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定金的司法认定_第1页
论刑事诉讼中定金的司法认定_第2页
论刑事诉讼中定金的司法认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刑事诉讼中定金的司法认定

自杀是中国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犯罪,直接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风险。由于刑法条文关于自首的规定过于简单,为正确的认定自首,坚持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于1984年4月16日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当前处理自首和有关问题具体应用法律的解答》;1997年《刑法》施行后,于1998年4月17日公布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2009年,又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上述司法解释,对于司法机关如何把握自首的成立条件,准确认定自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不应对认定自认结果的客观条件,主要表现为笔者认为,自首的立法精神是瓦解分化犯罪分子,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效率,节约司法成本。认定自首应从犯罪分子投案以及如实供述对司法机关节约司法成本的客观结果考虑,而犯罪分子出于何种动机投案,是否真心悔改,不应对认定自首起决定作用。理由如下:(一)立法者的立场,使罪犯罪是严重侵犯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秩序进而威胁统治阶级基础的危害行为。自古以来,惩治犯罪都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重中之重的任务。立法确立自首制度,能感召犯罪分子趋利避害,主动归案,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并如实供述以换取从宽处罚。从立法者的立场看,正是通过自首这个桥梁,感召犯罪分子,产生了不需要付出或者仅付出较少的司法成本,就得以破案并顺利审判的效果,从而顺利达到了惩治犯罪的目的。如果将犯罪分子是否真心悔改,是否利于对其改造作为认定自首考虑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会导致犯罪分子主动投案的情形减少,另一方面会因司法实践中标准难以把握导致自首的认定出现混乱,进而影响犯罪分子主动投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司法机关准确、及时的惩治犯罪。(二)罪刑均衡原则的要求为自持性原则在罪刑均衡这一理论框架下,将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也就是将刑罚一般化与刑罚个别化统一起来,才能将罪刑均衡原则建立在更为可靠的逻辑基础之上。基于此,刑罚个别化是罪刑均衡的应有之义,并不违背刑罚的公正理念。自首不仅能节约司法成本,更能直接的反映出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的减少,毕竟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直接减少了对社会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不管犯罪分子出于何种动机投案,都能反映出其人身危险性的减少;只要其如实供述,均可以适用自首从宽的刑法规定。这种个别的刑罚适用,不仅不违背刑罚的公正,更能体现出罪刑均衡。(三)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是反映犯罪及其悔罪意识的表现1984年“两高一部”《关于当前处理自首和有关问题具体应用法律的解答》中,规定自首的三个条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三是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1997年《刑法》修改后,规定成立自首的两个条件: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之所以删掉“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这一条件,一方面是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已经体现在自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罪行里面去了(从字面意义理解);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从实质意义理解,就是犯罪分子真心伏法,反映其内心的悔罪意识。立法将其删除,就是为了避免单独适用该项条件,缩小了自首的成立条件,同时也避免将犯罪分子仅对其行为是否违反刑法进行辩解的情形排除在自首之外。二、关于确定服从的困难(一)传呼唤归案罪犯不可均为改案《解释》规定,犯罪分子虽被发觉,但在未被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主动投案的,是自动投案。但是,司法实践中,有相当部分的犯罪分子并非作为现行犯被刑事拘留或者在追捕中被抓获,而是公安人员发现犯罪分子后通过传唤的方式将其抓获的,这一方面是司法实践中复杂多样的客观情况使然,另一方面是公安机关大量存在的刑事案件“先破后立”现象所致。对于上述情形,有学者认为,犯罪分子被公安机关口头或电话传唤后直接到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认定为自首。因为传唤和拘传不同,不属于强制措施,犯罪分子经传唤后,自主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笔者认为,对传唤归案的犯罪分子不可一律认定为自首,应分不同情况而定。第一种情形是,公安人员没有接触到犯罪分子,只是通过电话或者书面的方式传唤其到制定地点接受调查或讯问,犯罪分子经传唤后主动归案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因为犯罪分子由于没有直接受到公安人员的人身控制,有选择投案与否的余地;同时,公安机关还没有发现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处,为提高侦破案件的效率,鼓励犯罪分子主动归案,应将此种情形认定为自首。第二种情形是,公安人员已经接触到犯罪分子,通过口头或者书面传唤,将犯罪分子带回调查期间,犯罪分子主动如实供述的,这种情形则不应认定为自动投案。理由是:从此种传唤的实质内容看,虽然传唤不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但公安人员在已经掌握了犯罪事实,锁定犯罪分子为犯罪嫌疑人的情形下传唤犯罪分子,效果上已经等同于强制措施,如果犯罪分子反抗,公安人员则可以强行将其带走;从犯罪分子的角度看,其已然清楚的知道公安人员要其接受调查的意图,没有选择是否接受传唤的自由;从司法成本的付出看,公安人员已经使用一定的侦查资源,从而得以接触到犯罪分子,结局上没有任何对司法成本的节约;从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看,根据2009年两高《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犯罪分子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期间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事实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上述精神同样可以适用于一般刑事犯罪案件。因此,此种情形不符合自首的立法精神,不应认定为自首。(二)投案表现是否为自认《解释》规定,经查证确实准备去投案,被办案机关捕获的,应视为自动投案。之所以将这种情形认定为自动投案,是因为犯罪分子主观上有自动投案的意思表示,客观上有准备投案的表现,如果没有司法机关的介入,犯罪分子将会实施向有关机关主动投案的行为。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没有准确贯彻自首制度的立法意图,较多的考虑了行为人自动投案的主客观表现,而忽视了上述情形是否产生符合立法意图的实际效果。诚然,对于犯罪分子准备投案的主客观表现,应给于正面和积极的评价,但却不能一概认定为自首。如果犯罪分子准备投案,而司法机关根据侦查获取的线索掌握了犯罪分子的隐藏处所,通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将正准备投案的犯罪分子抓获,这就形成了主动投案和被动被抓的表象竞合。对此种情形,应准确的把握自首的立法精神,从是否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分析。虽然犯罪分子有准备投案的表现,但由于没有来得及主动投案就被抓,客观上没有节约司法成本作出任何实质意义的贡献,故不应认定为自首。当然,对其准备投案的主客观表现,可以通过酌定量刑情节的认定反映出来。这既体现了法律适用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实体处理的公平。(三)投案时没有实名表述行为人主动投案后,第一次并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而是作虚假的供述;在之后的诉讼过程中,其如实供述了事实。此种情形,虽然从表象上分析,符合自首成立条件的字面含义,但与自首的本质含义相去甚远。行为人虽主动投案,但由于没有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还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挖掘搜集其他证据来证明行为人犯罪的成立;即使行为人出于某种考虑,在其后的诉讼过程中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但此时已是在司法机关掌握了其犯罪证据之后,因而自首的客观效果——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成本亦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