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与乐的结合中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
1“六艺”教育对武术内容的探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配变得越来越详细。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专家和教师,并开始实行学校教育。中国的学校制度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代,《孟子·腾文公上》提到“夏曰校、殷曰序,序者,射也。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在“庠、序”的教育体制中,武艺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甲骨文就有殷王命在庠教习三百人习射的记载。说明射术是当时武士教育的重要课程。特别是到了周代,随着奴隶社会的繁荣,教育体系更加完备,西周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其教育内容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而根据《礼记》等书记载,在夏朝已有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设立。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从六艺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武术内容已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礼”中有不少习武与习礼相结合的内容,如射礼、田猎等。“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乐”中的各种“武舞”,更是兼有武术和舞蹈的内容。不少武舞执弓矢、干戚、斧、钺等,这些舞蹈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武术的内容,实质上也可以说是武术器械套路的操练。至于“射”和“御”则更是直接与武术息息相关,“射”艺中有“五射”,指五种射箭的方法和要求。据《周礼》郑注,五射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由此可知当时习射已有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御”有“五御”,专指训练各种驾车本领的武士教育,分别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代“六艺”教育,强调文武兼能,将武艺作为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相对比较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出了许多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圣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虽然主张“仁政”、“德治”,但处于战乱频繁的春秋时代,孔子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出生于武士世家,其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孔子精通军事武艺射、御之术。《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非常注重武艺教育,在他的教育中,射、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不仅自己习武,同时也教育其弟子习武,冉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左传》记有一次他领兵与齐人作战,“用矛于齐师……师获甲首八十……”。战斗中,因冉求善使长矛而杀敌八十人。孔子的另两位弟子子路和有若都是精通武艺的慷慨武士,其军事本领及武艺多是孔子教授的,《史记》写季康子问冉求武艺的来源,冉求曰:“学之于孔子。”孔子的尚武教育思想由此可见一斑。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思想家是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墨家崇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家弟子个个精通武艺,并恪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墨子也非常注重武艺教育,注重以体选材,在教学中很注重“武技”内容的传授。2武术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保障秦汉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方针,同时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防止人民暴动,严厉禁止百姓的习武活动,使得这一时期教育中尚武教育逐渐衰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钢属蜀水,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很显然,收缴天下兵器的目的是为了禁止人民习武,以“弱黔民之首”,统治阶级对习武者的惩罚是相当严厉的,重则处死,轻则充军,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众习武的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武术教育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校武术教育有了新的起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创立武举制度,开创了以武取士的先河,该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唐会要》载:“长安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选,此武举之始也。”武举内容的确立,实际上是武术精炼化、规范化发展的结果,其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智力以及反应能力等,要求应试者文武兼备,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人们习武的积极性,给习武者提供了一条进身仕途的道路,同时也对后世的武术教育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各朝统治者大都比较重视武备,重视学校武术。在宋代,学校学生要“暇日习射”,不仅重视文化的学习,同时也强调武艺的训练。北宋初期胡瑗执掌国子监时,曾要求学生“饱食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戏焉”。南宋初期,统治者倡导北伐,太学生每逢假日,常到武学习射,宋孝宗还曾“召太学置射圃,令诸生习射,以斗力为等差,比类公、私试,别理分数”。辽、金、元时期较多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传统,其骁勇善战的本色注定了其教育体制必然注重骑射和武艺训练。以武定国的明王朝,对武备也是比较重视的,此时官学按“六艺”设科分教,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建学校”,在校生员均“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洪武三年五月,又“下诏国子生及郡县学生皆习射”,“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赐诸生弓矢”的目的显然是让学员习练射御之术。足见武术在其教育体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至于清代,满洲人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八旗子弟十分剽悍威猛,以骑射立国,因此其教育十分注重武艺训练,为了实现其一统中原的梦想,初时令八旗子弟“读书习射”,在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官学等满洲学校中,“王、公、将军及闲散子弟18岁以下,入学分习清、汉书,兼习射”。清初统治者还专门下旨指出,“满洲人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倘不堪中取,检察官及中举人一并治罪”。清朝科举强调“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为了防止学生偏重文科,疏于武事,清廷还在科举考试中规定,旗人应考者一律要试骑射,雍正四年上谕规定:“士子应试,必先试其骑射,合试方准入闱”。其治学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民国时期3.1请举武术教习民国两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和范源濂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尚武精神的培育,积极倡导武术进入学校体操课程。当时,许多社会名流认为:“国势衰微,欲弱为强,必须先谋种族强盛。”因此,早些时候武术就被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手段而推向学校。1912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京师各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教习武术。创建于1915年的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也开设了武术课,鉴于此,一些教育界人士提出要把武术列为正式的课程内容。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了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2武术师资的培养学校武术的兴盛,需要大量的武术师资来承担教育的重担,在民国时期,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直接从民间武坛聘请拳师授课,这在民国初年比较盛行。例如,1914年郝为真应邀担任永年县十三中太极拳教师,他根据学生集体学拳的特点改进了教学方法,将所传的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架,强调开合,按一至四呼吸口令,领导学生集体学习,开太极拳“单人传授”为“集体教学”之先河。其他各拳种名家如刘殿琛先后受聘于北洋法政学校和清华学校任武术教师;李存义受聘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等;二是从一些武术社团聘请教员,其中最有代表的便是上海精武体育会、北京体育研究社以及济南武术传习所等,根据北京体育研究社相关记载:“自民国纪元,吾社成立,京师各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教授斯术(武术)。”三是各级国术馆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来校任教。随着学校武术的勃兴,不仅需要大量的武术教师,同时也要求这些教师既擅长武术又能兼擅其他体育项目。因此,培养武术师资的教育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原有的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为基地培育武术师资,如南京高等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二是以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如由许禹生任校长的北京体育学校,以及由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紫金山创办的“国术体育传习所”易名而来的“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等,先后向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及体育专门师资,适应了学校武术的发展。3.3成立国术馆,开展武术教学活动中央国术馆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武术组织,它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围绕其办馆宗旨,中央国术馆主要组织进行武术教学、国术国考以及编辑出版武术专著及刊物等。在武术教学体系中,中央国术馆根据所收学员不同的情况,分别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同时,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以培养文武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这种武术教育体制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先进和完备的,具有一定的创见。4封建时期学校武术的现状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产生了专门的施教机构“庠、序、校”,并提倡六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