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等腰三角形(4课时)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等腰三角形(4课时)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等腰三角形(4课时)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等腰三角形(4课时)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等腰三角形(4课时)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教学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提前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教学说明】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你能用所学知识证明吗?已知:△ABC与△DEF,∠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C≌△DEF(ASA).【归纳结论】(1)两角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归纳结论】(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三条线重合.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ABC中,AB=AC,∠A=50°,求∠B、∠C的度数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底角相等,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来计算.解:在△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A+∠B+∠C=180°,∠A=50°,∴∠B=∠C=65°.2.已知在△ABC中,AB=AC,直线AE交BC于点D,O是AE上一动点但不与A重合,且OB=OC,试猜想AE与BC、BD与CD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的理由.猜想:AE⊥BC,BD=CD.证明:∵AB=AC,OB=OC,AO=AO,∴△ABO≌△ACO(SSS).∴∠BAO=∠CAO.∴AE为∠BAC的平分线.∴AE⊥BC,BD=CD.3.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CB,E、F是BD上两点,且AE=CF,DE=BF.请推导下列结论:(1)∠D=∠B;(2)AE∥CF.证明:(1)∵在△ADE与△CBF中,AD=CB,AE=CF,DE=BF,∴△ADE≌△CBF(SSS).∴∠D=∠B(2)∵△ADE≌△CBF,∴∠AED=∠CFB,∴∠AEO=∠CFO.∵在△AOE与△COF中,∠AEO=∠CFO,∴AE∥CF.4.如图,在△ABC中,AB=AC,AD⊥BC,∠BAC=100°.求∠1、∠3、∠B的度数.解:∵在△ABC中,AB=AC,AD⊥BC,∴∠BAD=∠CAD,∴∠1=∠BAC=50°.又∵AD⊥BC,∴∠3=90°.在△ABC中,AB=AC,∴∠B=∠C=40°.【教学说明】在此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必要时教师要在黑板上板书过程.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较好地运用其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五.教学板书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1”中第1、3题.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上几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注意其证明过程的书写是否规范.其后,教师作补充强调.第2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比较,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教学说明】通过提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归纳结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的证明方法:证明:∵AB=AC,∴∠ABC=∠ACB.∵BD、CE为∠ABC、∠ACB的平分线,∴∠3=∠4.在△ABD和△ACE中,∠3=∠4,AB=AC,∠A=∠A.∴△ABD≌△ACE(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你能证明其它两个结论吗?探究2.求证: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已知:在△ABC中,AB=BC=AC.求证:∠A=∠B=∠C=60°.证明:在△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同理:∠C=∠A,∴∠A=∠B=∠C(等量代换).又∵∠A+∠B+∠C=180°,∴∠A=∠B=∠C=60°【归纳结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教学说明】通过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结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证明:∵△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E=∠CBD=60°,AB=CB,BE=BD.在△ABE与△CBD中,AB=CB,∠ABE=∠CBD,BE=BD.∴△ABE≌△CBD(SAS).∴AE=CD.2.如图,△ABC中,AB=AC,E在CA的延长线上,且ED⊥BC于D,求证:AE=AF证明:∵AB=AC,∴∠B=∠C,∵ED⊥BC,∴∠B+∠BFD=90°,∠C+∠E=90°,∵∠BFD=∠EFA,∴∠B+∠EFA=90°,∵∠C+∠E=90°,∠B=∠C,∴∠EFA=∠E,∴AE=AF.3.如图,在△ABC中,∠A=20°,D在AB上,AD=DC,∠ACD∶∠BCD=2∶3,求:∠ABC的度数.解:∵AD=DC,∴∠ACD=∠A=20°,∵∠ACD∶∠BCD=2∶3,∴∠BCD=30°,∴∠ACB=50°,∴∠ABC=110°.【教学说明】在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同时,进一步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综合应用,在书写过程中掌握综合证明法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五.教学板书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2、3题.七.教学反思在探究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掌握反证法.【过程与方法】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教学说明】通过问题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我们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归纳结论】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2.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再例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证法,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90°,∠B=90°,可得∠A+∠B=180°,但∠A+∠B+∠C=180°,“∠A+∠B=180°”与“∠A+∠B+∠C=180°”相矛盾,因此△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两道题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归纳结论】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教学说明】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B=∠C.∴AB=AC(等角对等边).2.如图,BD平分∠CBA,CD平分∠ACB,且MN∥BC,设AB=12,AC=18,求△AMN的周长.解:∵BD平分∠CBA,CD平分∠ACB,∴∠MBD=∠DBC,∠NCD=∠BCD.∵MN∥BC,∴∠MDB=∠DBC,∠NDC=∠BCD.∴∠MDB=∠MBD,∠NDC=∠NCD.∴MB=MD,NC=ND.∴C△AMN=AM+AN+MN=AM+AN+MD+ND=AM+AN+MB+NC=(AM+MB)+(AN+NC)=AB+AC=30.3.如图,在△ABC中,BD⊥AC于D,CE⊥AB于E,BD=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解:∵S△ABC=(AB·CE)=(AC·BD)且BD=CE,∴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4.如图,在△ABC中,AB=AC,DE∥BC,求证:△ADE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B=AC,∴∠B=∠C,∵DE∥BC,∴∠B=∠E,∠D=∠C.∴∠D=∠E.∴△ADE是等腰三角形.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证明:假设a、b不平行,那么a、b相交∵a⊥c,b⊥c∴∠1=900,∠2=900∴∠1+∠2=180°而a、b相交,则∠1+∠2≠180°与∠1+∠2=180°相矛盾.∴假设不成立.即: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学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判定的区别和联系.五.教学板书六.布置作业举例谈谈用反证法说理的基本思路.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中第1、2、3题.七、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练习,发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掌握的较好,而用反证法证明定理的应用掌握不够好,应在这方面多加练习讲解.

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教学说明】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同时回顾,也为后续探索提供了铺垫.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请证明自己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交流汇报各自的结论,教师适时要求学生给出相对规范的证明,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2.用含30°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找出一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并加深印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归纳结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有一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11例32.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BC=AB.求证:∠BAC=30°证明:延长BC至D,使CD=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