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在我国兽医、中兽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1页
血液流变学在我国兽医、中兽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2页
血液流变学在我国兽医、中兽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3页
血液流变学在我国兽医、中兽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流变学在我国兽医、中兽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是通过相互渗透生物力学和心率来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流动和变形规律的科学性科学,即血液有形成、变形和积聚,不规则成分的流动性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以及血液和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血液学和生物力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分支。根据国内外血液流变学专家的共识,按研究水平的不同,血液流变学可分为:宏观血液流变学(MacroscopicHemorheology)、细胞血液流变学(CellHemorheology)、分子血液流变学(MolecularHemorheology)、普通血液流变学(CommonHemorheology)、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Hemorheology)。我国医学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血液流变学的研究,80年代开始临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上予以应用,但随后发展很快,成立了血液流变学的学术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血液流变学仪器也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1991年出版了《血液流变学杂志》、《微循环杂志》、《微循环技术》,促进了我国血液流变学的发展。在兽医界,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血液流变学在兽医临床应用和研究,主要将其用于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评价赛马生理机能、训练水平以及与运动有关的疾病等研究方面。在国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成章瑞等开展了中兽医活血化淤治则,此后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相继开展了家畜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现将血液流变学在我国兽医、中兽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1分娩前血液流变变化198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资金的资助下,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分院生理教研室魏彬等人对牛、绵羊、山羊、马、骆驼、猪、驴、水貂等动物的部分血液流变学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做了某些侧面的工作,样本数都在雌雄各35个以上。王清兰等发现奶牛在产前90~5d,血液流变5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分别于分娩前10、8、5、3、1d降至最低水平;产后1~3d内,除血细胞压积(PCV)外,其余血液流变4项指标迅速升高达到最高值,产后1周以后,随着泌乳量的逐日增加而逐渐恢复到常态。董亮(1993)测定了180头不同生理阶段的奶牛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首次得到了奶牛妊娠各期、产后、新生犊牛、断奶犊牛、育成牛及青年牛各阶段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生理值。2中俄医学领域的应用2.1tdp治疗的病理改变临床陈武等发现电针奶牛百会穴和后海穴后,对高粘段健康全血粘度(ηb)具有降低作用,对中粘段健康奶牛全血粘度无显著影响,对低粘段健康奶牛ηb具有升高作用。因此认为电针有可能通过升高或降低血液粘度效应,分别对虚证和血淤证的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刘钟杰(1992)报道电针作用驴,即刻血液粘度等指标均显著下降,停针后1h降至最低点,在停针后2h仍继续起作用,至停针后4h作用逐渐消失。电针后的5min、30min和60min时均可以显著降低绵羊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HAI)、血小板聚集性(PAI)、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G),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ET)。电针还可以明显改善血淤证绵羊血液流变学性质。TDP照射健康妊娠奶牛百会和后海穴区对奶牛分娩前和后一定时期内的ηb和ηp具有一定调整作用。调整和改善分娩过程中的血糖含量和血液的流动性与变形性,减少血液丢失等,从而提高机体分娩应激反应综合适应能力。2.2治疗分离株对血流变学疗效分析祖国医学认为,血淤证的形成与“血行”、“血脉”皆有关。“血和则经脉流行”,反之“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血行失度”或“血脉不通”皆是产生血淤证的根本原因。在北魏的《齐民要术》、唐代的《司牧安骥集》、明代的《元亨疗马集》、清代的《活兽慈丹》等历代著作都有“活血化淤”治则的记载。成章瑞等(1985,1990,1991)最早将血液流变学技术运用到家畜血淤证的研究中,探讨了活血化淤疗效原理。研究了奶牛化脓性子宫内膜炎、奶牛胎衣不下、奶牛临床型或隐性型乳房炎、马产前或产后趴窝症、马骡炎性、阻塞性或外伤性疼痛、兔跗关节人工脱臼等6种疾病及活血汤、血府逐淤汤、羌活祛风汤等3个中药复方的9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吴培星等(1990)报道子宫内膜炎患牛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异常。经清宫液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得以纠正或改善。因此认为,清宫液的活血化淤的疗效原理与改善或纠正血液流变性有关。吴金节等也有相似的结果。黄会岭等(1999)通过对产后气虚血淤证奶牛与健康产后奶牛某些生化和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比较,为奶牛产后气虚血淤证的诊断和中药防治气虚血淤证提供了科学依据。何永明等对奶牛产后期1~30d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检测,结果表明,产后15、30d与新产时(产后1~7d)比较,除AI、ηr20s-1外,其余7项指标至少在某一时间段呈现差异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了母畜“产后血淤”这一论点的客观科学性。成章瑞等(1991)将黄牛血淤症分为血内结型和血离经型,血内结型和血离经型血淤证黄牛的各种切变率下的ηp和ηr、ET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01),血内结型患牛的PCV极显著升高(P<0.01),血离经型患牛的PCV亦有升高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3临床研究资料察口色是中兽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口色的变化可以了解动物机体气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热,因而受到历代兽医学者的重视。《司牧安骥集》、《元亨疗马集》等均有专篇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色脉者,医之准绳也,疾之龟鉴也”的论断,但缺乏现代研究资料。严作廷等发现随着血液粘度ηb逐渐增加,驴口色则由淡白→粉红→红→红黄→红绛色,呈规律性颜色加深,血液粘度的逐渐增加导致微循环速度逐渐减慢,其减慢程度与口色变化有密切关系。严作廷等发现随着骡舌色由淡红、红、赤红、青紫的转变,7种切变率下的ηp、ηr、PCV以及ET逐渐增加。因此认为,血液流变学性的变化和微循环功能的改变对舌色的形成机理具有意义。2.4降血压积颗粒成章瑞等发现活血汤和血府逐淤汤能降低全血比粘度和还原全血比粘度,但不能降低红细胞压积。研究发现该两方剂是通过抑制红细胞的聚集性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起到降低血液粘滞性作用的;羌活祛风汤能降低红细胞压积和切变率为50.0/s时的全血比粘度,但不能降低切变率为50.0/s时的还原全血比粘度,提示该方剂是通过降低红细胞压积容量的方式起到活血化淤作用的。汪德刚等证明仙方活命饮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机能是通过红细胞聚集能力,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以及提高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来实现的。刘翠艳等(1999)子宫内膜炎病牛灌服孕宝冲剂1~2剂后,其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很快恢复正常水平,说明孕宝冲剂可以改善病牛的血液流变性而达到治疗目的。褚耀诚等(2006)发现清凉冲剂能够明显改善高温导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增加血液的流动性,有效的改善微循环灌注量,从而达到防暑降温效果。3治疗水炎和血流变学肉鸡腹水综合征和脂肪肝综合征是肉鸡的营养代谢病。乔健等(1998)发现腹水综合征患鸡形成腹水前后PCV和BRV的四次测定值逐渐升高(P<0.05或P<0.01),而未发病的试验鸡其PCV和BRV的四次测定值无明显变化(P>0.05)。证明血液粘度的升高不仅在腹水综合征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腹水综合征形成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张克春等发现高钠饮水可以诱发腹水综合征,肉鸡在摄入过量Na+时,出现肺动脉高压,PCV显著增加和ED下降等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促进了腹水综合征的形成。热应激条件下京北公鸡的ηb、ηr均显著升高(P<0.01~0.001),血细胞压积也有升高的趋势(P>0.05),初步认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作为观察家禽热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之一。崔恒敏等(2006)指出与正常对照鸡比较,脂肪肝综合征实验鸡ηb、ηp、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显著升高(P<0.01),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降低(P<0.01)。还有研究资料表明:疝痛骡的ηb、ηr、PCV、ET均显著高于正常值,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4不同给药剂量对隐性乳房炎的影响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中兽医认为奶牛乳房炎是“血淤症”的一种临床表现,与血液流变学具有相关性。成章瑞等(1989)发现临床型乳房炎奶牛ηb、ET均显著升高(P<0.01~0.05),PCV显著降低(P<0.05),ηp也有升高趋势。隐性乳房炎与正常组相比,病畜的低切变率下的ηb、ηr显著升高(P<0.01)。李睿文等(2002)研究发现隐性乳房炎阳性奶牛的血液粘度明显大于阴性乳房炎奶牛的血液粘度,而用生物活性饲料添加剂康贝后可明显降低奶牛ηb,从而证明血液粘度增大导致乳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隐性乳房炎发病的主要原因。胎衣不下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重要因素之一。胎衣不下病牛ηb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产后健康牛(P<0.05或0.01),HAI、ηp和FG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0.01);PCV呈降低趋势。陈武也有类似结果。奶牛患卵巢疾病后其ηb、ηr在低切变率均显著升高(P<0.01),PCV变化不大(P>0.05)。用当归、丹参、红花、益母草等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后,病牛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0.O1或P<0.05);而患卵巢静止奶牛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不大。可以认为卵巢疾病中的持久黄体、卵巢囊肿属于血淤证。5同部位疼痛患驴的临床特征比较在外科疾病中主要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休克、急腹症、骨折等而引起出血、炎症、疼痛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正常的血液循环,造成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改变。成章瑞等(1990)对骡不同部位疼痛时血液流变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疼痛患骡的ηb、全血还原粘度(ηr)极显著的升高(P<0.01),ET差异不显著(P>0.05),在腹部、四肢躯干部疼痛时PCV极显著地升高(P<0.01),但胸部疼痛患骡差异不明显。实验兔人工扭伤后,在出现疼痛、肿胀等临床证状后,其ηb、ηr、ET、血小板聚集性均显著升高,PCV显著降低,ηp也有升高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健康成年黄牛在瘤胃手术后一周内其ηb、ηp、ηr、ESR、PCV、HAI和FG值比术前极明显增高(P<0.01或P<0.05),HB值也有明显升高(P<0.05)。从这些实验中说明外科疾病时存在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异常,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中兽医学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观点。6临床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血液流变学在我国动物医学中开始应用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所用的实验仪器也有了较大改进,目前主要有毛细管式粘度计、椎板式粘度计、红细胞变形聚集仪。研究内容涉及到中兽医血淤症及活血化淤治则、针灸、舌诊、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作用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总体上看,由于家畜种类繁多等原因,兽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