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_第1页
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_第2页
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_第3页
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_第4页
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

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阴极射线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了X射线。伦琴因此获得了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在医学诊断、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X射线诊断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

70年代初期开始,伴随着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领域先后发明了一系列全新的成像技术和设备,如CT、MRI、DSA、US、CR、DR等。从而冲破了传统的X线检查技术,构成了当代新的医学影像技术领域。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70年代初期开始,伴随着物理学计算机X线摄影(CR)

20世纪80年代,终于研发出了利用辉尽性荧光物质的光致发光特性(成像板替代X线胶片)形成数字化影像的CR系统,率先实现了数字化X线摄影,约定俗成以CR命名(计算机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20世纪80年代,终于研发数字化X线摄影(DR)

DR成像原理与CR相比,同为数字化摄影,但成像方式不同。DR接受X线的既不是普通胶片也不是成像板。而是各种类型的平板探测器。数字化X线摄影(DR)DR成像原理与CR相比,同一、小儿年龄的分期(一)胎儿期由受精卵起到出生约280天(二)新生儿期自出生到足28天(三)婴儿期自出生28天后到1周岁(四)幼儿期

1-3周岁(五)学龄前期

3-6周岁(六)学龄期及青春期

7-14周岁一、小儿年龄的分期(一)胎儿期由受精卵起到出生约280天二、小儿各期特点与检查对策(一)胎儿期此期胎儿生长发育快,尤其孕妇妊娠前3个月内,胎儿各器官系统分化成形时期,对射线比较敏感,应尽量避免X线检查。非必要检查时,应注意对孕妇骨盆部位的防护。二、小儿各期特点与检查对策(一)胎儿期(二)新生儿期

俗说的“月科”期间,尤其是生后前7天又称围生期。此期是由母体内转为母体外生活,适应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病。进行X线检查时,以呵护患儿为主,注意室内、暗盒或床板的温度,避免患儿着凉。摆体位前,应将各种摄影参数选择到位,做好曝光准备。摆位时动作要轻、要快。(二)新生儿期特点:

1.无反抗,任你摆布,减少了移动因素。

2.不能站立,常规照卧位前后位。

3.心影大,肺内含气量低,横膈位置高,胸部结构对比度差,不能单纯以胸厚来推算摄影条件,相对要适当增加条件。4.心搏动快,一般为120~140次/分,呼吸40~60次/分,曝光时间应控制在0.02秒以内(根据心率、考虑运动模糊计算得来)特点:5.曝光时机应控制在吸气末瞬间。

6.严格控制照射野,尤其是数字X线摄影,要求更应严格。5.曝光时机应控制在吸气末瞬间。

(三)婴儿期此期特点是新陈代谢旺盛,需要营养较多,生长发育最快。胸围逐渐向头围接近,到1岁时两围持平,以后胸围逐渐大于头围,其差值(cm)约是自己的年龄。(三)婴儿期该期特点:小儿胸厚一般在6-8cm,前后胸壁脂肪多,呈圆筒状,肋骨平行走行,肋间隙相对宽,心脏占胸部总面积43%左右,心胸比率大于成人,而且淋巴组织旺盛,胸腺发达。这些因素均使小儿胸部照片对比度不如成人。2个月8个月该期特点:2个月8个月婴儿期仍处于无反抗能力阶段,摄影时,稍微固定即能服从,哭闹也不严重。从摄影角度来看,只要摄影条件给的合适,体位难度不大,与投照新生儿的要求类似。婴儿期仍处于无反抗能力阶段,摄影时(三)幼儿期

1-3岁之间的小儿,X线检查难度最大,关键是不配合。☞原因:恐惧心理;

☞表现为:反抗、哭闹、运动模糊。

面对这些,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三)幼儿期耐心:与患儿和家长沟通爱心:放射科检查室装潢卡通化,抵消患

儿恐惧感和排斥的心理。使其更好的

配合照相检查。如:墙壁粘贴儿童喜

爱的卡通人物等耐心:与患儿和家长沟通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四)学龄前、学龄期及青春期

此阶段的小儿一般都比较配合、听话,多照立位,肺内含气量增多,胸部结构天然对比好,摄影技术难度最小。

5岁14岁(四)学龄前、学龄期及青春期

此阶段的小儿一般都比较小儿胸部X线摄影参数的选择(一)kV的选择1.kV决定穿透力,部位越厚选择的kV越高。实际上,在焦-片距在100cm内,70keV能量的光子完全可以穿透人体各个部位。2.随着kV的增高,影像对比度逐渐降低。3.随着kV的增高,宽容度变大,产生的散射线也随之增多,影像的灰雾度增加。小儿胸部X线摄影参数的选择(一)kV的选择(二)曝光时间的选择:☞确定依据:移动因素,包括生理性移动(心跳、呼吸)和意外性移动(哭、闹、动),常以生理性移动为主,因意外性移动可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生理移动无法人为控制,所以选择曝光时间时,在机器允许的情况下曝光时间越短越好。

目前,各大医院都使用先进的DR摄影设备,使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EC),确定合理的管电压和管电流值,这一问题不难控制。但是,对于较小部位的投照,不建议使用自动曝光控制。(二)曝光时间的选择:(三)曝光时机的控制曝光时机控制的准确与否,直接反应出摄影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图像质量优劣。考虑曝光时机的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体位时的不动瞬间;二是吸气末瞬间。前者容易把握,后者稍有难度,因不同阶段有不同呼吸方式。(三)曝光时机的控制腹膈式呼吸—由于婴儿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肌又发育不全,当呼吸时肺主要向膈肌方向移动,呈腹膈式呼吸。所以,曝光时机应掌握在最高鼓肚时瞬间。胸腹式呼吸—2岁时小儿已会行走,腹腔器官下降,肋骨也由原来水平位渐向下倾斜,呼吸肌亦较发达,此时开始出现胸腹式呼吸。曝光时机应控制在胸腹部交界处出现深沟现象的瞬间或观察胸廓膨胀饱满瞬间。腹膈式呼吸—由于婴儿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肌又发育不全,混合式呼吸—7岁以后的儿童,以混合式呼吸为主。当小儿到达此年龄段时,一般都能进行语言交流,可令其吸气或吸气后屏气曝光。混合式呼吸—7岁以后的儿童,以混合式呼吸为主。当小儿到达此年儿科X线检查中的防护组织器官及腺体发育尚未完全抵抗力低,对射线更敏感(》成人)组织密度随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预期寿命长,辐射诱发癌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儿科X线检查中的防护组织器官及腺体发育尚未完全防护最优化(一)合理控制照射野

由于数字化设备中没有胶片规格的要求,故在摄影中应注意严格缩小光栅范围。避免光栅过大从而增大辐射范围。在符合诊断要求的范围内保证光栅最小化、合理化。防护最优化数字化X线检查在儿科中的应用课件(二)保证对检查范围外敏感部位的防护

儿童较成人而言对辐射检查的敏感度也更高。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从而对待性腺、甲状腺、晶状体等部位的防护也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检查部位暴露在射线范围内,其余均要求利用外防护加以保护。(二)保证对检查范围外敏感部位的防护以髋关节为例(女)以髋关节为例(女)髋关节(男)髋关节(男)

(二)技师投照前应该了解检查目的,合理选择投照条件某些只看骨形态不要求骨小梁细微机构的照相可适当将降低条件,减少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如测骨龄的腕骨正位片、排除鼻窦炎的瓦氏位等。

(二)技师投照前应该了解检查目的,合理选择投照条件(三)投照前尽量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投照要求,争取做到患儿和家长的配合。对于不能配合的患儿要求镇静后再行投照,做到一次成功。杜绝重照,减少患儿辐射。(三)投照前尽量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投照要求,争取做到患儿和家长(四)每位患儿检查要提前做好该项检查的准备,尽快摆好体位、投照。缩短患儿固定体位的时间,避免患儿恐惧,哭闹,避免给投照带来难度。(四)每位患儿检查要提前做好该项检查的准备,尽快摆好体位、投(五)尽量减少床头照相床头照相防护措施简陋不仅会对患儿产生辐射,也会辐射附近的人员。除危重的,术后不可移动的患儿外,都应该移至照相室检查。(五)尽量减少床头照相

(六)无关人员离开检查室避免辐射

由于儿童的特异性,需要相关家属的陪同照顾。对于患儿家属我们也需要做到外防护,穿着铅衣、铅冒等防护衣物。年龄稍长能够配合的患儿要求家长在检查室外等候,避免受到辐射伤害。(六)无关人员离开检查室避免辐射(七)减少滤线栅的使用因为滤线栅的使用会使相关辐射剂量增加,故检查中类似骨关节,胸部等相对体层厚度较薄或是对比度大的部位可不使用滤线栅,体层较厚部位依据情况慎选滤线栅。(七)减少滤线栅的使用儿童CT扫描规范扫描前准备扫描方法参数设定儿童CT扫描规范扫描前准备检查前准备做CT前先要将身上影响检查结果的物品取下(如发卡、衣物上的金属扣子)等检查镇静患儿的睡眠深度是否符合检查要求检查前做好必要的呼吸训练腹部CT检查必要时做肠道准备增强检查时询问家长患儿有无过敏史,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前准备镇静:CT检查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要求患儿在扫描时静止不动大多数年幼儿无法配合,需要进行镇静诱导睡眠镇静:镇静的目的在于限制儿童行为,安全完成检查

小于4岁患儿必需镇静4~6岁患儿大多数可以配合,少数不能配合或者智力低下者仍需镇静大于6岁的患儿基本都可以配合完成检查镇静的目的在于限制儿童行为,安全完成检查常用镇静药物—水合氯醛浓度:10%使用方法:口服或灌肠常用剂量:0.5ml/KG禁忌:肝肾功能损害者

常用镇静药物—水合氯醛肠道准备腹部CT检查前口服足量(500ml)的温水或饮料,先喝下2/3,半个小时后再喝下剩下的部分,10分钟后进行检查。使肠道充盈,能增加CT图像的对比度,有效地区分病变与肠道组织。肠道准备增强检查套管针的位置增强剂剂量流速的设定增强检查由于儿童静脉血管较细,又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故宜选用较粗的血管使用,尽量减少使用头皮血管;在使用前先需检查静脉是否通畅、有无渗漏及脱针等给药剂量取决于检查的类型、年龄、体重,常规检查1.5~2ml/kg,最少10ml最多不超100ml高压注射时,注射速率控制在0.5~2.5ml/s之内,密切观察小儿有无不良反应同时要观察有无脱针、渗漏等现象由于儿童静脉血管较细,又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故宜选用较粗的血管注射完并检查结束后,观察患儿并保留留置针30min,以便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时及时用药检查结束后交代家长给患儿多饮水,加速药物从肾脏排泄注射完并检查结束后,观察患儿并保留留置针30min,以便出现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年长儿童的呼吸控制呼吸训练呼吸监测吸气状态呼气状态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年长儿童的呼吸控制吸气状态呼气状态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吸气相扫描呼气相扫描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吸气相扫描呼气相扫描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呼吸气相的简便方法-侧卧扫描相当于吸气相相当于呼气相相当于吸气相相当于呼气相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呼吸气相的简便方法-侧卧扫描相当于吸气相相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相当吸气相相当呼气相胸部扫描的呼吸控制相当吸气相相当呼气相参数设定重建层厚0.625mm重建算法标准算法骨算法:HRCT,内耳迭代算法:新的重建算法,减少图像噪声,在低对比

的情况下,提高图像清晰度,减少辐射剂量。

参数设定重建层厚参数设定(共享指南)参数设定(共享指南)增强扫描中各期时相

选择一组年龄范围为1~15岁患儿手臂穿刺,采用高压注射器注药,速率1.0~2.5ml/s

分别测定患儿主动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显影的峰值及出现时间对峰值和出现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增强扫描中各期时相选择一组年龄范围为1~15岁患儿增强扫描中各期时相动脉期(年龄、体型差异)增强扫描中各期时相动脉期(年龄、体型差异)增强扫描中各期时相门脉期注药后30~40秒开始扫描静脉期注药后50~60秒开始扫描增强扫描中各期时相门脉期减低辐射剂量的方法降低管球电压(kV)降低管电流与时间乘积(mAs)增加螺距(pitchfactor)限制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DLP)减低辐射剂量的方法降低管球电压(kV)辐射低剂量降低管电压管球电压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是指数关系或更为复杂的关系2009年4月《Roentgenography》报道,在同样mAs情况下,采用120kV和100kV进行CT检查,两组间图像质量分数相似,但后者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前者(下降了38.6%)辐射低剂量降低管电压100KV40mAs120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