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塞尔论心身关系_第1页
心与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塞尔论心身关系_第2页
心与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塞尔论心身关系_第3页
心与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塞尔论心身关系_第4页
心与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塞尔论心身关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与身的相互作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塞尔论心身关系

心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基本的哲学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心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为了将“心”定义为“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它们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序列”,将“体”定义为脑过程,将中心体讨论的中心体问题定义为心脑问题。当代哲学界应对这一问题的思路有两个:第一种思路对心身问题进行语言分析,目的是澄清消解这一传统问题,认为心身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无意义的伪问题,如维特根斯坦的心灵哲学、赖尔的行为主义、卡尔纳普和费格尔的物理主义等。第二种思路强调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前沿学科对这一传统问题的新启发,认为在这些新启发的基础上可以作新的讨论、提出新的解决模型,如罗蒂的取消论、普特南的功能主义等。塞尔的心身观很难归于上述两种思路中的某一种:一方面,他认为传统的心身问题中蕴含了错误的假设前提、过时的范畴,他要消解传统心身问题的提问方式;另一方面,他又充分吸收了前沿科学的成果,对心身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他的新方案是“生物学的自然主义(biologicalnaturalism)”,这是一个朴素心理主义与朴素物理主义并存的中立的心身观,他希望能从一元论和二元论非此即彼的对立中跳出来。分析哲学曾经热衷于对科学和语言的哲学分析,维特根斯坦后期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关注,逐步使心灵成为哲学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并出现了一批显著成果。塞尔作为一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的研究活动参与、促进了这一过程,他甚至认为心灵哲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分支之一”。塞尔对心身问题的研究是其心灵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1.元论之错对心身关系的思考可追溯到原始思维,但使之尖锐凸显的是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从此以后,无论是笛卡尔二元论的支持者还是准支持者抑或反对者,大都要面对笛卡尔式的追问。即心与身是两个实体还是一个,如果是一个,那么是心还是身,如果是两个,那么两者能否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实现的。这种追问方式也决定了诸种心身学说的划分方法,一般分为一元论、二元论和中立理论。一元论又有唯物唯心之分,二元论又有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之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唯心一元论渐趋衰落,现代的一元论主要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因此,塞尔对一元论的批判也集中于唯物主义。特别要说明的是,塞尔在讨论中所说的唯物主义指行为主义、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强人工智能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灵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特征是意识性,意识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内在的、质的和主观的性质”,这些特征使心灵区别于物理世界,从而产生了心身问题。他认为心身问题包括四个方面:设想不存在意识的宇宙是容易的,为何现实的物理世界产生了意识;非物质的心灵何以能对物理世界发生因果作用;意向性之谜,即脑内的东西怎样才能关联到外物;怎样去协调主观心理现象的实在与完全客观的实在的科学概念。塞尔首先分析了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唯物主义坚持心灵的纯物理性存在,认为意识是可以还原、消除的,它是一种“仅此无它”的理论,唯物主义不是不承认意识,而是把它归结为身体的行为、大脑的计算状态、信息过程、物理系统的功能等等。但意识具有内在的、主观的、质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特征,排除这些特征对意识的说明都是偷换了概念,不是对意识的说明,而是对别的什么东西的说明。但在传统哲学中,否定唯物主义就似乎不得不接受二元论,它坚持心灵的不可还原性,不可还原性使意识成为了神秘的东西,难以说明物理世界何以能产生另一种实体———意识,独立的意识又如何能引起异质的生理活动。总之,在传统哲学中,如果认为意识独立于物质,则不得不接受二元论;如果认为意识可以还原为物质,则不得不接受唯物主义。二元论与唯物主义两者必选其一。但接受一方的同时就要面对另一方的诘难,从而形成了一个两难选择。面对这个两难选择,塞尔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两种选择都加以拒斥,要分析问题背后的默认点,再提出一种新的方案,这也是对付两难选择的一个通用而有效的方法,因为两难选择的背后常常是默认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共同的错误假定就是:“如果意识真的是主观的、质的现象,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物质的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如果按照17世纪关于“物质”、“心灵”等陈旧的相互排斥的范畴表看,这种假定是对的,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矛盾之中。塞尔主张抛弃这些陈旧的范畴,用生物学的知识去面对心身问题,他认为关键在于要记住“意识是和其它生物学现象一样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应当接受这一科学事实而不是附加于其上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包袱。唯物主义之错在于忽略了意识的存在,二元论之错在于拒绝把意识说成是生物学的、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塞尔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意识“具有第一人称的本体论”,因此不能还原为具有“第三人称本体论”特征的物质的事物或过程,“但这并不妨碍意识是大脑的更高层次的特征,正如消化是胃的更高层次的特征”一样。这样他就完成了意识的自然化,并把这种观点称为“生物学的自然主义”,“生物学的”是指对精神现象的解释方式是生物学的,“自然主义”指心灵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观点可以简洁地概括为两个命题:“意识是由大脑过程所引起的,它是大脑系统在更高层次上的特征”。这两个命题说明了意识的主观性和物理性可以并存,唯物主义和二元论正是由于不能理解这两个命题何以能同时为真,致使心身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他以有意识的抬起手臂为例进行了分析,从较高的心理学宏观层次看是抬手的心理引起了手臂的动作,从较低的生理学微观层次看是一系列的神经元放电引起了一系列的肌肉收缩。“较高层次的因果特征,既由较低层次元素的结构引起,又体现在那种结构之中”,恰似物体宏观的固体性是由微观的分子结构导致,又体现于其中一样。心理语言和生理语言是对同一活动的两种层次的描述,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谈话方式,两者可以同真,但不能说叙述了两种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会导致二元论。他认为在这种意义上“朴素心理主义和朴素物理主义彼此是完全一致的”。但心理与生理的一致性只能限定于上述意义,它们的这种一致性不表明心理可以还原为生理,这与唯物主义是不同的。塞尔认为,还原有排除性还原和非排除性还原两种类型。排除性还原是试图说明一种现象实际是一种假象进而排除这种现象,比如从现代天文学角度解释日升日落,太阳升落是假象,原因在地球的自转。但是不能对意识心理进行排除性还原,因为“假象”就是意识本身。非排除性还原指对一些特征的因果性解释,比如从网络结构中的分子振荡来解释固体性。消化与胃的关系、意识心理的“原由”等可以适用非排除性还原,但意识心理本身则不适用于非排除性还原。意识心理的主观性使意识具有第一人称的本体论,“它的主观的第一人称本体论使我们不可能像对诸如消化或固体等第三人称现象那样把它还原为客观的第三人称现象”,否则就忽略了意识的本质特性———主观性。塞尔对意识心理不可还原性的坚持使之区别于唯物主义。以上论述回答了心身问题中的第一方面,即意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哲学中心身实体性问题的回答。塞尔又进一步从因果性角度讨论了心与身的因果关系问题,也就是对心身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2.对传统的因果关系观的批判副现象论是在属性二元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除了承认意识是一种不可还原的属性,还认为这种属性是一种随附物,它不会作为原因而引起任何东西,塞尔从三个角度对副现象论作了批判。首先,要批判精神的东西不是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的二元论假设,这种假设会产生精神状态何以能产生物理变化的问题。以上文有意识的抬手为例,抬手的意识从高层次看是精神意向,但它对应了低层次的一系列神经活动,是一个物理世界的生物事实。其次,要批判传统的因果观。传统的因果观认为,当A引起B时,必有两个分离的事件,一为原因,一为结果,其因果关系就象台球撞击一样。他认为这种因果观是粗糙的,而上文有意识的抬手一例中所体现的关系意味着一种更精致的因果观,即“表面或总体的特征,其原因,可以用微观层次上元素的活动来解释”,这种解释的能力也体现了科学的进步。第三,低层次的因果说明并不意味着高层次的因果说明不真实。可以在生理层用神经对肌肉的作用来说明何以会抬手,也可以在更高的心理层上把抬手的意识作为抬手动作的原因。尽管心理层面的因果性作用可以用生理层面的因果性作用来解释,但这并不能说明心理层面的因果性不存在既然不能否定抬手意识对抬手动作的因果性作用,也就不能说意识是副现象了。塞尔认为,副现象论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事实上不成立。也就是说,副现象论在某个可能世界中是成立的,但在这个世界中是经验性的不成立,它不成立是因为与经验事实不符而不是逻辑错误。我们可设想在一个特殊世界中,其中的人心中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但对肉体从不作任何指挥,就象一个被辅政大臣完全控制的傀儡皇帝一样,虽有各种执政方略但从未能对其子民施行,那时副现象论就成立了,但经验事实说明我们的现实世界不是那样的。3.主观、客观的语义塞尔认为心身问题的第三和第四方面是一个科学问题,要由科学来回答。要消除意识的神秘性、解开意向性之谜、认识脑与意识作用的机理,就得去研究它们对应的脑过程,这些问题与引力之谜的神秘性是一样的。他还认为主观性不能成为对意识作出科学说明的障碍。他对“主观”和“客观”进行了语义分析,如果一个陈述依赖于观察者的态度和情感,则在“认识上是主观的”,否则就在“认识上是客观的”。除了以上认识论的意义外,“主观”、“客观”还可以在本体论上使用,不依赖于是否被主体经验到而存在,具有“客观的存在方式”,而情感等具有“主观的存在方式”意识状态在本体论上具有主观的存在方式,但这并不能阻碍它具有认识上的客观性,不能拒绝由认识上是客观的科学来研究。我感到脚疼在本体论上是主观的,但“塞尔现在脚趾上有一种疼痛”这个陈述在认识上是客观的,可以成为科学的对象。主观性的客观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同其它科学事实一样的客观的科学事实。这些主张与他的外部实在论和真理符合论是一致的,在意识科学中,他认为物质原子论和生物进化论是两个不争的科学前提。4.降本体论的意识不能还原为人所结的心理,一个问题描述了自己与身毫无疑问,塞尔深化了对心身问题的讨论,作为一个中立者,他的研究凸显了各种对立学说的共同点和差异的根源。但与所有中立者一样,当面对终极追问时,其理论就会表现出在他所批判的两种理论间的摇摆,具有不彻底性,这也是中立者通常要面对的问题。在意识到底能否还原的问题上是不彻底的。他认为,这种更精致的因果观可以说明意识,即意识的特征可以用微观层次上的活动来解释其原因,但他又认为这种解释不等于还原。意识的“原由”可以像消化与胃的关系一样做非排除性还原,但意识的主观性不能,而意识的主观性又是意识的本质特征,所以意识在本质上是不能还原。他的观点可概括为,意识内在于身体又超越于身体,但他并没说清楚超越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点,物理世界何以能产生出超越自己的意识。第一人称本体论的意识不能还原为第三人称本体论的生理,那心与身到底是两个实体还是一个呢?在心与身是否有因果作用的问题上也是不彻底的。包括副现象论在内,一般都承认身体可以作为原因对心灵发生作用,争论点在于心灵能否作为原因来作用于身体,即心与身的因果作用是否为双向的。塞尔对副现象论批判的第二条只是说明了意识是身体的结果,生理层面可以作为原因来解释心理,并没有说明心理对生理的能动性何以成立。对副现象论批判的第三条中存在着对二元论的误解。依旧以有意识的抬手为例,实际上,二元论的困境不在于抬手的意识何以能引起抬手的动作,而在于抬手的意识何以能引起神经冲动。如果认为抬手的意识就是对应的神经冲动,则是唯物主义,实际取消了意识的存在;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