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经传著作流传考述_第1页
郑玄经传著作流传考述_第2页
郑玄经传著作流传考述_第3页
郑玄经传著作流传考述_第4页
郑玄经传著作流传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玄经传著作流传考述

一、郑玄是中国法学史上的一个人郑玄(127-200),康成,东汉末年(今山东省)人。幼年时曾为啬夫(乡官名,职掌听讼及收取赋税),不久弃去,入太学受业。在外游学十余年,先后从经师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学习今文经与古文经。四十岁后,归里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后因党锢之祸起,被禁锢十四年。他杜门不出,刻意研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范晔在《后汉书·郑玄传》中,对郑玄注经,作了很高的评价:“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涵,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由此可见郑玄在中国经学史上地位之高。不过,在郑玄注经中,也存在两个较大的缺点:一是好引纬书注经,助长了庸俗经学的发展;二是以非信史为信史,引起了史料的混乱。他轻信《周礼》为周公所作,认定其内容皆为周代制度,遇有与之不合的,他都归之为殷代制度。郑玄曾以经师的身份注过汉律。魏明帝时,规定郑玄的律注为权威性的法律解释,在法律适用中,都须以郑玄所作的律文章句为准。郑玄为一代通儒,声望很高。但他潜心经业,不慕名利。晚年曾被袁绍举为左中郎将,不就;被朝廷征为大司农,以病乞还。当时的北海相孔融对他十分敬重,命高密县为他设立一乡,称“郑公乡”,其门曰“通德门”。郑玄在后代也很受崇敬。经学家称由郑玄所创立并以郑玄注经为代表的融汇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于一炉而冶的经学为郑学,称郑玄为郑君。历代诗文中,常把郑学、郑君、郑公乡、郑笺(郑玄对《毛诗》的注释)等语作为颂扬硕学大儒的比况之词。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在《馆陶李丞旧居》一诗中,以“郑公乡”喻称诗人兼学者的住宅:“词藻世传平子赋,园林人比郑公乡”。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以“郑笺”借指具有典范性的古籍解释:“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近代诗人吴宓在《挽王国维联》中,以“郑君”作为冠冕一时的大学者的代称:“人亡国瘁,海宇同声哭郑君。”郑玄的著作,十分宏富,据《后汉书》本传说,有百余万言。流传至今的为《毛诗》笺与《周礼》、《仪礼》、《礼记》注,其余的经注与著作均已佚失,但后人辑有佚书。郑玄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本是一个经学大师,他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都在经学而不在律学。《后汉书》本传和《隋书·经籍志》在著录他的著作时,都是详列他的经学著作,而不曾提及他的律学著作。因而,郑玄在中国法学史上的地位,极易被他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所掩盖。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郑玄的名字,是同汉代的以经注律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汉晋两代以经注律的活动,对于我国法律的发展,曾经起过重要作用,而郑玄以经注律的成果之富和地位之高,都居汉代律家的首位。对于中国法律的发展,中华法系的形成,郑玄是作出了历史贡献的。因此,尽管郑玄并无律学著作传世,而在研究中国法律律史时,对于郑玄以经注律的情况和他的法律观点,有加以探讨的必要。二、通过注经和注律进行法律的解释,促使法典的内容儒家化在汉代,特别是东汉,经师注律,成为一代风气。《晋书·刑法志》对此曾作简单介绍:“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指魏明帝)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在汉代,经师注律之所以蔚然成风,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有其历史必然性,因为它适应了当时法典内容需要走上儒家化和立法技术需要走上规范化这两种客观需要。先看适应第一种客观需要。汉初立法,是继承了秦代的法制。《汉书·刑法志》叙述汉初的立法情况说:“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萧何制作的《九章律》,不过是秦律的摘编。全部秦律,都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作为秦律摘编的《九章律》当然也是如此。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董仲舒所创造的新儒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国策发生了重大改变,而法律条文并未修改,于是法典内容同政策精神便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法典与国策的矛盾,先是实行经义决狱,后来在实行经义决狱的同时,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经义决狱是通过审判活动,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执法的指导思想和判案的理论根据。但是,它的实施,只限于重大案件和疑难案件,不具有普遍性。经师以经注律,则可以通过对律文的解释,以儒家学说重新确定法律的含义,使得法典的内容逐渐走上儒家化,从而符合基本国策。再看适应第二种客观需要。汉代的法令,据《汉书·刑法志》、《晋书·刑法志》、《隋书·经籍志》的说明,总的情况是又多又乱。多得“盈溢架藏”,“典者不能遍睹”;乱得“通条连句,上下相蒙”,“错糅无常”。这种又多又乱的立法状况,给法律的适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奸吏极易徇私弄法,“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为了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不得不对法律进行大量的注释工作,以补救其立法工作的缺陷。这一工作由经师担任,最为适宜。汉儒治经,不尚空谈。注重文字训诂,考订名物制度,是汉儒注经的主要方法。用这种注经的方法以注律,可以使得错杂混乱的律文变得规范明确,便于执行。以上所谈的适应两种客观需要,是就汉儒以经注律的共性而言。至于郑玄注律,不仅体现出了汉儒以经注律的共性,而且是汉儒以经注律的杰出代表,因而朝廷确定他的律注为对律文的权威性解释。汉律与汉代各家的律注,早在唐朝就被称为“久亡”,现在更不可能看到其原始面貌。但从传世的郑玄注经中,则可以看到郑玄通过注经和注律,在促使法典内容儒家化和促使立法技术规范化这两个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郑玄在促使法典内容儒家化方面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儒家所主张的法律原则与法律制度的阐释与宣扬上。从法律原则看,例如,“刑不上大夫”,本是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经过儒家的理论总结,成为儒家所主张的一条重要的法律原则。《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一原则为法家所反对,商鞅主张“刑无等级”,韩非主张“刑过不避大夫”、“法不阿贵”,因而秦律不以“刑不上大夫”为原则。汉初立法也是如此。但是由于这一原则能起到保护封建特权的作用,经过汉儒的阐释与宣扬,它终于成为一条重要的封建法制原则。《周礼》中所说的“八议之辟”,在秦、汉两代均未入律,而东汉后期实际上已在实行,到了曹魏,终于正式订入律中。“刑不上大夫”这一原则的含义,历代学者多有解释,其说各不相同。汉代贾谊认为,“刑不至大夫”是指的尊贵大臣有罪时,由其自行请罪,而不由君主以刑罚加于其身。戴圣和许慎认为,此说于古无据,因而不能成立。宋代苏轼认为,“刑不上大夫”是指的大夫以上有罪,适用特殊的审判程序,而不适用士庶人的讯鞫论据之法。王安石认为,“刑不上大夫”是指的刑不以大夫为上而不施(实际上是主张刑应上大夫)。明代王夫之认为,“刑不上大夫”是指的不可以胥吏之禁,责君子以逡巡。以上各家之说,或者不完全符合“刑不上大夫”的本义,或者完全不符合“刑不上大夫”的本义。各说尽管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王安石之说的进步意义最为显著),但是都不曾成为封建法典的立法原则。郑玄对于“刑不上大夫”这一原则,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作了解释。从立法说,这一原则是指的“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从执法说,这一原则是指的“凡有爵者与王同族,大夫以上,适甸师氏,令人不见”。郑玄之说,成为后代封建立法中“刑不上大夫”这一原则的典范性解释,并且订入了法典之中。如《唐律疏议》在说明八议制度的立法理由时,直接引用了郑玄之说:“《礼》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关于死刑执行制度,《唐令·狱官令》为了仿效“适甸师氏,令人不见”的精神,特地规定:“五品以上,犯非恶逆以上,听自尽于家”。又如,“邮罚丽于事”,也是儒家所主张的一条法律原则,但其文义较晦,不易理解。郑玄把它解释为:“邮,过也。丽,附也。过人、罚人,当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郑玄所作的解释,后来成为封建审判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如唐律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从法律制度看,儒家经典中所主张的各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如八议制度、三宥三赦制度、五听制度、读书则用法制度,等等,在后代订入封建法典时,都包含着郑玄和其他经师的阐释之功。如郑玄在阐释“读书则用法”时,引用了郑玄的以律解经:“如今时读鞫已乃论之”。唐律据此制定了“狱结竟取囚服辩”的制度:“诸狱结竟,徒以上,各呼囚及其家属,具告罪名,仍取囚服辩。”这一制度,相当于现代刑事诉讼法中的公开宣判制度。郑玄对某些法律制度所作的阐释,为后代保存了珍贵的法制史料。例如《周礼·地官司徒·媒氏》载有阴讼制度:“凡男女之阴讼,听于胜国之社。”,这一制度的名称、内容与精神均不易理解。郑玄解释为:“阴讼,争中冓之事以触法者。胜国,亡国也。亡国之社,奄其上而栈其下,使无所通。就之以听阴讼之情,明不当宣露。”经过郑玄的解释,可知这一制度相当于现代刑事诉讼中的个人阴私案件不公开审理的原则。郑玄在促使立法技术规范化方面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法律概念作了大量的、以具有明晰性和准确性为主要特色的解释工作。郑玄在注经时,对于法律概念予以高度重视,遇有法律概念,必定作出解释。这是汉儒注经重视文字训诂的必然结果。他在注经时尚且如此重视法律概念,在注律时必更加重视法律概念。郑玄对法律概念所作的解释,一般都能作到具有明晰性和准确性,这是郑玄注律的一大特色。从概念解释的明晰性看,汉律中所用的概念,往往不够明晰,经过郑玄的注释,由不明晰变为明晰。例如,“左道”一词,是汉律中的一个专门名词,屡见于《汉书》的记载,如:“皆奸人惑众,挟左道。”(《郊祀志》)“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皆在大辟。”(《杜延年传》)“许皇后坐执左道,废处长定宫。“(《淳于长传》)但是究竟何谓“左道”,从上述记载,看不出其明晰的含义。郑玄在注经时,把这一概念解释为“若巫蛊及俗禁”(《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句注),于是这一概念便由不明晰变为明晰。又如,“伤人”或“伤”,也是汉律中的专门名词,如:“盗伤与杀同罪”。(《盐铁论·刑德》)“(薛)况首为恶,(杨)明手伤,功意俱恶。”(《汉书·薛宣传》)但是何谓“伤人”或“伤”,从上述的记载,看不出其明晰的含义。郑玄在注经时,把这一概念解释为“见血乃为伤人”(《周礼·秋官司寇·禁杀戮》“凡伤人见血而不以告者”句注),于是这一概念便由不明晰变为明晰。从概念解释的准确性看,郑玄对法律概念所作的解释,其准确性往往高于其他律家。例如,“附益”一词,是汉律中的一个专门名词。如“孝武帝时,重附益诸侯之法。”(《新序》)“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汉书·匡衡传》)而对“附益”一词的解释,各律家有所不同。《汉书·诸王侯表》“设附益之法”句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律郑氏说,封诸侯过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这两种解释相较,当以郑说为是,“擅以地附益大臣”,正是指的封地过限。又如,“不识”一词,也是一个法律名词。《周礼·秋官司寇·司剌》:“一宥曰不识。”何谓“不识”?郑众的解释是:“不识,愚民无所识则宥之。”郑玄的解释是:“识,审也。不审,若今仇雠当恨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二说相较,也以郑玄的解释为确。“不审”确系法律术语,有秦简可证,郑众所说的“愚民无所识则宥之”,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从汉代的情况看,汉元帝承认当时律令烦多,“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汉成帝也承认当时律令烦多,“自明习者不知所由,于以罗元元之民,夭绝无辜”律令既然起到了“罗元元之不逮”、“夭绝无辜”的作用,可见老百姓因不懂法律而犯罪,并不能够得到宽宥。郑玄重视对法律概念的解释工作,并且力求其解释具有明晰性与准确性,这一作法,对于后代立法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张斐、杜预在注晋律时,《唐律疏议》在解释唐律时,都继承了郑玄注汉律的传统,重视对法律概念作出明晰的和准确的解释。他们所作的解释,有些是直接源于郑玄。如张斐为“过失”这一概念所作的解释:“不意误犯谓之过失”。这一解释被奉为对“过失”的典范性解释,而其实是源于郑玄对“过”所作的解释:“过,无本意也。”(《周礼·秋官司寇·调人》“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句注)唐律中为“伤”这一概念所作的立法解释:“见血为伤”(《唐律疏汉》卷二十一“斗殴人”条注文),也是源于郑玄的解释(已见上文所引)。总上所述,可以看出,郑玄的注经与注律工作,在促使法典内容儒家化和立法技术规范化两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论述从汉到唐的律学源流时,认为郑玄注律,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他说:“尝考元魏太和中,置律博士,时儒说十余家,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唐律本隋,由魏而周而隋,渊源具在。然则唐律之疏议,虽不纯本太和,而郑义多在其中。“(《重刻唐律疏议序》)沈氏所说的“郑义”,实际上包含了郑玄在上述两个方面所作的贡献。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法律的发展,以《唐律疏议》为法典标志的中华法系的形成,都包含着郑玄的劳绩在内。三、所作之经注与律注郑玄无专门的法律理论著述。他的法律观点,主要存在于他所作的经注与律注之中。他的律注久己亡佚,现把他在经注中所表露出的法律观点和《晋书·刑法志》中所保存的他的法制主张,择要介绍如下:1、郑玄应坚持以纬书“学郑玄认为,历代的法制,都是由王者所制作,始作法度的,是远古时代的伏羲氏。关于伏羲氏的情况,郑玄有过这样的说明:“太昊帝庖犠氏姓风,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殁,宓犠皇生,其世有五十九姓。羲皇始序制,作法度,皆以木德王也。制嫁娶之礼,受龙图,以龙纪官,故曰龙师。在位合一万一千一十二年。(见法琳《辨正论》注一)郑玄关于伏羲氏始作法度的说法,包含着两个缺点。第一,他是采用纬书之说以说明我国法律的最初产生,而其说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伏羲氏处在远古的洪荒之世,当时并无国家与法度之可言。第二,简单地用王者制法来说明法律的产生,并不足以说明法律的起源问题。即使承认伏羲氏确曾制作过法度,如果不谈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什么样的时势需要而制作法度,仍然不能从理论上说明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试把郑玄此说同先秦诸子中墨翟、商鞅、荀卿、韩非等人关于法律起源的主张进行比较,便可看出郑玄法律理论的匮乏。至于郑玄认为王者制法是取象于天,更加表现出他对纬书的轻信与盲从。例如,《礼记·王制》上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这一禄爵制度本来与天道无涉,但是郑玄在注经时,盲从纬书之说,偏要附会天道,为之找出天道的根据:“二五,象五行刚柔十日。”《王制》又说:“天子之田方千里。”郑玄解释方千里的原因说:“象日月之大,亦取晷同也”。《王制》又说:“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郑玄为之解释说:“皆象星辰之大小也。”郑玄的这些解释,显然都是出于纬书之说,因而唐代孔颖达在撰《五经正义》时,即根据纬书《春秋元命苞》为郑玄此注作疏。在桓潭、王充等人已经痛斥谶纬之说的虚妄不经之后,郑玄仍要坚持以纬解经,用以说明法律制度的天道根据,其观点实在过分落后。郑玄这种引纬书之说以解经,使得经学流于庸俗化的作法,受到了后代学者的批评,宋代欧阳修甚至主张应当把郑玄所引的纬书之说,统统从其经注中删掉。2、从“礼法”的角度对法律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在法与礼的关系上,郑玄持以礼统法,礼法结合的观点。他认为,法律乃是法典化、成文法化了的礼。在注经中,他着力宣扬这一观点。例如,《周礼》中鼓吹说,“六典”是王者治理天下的根本性法典。对于“六典”何以取名为“典”,郑玄解释说:“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守以为法式也。”“礼经”和“礼法”,虽然立法的层次有所不同,但既都冠名为礼,显然都是以礼为其精神实质,以法即具体的法律规范为其表现形式。郑玄的这一解释,是以儒家的礼治学说为其理论根据。从远处说,是师法荀卿的“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的以礼统法之说;从近处说,是承袭王充、陈庞等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的礼法相为表里之论。郑玄生当成文法已经盛行之时,他认为,法律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成文法。他在注《周礼》时,把“国法”的内容解释为“六典、八法、八则”(《春官宗伯·内史》“执国法及国令之贰”句注),指的是成文法。他把《周礼·春官宗伯·御史》“凡冶者受法令焉”句解释为:“(御史)为书写其治之法令,未受则授之。”也把“法令”限于成文法。郑玄认为,充为体现王者之礼的成文法典,是有效的统治工具,即可用以治理诸侯和官府,也可用以治理人民。贯彻实施这样的法典,就能够冶天下,致太平。正因为他对法律的作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极力赞美《周礼》。他认为,由周公亲自制定的,充分体现西周奴隶主阶级礼制的精神并且成为周代的法制大全的《周礼》,不仅是“周公致太平之迹”,而且应当作为后代的法制典范,即所谓“《周礼》大行,后业之法”。3、德治学说与刑郑玄并不讳言法律是统治者维护政权、统治人民的工具,其说已述如上。不仅如此,他对于《周礼》中所说的因人异法的原则,即所谓“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法断之;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表示十分赞许,并为之解释说:“以六典待邦国之治”,“以八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万民之治。”这种解释,同他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作的解释,在理论上是相通的。但是,在主张法有等级、刑有等级的同时,郑玄又十分膺服儒家的德治学说。他不赞成以严刑峻罚治天下,而主张统治者在适用法律时,要以“明德慎罚”为指导思想。在执行刑罚时,态度要审慎,方式要公开。例如,《礼记·王制》上说:“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郑玄解释说:“必共之者,所以审慎之也。《书》曰:‘克明德慎罚。’”同时,以德去刑,刑期无刑,是儒家德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郑玄主张,统治者在秉持法度以治理天下时,应当以德律己,为民表率。只有充分地起到了表率作用,才有可能收到刑措之效。例如,《礼记·缁衣》上说:“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这句话的意思不够显豁,郑玄为之解释说:“言君不苛虐,臣无奸心,则刑可以措。”这就把儒家的德治思想和人治精神,简要而明确地表述了出来。4、郑玄所持的法律理论资源分析《晋书·刑法志》载:“是时(指汉献帝建安初年)天下将乱,百姓有土崩之势,刑罚不足以惩罚,于是名儒大才故辽东太守崔寔、大司农郑玄,大鸿胪陈纪之徒,咸以为宜复行肉刑。汉朝即不议其事,故无所用矣。”这段文字,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郑玄所提出的法制改革主张的唯一记载。令人惋惜的是,崔寔和陈纪主张恢复肉刑的论据都保存了下来(分别载于《后汉书》和《三国志》中),而郑玄的论据却失传了。从上段《晋书·刑法志》的文字看,崔、郑、陈三人的论据是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