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解析版)(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今天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这使得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互助、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美德追求。这些优秀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就革命文化而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爱国、为公、自强、勤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弘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论,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忧国忧民、讲信修睦、与人为善、崇尚和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汲取和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从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又是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心理的重大文化成果。可以说,革命文化不仅凝结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真理文化。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都蕴含着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等政治目标,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共产主义价值诉求,敬业奉献、艰苦朴素等精神品格,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这意味弘扬革命文化其实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髓,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在不同时空出场,但若将它们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便会发现,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在革命时期,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坚定革命信念,凝聚革命力量,齐心协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重温和发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民众克服改革阻力和困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宗旨就是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汇聚精神动力,从而助推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在“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两个重要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样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彼此产生深度共鸣,从而助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编自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材料二: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认真做好这一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第一,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方法途径的认识,打好认识上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我们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增添了新的认识。第二,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红色革命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也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在实践中的复杂工作过程。建设这一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主要环节。而在这一中心链条周围,还要有若干辅助链条,如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等。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繁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事,都应当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之事也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从我做起,重在从当下做起。(摘编自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化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B.要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弘扬革命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C.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D.当革命文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就能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原文表述为“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才”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为“当……时,……就能……”,换成充分条件,不成立。故选D。答案:D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与思想源头,这使得彼此能更好地产生对话与相互作用。B.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今,时代变化了,革命文化也失去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长远目标,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革命文化。D.让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如今,时代变化了,革命文化也失去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的表述,即使现在不处于革命时期,革命文化依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C.根据材料一,革命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不能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弘扬革命文化;D.“最终目标”错,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最终目标这一概念,选项表述无中生有。故选A。答案:A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在具体实践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一项是(3分)()A.某地开发和利用本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红色革命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B.某市召开“健全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制机制”的专题研讨会。C.某中学生暑假在外旅游时,顺道参观了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烈士纪念馆。D.某企业组织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D.“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论述”描述的内容属于提升思想认识的层面,不属于具体的实践。故选D。答案:D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展开论述。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接着分三个层次展开分析:①两者有共同文化源流;②两者在内容上高度契合;③两者有共同的长远目标。5.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加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从思想上认识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②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文化精神。③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参观学习,加深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妈妈王愿坚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递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瞭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了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伢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您……”“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C.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D.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得到粮食太累,身体衰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由“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可知,钱袋子并没有说服同志们,也没有为后文故事情节作伏笔,后文老妈妈的食物包是讨饭而来。C.“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错误,由“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可知,她并不是累得没有胃口,而是不舍得吃。D.“身体衰弱”错误,由“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可知,老妈妈不是身体弱,而是讨饭要粮食太累了,再加上岁数大了,上山走不利索。故选A。答案:A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B.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C.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D.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错误,由“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可知,主要突出她内心的镇定从容。故选C。答案:C8.小说中两处画横线部分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烘托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为后文情节作铺垫。②表现革命者生存环境的恶劣。9.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①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帝韪其论。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与焉。内侍侯莫陈利用②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注】①富弼,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中,“洛阳”是“幸”的地点,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再比较其他选项,“张齐贤”是下一句的主语,应该从“张齐贤”之前断开,排除A项;“余策皆善”是“坚持”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取后一种意义。C.学士,宋代时是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与今义不同。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取后一种意义”说法错误,在文中是指陛下治理天下九年,因此在这里应该取的含义是前一种。故选B。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齐贤因谏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于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D.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不法,恣意妄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同意了赵普的意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述能力。C.“无所追求”说法错误,原文太宗主张“人君当淡然无欲”,君主应当淡泊无欲,“无欲”是指在物质方面没有过多欲求,而不是无所追求。故选C。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爵之以官”,状语后置,把官位授予他;“异时”,以后;“辅”,辅佐。(2)“诛”,诛杀;“乱”,破坏;“可惜”,令人惋惜;“竖子”,小子。答案:(1)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2)(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14.对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可知,富弼认为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就会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阻塞的原因;依据原文“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可知,富弼认为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奏边境事务的,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尚且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没有机会上殿会致使相关国事被耽搁。答案:富弼认为这样做确实可以使言路畅通无阻;但因有的朝臣没有机会上殿当面奏事,致使相关国事被耽搁。[参考译文]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皇帝)下诏在朝群臣,即时对答。富弼评价说:“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就会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阻塞的原因。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奏边境事务的,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尚且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呢!”二年春正月戊辰,皇帝亲自对礼部选拔的举人进行考试。当初,太祖驾临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向皇帝献上策略,分条陈述了十件事情,其中有四条符合皇上心意。张齐贤坚持认为其余的策略都很好,太祖大怒,把张齐贤赶了出去。回京以后,太祖对太宗皇帝说:“我驾临西都,只得到了一个张齐贤啊!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到这时,张齐贤也在考试人选之中,主管官员错误地把他放在了最下等人员中,皇帝看到了,因此就赐全部录取的人员为进士及第。皇帝对侍臣说:“朕想从科场中广求贤才,不敢奢望从十个人中能选拔出五人,只得到一二人,也可以成为使国家安定清平的贤才。”雍煕元年六月,下诏让臣子献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说:“现在国家长久安定清平,天下统一,所以身边的人都迎合奉承,致使陛下因功业而自满。然而陛下治理天下九年,天下虽然安宁,但是刑罚没有施行得当,水旱没有调配得当。陛下认为国家太平,有谁敢不认为国家太平!陛下认为治理完美,有谁敢不认为治理完美!”又说:“如果听从并采用的建言太广泛,那么条例制度必然繁多,条例制度繁多,那么遵循依从条例制度的人就少。自从下令凡是有上奏陈述的事情,应当令大臣们商议后施行,不能留下空话,显示缺乏公信。”皇帝认为他的奏言正确。端拱元年五月辛酉,下诏在靠近崇文院中堂的地方修建秘阁,把三馆的书籍分别放在里面,任命吏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皇帝对李至说:“君主应当淡泊无欲,不能把自己的嗜好显露在外面,那么奸邪就不会侵入自己。朕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喜欢读书,常常在书中看到古今成败之事,其中好的方面就学习,不好的方面就改正,如此而已。”李至每次与同僚在阁下看书时,皇帝必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的学士都参加。内侍侯莫陈利用因幻术得到宠幸,骄横恣妄,有不法行为,赵普审查他的罪行,请求杀了他。皇帝说:“怎么会有一国之主,不能庇护一个人的事情呢!”赵普说:“(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皇帝不得已,命令杀了侯莫陈利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道逢文通北使归[注]王安石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从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文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想象朋友出使的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B.“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C.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D.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对朝廷政策的不满”错误。诗中用“行人尽道还家乐”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应是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故选C。答案:C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全诗来看,首联“朱颜使者锦貂裘”对朋友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进行了描写,想象友人盛装而归,高高兴兴进入贝州,从“笑语春风”可体会到诗人想象友人归京的喜悦之情;而自己却是离京出塞,形成对照,表达出对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羡慕。颔联写自己本来还打算与朋友中途会面,“欲报京都近消息”想要跟友人聊一聊近来京都的消息,结果朝廷却“传声车马少淹留”,自己与友人无法会面,只能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意。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遗憾。最后两联通过“行人还家乐”来表达自己离家远行的苦闷。“行人还家乐”,行人都说回家快乐,但是诗人却要离家,这也是一种对比,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骑士能吹出塞愁”可以看出诗人即将出塞的愁苦,表达了诗人送辽使出塞,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答案:①对与友人难以相逢的遗憾。诗人开始还觉得可以“欲报京都近消息”,但因为朝廷规定,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会停留,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遗憾。②对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羡慕。诗人想象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喜悦状态,而自己却还要北上,只能表示羡慕。③对自己出使北上的伤感。行人都说回家快乐,而诗人却还要担任从辽伴使北上,离故乡而去,因而流露出无限的乡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诗人听了琵琶女的身世诉说,感慨与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然后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了自己左迁九江的遭遇。(2)韩愈在《师说》中在论述了从师的标准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转入对今人耻师行为的批判。(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经过百年蓄力,我国影视创作,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伟大跨越,奏响了一曲激情奋进的时代主题曲。在众多题材类型中,革命历史题材最能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革命的峥嵘历程,如同一出由背景、序幕、高潮、结局组成的,既有文戏又有武戏、既有悲歌又有凯歌的历史大剧。它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和丰沛的情感基础。《党的女儿》《开国大典》《南征北战》……一批批经典之作不仅在放映播出时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更如窖藏佳酿,,时至今日仍给观众带来震撼。近年来,广大影视工作者及时调整创作方向,在不断创新摸索中寻求突破,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像《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金刚川》等作品,无不充满爱国之情、信仰之光。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新事物、新气象不断涌现,14亿多中国人正为追逐梦想而不断奋斗,构成了一片的现实景象。创作者应主动怀抱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开发蕴藏在世间万象中的精神力量,谱写出一曲曲对时代、对个人、对人生的赞叹。相信从业者能抓住机遇,用融合发展的理念,创作更多优质作品,展现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让全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积叶成书历久弥新日新月异龙腾虎跃B.厚积薄发历久弥新今非昔比朝气蓬勃C.积叶成书历久弥香今非昔比龙腾虎跃D.厚积薄发历久弥香日新月异朝气蓬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积叶成书:日积月累,这些树叶集成了书,形容人好学勤奋。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对应“从量变到质变”应选用“厚积薄发”。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历久弥香:经历长久的时间依旧还保留着香味。对应“窖藏佳酿”应选用“历久弥香”。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境为“新事物、新气象不断涌现”,应选用“日新月异”。龙腾虎跃: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朝气蓬勃: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旺盛,充满生气。形容中国人不断奋斗的景象应选用“朝气蓬勃”。故选D。答案:D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创作者应主动怀抱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开发蕴藏在世间万象中的精神力量,谱写出一曲曲对个人、对人生、对时代的咏叹调。B.创作者应主动怀抱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挖掘蕴藏在世间万象中的精神力量,谱写出一曲曲对个人、对时代、对人生的赞美。C.创作者应主动怀抱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挖掘蕴藏在世间万象中的精神力量,谱写出一曲曲对个人、对人生、对时代的咏叹调。D.创作者应主动怀抱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开发蕴藏在世间万象中的精神力量,谱写出一曲曲对人生、对时代、对个人的咏叹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两处搭配不当,“开发……精神力量”与“谱写……赞叹”,可以把“开发”改为“挖掘”,把“赞叹”改为“咏叹调”;一处语序不当,“对时代、对个人、对人生”应该是“对个人、对人生、对时代”。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C。答案:C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把“中国革命的峥嵘历程”比作“历史大剧”。“峥嵘”意为不平凡,中国革命的历程背景复杂,开端艰难,过程曲折充满艰辛,这和历史大剧的背景、序幕、高潮、结局的组成很相似;“既有文戏又有武戏”中“文戏”指的是中国革命的思想上的革命,“武戏”指的是革命战场上的真刀真枪,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丰富与复杂性;“既有悲歌又有凯歌”中“悲歌”指的是革命历程中的失败,“凯歌”指的是革命历程中的成功,“悲歌”与“凯歌”共同谱写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运用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动贴切,耐人寻味。答案:①把“中国革命的峥嵘历程”比作“历史大剧”,体现比喻的相似性。②中国革命的历程背景复杂,充满曲折艰辛,这和历史大剧的背景、序幕、高潮、结局的组成很相似。③中国革命的思想上的革命和战场上的真刀真枪,这和剧里的文戏和武戏很相似。④革命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波澜壮阔的景象,这和有悲歌又有凯歌的历史大剧很相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决定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____①____。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中国正处于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____②_____,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我们党只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由上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推出①和“站起来”“富起来”形成排比、递进关系,再结合后文“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得出“强大”的内容,于是确定答案“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②处由“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推出②处话题也应该是“路”,且与“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形成层层递进的照应关系,时间上呈现承接关系,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将来)”,再结合后文“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推断空处应该强调走好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