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与武术的互融性_第1页
论儒家文化与武术的互融性_第2页
论儒家文化与武术的互融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儒家文化与武术的互融性

在中国文化中,有所谓的“上层文化”,即学术文化和所谓的“下层文化”,即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独特背景。有人认为儒家文化与武术文化大致分属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范围。事实上,文武两道是不存在上下、雅俗之分的。中国古代更多的时候是文武并举的。历朝统治阶级大多倡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至于何时张扬武道,则视时势而定。只不过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文化,一以贯之,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它广泛渗透到各方面的文化领域,武术也在其中。长期以来,由于文人不武,武人不文。人们习惯认为: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只局限于武德;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其他方面,却无所作为。其实不然,孔子就曾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身处战争频繁的年代,仁义的孔子不忍看着人民在战场上被随意屠杀,疾呼要教民以武功,并且身体力行,他在传授弟子的“六艺”中,就包括有“射”、“御”两项武术内容。孔子的这种思想和行为无疑深刻影响了武术推广和发展。本文力图就此作些探讨。1文化现象的本质特性探讨思想对某种文化现象的影响和作用,必须先论及该思想所具有的文化现象即及其本质特性,进而才能探讨该思想特性与具体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儒家的文化观可以概括如下:1.1儒家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美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粗野、质朴),文胜质则史(修饰,重外在的形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2儒家思想比洗涤和美学更注重朴素美孔子说:“先进于补也,野人也;后进于礼也,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孔子对朴素的推崇,不言而喻。1.3武术是执行德教的方式我们经常提及的“天人合一”,其自身就含有人是其主体的意思。儒家将文化浓缩为礼乐。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在孔子所倡导的武技中占有重要作用。《礼记》记载:“孔子射于瞿相菜圃,观者如堵,以察其射法。”孔子令其弟子子路执弓矢向群众宣言,凡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大夫,或为人之后的都不得参与乡射之礼,一时散去一半,又遣弟子公罔之裘和序点对当场的人宣言,凡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俗,修身以俟死的人,才能居此射位,于是又散去一半,序点又说,还有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之年而守道不乱的人,才能行射礼,如此,所余无几。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正是以武术作为执行德教的一种方式,这种教育重在道德,武技尚居其次。儒家思想就是这样来影响武德的。1.4静养其心,养其性孔子在解释仁和知时,说:“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并把仁和知比喻为山和水。山静水动,喻意再清楚不过。而且孔子重视仁甚于重视知,可以推测孔子主张学者应侧重于静修。孔子之后的许多继承者也强调研究学问应持静的姿势。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章句上》)。他“养浩然之气”的方法也只能依赖于静养。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继承往圣绝学的基础上,也提出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武侯诫子书》)。他认为,要学修养,非静无以成学。到了宋明时代,程朱理学在儒学中占据了优势。适逢此时,又经历了佛教的极盛阶段。整个社会进入了精神上的安定时期,表现在包括哲学、宗教和学术等方面。在当时的形势下,任何一种宗教和学问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于是静坐之学泛澜。朱熹就曾对弟子说:“明道(程颢)教人静坐,李先生(李侗)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又云:“须是静坐方能收敛”(《朱子语类》卷十二,三十七)。由于他的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成为当时人们模仿的榜样。2儒家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影响2.1武训和武术兼修何以这么说?我们从礼的形成原因可以得到一点基本的认识。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生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术,使欲心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正是看到争夺是人之天性,孔子曾告诫说:“君子有3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一般人尚争,青壮年尤甚,这都会给社会带来动乱不安,而身怀武功的人争斗起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侠以武犯禁”(《韩非·五蠹》)的事时有发生。故须有礼来戒约。《春秋谷梁传》就明确告诫习武者,必须要“德技兼备,道术兼修。”正因如此,“未曾学拳先学礼”的武训由来已久,千百年来指导着习武者正确使用手中的武功。真正的武士也都懂得把武功作为匡扶正义、扶危济困的手段,而不是恃强凌弱、争强斗狠的武器。2.2明清武术鼎盛期:圆熟,共享消长盛“易”将日月星辰、山野江海、鸟兽草木等天文地理、世间万物同人间百事联系起来,包容着离合聚散、消长盛衰的原理。太极为一,阴阳为二,五行不断相生相克的观念深深介入武术的所有的形式和象征之中。武术初创时期即有这种状况,到明清武术鼎盛时期,则达到圆熟的境地。特别是太极拳、八封拳和形意拳等拳种对易学思想的充分诠释。2.3纯真性的发展武术最初的起源及早期的形式就很简约,但自从接受儒学以后,相辅相成,纯朴的性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少林拳拳势刚健、朴实,不强调外形的美观,但招招非打即防,极具技击性。另外,武术中常论及的含蓄、结构和谐,也可视作皆缘于此。2.4转变观,劝善惩恶武术文化的内容由于受儒学性善观、道德观、义理观的影响,因而带有劝善惩恶、隐恶扬善的倾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遣训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武林中仁人志士的人生目标。2.5儒家所努力达到人之道也在儒家看来,学做人必须通过把握自我的学习的实现,即真诚、无妄、纯正、专一地修养我的“身心”,以便能真正理解我的为人的本性,并进而知天。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儒家这种通过自我努力达到人性完善的信念,也影响了武术的一些修炼原则。《内家拳法》说:“拳由博而归约,由72跌35掌,以至18(即18手);由18而12,即倒、换、搓、挪、滚、脱、牵、绾、跪、坐、挝、拿等字;由12而总归存心之敬、紧、径、劲、切5字。故精于拳者,所记只有数字。”这其中“敬”字一诀与儒家“诚”的思想简直如出一辙。3法艺兼修,勤练不剽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不论在内部的理论及其外在技艺上,都对武术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