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 第七单元_第1页
《高职语文》 第七单元_第2页
《高职语文》 第七单元_第3页
《高职语文》 第七单元_第4页
《高职语文》 第七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语文主讲老师:第一单元人生•正气第二单元生命•敬畏第三单元为政•爱国第四单元社会•民生第五单元爱情•家庭第六单元读书•品味第七单元文字•修辞第八单元梦想•实践目录文字修辞壹基础知识贰经典作品叁知识巩固目录肆课后提高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仓颉造字记事起,汉字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衰落、复兴。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的产物,我们常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变、汉字形态的美妙精巧,那一笔一画间,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跹而出的彩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借助汉字,我们可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汉字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地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汉字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字、一个符号,而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永恒不变的记忆。单元导引从笔尖流动出的文字生发出一篇篇、一部部文学作品,修辞穿梭其中,让文字灵动起来:比喻给深奥的文字换上通俗的外衣,拟人将表物的文字人格化,夸张给文字加以超乎寻常的渲染,等等。文字和修辞早已在遣词造句时融为一体。我们既然为拥有世界上音形义结合最完美的文字而感到自豪,就更要珍惜和规范使用祖国的文字;我们还要从前人的鲜活文字中学会修辞方式的运用,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单元导引(1)加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责任担当。(2) 提高文化素质,致力于提升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思政目标(1)理解汉字的概念,熟悉汉字的造字法与汉字的发展。(2)理解古代修辞的概念,了解古代修辞的发展,熟悉古代的主要修辞方式知识目标基础知识古代修辞汉字第壹部分一、汉字(一)汉字的概念文字是指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如汉字、拉丁字母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语言符号系统,在中国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康熙字典》收字四万多个,《汉语大字典》收字六万多个,现行《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几千年来,汉字在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字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汉字已实现部分简化,目前是中国各民族和国际社会通用的正式文字之一。基础知识汉字基本知识提示语素文字又称表意文字,是表示词或语素(语言中最小的语义单位)的文字。历史上发展成熟而且代表高度文化的语素文字有苏美尔楔形文字和汉字。基础知识一、汉字(二)汉字的发展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由记事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了符号和图画。此外,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结绳记事,后又发展到用刀在木、竹上刻符号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用结绳和刻符号的方法记事,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创造文字的迫切需求。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仓颉通过观察天上星宿的分布、地上山川的脉络、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然后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汉字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的演变发展。基础知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一、汉字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前14世纪—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目前已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约4500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已识别的约1700个单字来看,在甲骨文中就已应用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等造字法,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基础知识甲骨文一、汉字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殷商时期。商周属于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成了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年。根据《金文编》记载,金文的字数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例如,著名的毛公鼎上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基础知识毛公鼎一、汉字3.大篆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又名籀文或籀书,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大篆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总计十块)外形似鼓而得名,总字数为718个。石鼓文是流传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基础知识石鼓文一、汉字4.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秦代李斯受命统一的文字,通行于秦代。小篆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一直沿用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小篆字体优美,一直被书法家所赞美和推崇,尤其是古代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小篆,直到封建王朝覆灭。今存的《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作。今存秦权上刻制的文字也是小篆的代表,据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时,由宰相李斯负责刻制的。基础知识《琅琊台刻石》一、汉字5.隶书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相传为秦末小吏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隶书由连笔改为断笔,由线条改为笔画,更便于书写。隶书强化了汉字的记号功能,削弱了象形功能,对汉字的改变很大,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6.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自魏晋通用至今。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都是楷书的代表作。到唐代,楷书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很多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到宋代,出现了“宋体”,“宋体”成为楷书的代表。基础知识一、汉字7.草书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至汉末,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点画与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省减或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狂草成为完全没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创作,从此只供书法家临摹。8.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的缺陷而产生的。行书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基础知识各抒己见你擅长哪几种字体?请向大家展示一下。基础知识一、汉字(三)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造字法是古人根据汉字的结构和造字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又称“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六书”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只是《周礼》没有说明其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六书”进行了完善。近现代学者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进,有“三书说”“四书说”等,但“六书”依然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造字法。1.指事指事是指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是纯符号的,如“上”“下”“一”“二”等;二是在象形字上增加指事符号的,如“刃”(刀锋的那边加一点)、“本”(树根加一点)、“甘”(舌头加一点)。2.象形象形是指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例如,“日”“月”“山”“水”“人”“火”“口”“目”等,就是人们通过描绘其形状来造的字,后来逐渐演化成如今的造型。象形造字法是人类最本能的造字法。基础知识一、汉字3.形声形声是指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并用的造字法。形旁是汉字对事物进行归类的表义部件,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左形右声的字有“证”“抖”“城”“构”“伟”,右形左声的字有“战”“励”“刚”“瓴”“鸠”,上形下声的字有“芳”“岗”“晨”“笼”“雾”,下形上声的字有“想”“熬”“袋”“劈”“汞”,外形内声的字有“圆”“厘”“匪”“闺”“匈”。例如,“鸠”字的形旁是“鸟”,声旁“九”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4.会意会意是指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例如,“日”和“月”组成“明”字,“人”和“木”组成“休”字。有些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例如,两个“人”组成“从”,三个“人”组成“众”;两个“木”组成“林”,三个“木”组成“森”;两个“口”组成“吕”,三个“口”组成“品”。基础知识一、汉字5.转注转注就是互训,即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说文解字·序》中记载:“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一类意义相同的字,应属于“一首”之下。后来各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形转”即以一首指字形上同一部首,如“考”和“老”同属“老”部;“音转”即以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如“考”和“老”同属一韵,“颠”和“顶”同属一声;“义转”即以一首指同一主要意义,如“考”和“老”主要意义相同。6.假借假借是指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的造字法。例如,“来”的本义是小麦,借作来往的“来”;“求”(即“裘”字)的本义是皮衣,借作请求的“求”。转注与假借的不同之处在于:转注是“一义数文”,也就是“异字同义”;假借是“一字数用”,也就是“异义同字”。基础知识各抒己见请分析下列汉字分别采用了哪种造字法:①末;②木;③彰;④淼;⑤田;⑥信;⑦莫。基础知识中华瑰宝用汉字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10月19—21日,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隆重举行。本届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观看直播的网友达七八万人。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如此受关注、受追捧,正是汉字的魅力使然。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自源性文字和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正是通过汉字媒介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号。如今,汉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被研究、使用,还已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华瑰宝在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上,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就是邀请全国9所高校的国际学生与安阳市各县(市)区结对,深入企业、社区、学校、乡村开展调研,围绕汉字之“乡”,讲述汉字里的中华文化和中原大地的汉字故事。国际学生来安阳“走基层”,讲述汉字之“乡”背后的故事,这一环节新颖而又意义深远。作为甲骨文发源地的古都安阳,有着丰富的文字宝库,潜藏着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以汉字为媒介讲好汉字故事,在故事中传递丰富的汉字知识,不仅有利于唤醒大众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热爱,还打开了一个向世界展示汉字魅力的“窗口”,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字文化。二、古代修辞(一)古代修辞的概念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辞,后引申为一切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所要表达的情意内容,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古代修辞即古人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和方式来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二)古代修辞的发展古人非常重视修辞,早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经出现了“修辞”一词。《周易·乾·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古代修辞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时期。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古代修辞学思想的萌芽期。此时,中国文学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明确的修辞学思想与修辞学研究还未出现。虽然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孔子有“辞达而已矣”“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等观点,孟子有“言近而旨远”的说法,但仔细推敲其辞,皆不是明确的为修辞学而阐发的观点,其修辞学思想还不明朗。对于修辞意义的看法,虽然《墨子》《荀子》《易经·系辞下》中都有强调,但是还无人提出明确的修辞观点。至于具体的辞格研究,更是难以见到。2.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是古代修辞学思想的成熟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成熟与哲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修辞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刘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的主张,充分强调了修辞的作用与意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用辞的深究,贾谊在《陈政事疏》中对避讳修辞手法的论述,王逸在《离骚经序》与王符在《潜夫论》中对譬喻的论述,还有王充在《论衡》中对夸饰的论述,虽然并不系统、完整,但也表示了此时的汉语辞格研究已初具规模。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但是,这一时期的修辞学家还没有解决更多的修辞学理论问题,对汉语修辞的语体、风格等各方面皆未有深入研究。因此,这一时期只能说是修辞学思想的成熟期,而不是修辞学发展的成熟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修辞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形式主义文风盛炽,虽然有悖于中国文学“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传统,受到了许多文学批评家的严厉批判,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汉语修辞学的繁荣发展。在宏观修辞学理论方面,陆机《文赋》所论及的“意”与“文”、“新”与“陈”、“庸”与“隽”等关系问题的见解,葛洪、萧统、沈约等人对“文”“质”等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颜之推对“理致”“气调”“事义”和“华丽”之间关系的观点,都值得注意。在微观修辞学研究方面,这一时期的成就更加可观。例如,钟嵘论赋比兴、用事等,陆机论警策,颜之推论用事、避讳、仿拟、歇后等辞格,其广度与深度远非先秦、两汉时期所能企及。又如,陆机、挚虞等人的文体风格论,陆机、沈约、钟嵘的论声律修辞,皆是前所未有的。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心雕龙》,不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比喻、丽辞、夸饰、事类、谐隐、隐秀等多种辞格,以及修辞与声律的关系、文体风格等内容,而且还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诸如“为情而造文”“变通适会”等修辞的根本原则。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古代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也是中国文学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文学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修辞学的发展也有了巨大进步。韩愈的“辞事相称”论、柳宗元的“文道并重”论、杜牧的“以意为主”论、皇甫湜(sh!)的“文奇而理正”论、李翱的“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论、李德裕的“光景常新”论等,皆颇有创见,值得重视。在辞格研究方面,唐人对于对偶、比喻、仿拟、婉曲、用事、双关、回文、离合、镶嵌、倒辞、叠语、夸张等十余种辞格皆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较前代均有所进步。特别是对诗论修辞的研究,成就更大,如白居易、皎然、徐寅、司空图等人的诗论修辞学说,皆是中国修辞学史上有名的学说。此外,刘知幾的史论修辞也自备一格,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5.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是古代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这一时期,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说、苏轼的“辞达”说、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适用”说、黄庭坚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叶梦得的“意与言会,言随意遣”说、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王若虚的“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说等,皆颇有特色,各成一家之言。有关字、句、篇章修辞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辞格创新的成就更引人注目,如“比拟”“错综”“设问”“飞白”“转品”等新辞格的论述,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南宋陈睽的《文则》。《文则》不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各种手法,研究了各种文体风格的特点,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修辞的原则。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归纳法,近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将修辞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比《文心雕龙》更高的科学层次。。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古代修辞学的复古期。除了诗文修辞论得到了大发展外,戏曲、小说修辞论的研究异军突起,推动了这一时期修辞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修辞学发展的总体水平较宋金元时期有了进步,但是重文辞而轻语辞的现象很严重。(三)古代的主要修辞方式1.引用引用是指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引用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使行文达到语言精练、内容含蓄典雅的效果。引用可分为三种:①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②引事,引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③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2.譬喻譬喻又称比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譬喻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譬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3.代称代称是指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代称可以达到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的修辞效果。代称可分为以下六种:①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②用泛称指代特称;③用特称指代泛称;④用工具指代本体;⑤用部分指代全体;⑥用具体指代抽象。4.并提并提又称合叙,是指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如“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并提可以达到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效果。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5.互文互文又称互文见义、互见,是指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可以达到行文简约、丰富文义、形成对仗的修辞效果。互文可以是单句互文,也可以是双句互文,还有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6.夸饰夸饰又称夸张,分为夸大和夸小。夸大是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大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小是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小处说,如“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夸饰可以达到突出特点、加深印象的修辞效果。7.倒置倒置又称倒文,是指将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例如,江淹《恨赋》中“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应作“孤臣坠涕,孽子危心”。倒置可以达到新颖别致、强调突出、平仄合辙的修辞效果。基础知识二、古代修辞8.委婉委婉是指不直言其事,而是用委曲婉转的语言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委婉的作用有:①避粗俗,如“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其中“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②避忌讳,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其中“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③避冒犯,如“陛下富于春秋”,其中“富于春秋”是皇帝年轻的委婉说法,因为直接说年轻意味着不懂事、阅历浅;④交际辞令,如“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为”,明为谦卑,实则暗嘲。9.省略省略是指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宾语、兼语和述语等,如在“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句中,省略了主语。基础知识学有所思请分析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哪种修辞方式,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基础知识学有所思(6)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7)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基础知识经典作品略论语言形式美(节选)爱的三种写法洛神赋说文解字·序第贰部分作品导读《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共有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逐字解释字的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本文选自第十五卷的叙目。说文解字·序作品精读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1]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2],近取诸[3]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4]。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5]其事,庶业其繁[6],饰伪[7]萌生。黄帝之史[8]仓颉见鸟兽蹏迒[9]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10]。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1]。“夬,扬于王庭[12]。”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3],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4]。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15],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16]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7]。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18]。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19],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作品精读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20],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21]。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22]。其后诸侯力政[23],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24],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25],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26],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27],而古文由此绝矣。作品精读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28],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29]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30]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31]。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32],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作品精读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33]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34]。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35]。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啚夫,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36]。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37]。作品精读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38],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39],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40]。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41],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选自《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学有所思结合本文,思考汉字是怎样产生的。词语释义[1]法:法象,现象。[2]文:纹理。宜:犹言“仪”,谓形状。[3]诸:之于。[4]垂:表示。宪象:法定的图像。[5]统:纪。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记事。[6]庶:众。其:同“綦(q!)”,极,程度副词。[7]饰伪:巧饰伪诈。“及神农氏”三句说的是: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有巧饰伪诈之事发生。[8]史:史官,记事之官。仓:或作“苍”。[9]蹏(t!):同“蹄”。迒(h1ng):野兽足迹。[10]书契:指文字。[11]百工以乂(y#),万品以察,盖取诸夬(gu3i):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乂:治。万品:万物。察:明。夬:分决。这句的意思是: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词语释义[12]夬,扬于王庭:见于《周易·夬卦》卦辞。[13]文:文字。宣教明化:宣明教化。这句的意思是:这就是说文字是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14]君子:王臣百官。下:下层庶民。居德:蓄德。这句的意思是:王臣百官凭它来施加恩惠于庶民;增修其德,明白禁忌。[15]盖:发语词。类:物类。[16]孳(z~)乳:滋生。浸:一作“寖”,逐渐。[17]迄:同“讫”,止。五帝:指黄帝、帝颛顼(zhu`nx&)高阳、帝喾(k&)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易:变。殊:异。封:祭天地。有:又。靡:无。[18]礼:制度。保氏:官名,掌管教育。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19]诘诎(j!q$):弯曲。[20]谊:同“义”。指撝(h$i):所指,意向。[21]太史:官名。词语释义[22]《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以:用。厥意:文字构成之义。厥:其,指示代词。[23]其后:孔丘左氏之后,即东周后期战国时期。力政:以武力相征伐。政:借为“征”。[24]田畴:近义复合词,田地。涂:同“途”。轨:车辙。[25]同:统一。之:指代天下之文字。[26]中车府令:秦官名,执掌乘舆路车。[27]以趣约易:以求简便。[28]殳(sh$)书:刻于兵器上的文体。殳:兵器。[29]讽:背诵。[30]劾:批评。[31]小学不修:不研究文字学。达:明白。其说:文字构形之说。[32]亡新:指王莽。摄:摄政,指王莽代汉自立。大司空:官名。[33]铭:钟鼎上的文字。[34]叵(p6):不可。这句是说:虽不可再见远古文字之流变。词语释义[35]非訾(z@):非议。诡:变。乡:面向,面对着。常行:通行之书,指隶书。耀:夸耀。[36]啚(b@):同“鄙”。翫(w1n):同“玩”,玩弄。所习:指隶书。蔽:不明。希:同“稀”。字例之条:构字的条例。[37]埶(y#):同“艺”。究:穷尽。洞:通达。[38]阙文:原指有疑暂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亡:无。[39]经艺:经传子史。本:基本。[40]啧(z9):深远。乱:错乱,违背。[41]分别部居:依照部类,区分排列。认识作者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汉以前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许慎被后人尊称为“文宗字祖”,《说文解字》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许慎介绍认识作者许慎幼年就博览群书,13岁已熟读《五经》、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方面的书。公元75年,许慎被汝南郡守选拔为郡功曹,协助郡守办理全郡公务。公元79年,许慎因为品德高尚被推举为孝廉之士。公元83年,许慎被召入京城,分配到太尉府,任职南阁祭酒,从事文书类的工作。公元100年,许慎完成《说文解字》初稿。公元119年,许慎受命任洨县(今安徽固镇县)县令,后以年老体弱多病为由,回归故乡。公元121年,许慎耗费30余年的心血,经过反复推敲、校正,终于完成《说文解字》一书,遣子许冲献于朝廷。许慎作品要义本文可分为五个部分:①阐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②介绍自周代到秦代文字的演变;③介绍汉以后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④指出后汉尊崇隶书反对古文的错误,对古今文字之争表明态度;⑤说明作者耗费几十年心血作书的态度、意义和该书的体例。本文的要义是阐述汉代书体与古文的联系,分析传统六书,讨论文字与象形的联系,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作品要义《说文解字·序》既是对《说文解字》提纲挈领的概述,也是对书法和传统文字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许慎秉持严谨的态度,采用步步推进的逻辑论证方式,将文字的发展历史清晰明了地展现给读者。同时,许慎又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文字的发展,认为文字也是在变化的。对无法确定的东西,许慎并未以一家之言做出判断,使后人更加认同《说文解字》的价值。作品导读《洛神赋》是曹植从洛阳返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联想到洛神宓妃(伏羲氏女)的传说,有感于宋玉《神女赋》,从而创作的一篇有关人神相恋的美丽而凄婉的情赋。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就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y#)二人。曹植本人则因“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为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洛神赋洛神宓妃作品精读黄初[1]三年,余朝京师[2],还济洛川[3]。古人有言,斯水[4]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5],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6],言归东藩[7]。背伊阙[8],越辕[9]。经通谷[10],陵景山[11]。日既西倾,车殆马烦[12],尔乃税驾乎蘅皋[13],秣驷乎芝田[14]。容与乎阳林[15],流眄[16]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17],忽焉思散[18]。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19]而告之曰:“尔有觌[20]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21]。荣曜秋菊,华茂春松[2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23]。作品精读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24];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25]。纤得衷,修短合度[26]。肩若削成,腰如束素[27]。延颈秀项,皓质呈露[28]。芳泽无加,铅华弗御[29]。云髻峨峨,修眉联娟[30]。丹唇外朗,皓齿内鲜[31]。明眸善睐,靥辅承权[32]。瑰姿艳逸,仪静体闲[33]。柔情绰[34]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35]。披罗衣之璀粲[36]兮,珥瑶碧之华琚[37]。戴金翠之首饰[38],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39],曳雾绡之轻裾[40]。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41]。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42]。左倚采旄[43],右荫桂旗[44]。攘皓腕于神浒兮[45],采湍濑之玄芝[46]。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47]。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48]。愿诚素[49]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50]之。嗟佳人之信修[51],羌习礼而明诗[52]。抗琼珶以和余兮[53],指潜渊而为期[54]。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55]。感交甫之弃言兮[56],怅犹豫而狐疑[57]。作品精读于是洛灵感焉,徙倚[60]徬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61]。竦轻躯以鹤立[62],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63]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64]。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65]。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66]。或戏清流,或翔神渚[67],或采明珠,或拾翠羽[68]。从南湘之二妃[69],携汉滨之游女[70]。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71]。扬轻袿之猗靡兮[72],翳修袖以延伫[73]。体迅飞凫[74],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75]。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76],若往若还。转眄流精[77],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78]。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79]。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80]。六龙俨其齐首[81],载云车之容裔[82]。鲸鲵踊而夹毂[83],水禽翔而为卫。作品精读于是越北沚[84],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85]。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86]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87]。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88]。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89]。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90]。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91]。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92]。于是背下陵高[93],足往神留。遗情想像[94],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95]。浮长川[96]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97]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98]。——选自《汉魏六朝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名句积累(1)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2)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词语释义[1]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公元220—226年。[2]京师:京城,指魏都洛阳。[3]济:渡。洛川:指洛水,源出陕西,东南入河南,流经洛阳。[4]斯水:此水,指洛川。[5]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传为宋玉所作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都记载了宋玉与楚襄王对答梦遇巫山神女的事。[6]京域:京都地区,指洛阳。[7]言:语助词。东藩:东方藩国,指曹植的封地。黄初三年,曹植被立为鄄(ju3n)城(今山东鄄城县)王,鄄城在洛阳东北方向,故称东藩。[8]伊阙:山名,又称阙塞山、龙门山,在河南洛阳南。[9](hu1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词语释义[10]通谷:山谷名,在洛阳城南。[11]陵:登。景山:山名,在今偃师县南。[12]殆:同“怠”,懈怠,一说指危险。烦:疲乏。[13]尔乃:承接连词,于是就。税驾:停车。税:舍、置。驾:车乘总称。蘅皋:生着杜蘅的河岸。蘅:杜蘅,香草名。皋:岸。[14]秣驷:喂马。驷:一车四马,此处泛指驾车之马。芝田:种着灵芝草的田地,此处指野草繁茂之地。一说为地名,指河南巩县(今巩义市)西南的芝田镇。[15]容与:悠然安闲。阳林:地名。[16]流眄(mi3n):纵目四望。眄:斜视。一作“流盼”,目光流转顾盼。[17]精移神骇:神情恍惚。骇:散。[18]忽焉:急速。思散:思绪分散,精神不集中。词语释义[19]援:以手牵引。御者:车夫。[20]觌(d!):看见。[21]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翩然若惊飞的鸿雁,蜿蜒如游动的蛟龙。翩:鸟疾飞的样子,此处指飘忽摇曳的样子。惊鸿:惊飞的鸿雁。婉:蜿蜒曲折。这两句是写洛神的体态轻盈宛转。[22]荣曜(y3o)秋菊,华茂春松: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松树。荣:丰盛。曜:日光照耀。华茂:华美茂盛。这两句是写洛神容光焕发,充满生气。[23]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y1o)兮若流风之回雪:时隐时现像轻云遮住月亮,浮动飘忽似回风旋舞雪花。仿佛:若隐若现的样子。飘飖:飞翔。回:回旋,旋转。这两句是写洛神体态婀娜。词语释义[24]皎:洁白光亮。太阳升朝霞:太阳升起于朝霞之中。[25]迫:靠近。灼:鲜明,鲜艳。芙蕖:一作“芙蓉”,荷花。渌(l&):水清貌。以上两句是说,不论远远凝望还是靠近观看,洛神都是姿容绝艳。[26]:花木繁盛,此处指人体丰腴。纤:细小,此处指人体苗条。修短:长短,高矮。以上两句是说,洛神的高矮胖瘦都恰到好处。[27]肩若削成,腰如束素:肩窄如削,腰细如束。削成:形容两肩瘦削下垂的样子。束素:一束白绢。这两句是写洛神的肩膀和腰肢线条圆美。[28]延、秀:均指长。颈:脖子的前部。项:脖子的后部。皓:洁白。呈露:显现,外露。[29]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既不施脂,也不敷粉。泽,润肤的油脂。铅华,粉。古代烧铅成粉,故称铅华。弗御:不施。御:用。词语释义[30]云髻:发髻如云。峨峨:高耸。联娟:细长而弯曲。[31]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红唇鲜润,牙齿洁白。朗:明润。鲜:光洁。[32]睐(l3i):顾盼。靥(y-):酒窝。辅:面颊。承权:在颧骨之下。权:颧骨。[33]瑰:奇妙。艳逸:艳丽飘逸。仪:仪态。闲:同“娴”,娴雅。[34]绰:绰约,美好。[35]奇服:奇丽的服饰。旷世:举世唯有。骨像:骨骼形貌。应图:与画中人相当。[36]璀粲:鲜明。一说为衣动的声音。[37]珥:珠玉耳饰,此处用作动词,指佩戴。瑶、碧:均为美玉。华琚:刻有花纹的佩玉。琚:佩玉名。[38]翠:翡翠。首饰:钗簪一类的饰物。[39]践:穿,着。远游:鞋名。文履:饰有花纹图案的鞋。词语释义[40]曳:拖。雾绡:轻薄如雾的绡。绡:生丝。裾:裙边。[41]微:轻微。芳蔼:香气。踟蹰:徘徊。隅:角。[42]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纵体:身体轻举。[43]采旄(m1o):彩旗。采:同“彩”。旄:旗杆上的旄牛尾饰物,此处指旗。[44]桂旗:以桂木做旗杆的旗,形容旗的华美。[45]攘:此处指挽袖伸出。神浒:神所经过的岸边。[46]湍濑(l3i):石上急流。玄芝:黑色芝草,相传为神草。[47]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我喜欢她的淑美,又担心不被接受,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振荡:形容心动荡不安。怡:悦。[48]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没有合适的媒人去通接欢情,就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微波:一说指目光。词语释义[49]诚素:真诚的情意。素:同“愫”,情愫。[50]要:同“邀”,邀请。[51]信修:确实美好。[52]羌:发语词。习礼:懂得礼法。明:善于言辞,意指有很好的文化教养。[53]抗:举起。琼珶(d#):美玉。和:应答。[54]指潜渊而为期:指着深渊发誓,约期相会。潜渊:深渊,一说指洛神所居之地。期:会。[55]眷眷:依恋。款实:诚实。斯灵:此神,指宓妃。我欺:宾语前置,即欺我。[56]交甫:郑交甫。《文选》李善注引《神仙传》:“切仙一出,游于江滨,逢郑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弃言:背弃承诺。词语释义[57]狐疑:疑虑不定。因为想到郑交甫曾经被仙女遗弃,故此内心产生了疑虑。[58]收和颜:收起和悦的容颜。静志:镇定情志。[59]申:施展。礼防:礼法,礼能防乱,故称“礼防”。自持:自我约束。[60]徙倚:流连徘徊。[61]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洛神身上放出的光彩忽聚忽散,忽明忽暗。[62]竦(s6ng):耸。鹤立:形容身躯轻盈飘举。[63]椒途:涂有椒泥的道路,一说指长满香椒的道路。椒:花椒,有浓香。[64]蘅薄:杜蘅丛生地。流芳:散发香气。[65]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婉而悠长。超:惆怅。永慕:长久思慕。厉:疾。弥:久。[66]众灵:众仙。杂遝(t3):纷纭,多而乱的样子。词语释义[67]渚:水中高地。[68]翠羽:翠鸟的羽毛。[69]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据刘向《列女传》载,尧以长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后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往寻,自投湘水而死,为湘水之神。[70]汉滨之游女:汉水的女神,即前注中郑交甫所遇的神女。[71]叹匏(p1o)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为匏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匏瓜:星名,在河鼓星东。无匹:无偶。牵牛:星名,又名天鼓,与织女星各处天河之旁,相传每年七月七日才得一会。[72]袿(gu~):妇女的上衣。猗(y~)靡:随风飘动貌。[73]翳(y#):遮蔽。延伫:久立。[74]凫(f%):野鸭。词语释义[75]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在水波上细步行走,溅起的水沫附在罗袜上如同尘埃。陵:同“凌”,踏。尘:指细微四散的水沫。[76]难期:难料。[77]转眄流精:转眼顾盼之间流露出奕奕神采。流精,形容目光流转而有光彩。[78]气若幽兰:形容气息香馨如兰。[79]屏翳:传说中的众神之一,司职说法不一,在此篇中被曹植视作风神。川后:传说中的河神。冯(p!ng)夷:传说中的水神。女娲:女神名,相传笙簧是她所造,所以这里说“女娲清歌”。[80]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飞腾的文鱼护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腾:升。文鱼:神话中一种能飞的鱼。玉鸾:鸾鸟形的玉制车铃,动则发声。偕逝:俱往。词语释义[81]六龙:相传神出游多驾六龙。俨:庄严的样子。齐首:六龙齐头并进。[82]云车:相传神以云为车。容裔:同“容与”,舒缓安详。[83]鲸鲵(n!):鲸鱼,水栖哺乳动物,雄者称鲸,雌者称鲵。毂(g^):车轮中用以贯轴的圆木,这里指车。[84]沚:水中的陆地。[85]纡(y$)素领,回清阳:洛神不断回首顾盼。纡:回。素领:白皙的颈项。清扬:形容女性清秀的眉目。[86]交接:结交往来。[87]盛年:少壮之年。莫当:无匹,无偶,即两人不能结合。[88]抗罗袂(m-i)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抗:举。袂:衣袖。浪浪:水流不断貌。词语释义[89]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痛惜这样美好的相会永不再有,哀叹长别从此身处两地。[90]效爱:致爱慕之意。明珰(d`ng):以明珠制的耳珰。[91]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虽然幽居于神仙之所,但将永远怀念着君王。潜处:深处,幽居。太阴:众神所居之处。[92]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不悟:不见,未察觉。所舍:停留、止息之处。宵:同“消”,消失。蔽光:隐去光彩。[93]背下:离开低地。陵高:登上高处。[94]遗情:留情,情思流连。想象:指思念洛神的美好形象。[95]灵体:指洛神。上溯:逆流而上。词语释义[96]长川:指洛水。[97]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98]揽(f8i)辔(p-i)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车辕旁的马,此处泛指驾车之马。辔:马缰绳。抗策:犹举鞭。盘桓:徘徊不进。认识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10余岁就能诵《诗》《论》及辞赋,擅长写文章。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曹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被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最终抑郁而死。曹植介绍认识作者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因才华出众而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先后做了皇帝,对他深怀猜忌,横加迫害。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前后期创作有着深刻影响。他的作品数量很多,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前期作品除了描写华贵生活之外,有些诗还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抱负;后期作品集中反映其受压迫的苦闷和对人生悲观失望的心情。作品要义《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的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历代对《洛神赋》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都予以极高的评价,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赋》相提并论。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洛神赋》有三个突出特点:①想象丰富。对洛神宓妃的想象,从容貌到体态,从传意到定情,从爱慕到怅别,绚烂浪漫的想象令人感叹。②辞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练、生动优美。作品要义③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如同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洛神赋》既吸收了楚辞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又受到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影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名句积累这篇赋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方式?请举例说明。作品导读《爱的三种写法》选自张文江的《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此书是作者早年的文集,是作者从事文字工作的记录。在《爱的三种写法》中,作者通过解释“爱”的三种写法,将爱同社会伦理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虽然是解释文字的学术文章,却涵盖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使文章又翻出新意。爱的三种写法作品精读爱有三种写法,从不同侧面反映其内涵。古今关于爱的理论,三种写法足以相应之。一、㤅,《说文》:“惠也。从心,无声。”字形可解作无心,此即恋爱,其隐秘联系的产生,尚可能在本人明确意识到之前。无心者,不知道如何才好,只是说不出来的喜欢。惠是一心想对他(她)好,只求奉献而不考虑其他,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不要求对方接受。此男女间的自然吸引,超越一切定义。二、,即㤅下加夂,《说文》:“行貌也。”即㤅的转写,因经传皆用,行而㤅废。为行走之象,此即婚姻,“携手共度人生”是也。电影《大话西游》有一段辩论:“爱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作品精读不需要吗?”此似千古之疑,其实迎刃可解,即㤅是不需要理由的,而是需要理由的。㤅纯情而理想化,必须考虑家庭、经济、身体、性格等状况。然而考虑其他是为了承负㤅,而绝非为了其他放弃㤅。若仅为㤅,有激情不能持久,或仅开花而不结果。若仅为,或一切视物质为尚,婚姻亦将苦不堪言。然而中包含㤅,在人生长途中互相滋养,《诗》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实为夫妇之最善境界。中仍有㤅,是㤅的自然延伸,也是㤅的不同阶段,柴米夫妻,与浪漫感情不二不一[1]。承载着㤅,供养着㤅,在王冠上闪闪发光。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恰可当《诗经》的现代解释。钱锺书早年诗作《和季康玉泉山听铃》,结句云:“颠风明日渡,珍取此时心。”晚年《槐聚诗存》改成:“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初稿相应钱、杨初谈恋爱,次年成婚,乃同船赴英,亦即㤅。定稿则相应夫妇相互扶持六十余年。作品精读三、憮,为㤅之变体,《说文》:“㤅也。”有正反两方面意义。正面义为抚爱,憮,撫同根,《尔雅·释诂》:“憮,撫也。”遇见真爱之人,连眼光都是柔和的。反面义为失意貌(现仅用此义),似若有所失,然转念亦可消释,或为失恋之泛化。西人或谓爱包括三种不同形式:1、激情;2、承诺;3、亲密关系。恰可相应此三种写法,㤅相应激情,相应承诺,憮相应亲密关系。于义理而言,于愛见心有其是,然不如无心之纯。于爱删心或有失,乃成物质主义之泛滥。然改夂[2]为友仍有得,若落实于夫妻,则尚存古义。因夫妻之间彼此托付,尚有义气的维系,所谓婚姻乃神圣之承诺(sacredcommitment)。作品精读夫者,扶也,妻者,齐也,《诗》云:“宴尔新婚,如兄如弟[3]”(《邶风·谷风》),古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是矣。如不论性别,泛化为人际关系之爱,《论语·颜渊》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则有普世性质,与基督教文化可通。——选自《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词语释义[1]不二不一:不是一也不是二,意指感情不像“一”“二”那样简单。[2]夂:夂(zh@),从后至;夂(zh4ng),古同“终”。[3]宴尔新婚,如兄如弟:你们快乐地结婚,就如同亲兄弟一般。宴:快乐。认识作者张文江(1956—),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施蛰存先生,上海人。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庄子〉内七篇析义》《潘雨廷先生谈话录》等,整理、校点《周易表解》《易与佛教·易与老庄》《易学史发微》《读易提要》等多部著作。张文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解说中国古典学术。在他看来,保藏并阐释中国古典学术,既是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学术的向上之路。作品要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是巧妙地将“㤅”和“”对应于恋爱与婚姻。一方面,两者有区别,恋爱不需要理由,而婚姻需要理由;另一方面,两者又有联系,恋爱需要婚姻来承负,而婚姻也需要恋爱来滋润,既不能过于理想化,又不能过于物质化。然后又引出爱的第三种写法“憮”,使“爱”一下子便从感情化为行动,对应了后面的“亲密关系”。汉字形、音、义结合,象形是基础。很多字是直接象形的,还有很多字是从直接象形的字中滋生出来的,从字的形状可以猜测字的意思。汉字的这种特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考与想象,有着深刻的影响。字的写法蕴藏着多少信息,蕴藏着什么样的信息,从《爱的三种写法》就可见一斑。关于爱的文章,不计其数,但从“爱”字的写法入手来探讨的,恐怕仅此一篇,这也是我们叹服于此文的奇妙、细密与深邃的原因所在。各抒己见作者将“爱”的三种写法与恋爱、婚姻、亲密关系相对应,你是怎样理解的?作品导读怎样运用语言来描写事物,是文学的重大课题。王力对语言进行了一生的研究,《略论语言形式美》写于1962年,是其语言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王力认为,诗文的语言形式美即在于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本文行文舒缓、信息量大、条理清楚,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趣味性。略论语言形式美(节选)作品精读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在这一点上,语言和音乐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语言形式的美不限于诗的语言;散文里同样可以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从前有人说,诗是从声律最优美的散文中洗炼出来的;也有人意识到,具有语言形式美的散文却又正是从诗脱胎出来的。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是语言,就可能有语言形式美存在,而诗不过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罢了。作品精读一、整齐的美在音乐上,两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最整齐匀称的乐段是由长短相等的两个乐句配合而成的,当乐段成为平行结构的时候,两个乐句的旋律基本上相同,只是以不同的终止来结束。这样就形成了整齐的美。同样的道理应用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的、但是长短不相等的两句话,或者是两句以上的、平行的、长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话。远在第二世纪,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就以善用排比的语句为人们所称道。直到现在,语言的排比仍然被认为是修辞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排比作为修辞手段虽然是人类所共有的,对偶作为修辞手段却是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虽然双音词颇多,但是这些双音词大多数都是以古代单音词作为词素的,各个词素仍旧有它的独立性。这样就很适宜于构成音节数量相等的对偶。作品精读骈偶的来源很古。《易·乾卦·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诗·召南·草虫》说:“喓喓草虫,趯趯阜螽[1]。”《邶风·柏舟》说:“觏闵[2]既多,受侮不少。”《小雅·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例子可以举得很多。六朝的骈体文并不是突然产生的,也不是由谁规定的,而是历代文人的艺术经验的积累。秦汉以后,文章逐渐向骈俪的方向发展,例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说:“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又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这是正向着骈体文过渡的一个证据。从骈散兼行到全部骈俪,就变成了正式的骈体文。作品精读对偶既然是艺术经验的积累,为什么骈体文又受韩愈等人排斥呢?骈体文自从变成一种文体以后,就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缺乏灵活性,从而损害了语言的自然。骈体文的致命伤还在于缺乏内容,言之无物。作者只知道堆砌陈词滥调,立论时既没有精辟的见解,抒情时也没有真实的感情。韩愈所反对的也只是这些,而不是对偶和排比。他在《答李翊书》里说“唯陈言之务去。”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里说“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他并没有反对语言中的整齐的美。没有人比他更善于用排比了;他能从错综中求整齐,从变化中求匀称。他在《原道》里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又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这样错综变化,就能使文气更畅。尽管是这样,他也还不肯放弃对偶这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段。他的对偶之美,比之庾信、徐陵,简直是有过之无不及。作品精读试看他在《送李愿归盘谷序》所写的“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在《进学解》所写的“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在《答李翊书》所写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哪一处不是文质彬彬、情采兼备的呢?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语言中的对偶和排比,的确可以构成形式的美。在对偶这个修辞手段上,汉语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这一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二、抑扬的美在音乐中,节奏是强音和弱音的周期性的交替,而拍子则是衡量节奏的手段。譬如你跳狐步舞,那是四拍子,第一拍是强拍,第三拍是次强拍,第二、四两拍都是弱拍;又譬如你跳华尔兹舞,那是三拍子,第一拍是强拍,第二、三两拍都是弱拍。作品精读节奏不但音乐里有,语言里也有。对于可以衡量的语音单位,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它们在一定时隙中成为有规律的重复,这样就构成了语言中的节奏。诗人常常运用语言中的节奏来造成诗中的抑扬的美。西洋的诗论家常常拿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比,来说明诗的音乐性。在这一点上说,诗和音乐简直是孪生兄弟了。由于语言具有民族特点,诗的节奏也具有民族特点。音乐的节奏只是强弱的交替,而语言的节奏却不一定是强弱的交替;除了强弱的交替之外,还可以有长短的交替和高低的交替。譬如说,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长短音的区别很重要,希腊诗和拉丁诗的节奏就用的是长短律;在英语和俄语中,轻重音的区别很重要,英国诗和俄国诗的节奏就用的是轻重律。因此,希腊、罗马诗人的抑扬概念跟英、俄诗人的抑扬概念不同。尽管用的是同样的名称,希腊、罗马诗人所谓抑扬格指的是一短一长,英、俄诗人指的是一轻一重;作品精读希腊、罗马诗人所谓扬抑格指的是一长一短,英、俄诗人指的是一重一轻;希腊、罗马诗人所谓抑抑扬格指的是两短一长,英、俄诗人指的是两轻一重;希腊、罗马诗人所谓扬抑抑格指的是一长两短,英、俄诗人指的是一重两轻。汉语和西洋语言更不相同了。西洋语言的复音词很多,每一个复音词都是长短音相间或者是轻重音相间的,便于构成长短律或轻重律;汉语的特点不容许有跟西洋语言一样的节奏。那么,汉语的诗是否也有节奏呢?从传统的汉语诗律学上说,平仄的格式就是汉语诗的节奏。这种节奏,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还应用在后期的骈体文上,甚至某些散文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灵活地用上了它。平仄格式到底是高低律呢,还是长短律呢?我倾向于承认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的声调和语音的高低、长短都有关系,而古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作品精读,区别平仄的标准似乎是长短,而不是高低。但也可能既是长短的关系,又是高低的关系。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占优势,汉语诗的长短律不可能跟希腊诗、拉丁诗一样。它有它自己的形式。这是中国诗人们长期摸索出来的一条宝贵的经验。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诗·周南·关雎》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就是合乎这种节奏的。每两个字构成一个单位,而以下字为重点,所以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诗·卫风·伯兮》诗中的“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同样是合乎这种节奏的。在《诗经》时代,诗人用这种节奏,可以说是偶合的,不自觉的,但是后来就渐渐变为自觉的了。曹操《短歌行》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土不同》的“心常叹怨,戚戚多悲”;《龟虽寿》的“神龟虽寿,犹有竟作品精读有了平仄的节奏,这就是格律诗的萌芽。这种句子可以称为律句。五言律句是四言律句的扩展;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扩展。由此类推,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没有不是以四字句的节奏为基础的。五字句比四字句多一个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一个音节可以加在原来四字句的后面,叫做加尾;也可以插入原来四字句的中间,叫做插腰。加尾要和前一个字的平仄相反,所以平平仄仄加尾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加尾成为仄仄平平仄;插腰要和前一个字的平仄相同,所以平平仄仄插腰成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插腰成为仄仄仄平平。五言律诗经过了一个很长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曹植的《箜篌引》有“谦谦君子德,磬折[3]欲何求”。《白马篇》有“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赠白马王彪》有“孤魂翔故域,灵枢寄京师”。《情诗》有“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作品精读这些已经是很完美的五言律句了,但是这种上下平仄相反的格式还没有定型化。曹植还写了一些平仄相同(后人叫做失对)的句子,例如《美女篇》的“明珠交[4]玉体,珊瑚间木难[5]”。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里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6]。”又说:“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7]。一简[8]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到了这个时候,诗的平仄逐渐有了定格。但是齐梁的诗仍有不对、不粘的律句。沈约自己的诗《直学省愁卧》:“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愁人掩轩卧,高窗时动扉。虚馆清阴满,神宇暖微微。网虫垂户织,夕鸟傍檐飞。缨佩空为忝[9],江海事多违。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分开来看,句句都是律句;合起来看,却未能做到多样化的妙处,因为不粘、不对的地方还有很多。到了盛唐,律诗的整个格式才算定型化了。作品精读从五言律诗到七言律诗,问题很简单;只消在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就成了。从此以后,由唐诗到宋词,由宋词到元曲,万变不离其宗,总不外是平仄交替这个调调儿。七减四成为三字句,二加四成为六字句,三加五成为八字句,四加五或二加七成为九字句,如此等等,可以变出许多花样来。甚至语言发展了,声调的种类起了变化,而平仄格式仍旧不变。试看马致远的《秋思》:“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这个曲调是《拨不断》,头两句都要求收音于平声,第五句要求收音于仄声,按《中原音韵》,“竭”和“绝”在当时正是读平声,“缺”字在当时正是读仄声(去声)。当时的入声字已经归到平上去三声去了,但是按照当代的读音仍旧可以谱曲。直到今天,不少的民歌,不少的地方戏曲,仍旧保存着这一个具有民族特点的、具有抑扬的美的诗歌节奏。作品精读……不但诗赋骈体文能有抑扬的美,散文也能有抑扬的美,不过作家们在散文中把平仄的交替运用得稍为灵活一些罢了。我从前曾经分析过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认为其中的腔调抑扬顿挫,极尽声音之美,例如“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两句话的平仄交替是那样均衡,决不是偶合的。前辈诵读古文,摇头摆脑,一唱三叹,逐渐领略到文章抑扬顿挫的妙处,自己写起文章来不知不觉地也就学会了古文的腔调。我们今天自然应该多作一些科学分析,但是如果能够背诵一些现代典范白话文,涵泳其中,抑扬顿挫的笔调,也会是不召自来的。、回环的美回环,大致说来就是重复和再现。在音乐上,再现是很重要的作曲手段。再现可以是重复,也可以是模进。重复是把一个音群原封不动地重复一次,模进则是把一个音作品精读群移高或移低若干度然后再现。不管是重复或者是模进,所得的效果都是回环的美。诗歌中的韵,和音乐中的再现颇有几分相像。同一个音(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