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5.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起。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斗志。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无衣》使用了赋和重章叠唱的手法,即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16.前人评赞这首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诗的“英壮迈往”体现在哪些方面。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晓:高山。③分:甘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意境开阔,气韵生动。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16.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10月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16.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①刘过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②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注】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沉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情景的自嘲。B.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虚写,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C.词人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D.词的最后两句将自己心中的积郁借万叠之上的云山来抒发,凄咽中翻出激昂异响。16.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光浮动的景象。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对嫦娥历经沧桑的形象化表述,“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D.全词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16.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精妙之处。(6分)古代诗歌阅读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5.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起。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斗志。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无衣》使用了赋和重章叠唱的手法,即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16.前人评赞这首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诗的“英壮迈往”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5.C16.①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②同仇敌忾的英勇无畏精神;

③不怕困难的协作友爱精神;

④上下同御的爱国卫家精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错误。是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捍卫祖国的精神。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谁说没有战衣?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与君同穿衫衣,与君同穿裳衣。表现了战士们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表明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英勇无畏精神。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表明他们共同行动,同生共死,不怕困难的协作友爱精神。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上下同御的爱国卫家精神。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晓:高山。③分:甘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意境开阔,气韵生动。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16.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答案】15.D16.(1)借代,都是代指女子。(2)①《九日》中强调二人聚会,只需要绿酒黄菊,无需音乐助兴,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②《水龙吟》中,写谁能唤来歌女为自己擦去英雄泪,表达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的激愤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错。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表达了诗人自己甘愿居于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红裙”“红巾翠袖”都是以服饰代女子,是借代修辞。《水龙吟》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能请来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揾,擦拭。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表达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激愤。本诗“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颔联作者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无需音乐助兴,相对酣饮。“绿酒酬黄菊”指畅饮赏菊之事,“红裙弄紫箫”指音乐助兴。“红裙”对“绿酒”,“紫箫”对“黄菊”,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欢快。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10月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16.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答案】15.D16.(1)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2)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3)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4)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说法错误。词中没有心理描写。“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这些是环境、气氛;“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是外貌、动作、情态。但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境、意象描写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词的前两句“院落深沉,池塘寂静”,通过描写“深沉”“寂静”的典型环境,营造出寂静、萧瑟的氛围,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压抑感,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寂寞。其次,“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则是描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这是主人公百无聊赖的表现。她夜不能寐,靠弹琴、焚香来消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出她内心的凄凉。再次,“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则是对主人公外貌和情态的描写。主人公因为内心的苦闷而无心整理妆容,也无心去注意自己的外貌。所以呈现出衣服容貌不整、情态慵懒的表象。一位少妇居然无心关心自己的外貌,可见其内心痛苦,相思成疾。最后,“杜鹃啼月一声声”一句则是用杜鹃啼月的典型意象来表达思妇的情绪。杜鹃啼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通过运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出思妇对远人的思念。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①刘过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②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注】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沉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情景的自嘲。B.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虚写,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C.词人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D.词的最后两句将自己心中的积郁借万叠之上的云山来抒发,凄咽中翻出激昂异响。16.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答案】15.C16.《琵琶行》中的两句侧重描写送别时的萧瑟之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而本词化用的两句侧重表现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引发愁绪的内心状态;并将获花枫叶拟人化,使感情的表达更进一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错误,从“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等细节可知,商女此时的情绪低落和伤感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侧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瑟之景作环境的烘托,渲染了诗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而本词化用的两句“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是说“你千万不要到江边弹奏那凄切的琵琶曲,我真怕会招惹得荻花也跟我们一起伤心,枫叶也和我们一起凄怨”,将“荻花枫叶”拟人化,侧重用“怕荻花枫叶俱凄怨”,表现了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而勾起内心的愁绪,从而使作者悲戚的情绪表达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入人心。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