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基于金融科技的综合金融战略_第1页
平安基于金融科技的综合金融战略_第2页
平安基于金融科技的综合金融战略_第3页
平安基于金融科技的综合金融战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安基于金融科技的综合金融战略

最近,平安、腾讯和沃尔玛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并开展了包括保险行业在内的融资和虚拟互联网产品的网络销售。业界之所以会对这三家的合作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这是三家公司的“跨界合作”,更重要的是这三家公司的联合布局可能大大加快金融互联网化的步伐,使电信互联网业融合经营的趋势提前到来。实际上,根据2012年平安集团中期报告披露,平安已经以“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模式为目标,围绕“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新型金融业客户体验,积极探索金融业运用现代科技,为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奠定基础。一、互联网金融是以客户竞争为导向纵观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1995年全国8000户的上网规模,到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第30次报告公布的5.38亿客户,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呈现超常规发展态势。首先从网络流量分析,截至2012年6月底,即时通信使用率提升至82.8%,用户人数达到4.45亿人;其次从现金流量分析,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在2012年上半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4.8%和12.3%,截至2012年6月底,两者用户规模分别为1.91亿和1.87亿,较2011年底的用户增量均超过2000万人;最后,从网络流量转换为现金流量的电子商务市场分析,截至2012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亿人,使用率提升至39%,较2011年底的用户量增长了8.2%。这一方面体现了随着网络用户增量速度放缓,电商企业间开始以价格战为主导的客户竞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移动电商和购物社交化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腾讯和阿里巴巴在各自领域具有压倒性优势。他们与平安的合作,对平安而言,从客户角度可以利用腾讯的海量客户群,匹配后台产品,按照网络客户分群模式,重新划分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客户细分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金融产品并利用IM(即时通讯)的优势精准“推送”给客户;利用阿里巴巴在C2C和B2C领域的市场份额压倒性优势,与阿里系统的后台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开展交叉销售,为商户设计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同时利用阿里系统的“诚信通”和客户数据积累优势,大大提高网络产品和网络销售的风险控制管理水平。事实上,从阿里小贷的爆发式增长可见,互联网公司利用数据和客户的优势,已经在传统金融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根据阿里金融披露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阿里金融累计向小微企业投放170万笔贷款,贷款总额130亿元,如果追溯到阿里金融成立之日(2010年)算起达280亿元。阿里金融在今年7月已经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按此增速计算,一年后阿里金融的利息收入预计达到3.65亿元,以上贷款每笔仅7500余元,单靠传统银行体系人工审核机制,根本无法覆盖其成本,阿里金融依托于现有电商后台系统和“诚信通”信用审核机制,能够实现每笔贷款的自动审核,大大提升资金效率和降低审核成本。借助于腾讯的客户渠道优势和阿里的客户识别优势,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集团战略的平安,再一次站在了业务创新的前端,正在推动金融互联网化的变革。金融企业借力互联网平台,可以拓展客户规模、精准客户匹配、提高风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而对阿里的金融布局而言,和平安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其现有“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会员的客户价值,同时拓展其体系外的客户,实现客户增值;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交叉销售、金融合作,避免监管上的盲区。事实上,根据《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第四章第25条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本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小额贷款业务,不能跨区域开展经营活动。阿里只是根据业务的发生地来解释合规的要求;而在其他监管要求方面,银监会规定小贷公司的负债率为50%,即其资本杠杆率为1.5倍,目前阿里小贷在杭州、重庆注册的两家小贷公司的资本金总计仅为16亿元,放贷上限为24亿元,而2012年上半年贷款总量已达130亿元,目前的经营模式已经限制了阿里小贷的发展,迫使其必须寻求合作业务增长点,如助贷等模式的创新发展。二、金融系统功能特征的变化和趋势平安和腾讯、阿里巴巴各取所需、共享共赢的商业合作实际上体现了互联网和金融业双向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演进趋势。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使得互联网应用向金融体系快速渗透,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客户接触和服务的渠道模式、资产定价模式、风险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支付清算模式;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互联网化使得交易信息变得更透明、风险控制成本更低、运营效益更高。从目前互联网技术变革趋势分析:首先,搜索和云计算的后台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识别更加精准。以往金融系统不完整的客户信息,尤其是用户行为信息在互联网后台技术,尤其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带动下,使得对客户的金融交易信息、行为偏好分析乃至消费和产品偏好分析变为现实,用户推广成本空间降低而用户适配能力空前增强,用户价值经营空前提升;其次,移动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交易场合更加便捷,各种近程和远程手机支付手段的普及使3A(Anybody、Anywhere、Anything)模式的交易成为现实;最后,社交网络的应用使得平台化应用变成众享、众制模式,信息透明变得更加容易乃至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移动微博方式使得信息传播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自媒体”成为趋势带动“自金融”成为可能。从金融体系的互联网化趋势分析,所谓金融(finance),在经典意义上,是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与套利、期权定价和公司金融等。实际上,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实现法定货币或者信用货币在一定时空和群体间重新分配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工具或者网络,是包括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和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根据以上定义,金融系统的实际功能包括有效市场组织、资产定价、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资源配置、支付清算等几个方面,相比传统金融模式,以上功能特征将基于互联网系统变革而发生颠覆性的变革:首先,在信息接入方面,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接入变得更加容易,客户接触和服务的渠道由实体向虚拟悄然迁移,“倒逼”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其次,在信息处理方面,互联网主“入口”,尤其是搜索引擎和即时通信在内的后台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使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传统金融高成本、低效率、大金额、高利润的资产定价模式的生存空间逐渐在信息工具的智能化和精准化的趋势下被不断挤压;同时,大数据积累基础上的数据挖掘工具使得具体客户的信用违约情况在信用记录、网络行为分析、消费行为分析、消费心理分析等后台数据模型的处理和加工成本大大降低,精准度大大提升,提高了交易对手双方资产定价的信息对称性、风险和信用违约管理的可靠性。而在人人贷的“自金融”趋势下,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更高,相当于提高了社会总福利水平。以上特征对于提高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极大降低农村金融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最后,在支付结算方面,第三方支付体系等新型支付模式的出现,使得支付系统中的二级商业银行清分接入可能被直接接入央行的“超级网银”替代,M0彻底被互联网支付系统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支付体系虚拟化。三、技术趋势、金融模式和金融产品目前,金融在互联网化下的业务变革和互联网业混业金融方兴未艾,而正在进行的互联网变革将对金融业态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是互联网的移动化,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上网人数为3.88亿人,已经超过台式电脑上网人数的3.80亿人,而根据艾瑞2012年7月发布的数据,在千元智能机销售的推动下,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1.1亿台,保有量将达2.4亿台,增速十分明显,这一数据在2015年将分别达到7.4亿台和2.6亿台;而与此相关的网络购物更是获得了惊人的增长,预计2015年中国移动购物交易规模有望超过2500亿元。客户接触向移动端的迁移已成为渠道发展趋势,能否把握这一趋势将成为金融企业保持未来客户竞争优势的关键。第二是互联网的泛在化,IPV6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物联网的快速应用,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最终实现智能ICT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实现物质世界的信息数字化、对物体控制的远程化以及对物质世界的管理智能化。在上述技术趋势的变革下,虚拟金融体系与现实金融体系的界限必然也变得更加模糊,随着所见即所得的客户体验,尤其是支付的体验普及,体验金融必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如同现在占有POS支付终端一样,未来能否占有虚拟世界标价物品的ID支付权将成为金融企业能否保持渠道竞争优势的关键。第三是后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普及应用,使得云端和应用呈现高度智能化,“端管云”必将成为金融企业未来管理客户和金融交易系统的标准配置。在目前云端初步智能化的基础上,云端的精准化和透明化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提高了金融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水平,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机制,为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能否在未来善用金融数据,将成为金融企业能否保持管理竞争优势的关键。第四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和3D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增强虚拟现实技术更加完善。上述技术趋势使得金融服务的模式发生变革,客户鉴权、人机交互、信用评级、风险控制、产品设计的模式根据客户的体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