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特征_第1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特征_第2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特征_第3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特征_第4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特征

传统文化地区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承和多样性发展的重要空间。几千年来,在不同地理环境空间上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是地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城市地区传统文化景观遭到破坏,同时快速城市化对乡村文化景观形成巨大的冲击。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以及时尚化成为导致地方文化景观缺失和文化景观趋同的根本因素,形成我国不仅“千城一面”,而且“千村一面”的建设格局。再者,传统文化景观面临毁灭性冲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应是指导我国地域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人文精神变革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景观的发展必须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的“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现象,成为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特色性景观区域和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文化景观传承创新技术缺失,有效管理对策与建设引导不到位的具体结果。虽然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单个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塑造、生态村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治理及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有不少进展,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真正能够整合并系统运用到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创新发展,指导区域新农村建设,形成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结合的和谐文化,在建设和管理中还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地域广大,类型多样,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地方需求不同,基础不同,使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相关技术缺乏有效整合,单项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也难能适应不同地域文化本底的要求,应用的整体效果难以体现。再者,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忽视”和政策的缺失,也是导致不能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二、传统区域文化景观与全面人类生态系统的关系1.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概念由来已久。SauerC.O.(1974)在《景观的形态》(TheMorphologyofLandscape)一文中指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文化景观”概念的普遍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它“代表某个明确划分的文化地理区域,同时亦是能够阐明这一地域的基本而独特文化要素的例证”。文化景观可以位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存在于连续的时空中。地域文化景观(TerritoryCulturalLandscape)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其显著的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主要体现在聚落景观、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MarcAntrop(2005)指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有助于维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KellyR(2000)在阐述欧洲地域文化景观时指出“居住在特定地域的人们的邻里、农场、林地、河流、建筑都和地方人民休戚相关,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地方性特点的多样性和细节,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和记忆正是欧洲景观丰富性和独特性的根本所在”。2.现代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内涵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otalHumanEcosystem,ZevNaveh,1994)是指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的逐步深入认识,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为核心,以自然过程为重点,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根本的人地技术体系、文化体系和价值伦理体系,并随对环境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进,寻求最适宜于人类存在的方式和自然生态保护的最佳途径,即人地最协调的共生模式,综合体现出协调的自然生态伦理、持续的生产价值伦理和和谐的生活伦理。其内涵包括:①在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是人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发展的结果。②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生态关系。既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也不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环境主义,而是人地协调的生态价值伦理。③自然要素、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充分体现出地方性和自然性特点,并得到持续利用和延续,维持自然生态的稳定性。④人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产业体系控制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产业类型、生产规模和强度内。自给自足成为摆脱超负荷生产行为的根本。⑤人类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累计和继承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代表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形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交换自己的认知并逐步固定下来的自然崇拜、文化崇拜、人类崇拜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地方文化是人类的文化,更是自然的文化。⑥传统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历史的和古典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社会是发展的,在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新经济形态下,现代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发展则更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面对更加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大规模的社会人口与消费、更加深入的干扰方式,技术与效率成为现代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发展的核心。由此可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核心对象,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联系。三、当前区域文化景观研究现状与成果1.国际合作的领域或内容在全球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掀起了广泛的文化景观保护运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和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从研究主题来看,研究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HannesP.,2005):①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和发展提供战略依据;②地域文化景观特征与认知(Paul.C,2005),探讨景观规划与维护过程中的景观认知、理解与参与;③地域文化景观结构与功能(YujiH,2005),探讨文化景观形成、变迁以及在政策、社会因素作用下解决景观问题的途径;④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未来(JacobH,2005),探讨在当今城市化、边缘化和旅游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景观面临的威胁以及景观保护与管理的途径。从研究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①文化景观与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景观资源论研究(J.Fraser,1998)、文化景观与景观规划(G.J.Ashworth)和文化景观研究(HaberW.,MasaoT);②城镇化、工业化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动态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演变(M.Antrop,2004)、整合的景观意象、文化景观的扰动和城乡动态与演变,研究城乡由二分、连续统一体、相互齿合的连续体、共同社会特征、乡村区域和规划分离论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③遗产景观与游憩休闲产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景观资源评价(G.Brian,2004)、文化旅游与休闲模式(RichardF.,1998)、自然公园与国家公园体系、景观地方性与现代化、景观遗产真实性与市场化(K.Hopkins,1998)、聚落风貌塑造与景观规划(E.Dewailly,2000)等;④景观生态与景观规划研究。大地景观与地域景观环境(J.Simonds)、社区景观、生态场地规划等一系列领域。从研究中心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①以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佛吉尼亚州立大学等为中心,形成了以I.McHarg、J.Simonds、M.Laurie、L.Olin、E.Meyer、H.Lewis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的规划群体;②以德国、法国和荷兰为中心的文化景观与景观生态研究中心;③以英国为主的传统文化环境与风景园林成为现今景观保护、建设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国际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如何在城镇化发展、城市扩张的同时保护脆弱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景观多样性、景观空间特征、景观演变与规划管理、地域文化景观传承是探讨城市化地区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问题和可持续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土地规划与管理的一体化方法与途径(Integratedapproach)。对城市化地区文化景观形成的“破碎化”、“孤岛化”格局提出了“城市区域公园”(CityRegionalParks)的概念与标准,旨在通过对城乡土地管理和空间规划建立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从而覆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范围。②寻求景观战略机会最大化途径。在风景园林规划及其管理中,面临快速城市化对文化景观形成的巨大冲击,新建筑、新产业、新交通设施等是替代传统景观的重要环节,在众多的发展途径中寻求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景观战略机会最大化途径成为重要的管理措施。③景观网络空间的保护与区域景观体系的建立。通过生态廊道、绿色空间、绿道等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与构建形成连续的景观网络空间,有效保护地域文化景观的连续性、完整性及区域景观的整体性,同时在乡村与城镇间形成具有广泛生态意义的过渡空间,构建以民居与聚落—土地与产业—网络与区域为核心的区域景观体系。④社区与聚落的多样性与地方性的保护。针对聚落的“趋同性”和乡村社区的“都市化”以及部分落后地区的“边缘化”趋势,通过提高可达性和自然生态空间连接性(accessiblenaturalgreenspace),建设社区林地(communitywoodlands)和聚落自然生态空间,在保护景观地方性的同时降低都市化的影响,提高传统区域发展的公平机会。2.文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起步较晚,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破碎化”与“孤岛化”现象研究处于空白,虽然风景园林在城市及相关领域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领域的研究却一直处于边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主,在2002年之后广泛倡导的地球表层规划(孙筱祥,等)、地域文化景观(王向荣,等)、乡土景观(俞孔坚,等)、风景名胜区(杨锐,等)、乡村景观(刘滨谊,等)、生态与文化园林(王浩,等)领域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②传统聚落与文化景观研究进行的传统聚落、聚落地理和文化景观领域的研究,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阮仪三、金其铭、张小林、汤茂林、李蕾蕾、李小建,等)。③农业景观与土地利用景观及其规划研究(王仰麟、刘黎明、郭焕成,等)。④以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开展的古村落、古镇保护研究。通过研究古村落形成机理(陆林,等)、空间特征(刘沛林,等)和古镇保护(阮仪三,张松,等)揭示古村落景观的内在本质和传承途径。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与工程应用大都直接涉及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规划设计(俞孔坚,杨锐,刘滨谊,等)。⑥以景观生态与生态规划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地方文化景观在规划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彰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思想灵魂(王浩、王向荣、王云才,等)。⑦城乡一体化格局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的研究,是城乡网络景观和城乡景观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宁越敏、顾朝林、陈田、王发曾、张京祥、闫小培、曾菊新、石忆邵、刘盛和,等)。⑧乡村景观规划与区域景观整体性保护及规划研究在“乡村景观及其规划”、“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整体性保护机制”领域开展的长期研究等领域开展的创始性工作(王云才、陈威、刘黎明,等)。四、传统区域文化景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1.文化景观研究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内容涉及文化景观的各个方面。尽管由于各个国家所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城市化与工业化模式不同、社会产权制度不同、土地规模特征不同和社会价值观念不同等,在形成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和问题多样化的同时,文化景观的高度地方性决定了地域文化景观存在问题的不同性和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与国际文化景观研究对比来看,①西方国家侧重于立足人类学建立传统文化景观的研究体系。②关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边缘化”(marginal)研究。由于土地的规模化和村落的分散化决定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地区不同于中国的广大地区特征,部分较远的地区远离城市和现代交通,在地缘关系、经济联系和社区影响上都处在边缘化的过程中。③景观可达性(accessibility)水平和网络格局研究。正是基于边缘化问题所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使得西方国家文化景观的研究更关注景观可达性和网络化的影响研究,在通过提高传统地区的可达性使其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保护传统地域文化景观。④对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则多倚重于建立文化博物馆的方式和方法,缺乏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解决的方案。而我国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在社会快速变革的过程中,在促进景观类型多样化形成的同时,产生与发展阶段相互错位的不均衡现象,形成地域文化景观发展的混乱现状。缺乏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形成过程的系统研究;②城市圈经济冲击使景观格局与过程出现无序性,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规范和盲目发展,使完整的区域景观被逐步分割,区域异化与同化过程同时加强,使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孤岛化”和“破碎化”现象,景观的连续性和有机性遭到破坏。目前缺乏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景观“孤岛化”和“破碎化”现象形成过程与机理以及在区域尺度上的空间整合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③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和村落景观“趋同化”、“盆景化”、“公园化”特征明显,聚居过程复杂化和景观均质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缺乏对区域景观整体性研究,特色性文化景观区域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与管理途径研究。④在巨大的经济差异中,落后的地域其社会、经济和文化景观等各方面正逐步被“边缘化”,成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缺乏对“边缘化”形成过程与机理以及景观管理的政策研究。我国对传统文化地域景观的保护研究仅仅局限在:①文化景观单体、小场地和建筑空间的保护。尤为突出的是以建筑、遗址的保护取代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②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孤立保护。以单个村落的保护取代对整个文化区域的保护和对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正是以上研究存在的问题,传统研究不仅没有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破碎化”与“孤岛化”的本质因素,反而局部的保护与局部的开发更加强化传统文化景观“破碎化”与“孤岛化”的空间特征。单就国内研究而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较为有限,呈现出个案规划研究多、区域整体性研究少;单体建筑研究多,景观环境研究少;规划设计实践多,理论研究提升少;表象描述多、深入分析少的格局。我国城市与乡村相互交织齿合,在很多地区都形成了“城不城、乡不乡”的格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和“孤岛化”现象。面对危机,风景园林学科研究应立足本学科优势更多关注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和有机性保护、继承与发展。2.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孤岛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与孤岛化现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时期,人居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人类生活无法摆脱自然界赋予的强大束缚,人类从事生产和改造适应自然的技术差异小,从而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内文化景观均质化的共同特征,体现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区域整体性。整体性不仅表现在特定空间的完整性,还表现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空间上的连续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正是对这种区域性整体特征的保护,否则就会陷入局部保护的恶性循环之中。区域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整体性和连续性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景观生态格局的区域性;②区域景观内在联系的有机性;③区域景观过程的完整性;④区域景观空间的连续性。⑤区域景观历史演化机理的延续性。“孤岛化”现象是现今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现代产业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制约和依赖性降低,依托技术就可以形成具有技术集群的产业集群。因此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分散发展和成片推进,加之不同等级的交通体系的分割,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逐步被现代景观所替代,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完整空间逐步缩小,最后被现代城市景观、现代产业景观、商业景观和现代居住景观所包围或呈现三面围合的现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孤岛化特征。孤岛化主要表现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岛屿化”孤立格局和空间上的不连续现象。(2)传统地域“欠发达”与文化景观边缘化现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边缘化现象成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障碍。边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偏离经济的中心地区和热点地区而成为经济发展相对的“冷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变革相对缓慢,正因为如此,使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得以保存。②由于交通变化和对外联系途径的变化而失去往日繁华的地位在空间上成为被遗弃的区域具有边缘化特征。③由于地处偏僻地区和较低的可达性造成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边缘化特征。④在区域发展中由于时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占据主流,而传统文化的空间越来越少,呈现边缘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的相对滞后。但边缘化则使这些传统文化景观区域付出发展的巨大机会成本,并因为与周边环境间巨大的差异而形成巨大的文化和心理反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对现代文化的渴望和需求,从而加强文化景观边缘化的格局。(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与现代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现代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现代技术的应用。技术是改变和创造景观的重要手段,现代工业技术文明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②现代材料的应用。技术支撑下的材料革新彻底改变了景观构筑物的本底特征,成为区别与传统景观建筑的重要特征。③现代产业活动与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和乡村工业的发展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④建筑物、道路、交通工具的城镇化。⑤传统地域生活环境的人工景观化。⑥少数民族生活节奏和方式的都市化等。景观的现代化是落后地区享有发展权利和享受现代文明权利的必然结果。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现代化与地方性同样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地方性是发展中的个性,而现代化同样既存在同化作用占主导的一体化过程,又存在异化作用下的地方特色发展。(4)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与商业化文化景观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集中在游憩活动过程中的真实经历与感受,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真实了解人类过去生活、生产的唯一资源。从旅游者所表现出的向心作用和离心作用两种特征来看:①出现一些既强化地方特征,又强化旅游禁忌的景观类型;②一方面,当地方特征在外部旅游压力下以异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同时,区域旅游产品就出现不同特征的异化;另一方面,旅游地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努力追求旅游者趋之附之的特征阶段。文化景观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①景观的高强度开发用于满足大量旅游者的需求。在景观旅游区形成人流如织,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大规模的接待服务设施,表现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而非文化特征;②在景观旅游区内部或周边地区,兴建了旅游商业化基地,从事大规模的固定的物品商业贸易,成为景观区城镇化的典型;③在周边人工仿造一系列景观从事旅游经营指向十分明确的各种经营活动,使原有的景观环境高度商业化;④到处兜售的各种纪念品和宣传招贴,现代音乐都强化了商业化氛围。商业化对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保护来讲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的文化景观商业化形成对景观生态的不可逆破坏。而有的商业化形成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