强服务、落实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和区县两级建委建筑市场管理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自管理重点和监管责任,加强两级建委工作的协调配合,构建上下协调、横向联动、一体化运行的服务监管体系。一是研究制定市和区县建委分级管理事项和监督管理方式,理顺工作关系,努力实现行业监督、市场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最大化,解决监管主体的头重脚轻现象;二是深入推动市建委内部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调整、改革,有效整合处室和事业单位资源,明确各处室和事业单位的职责分工;三是指导区县建委按照各自职责,重新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搭配,推动区县建委职能调整的顺利进行。(三)推行执法责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一是研究制定《北京市建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 ,从完善制度建设、改革执法体制、转变市场监管方式、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二是在去年梳理执法依据的基础上,根据市政府法制办和建设部的要求,继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配置,建立并完善行政执法培训考核、行政执法资格管理、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案卷检查等制度,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落实执法责任;三是筹备建立专家顾问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为重大行政决策、行政应诉与处理复杂疑难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法律服务,增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三、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建设(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力,完善招标投标管理进一步认清政府在招标投标监管中的定位, 对于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实施重点监管, 并加强与招标人上级主管部门、主管单位或国有股份制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的协调联动,发挥其监督作用,强化对招标投标全过程的监控和问责,形成内控机制,建立内外联动、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非政府和非国有投资项目,强化业主主体地位,强化市场机制,扩大企业招标自主权,重点搭建招标投标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一是研究取消非政府投资和非国有投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必须进入有形建筑市场招标的要求,允许非政府投资和非国有投资建设工程的招标人自行选择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地点,自行在招标文件或者投标邀请书中确定开标、评标地点;二是研究取消强制劳务招标规定,即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发包劳务作业时,可以自行确定选择劳务队伍的方式,可以自主选用劳务分包企业;三是研究取消收取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自主劳务招标的交易服务费,即自主选用劳务分包企业时,劳务作业发包人和劳务分包企业不再向市或者区县有形建筑市场交纳劳务交易服务费。四是强化招标人自行招标条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和合同备案管理,严格审查备案资料,发现违法违规内容立即予以纠正。(二) 强化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双方行为强化合同管理制度建设,要重点抓好合同签订、合同备案和合同履约三个环节。 一是推进网上合同签订,逐步建立并完善合同管理系统,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同签订行为,为后续的合同履约管理提供基础;二是明确备案审核要点,取消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明确合同备案审查的标准化动作,其标准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如资质等级、强制性条款、支付担保等,明确合同中不易判断的显示公平、欺诈等内容不作为审查内容;三是加强合同履约管理,研究制定合同履约信息报送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75.2-2025塑料聚苯醚(PPE)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 电视设备智能生物药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技术考核试卷
- 纺织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考核试卷
- 空调器运行数据监测与分析考核试卷
- 派遣工劳动权益保障行动计划考核试卷
- 纺织品检测标准与方法考核试卷
- 洗浴用品选购指南考核试卷
- 炼铁高炉废气热回收技术考核试卷
- 电视发射机用广播发射器散热系统考核试卷
- 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考核试卷
- 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知识培训
- 管道支吊架调整施工方案
- 船舶运输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
- 植被恢复合同模板
- 《财务报表探析案例:格兰仕财务报表探析(定量论文)6500字》
- 2024年6月第2套英语四级真题
- 包装标准规范要求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手术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与配合
- xx乡卫生院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实施方案
- 新进(转岗)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