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孝道看西汉政局_第1页
从孝道看西汉政局_第2页
从孝道看西汉政局_第3页
从孝道看西汉政局_第4页
从孝道看西汉政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孝道看西汉政局

各个朝代对汉桓皇帝的评价不同,这里也不例外。哀帝时曾任丞相的王嘉既赞扬他“上俭节……素仁智慎事”,却又批评他“奢僭放纵……轻身肆意”。哀帝曾师从名儒韦玄成、韦赏受业,“好《诗》《书》”,“文辞博敏,幼有令闻”,“非礼不动”,而当时名儒扬雄却认为他“惟离典经,尚是言异”,是一个离经叛道、言行不一之人。哀帝欲强化皇权,“政事由己出”,“是故临朝屡诛大臣,欲强主威,以则武、宣”,杜邺却指责他“谦逊无专,承指非一,所言辄听,所欲辄随”。班固认为哀帝“躬行俭约,省减诸用”,并褒扬哀帝“雅性不好声色”,王嘉却认为哀帝“多进谄佞幸爱之臣,竞以妆饰妖丽,巧言取容”。清代史家王鸣盛也认为班固言不符实。哀帝提倡孝道、重视礼制,却因尊崇生父刘康,加以“皇”尊谥,在京师长安为其修建宗庙,而被礼家视为违礼之举,屡屡遭致抨击。哀帝宠幸董贤,欲仿效古礼,将皇位“禅让”给他,被赵翼目为“庸主”。哀帝甚至被视为西汉帝业崩溃的罪魁祸首之一:“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夫失天下之人心者,成、哀之淫悖为之”。近现代史家对汉哀帝或略而不论,或寥寥数语略加述及,或对其多加荒淫无耻、昏聩无能、缺乏统治才能等贬斥之辞。相比较而言,吕思勉先生力纠传统史家对汉哀帝的种种诟病,指出哀帝即位之初欲有所作为,然因欲正人而不能正己,卒为外戚嬖幸阻挠败坏,此论可谓不落窠臼。近年来,研究者对汉哀帝的评价有所改变。张小锋对成哀之际人事变动,哀帝即位初与王氏之关系,哀帝拔擢傅、丁外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虽不乏精辟阐述,但对哀帝如何消除各种掣肘因素,哀帝与宗室、外戚、官僚集团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似有失简略。笔者也曾对汉哀帝推行皇帝宗庙礼制、职官制度、土地制度、思想学术改革等问题加以探讨。鉴于学界相关研究迄今仍多有疏漏、分歧,笔者试图对汉哀帝及其相关问题详加探讨。一以退为进,争取推行之“后”汉哀帝刘欣是汉元帝的儿子定陶王刘康之子、汉成帝刘骜之侄。汉成帝享年45岁(前51年~前7年),在位27年(前33年~前7年)。这期间,宫人虽为成帝育有多名子女,但成帝出于对赵氏姐妹的宠爱,力保赵氏姐妹的至尊地位,这几名婴儿都在成帝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杀掉。一直没有子嗣的成帝迫于无奈,最终选择侄刘欣为嗣。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成帝猝然死亡,刘欣即帝位。“上少在国,见成帝委政外家,王氏僭盛,常内悒悒。”为改变皇权旁落局面,挽救摇摇欲坠的刘氏统治,哀帝对成帝失政之处,多所匡正。哀帝清醒地意识到,专擅朝政的外戚王氏将是他强化皇权的最大障碍。在他看来,外戚傅氏(祖母)、丁氏(母亲)则是此时可以信赖、堪与王氏相抗衡的力量。因而,哀帝即位伊始,匆忙对傅、丁族人晋官加爵:“成帝大行尚在前殿,而傅太后封傅妃父晏为孔乡侯,与帝舅阳安侯丁明同日俱封。”其用意昭然:“封拜丁、傅,夺王氏权”。为逐步清除王氏族人,哀帝还循例恩沾宗室、臣僚、百姓,抚恤遭受自然灾害的民众,褒赏大臣,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哀帝一系列咄咄逼人的举动,使深感威胁的王氏和部分主张守成持重的臣僚颇感不安。不愿束手就范的王氏软硬兼施,一方面限制傅氏、丁氏与哀帝频繁来往,“王太后诏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使哀帝孤掌难鸣;另一方面极力争取臣民支持,“太皇太后诏外家王氏田非冢茔,皆以赋贫民”。为试探哀帝对王氏的真实态度,太皇太后、王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王莽此举既赢得舆论盛誉:“莽故大司马,辞位辟丁、傅,众庶称以为贤”,又将哀帝置于尴尬的两难境地:若允准王莽辞职,则易招致不秉承先帝意志、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之讥;若不准允,则恰落入王氏彀中,表明自己软弱无奈。面对王氏的挑衅、试探,“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杖”的哀帝决定暂时避免与王氏决裂。他恳求太后、王莽收回成命,“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藉以稳定大局。班固解释此事曰:“哀帝初优莽,……以初立,故优之。”此次较量,王氏占据了主动和上风。不过,王氏的胁迫,促使哀帝决心尽速寻找有利时机,解除王莽的权柄。不久,哀帝就藉遵循先帝倡导的“以孝治天下”的传统,通过为祖母、父母加尊号、尊谥的方式向王氏发难。哀帝即位初,遵循传统,“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邸,自以定陶共王为称”。董宏揣摩哀帝意旨,援引《春秋》及秦朝先例,上奏建议尊傅太后为皇太后。哀帝遂将此事交付群臣议论。善于见风使舵、明哲保身的臣僚们大多阿谀顺从,而利益受到损害的王氏及部分拘守伦理等级观念的臣僚则颇为恼怒。王莽、师丹联名弹劾董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哀帝深知,王氏专擅朝政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欲彻底铲除之,非朝夕即可奏效。羽翼未丰的哀帝既不愿轻易与王氏摊牌,内心又知晓此事确有违礼制,于是听从王莽、师丹之言,免董宏为庶人。后人视此为哀帝能虚心纳谏:“初政自躬救乱扶衰,为力甚便,使其能信孔光之正言,斥董宏之阿议。”据前述可知,这一说法,不过是基于伦理纲常的泛泛之言,并非确论。哀帝的妥协,最终激怒了颇有智略、胆识的傅太后。在她的坚持下,“太皇太后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此事并非哀帝独力促成。王氏或许也认为:“隆其名而冠以藩国之号,此礼之得者也”,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枝节问题上,采取灵活策略,作出一定妥协,有利于缓和矛盾,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既得利益。王氏同意,在前缀定陶国号前提下,刘康、傅氏、丁氏可加“皇”、“太后”、“后”尊号。此番较量,双方可谓平分秋色。随着统治的逐渐稳固,哀帝的态度也日渐强硬。这自然会吸引那些希冀步董宏后尘以求富贵的臣僚们的拥护和支持。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上奏:“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哀帝将此奏交付群臣议论。极力攀附的臣僚们竞相赞同,孔光、师丹等人却再次逆势而动,极力反对,招致哀帝不满。数日后,当傅太后因宴会中的席位问题与王莽发生激烈冲突时,哀帝果断地解除了王莽的职务。出乎哀帝意料的是,王莽虽颜面扫地,却博得臣僚们的同情。面对不利舆论,哀帝虽赐予王莽某些政治、经济上的优遇,予以安抚,缓和舆论,但决不允许他再染指政务。同时,哀帝也寻由对王氏家族其他成员予以惩治。或许是在哀帝授意下,司隶解光收集了相关证据,上奏弹劾王根等人贪赃枉法、蔽上壅下、交通藩臣、在成帝丧期内公然聘取女乐、置酒歌舞。哀帝以此为由,“遣就国。免况为庶人,归故郡。根及况父商所荐举为官者,皆罢”。在保持社会、政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哀帝比较顺利、灵活地清除了强化皇权的最大障碍,显示出一定的统治才能。二资金失衡,赵氏氏不获重视王氏家族虽暂时被清除,但哀帝也意识到,要推行改制,世人观念对他具有无形的约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若贸然改革成帝旧制,即便是兴利除弊,也易遭致臣民的指责。此外,成帝生前已对身后人事作了精心、周密的安排:解除王根职务,根据王根推荐,破格拔擢王莽为大司马;任命明习制度、谨慎周密的孔光为丞相。成帝去世当日,孔光即拜受丞相,此事虽有违礼仪、人情,但若考虑成帝时孔光议后嗣、哀帝即位初主张隔绝哀帝与傅氏等事,不难看出,孔光此时匆遽就职,并非其本人贪恋权力名位。孔光凭借旧相名儒的声望,加之遍布朝野的弟子们的声援,在当时已形成不容小觑的政治势力。可以推测,王氏家族为维护既得利益,或是不遗余力促成此事的幕后主使。他们希图通过这一方式,既笼络孔光等人,又明确无误地向哀帝表明,成帝生前既定政策、王氏家族地位不容变更。如何解除王氏、守旧臣僚利用成帝对自己施加的精神约束哀帝决定利用成帝生前的宫闱隐秘作为突破口。明此,不难推测,解光之所以有胆量、有能力对赵氏姐妹残害其他宫人为成帝生育的子嗣等诸多宫闱隐秘抉微发隐,追根究底,哀帝的指令、支持应是根本原因。调查表明,成帝对于赵氏姐妹合谋陷害自己亲生骨肉之事,并非毫不知情,甚至曾亲自参与其中。调查结论一经公布,朝野哗然,成帝贪恋美色,不顾延续后嗣、社稷大计的昏聩无道形象彻底暴露。在古代中国宗法社会中,上自统治者,下至社会大众,无不渴盼有男性子嗣延续血脉。这也许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能够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的重要原因。成帝为满足一己私欲,灭绝人性地残灭自己的亲生子嗣,自然易遭致臣民的反感、唾弃。耿育虽极力为成帝辩解,指责哀帝、解光不明了成帝的深谋远虑、良苦用心,但成帝在臣民心目中的声誉,已丧失殆尽。哀帝利用这一方式,巧妙地解除了成帝对自己的精神约束,为推行改制清除了至为关键的障碍。三以孔光、师丹为中心的魏帝案汉哀帝意识到,要顺利推行改制,强化皇权,必须有值得信赖的支持者。最初,外戚傅氏、丁氏、周氏、郑氏被哀帝视为最值得信赖者,因而对他们大肆加官晋爵,毫无吝惜。“诸外家昆弟无贤不肖,并侍帷幄,布在列位,或典兵卫,或将军屯。”“欲令丁、傅处爪牙官。”不过,哀帝也觉察到,傅、丁族人大多或奸佞倾邪,或庸碌无为。况且,致力于强化皇权的哀帝也不能容忍他人窃取权柄。因此,哀帝对傅、丁外戚也不乏防范、压抑之举。在朝野颇孚盛誉的傅太后从父弟傅喜的去留,对哀帝而言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傅喜生性淡泊名利,因屡屡谏阻傅太后干预朝政,招致傅太后不满、摈斥。建平元年(前6年)正月,哀帝不顾傅太后阻挠,坚持任命傅喜为大司马。虽然王夫之认为傅喜的进退无关大局,“傅氏之贤子,何当于天下之安危、刘宗之存亡……以四海之大,岂繄无人可托孤寄命者”,但这毕竟反映出哀帝对傅喜的器重和厚望。出乎哀帝意料的是,当傅氏、哀帝与孔光、师丹在是否授予傅氏太后尊号上争执不下时,傅喜不但不念及血缘亲情,维护皇帝的威望和傅氏家族的利益,反而“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在傅太后等人的挑拨、唆使下,对傅喜也丧失信心的哀帝寻由将其免职。对或无益于治,或不与皇帝同心协意的傅、丁族人,哀帝毫不留情地予以惩治、清除。“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侍中傅嘉因“毁谮仁贤,诬愬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也被哀帝免为庶人,遣归故郡。哀帝舅大司马丁明虽为至亲,也胜任职责,但因他素来敬重王嘉,王嘉因触忤哀帝,无辜而死,丁明难免怜惜、悲叹,遭致哀帝恼恨,以他“嫉妒忠良,非毁有功……复与丞相嘉相比,令嘉有依,得以罔上”为由,将其免职。既然傅、丁族人多不堪依赖,哀帝遂转而寻求以孔光、师丹等为首的官僚集团的支持。他即位伊始,对大臣们优礼有加,希望以此换取臣僚们与其协力同心。不过,哀帝不久察觉到,位尊望重的孔光、师丹等人并非甘凭皇帝驱使的庸碌无为之辈。在诸多问题上,他们往往引经据典,与皇帝争执、立异。在哀帝看来,这实际是臣僚们内心藐视皇权的体现。哀帝又寻找事由,陆续罢免何武、师丹、孔光。丞相王嘉虽为人刚直严毅,素有威重,曾颇受哀帝敬重,但因性格耿直,不阿谀曲从,哀帝对他的态度也逐渐由敬重转变为疑惧。王嘉最终因屡屡阻挠哀帝宠幸董贤等事,触怒哀帝,被迫自尽。哀帝也注重选拔人才。他曾多次诏命臣僚向他推荐孝悌惇厚、贤良方正、通晓政事兵法谋略、直言无讳等各类有益于治的人才。对才能卓荦者,哀帝多能不拘一格予以拔擢。杜业推荐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哀帝在短短数月内,超迁其为大司空。对奉公守法、卓有政绩的官员,哀帝也多予以褒扬、拔擢。长陵令何并不畏权贵,依法处置骄横不法的外戚王林卿,哀帝不但没有加罪,反升迁其为陇西太守。对进谏的逆耳忠言、直言,哀帝也多能包容、采纳。谏大夫鲍宣就常上书谏诤,言辞颇为激切,“请寄为奸,群小日进……凡民有七亡……又有七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四宗室与财务之争哀帝也要求宗室、外戚、臣僚奉公守法、尽职尽责,不要自恃血统、功绩或皇帝的宠信,觊觎非分,触犯法禁,渎职害公,否则将绳之以法。刘氏宗室虽被哀帝视为巩固统治的依靠力量,但对或有威胁、觊觎皇权意图者,哀帝多予以严厉惩治。建平元年中山国、建平三年东平国的狱案,颇可为此注解。中山王刘兴去世后,嗣王刘衎因年幼多病,祖母冯太后多次祷祠,祈求神灵庇佑。为体现皇帝对宗室的体恤,哀帝派张由携医者为刘衎诊治。张由未完成使命,擅自返回长安。为推卸责任,逃脱惩处,张由诬告冯太后举行祷祠的真实目的是诅咒哀帝、傅太后。傅太后因与冯太后素有嫌隙,遂借题发挥,严刑拷问。冯太后不愿受辱,愤而自尽。若从表面上看,此事似是傅太后挟旧怨捏造事由以陷害冯氏,但若考虑冯氏家族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威望,及中山国在宗室中的特殊地位,此事隐秘极深。冯太后的父亲冯奉世权位显赫,她的兄弟冯野王、冯参也颇有声望;傅太后、哀帝对成帝时刘兴争为后嗣事,或记忆犹新,心存余悸,内心难免有所忌惮。因此,中山狱案似隐含傅氏、哀帝借机清除中山王、冯氏对皇权潜在威胁的用意。同样,东平王刘云因治内发生大石自立的奇异现象,携王后前往祭祀。刘云夫妇的举动是否隐含觊觎皇位的不轨之意,虽难确知,但息夫躬等认为,刘云夫妇举动诡异,有谋害皇帝之意,因而上书告发。哀帝疑忌,诏令逮捕刘云并严刑拷问。刘云被迫供认利用巫术诅咒皇帝。对此定谳,丞相王嘉、廷尉梁相皆以为案情多有疑问,应重新审理。哀帝发怒,以为梁相等“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操持两心……无讨贼疾恶主雠之意”,将其免为庶人,刘云等人则被诛杀。即便是立有功绩的臣僚触犯法禁,哀帝也不一味徇私枉法,包庇纵容。杜业虽曾奏劾王根、薛宣、张禹等人,为哀帝清除政敌提供了证据,被哀帝视为心膂,“前后所言皆合指施行”,但后因渎职亦被罢免。因首告刘云而自恃得到哀帝宠信的息夫躬,后来因肆意诋毁公卿,干预朝政,参与傅晏等人排挤董贤的密谋,也遭致哀帝不满,被免职,最终被迫自杀。解光、李寻本来颇受哀帝器重,在他们支持下,夏贺良等鼓吹谶言,宣称若依法实行,可收“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永安国家”之效。这一度引起哀帝的浓厚兴趣,并如法实施,上演了一幕改年号、称号的滑稽闹剧。自然,夏贺良宣称的预期效果并没有发生。夏贺良以为,谶言失效,表明国家典制存在失误,应予以修正。围绕这一问题,夏贺良等与众公卿大臣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冲突。夏贺良索性以众公卿不知天命为由,建议哀帝黜免丞相、御史等,任用解光、李寻辅政。哀帝本已对谶言未奏效非常失望,对夏贺良竟公然借此干预政事,更是反感,遂严厉斥责其“皆背经谊,违圣制,不合时宜……反道惑众,奸态当穷竟”。结果,夏贺良被杀,李寻、解光徙敦煌郡。对臣僚因利益、姻亲等关系而结党营私、因私害公者,哀帝尤为深恶痛绝,不予宽贷。勤于政事、颇有才能的朱博虽颇受哀帝器重,被破格拔擢,委以丞相重任,倚为膀臂。但他“复附丁、傅,称顺孔乡”,秉承傅太后意旨,建议哀帝褫夺傅喜、何武爵位。哀帝对此事穷究不舍,最终,朱博被迫自杀。成帝舅王崇的遗孀放因被告发实施巫术,意图不轨,遭到拘押。御史大夫王崇为之辩解。因“放外家解氏与崇为昏”,哀帝怀疑王崇作为系出于私心,因而对其予以斥责、降职处分。由上述可见,哀帝颇得驭下之道。五以王太后为中心的悲帝形象对觊觎皇位、因私渎职害公者,哀帝往往毫不留情地予以惩治。而对王氏家族,哀帝却采取安抚政策。其中原委颇值得深入探讨。王莽被免职后,朱博建议将王莽逐出京师,降为庶人,以杜绝后患。哀帝“以莽与太皇太后有属,勿免,遣就国。”哀帝之所以对王莽网开一面,并非是因他宅心仁厚,大发慈悲,也不是为顾全王太后的亲情,而是受如下因素影响:第一,避免激怒臣民,遭致攻讦。王莽被免职后,朝野并没有出现哀帝所希望看到的臣民额手称庆的景象,而是充斥着不满、失望。这表明,以“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收赡名士”的典型儒士形象自持的王莽,因颇受臣民赞誉,已被操纵舆论走向的众多硕学通儒视为儒界领袖,予以鼎力支持。第二,王莽回封国后,奉公守法,小心谨慎,“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当哀帝锋芒毕露时,王太后、王莽能审时度势,果断、灵活地采取对策,以避锋芒,免遭摧折。哀帝即便欲加之罪,也患于无辞。第三,处理某些比较敏感或皇帝不便出面的问题时,哀帝仍不得不寻求王太后的支持。哀帝欲追加生父刘康“恭皇”尊号、封赐幸臣董贤,皆由王太后下诏实行。哀帝认为,自己久病不愈,是因为变革传统祭神制度,遭神灵惩罚所致。若自己下诏恢复传统制度,却又难免食言之讥,只能敦请王太后诏告天下:“《春秋》大复古,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如故。”上述表明,被褫夺实权的王太后在朝野依然拥有一定的声望和左右政局的能力。哀帝意识到,若无确凿证据,贸然铲灭王氏家族,只会招致臣民的不满、抨击,也将使自己丧失王太后这一暂时不可或缺的倚靠。哀帝或许天真地认为,王莽既无实权,自然不会有政治野心,也无力作为。况且,王太后年迈,王氏子弟侍奉尊长,也是孝道的体现,应予倡导、褒扬,同时还可顺应舆论,于是允许王莽等人返回长安居住。不过,出乎哀帝预料的是,他刚刚去世,王莽就在王太后配合下,迅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董贤集团,攫取中枢权力。综上所述,汉哀帝并非一无是处。他在保持社会大体稳定的前提下,清除了长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