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公德的内涵_第1页
论社会公德的内涵_第2页
论社会公德的内涵_第3页
论社会公德的内涵_第4页
论社会公德的内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社会公德的内涵

中共中央发布的《公共道德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全面文明建设。作为提高公众道德建设的重点,社会道德必须纳入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作为重要内容。这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中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法与社会公德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公德就随之而产生,并对社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社会公德是评价人们行为和人们内在思想、内心信念的一种标准,也是调整和约束人们言谈举止的一种规则、规范。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公德的约束。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个国家、一定社会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是适应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哪里有社会公共生活,哪里就需要社会公德予以调节。1.原始宗族时代的道德概念(1)原始人是“能群”,是道德意识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群”是道德意识的体现,它把原始人同禽兽区别了开来。“能群”,就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表现,就是和睦、亲密的表现。《尚书·尧典》所讲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把亲“九族”作为当时的美德,其中一个“亲”字反映了“能群”的意向,是当时社会公德的体现。(2)“民知其母,求其为民。”所谓“无交害”,就是不要互相侵害,此语最早见于《易·大有卦》,是对原始社会道德的追忆。《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文中“无有相害之心”同《易》“无交害”的观念是一致的。可见,在原始氏族时代,“无交害”是一项社会公德。(3)《隋书》卷7《地理志》,页“云国气”,云:“国家”的“小民事主体,参车无私。”原始时代,人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欺诈行为,因而正直无私也是一种纯真的美德。《庄子·山木》描述了“建德之国”的人们“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的品性。《淮南子·修务训》在赞扬尧的美德时,直接称赞他“公正无私”。这都说明正直无私在我国原始时代已成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4)为民“兴利除害”的英雄人物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如“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都反映了先民们的理想追求,其中所涉及主人公的共同特点,都是为民“兴利除害”。《淮南子·汜论训》记载:“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这些记载中的所谓“圣人”,就是为人民“兴利除害”的英雄人物。在原始社会,“兴利除害”是一项为人们所推崇的社会公德。2.在阶级社会中对道德的概念由于阶级的出现,社会道德开始打上了阶级的烙印。阶级社会里的社会公德之内容,同原始时代的社会公德有了明显的不同。(1)“贵有等,长幼有差,富轻轻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礼”,既指礼节仪式,又反映社会的等级差别。荀子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即指此。他说:“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对待不同的人应该施以不同的礼仪,谁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定,谁就违背了社会公德。(2)孔子的“义”“礼”“义”“义”,古作“谊”,基本的含义就是指人们行为适宜。而要做到行为适宜,就必须按“礼”办事,故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按照孟子的理解,“义”是从“羞恶之心”发展来的,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在他看来,对丑恶现象的憎恶,可以生发出“义”德,产生“见义勇为”的道德情感。(3)《法律》第20条“亲,即有亲;被救者。‘”第5例“承独人,老有所培养。’”“承载方”“则德”“则认为,有所设之,有所设之,有为早在《礼记·礼运》中就提出了“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列内容,虽然不是为社会公德所设的,但其中的不少方面后来已成为我国社会公德的重要规范。在我国古代,大至为天下劳苦大众分忧愁,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小至那些“修桥补路”的社会公益,都被视为美德,其中所包含的“公德”意识是不言而喻的。(4)提倡对人的“爱”“爱”是中华民族特别重视的道德概念。儒家曾明确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他们所提倡的对人的“爱”主要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方面。墨家更主张“兼爱”,把儒家的“爱”推广到更宽、更高的领域里去。除此之外,在封建时代的其他许多道德观念中,如“信”、“勇”、“慈”、“善”、“惠”、“让”等都具有社会公德的思想内容。3.现代社会对社会公德的尊重(1)言、行,礼貌文明指体现了社会精神文明要求,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语和行为,礼貌指对人处事以礼相待。文明礼貌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尊敬、谦虚、诚恳、和善、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有节制、讲分寸。(2)请为我的利益做出贡献人们之间要爱护、尊重、体谅、互助、讲宽恕、守信用。(3)爱保护公共场所它直接涉及国家、集体、社会、民族的整体利益。爱护公物就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要廉洁奉公、积极奉献。(4)尊重法律,尊重法律纪律和法律是一个单位和国家秩序稳定,维持正常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根本保障,也是确保每个公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5)人类生存的异常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环境意识,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美化环境,积极参加绿化活动,讲究清洁卫生等等。二、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真实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相悖的丑恶现象也还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让我们了解到青少年社会公德的一些真实现状。现状一:环境意识淡薄。在广州市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清理出约15公斤啐弃的口香糖;在哈尔滨漂亮的中央大街,随处可见斑斑痰迹;在郑州,庆祝节日时摆放的鲜花被哄抢、折毁;北京的一次游泳馆水质抽检结果显示,水中尿素含量全部超标……而对于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又采取什么态度呢?大多数人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很少有人站出来制止,更多的人采取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现状二:混乱的公共秩序。如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公共场所是否大声喧哗、上课或上班是否迟到早退、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是否会主动让座等等。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连小学生都能准确回答,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做得不令人满意。现状三:恣意破坏公共财产。在公共场所我们不难发现被人故意损坏的公物,自动售货机、公共电话亭、绿地、旅游景点,甚至连新摆放的垃圾箱都成为被破坏的对象。曾几何时,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成了一道风景,“长流水”和“长明灯”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成长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成人的影响。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一些成人品行不端,这些将会对青少年良好公德的形成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三、培养公民道德意识的必要性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不但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环节,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四、在社会教育学中的一些思考1.道德教育引导者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评价,造成善恶分明的社会氛围,使不道德的行为者受到强大的精神压力,感到羞愧、内疚,甚至无地自容;使那些遵守社会道德行为的高尚者,受到尊敬,感到光荣。加强公德教育,营造培育公德的良好社会环境,就是要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和道德机制,使恶的不道德行为犹如过街老鼠,使善的道德行为在社会中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从而最终引导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风俗习惯的纯化,使道德建设不断进步,不断升华。2.完美人格的内涵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完美人格是一个人气质和风度、学识和才华、品质和品格的总和,其中的品质和品格主要就是指道德品质。要通过舆论宣传、各方教育,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成为一种高尚的人格意志。3.推动和落实党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党和人民身份证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掣肘,究其原因与公民的环境意识淡漠,环境道德建设的滞后关系密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实现报告的宏伟目标,必须把环境道德建设提上日程,利用经济、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使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