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拔罐疗法-课件_第1页
中医疗法-拔罐疗法-课件_第2页
中医疗法-拔罐疗法-课件_第3页
中医疗法-拔罐疗法-课件_第4页
中医疗法-拔罐疗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疗法1PPT课件拔罐疗法的历史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吸筒疗法”、“负压疗法”,是指用罐状器具扣在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用烧火、温热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罐具紧吸在皮肤上,通过其负压效应并造成局部组织瘀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的外治疗法。拔罐疗法在我国古代称为“角法”或“角吸法”。2PPT课件

拔罐疗法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拔罐这种不用药物又无痛苦而且疗效确切的独特疗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拔罐疗法获得了蓬勃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日渐提高,它不再是针、灸、药的辅助手段,成为单独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3PPT课件

拔罐疗法的特点

无创伤,无痛苦。对畏惧针刺和注射的病人尤为适宜安全、稳妥,疗效确切。不经胃肠给药,不会损伤脾胃,无副作用,无个体特异性。不受任何条件、设备限制,或坐、或卧、或立、或屋内野外,随时随地可以施术。便于普及、推广,好学易懂,入门容易,方便群众和缺医少药地区。仅在采用药罐时需少量药材,且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药材资源。

4PPT课件

拔罐疗法的作用及原理

拔罐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刺激作用,可使身体局部充血,使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的功能,消除病理因素,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5PPT课件(1)局部调节作用A、负压作用: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6PPT课件B、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组织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7PPT课件(2)、整体调节作用拔罐法的整体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加上温热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疾病过程都是其整体性的反应,局部病理改变总是整体性疾病过程的一部分,属于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范畴,二者是辨证统一的。祖国医学根据二者的辨证关系,通过局部治疗,由现象到本质使机体整体得到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即通过局部调整实现整体控制。8PPT课件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9PPT课件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者相应地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也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10PPT课件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负压或加上温热作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促进人体脏腑与气血等的协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目的。其治疗机理离不开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3)不同罐法不同作用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选用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不同的拔罐法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如留罐主吸拔阴寒痼冷,故治疗风湿痹痛,可在11PPT课件局部留罐,以出现紫痕为宜,可隔二、三日连续拔罐,至不出现紫痕为止;闪罐主祛风舒筋,故治疗面瘫,可在面部闪罐,以宣通气血;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加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12PPT课件循经走罐还能分别改善各经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13PPT课件总之,因拔罐法具祛除寒湿、通经活络、减压止痛、振奋神经等功效,故治疗偏瘫,可在患侧背俞、夹脊及肢体,留罐或走罐,以通经活络。治疗神经麻痹,可在神经循行部位排灌、走罐、闪罐,以振奋神经,宣通气血……。同时,虽然拔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如能与别的治法如温和灸、帖敷、按压等结合起来,那么临床作用和治疗效果必将大大加强,其应用范围也将大大扩展。14PPT课件

背部经络及背俞穴的分布部位及功能1、督脉的分布部位:主干:起于少腹内,出于会阴部,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至龈交穴止。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骶骨端与足少阴肾经在大腿内侧的主干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脉相会合,一起贯通脊内,出来属于肾脏。第二支:从小腹内直上贯通脐窝,向上贯心,到达咽喉部与任脉和冲脉相会合,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到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脉同起于目内眦,上行到前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椎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督脉15PPT课件

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贯脊络肾通脑),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因此,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其分支与任脉相通,故有可联络一身之阴。又因督脉循行与脊里,入络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有些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致脊椎某些部分偏离正常位置的原因,使督脉气机不能条达,“不通则痛”,造成总督一身之阳的督脉正气不足,气机不畅,统摄无权,因而相应地使某些脏腑、经脉、气血的正常过程发生障碍,最后导致各种各样的疾患。2、督脉的功能与病症16PPT课件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肥肠肌部,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趾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膝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肥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颅后项痛,眼睛昏花,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脚都可发生病痛。足太阳膀胱经17PPT课件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如: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胆俞、小肠俞、胃俞、三焦俞、厥阴俞。督脉,一支贯脊属肾,另一支并膀胱之脉行于背面络肾,即督脉之气与膀胱经气是相通的。所以,按压太阳经的背俞穴可以治病驱邪,是与中性督脉经气相交合有关。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所以调节督脉和膀胱经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气血,引阳入阴,而达到阴平阳秘,为治本之法。调脏腑之背俞穴,可调脏腑所秉权之功能而统调人体功能,即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背俞穴18PPT课件

脊柱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十分临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可以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19PPT课件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一、操作方法

令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患者的胖瘦、体质的强弱及部位选用大到小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沿患者脊柱两侧从颈椎到骶椎密排群拔,留罐5-10分钟,每周治疗3次。20PPT课件(1)拔罐理论:拔罐所产生的负压可使人体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毛细血管破裂,产生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使机体在自我调整中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并产生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从而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功能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二、理论依据21PPT课件理论依据(2)经络理论:人体背部主要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贯脊络肾通脑,总督诸阳而为阳脉之海。人身体任何部分阳气的变化,均与督脉阳气的变化有关,亦即督脉阳气的条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缓的根本保证,督脉作为阳气的统帅决定着人生命的全过程。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腧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通过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病证。22PPT课件理论依据(3)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理论:背部区域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密切联系,其深层就是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节,对机体内脏、各系统及众多器官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拔罐效应可以兴奋不同的神经纤维,产生多种生物电活动,一方面将冲动传至中枢的不同水平,经整合后再沿下行纤维传出,调节相关内脏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反射弧而发挥调节作用。在这一系列的电活动传导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化学物质的变化,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来实现的。23PPT课件(4)脊柱整体论: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一个由多椎体通过多关节构成的身体支柱,与周围的肌群协同发挥作用,维持着身体的平衡。根据生物力学,脊柱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其代偿机制的作用,一个部位的疼痛,势必会影响另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病理状态,可以是另一个部位疾病的病因。所以,脊柱周围所附着的筋膜、韧带、肌肉等的病变是多发的、联合的,只是程度不同的联合的整体病变。故此对脊柱两侧的整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24PPT课件理论依据(5)脏腑相关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通过生克乘侮关系在生理上是相互关联,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疾病的发生则是各种原因使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所以,临床治疗应该从整体调理脏腑出发,恢复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注重传统医学的整体观、预防论,结合现代解剖学及神经生物学理论,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借助火罐这种手段,沿脊柱两侧密排群拔,使督脉顺畅、脏腑气机调达,机体内脏、各系统及众多器官的功能均得到调节,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脊柱两侧排罐以通其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恢复脏腑、经络本来功能,使其归真返朴,各司其职。既有对单个脏腑的调整,又兼顾整体结构的调整,是祖国医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更符合中医的整体性这一大特色。25PPT课件三、适用范围

该疗法可以作为主要或辅助手段治疗各种疾病,尤其适用于治疗颈肩背腰痛以及脏腑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目前应用治疗颈肩背腰痛、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症、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围绝经期综合征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6PPT课件拔罐养生常用方法拔罐养生常用方法主要有:增加活力法、祛除浊气法、疏通经络法等。27PPT课件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28PPT课件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29PPT课件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30PPT课件三、疏通经络法:

①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31PPT课件②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32PPT课件四、培补元气法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关元与气海穴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命门,顾名思义为“生命之门户也”,为真气出入之所,肾俞为肾之要穴,经常拔这四个穴位,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33PPT课件五、调补精血法

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心所主,气又为血之帅,故常拔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配以肾俞、心俞、气海可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34PPT课件六、预防胃肠道疾病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35PPT课件四、禁忌症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患者不宜。全身高度浮肿者、皮肤过敏或有溃疡破损者不宜。高热、抽搐、痉挛等证以及孕妇均须慎用。36PPT课件五、注意事项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满,最好先洗净擦干。37PPT课件五、注意事项

轮流取穴,不宜过多。局部瘀血消退后才可再拔。38PPT课件五、注意事项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39PPT课件五、注意事项局部烫伤涂龙胆紫。局部小水泡不需处理,消毒包扎即可;大的消毒后用无菌空针吸出积液,保留疱膜,涂清凉油或凡士林纱布。40PPT课件艾灸疗法41PPT课件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烧灼

定义概述42PPT课件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43PPT课件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最佳灸料44PPT课件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艾绒的制作45PPT课件

灸法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一)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46PPT课件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二)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47PPT课件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三)消瘀散结48PPT课件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四)防病保健《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免疫调节49PPT课件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回旋灸一、基本技术50PPT课件

艾柱的制作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完1柱为一壮。51PPT课件(一)隔物灸

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间接灸。52PPT课件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53PPT课件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

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54PPT课件55PPT课件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56PPT课件2、隔盐灸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

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57PPT课件58PPT课件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阳、救逆、固脱59PPT课件3、隔蒜灸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

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捣蒜如泥亦可将蒜片置于应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60PPT课件61PPT课件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62PPT课件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二)悬灸63PPT课件艾条灸64PPT课件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65PPT课件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温和灸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研究*温和灸法治未病66PPT课件67PPT课件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2、雀啄灸68PPT课件69PPT课件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3、回旋灸70PPT课件71PPT课件

以上诸法(悬灸)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72PPT课件4、温盒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73PPT课件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74PPT课件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一)感冒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

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75PPT课件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76PPT课件

(二)面瘫病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77PPT课件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5次为1疗程。78PPT课件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79PPT课件

(三)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泄泻亦称腹泻,常有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操作步骤:

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80PPT课件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81PPT课件

(四)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82PPT课件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83PPT课件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及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劳累。84PPT课件

(五)膝痹病膝痹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痹阻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则:通痹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

1、取穴:局部压痛点。

2、配穴:血海、梁丘、犊鼻、膝眼,阴寒重者加阴陵泉、足三里。85PPT课件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86PPT课件

特别提示:注意膝关节的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避免久行、久立。87PPT课件

(六)项痹病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治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操作步骤: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脉劳损者加命门、腰阳关;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神阙;风寒胜者加风门、肺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88PPT课件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