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祝福》是一篇很好体现了鲁迅个人气质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祥林嫂的悲剧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鲁迅在这篇小说里,发掘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不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而是封建制度下的伦理观对于她灵魂的绞杀。祥林嫂两次到鲁四爷家帮工,两次残酷的婚姻,无不体现了这种赤裸裸的绞杀。她被迫再嫁,却又被鲁四爷认为是不干不净,败坏了风俗。其实,正是说明了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他们看来,女人是男人的私有物品。这是不能触犯的。鲁迅不但通过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祭祀的活动来体现祥林嫂灵魂的被绞杀。还将“我”这样一个形象放到小说中。虽然'我”同情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却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了她残酷的人生。有着浓烈的悲剧意韵。从小说中看,祥林嫂为什么不迟不早,偏偏要在鲁镇祝福“大典”中脱离“尘芥”?为什么是在与“我”一番对话不久之后“老了”?这是否纯粹是一种巧合?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因果联系?被迫再嫁以后,打击便接踵而至。丧夫,尤其是失子,使祥林嫂深陷自责和思念之中,不能自拔;鲁镇人的奚落、挖苦,又是雪上加霜;而柳妈锯成两半”的阴司之说,更是对祥林嫂的沉重一击。当捐了“门槛”而仍不能洗雪“罪过”时,祥林嫂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由此,她沦为乞丐,在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的极度痛苦中挣扎。并且,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对祥林嫂而言,并不具有同等意义。不仅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原因,而且,正是后者催使祥林嫂加速衰老,生命力加速损耗,“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折磨所致。反过来,即便祥林嫂生命之火至于微弱而仍然难以刹那熄灭,也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我们可以想像祥林嫂在精神上长期遭受的煎熬,进而也可以想象祥林嫂摆脱恐惧的强烈的内在渴求,然而,身边的鲁镇人是不愿也不能给予祥林嫂任何帮助的。“我”的出现,给祥林嫂带来一线转机,摆脱恐惧的欲望至此才可以转化为行动。魂灵有无的问题,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也许问题太紧要了,它使祥林嫂几乎是本能地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为正式对话创设了一个令“我”不得随意敷衍的氛围。“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的话权威可信。“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将要问的“一件事”,关系重大。“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严肃、郑重。对“我”来说,魂灵有无的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祥林嫂的一连串举动,让“我”“踌蹰”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在减轻祥林嫂“苦恼”的动机支配下,一番紧张思索,“我”最终还是“入乡随俗”地作了回答。那么,祥林嫂从与“我”的对话中究竟得到了或证实了什么?综合起来看,有三点:一是有魂灵,二是无地狱,三是与死去的家人能见面。如果完全拘泥于语言,上面的结论是难以立住脚的,因为“我”回答的三个问题,没有一个是断然肯定的。“也许有吧”,“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见面不见面呢”,这些都有点含含糊糊。但如果设身处地想想祥林嫂的处境和心境,就容易理解了。她在鲁镇从来不曾听到怀疑灵魂地狱的言语,她眼下极想听到的是对自己有利的声音,因此,不管“我”的回答是如何的含糊,只要留有余地,从趋利避害的心理取向上说,都不足以妨碍祥林嫂作出自己的选择:“也许有”,即是“有”;“未必”有,即是“无”。我们当然更应该依据对话本身来理解。首先,从部分对话的内容看,“我”对地狱的否定,其倾向就较为明显:“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然而”一词引出的是句意的重心所在。而否定地狱,恰恰是祥林嫂最为关注和最为期盼的。其次,从整个对话的逻辑看,祥林嫂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是一种链式关系,只有确认了前一个问题,才会引出紧随的后一个问题。即是说,只有肯定了魂灵存在,才会引出地狱有无的问题;只有肯定了地狱不存在,才会引出与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问题。因此,当祥林嫂提出有无地狱的问题,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灵魂的肯定;当祥林嫂发出与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追问,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地狱的否定。再次,从具体的对话情境看,“我”的“胆怯”的情态,“说不清”的搪塞,慌张离去的行为,在还没有失却生活常识的祥林嫂看来,简直就是她自己的欲死之心被“我”识破后“我”的正常反应,因而,“我”的补救的努力,不但不能动摇祥林嫂,相反,还会使她对此坚信不疑:能与死去的家人见面。这样,祥林嫂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的祝福大典中去世,为什么在与“我”的对话之后不久去世,便可以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本文意在说明两点。其一,祥林嫂临终前与“我”的一次对话,应该看作是完成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最后一个情节,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其二,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吃人本质。当祥林嫂被迫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准则,礼教和迷信便合二为一,又迫使祥林嫂陷于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两难境地。祥林嫂终于在挣脱精神枷锁之后带着几许欣慰与希冀离开人世,这样,礼教和迷信给予祥林嫂心灵的严重毒害和摧残,在其长期艰难求生与一朝坦然赴死的前后对比中表现出来,就显得格外沉痛,格外令人警醒。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注意到鲁镇人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死时的凄凉这样显豁的外在对比。祝福》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注重于“国民性弱点”的揭示,并总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将下层社会的不幸悲剧描写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的主人公,她命运多舛,一桩一桩的不幸就像一把又一把尖刀,插在她脆弱的心脏,使她终于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的死去。我在慨叹她的不幸的同时,又被这样几个问题纠缠:1•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祥林嫂是有价值的女性,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祥林嫂挣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故事开始时,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被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命。祥林嫂因此陷入“嫁而守寡”的悲惨命运中。封建夫权要求她守节,二十六七的祥林嫂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生活下去,但严厉婆婆的所谋逼得她不得不出。在鲁镇,善良的祥林嫂做稳了一个廉价而又高效的奴隶,以为辛勤劳作能换来安心生存,但寻求一条生路的愿望很快破灭。封建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像捆牲口一样抢回她。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而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羞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她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祥林嫂就处于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代表族权的大伯来收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二嫁再寡,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的。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埋头苦干一年,以为捐门槛能减去罪孽,赢得封建神权的认可,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给她定下的'罪名”。但无情的事实表明,她是无法赎罪的,神权是永远不会包容她的。想从夫权,却守寡不得;丧夫失子,族权不容,则守家不能;忍辱赎罪,神权不容,故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她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许寿棠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包容“四权”的封建制度的存在,注定了社会中必将发生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寄身于冷酷的社会环境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陈设(特别是那些书)告诉我们: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太计较有人把自己家得力的女佣抢走,也自然会说出二嫁再寡的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话,更自然会叮嘱四婶切不可让祥林嫂做出辱没祖宗的事。祥林嫂生活的小环境如此,大环境鲁镇亦如此。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封建帝王,但中国农村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年年如此”。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依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依旧。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孕育祥林嫂们的时代悲剧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里。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祥林嫂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叫她的音调和先前很不同。在人们的眼里,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一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了当时社会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鲁迅先生在《V呐喊〉自序》中痛心地写出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祝福》中也有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往绝路上推er。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悲剧的发生完全成了可能,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造成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天命”与“人事”相比,“天命”是否也占一定的比例成分?如果祥林嫂没有这带偶然性的不幸,这个形象是否有那么巨大的悲剧意义?倘若我们姑且承认一个人丧夫丧子是一种“偶然”,而“偶然”又暗契了一种“天命”,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祝福》揭示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如果我们仅从她丧夫失子的遭遇以及她倒毙雪地的结局来判断她的不幸,那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悲剧轮廓而已。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这种偶发性的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丧夫失子”往往以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但鲁迅无意表现这一点,《祝福》不是关于一个妇女如何丧夫失子的故事。《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成了寡妇之后的一般生存状况,是那个社会对一个理当同情的寡妇作出怎样的反应,我们正是从这个恶劣而固执的反应中,看到那个社会的阴冷、病态、朽坏,进而完成对那个社会的道德评判祥林嫂的悲剧正是以“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最终“毁灭”而结束。祥林嫂的悲剧充满了悲哀的情调,不俱备崇高美的特点。鲁迅说:“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却多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这类凡人悲剧人物大大多于夏瑜那种英雄悲剧人物。显然,祥林嫂的悲剧使人'哀其不幸”,顿生同情和怜悯之心,促使人们去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认清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去进行某种自我反省一一决不能企求做一个坐稳奴隶位子的奴隶,从而得到真的启迪。这正是祥林嫂这种善的凡人悲剧的审美价值所在《祝福》中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兵祸、水灾等,社会正常运转,腐而未朽,祥林嫂倒毙雪地时鲁镇一片祥和;鲁镇上的人们也并没有加害祥林嫂的存心,“之乎者也”的鲁四老爷也实在算不上险恶的歹人,四婶一声“放着罢,祥林嫂”,虽然击碎祥林嫂绝望前细心培植的最后一丝希望,但如实说,那声断喝不能算十足的歹人的恶音,那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那样反应,或许,我们今天还有很多人仍有那样反应的潜质吧?那个趋利避害的小伎俩,并非惶急的四婶的杜撰、发明,那是社会教给她的。所以,推动祥林嫂的悲剧不断发展的力量,是那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深层痼疾,而不是什么偶然的神秘不可知的力量。这也是鲁迅写小说“揭出病苦”的初衷。关于这种悲剧学者杨义认为:“《祝福》是描写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范之作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则是“几乎无事的悲剧”,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从情节设计来看,作者以祥林嫂的丧夫失子为故事端点,以她两次鲁镇帮佣生活构成故事主体,主体部分直接、详细叙述鲁镇以外,一律概述、略述或转述也就是说,丧夫失子是被置于情节主体之外或边沿的,作品并不赖以生发意义;特别是作品以倒叙,将祥林嫂的死这个结局提前,开篇即抖落谜底,似乎刻意消弭故事的戏剧性,我们就有了一种面对祥林嫂的一切变故的心理准备。而在有的作家那里写法是截然相反的,仿佛在你未防备时要吓你一跳。鲁迅如此开篇的写作心理我们已无从知晓,但这种写法对偶然性的消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鲁迅特意把祥林嫂放在一般、普通的情况下,而非偶然、特殊的情况下,人物在一般情况下所遭受的痛苦、不幸更能反映“必然”的东西,这种必然不是天命的不可逃避,而是操纵着人物的一般生存状况的社会本真面目,是社会对一个两度丧夫失子的寡妇的“必然”伤害以及祥林嫂的“必然”的命运走向。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把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丁玲的感悟同时为我们引出同“偶然”“必然”相关的悲剧效果问题。正因为《祝福》舍“偶然”、取“必然”,才使丁玲感到它是一出“真正”的悲剧,反之,《祝福》则不具备这种悲剧力量;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对这一点表达得更深刻而醒豁:“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作为偶然事件的“狼吃阿毛”的悲剧意义是有限的,尽管它使祥林嫂这个不堪一击的生命雪上加霜,但作为一个孤立、偶发事件,它就像有时发生的溺水、雷击、车祸等偶发事件,并没有多少社会意义。所以《祝福》刚刚涉及阿毛惨剧,惨剧本身实际已经结束,而思想家鲁迅敏锐地洞察到,祥林嫂又一场真正的悲剧才刚刚悄然开始,那就是阿毛惨剧的“余波”、“余绪”,小说对它进行了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叙述:祥林嫂絮叨着阿毛故事,鲁镇人的短暂的同情很快转而为猎奇、取笑,封建礼教的伪善很快裸露成狰狞、刻毒,……紧接着,封建礼教又借手四婶、柳妈步步为营,以招招“辣手”将对祥林嫂的伤害引向深入。所以这“余波”、“余绪”才正是社会悲剧,我们在其中领略了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有点近乎“凌迟”古刑的“蚕食”过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是文学家一直思考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作家,在这个问题上派生出不同的文学理念。在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俄狄浦斯王》里不可抗拒的“定数”使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并最终刺瞎自己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偶然、天命对人生的损害;到了浪漫主义作家那里,夸张、戏剧化的情节为其主要表达手段之一。被时人称为“情节加工厂”的大仲马,有一次将自己同儿子小仲马作了有趣的比较:“我从幻想中汲取情节,而我儿子却到现实中去寻找它们。我创作时闭着眼冃一而他,眼睛却睁得大大的。我描绘——他摄影而到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作品的情节同幻想、偶然性、戏剧性就拉开了距离,他们关注的是社会,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持唯物主义态度,处理故事的偶然性、戏剧性小心谨慎,以反映生活为原则,总要将偶或性降低到最小、最适宜的限度鲁迅小说完美地承袭并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它以对现实的深刻、精确、艺术的描写,显示了鲁迅不愧为对中国社会把脉最准的伟大思想家、小说家鲁迅小说绝不以夸张、乖戾来媚俗、邀宠,表现出一派大家风范。《祝福》作为鲁迅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更是如此,祥林嫂的悲剧不以偶然性为支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看到鲁迅是如何将偶然的成分剥离的祥林嫂的痛苦主要是精神痛苦祥林嫂的痛苦主要是精神痛苦er。她像牲口一样被卖到贺家土奥是一次严重的精神摧残再寡以后回到鲁镇,遭受的是一场群体性的恶毒的精神迫害er。鲁镇社会的迫害是那么成功有效、斯斯文文!社会借手的诸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其他的一律仇视的面孔们巨大的思想惯性使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样,他们有谁会承认或意识到迫害了祥林嫂呢?小说里祥林嫂的精神呈现了一道忧惧、哀恸、痛苦、痴木、崩溃的令人颤栗的辙印。那是怎样的碾轧留下的呢?《祝福》的开头部分写祥林嫂的人生尾声具有撼人心魄的力度。被恐怖越揪越紧的祥林嫂,其恐怖并非因为迎面而来的死神,饥寒交迫、心力交瘁、至微至陋、目不识丁的祥林嫂,迸发出仅存的一丝活力,却强烈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这个原本大是大非的问题!这里包蕴着鲁迅的一个大发现,人世间居然有凌乎死神之上的大恐怖!那个被大恐怖笼罩着的末路人,还有谁比她面对死神更“坦然”!归结起来,祥林嫂的精神痛苦表现在想做人而失败。她的全部的希望就是能够过平常的起码的生活,但就连这个希望也终于全部破灭。如果祥林嫂所希望的生活是她不应该达到或者是她想从一个侥幸的机会达到的,那么,她的失败也许会成为喜剧,或者带着眼泪的喜剧,但祥林嫂却完全不是这样。她是这样纯朴,这样善良,这样安分,在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幻想。她在来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就连表面也看到她带着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单现在这种繁重的劳动,便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如果这样的生活并不受到侵扰,并没有很快便遭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er。“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也为她欢喜,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她所希望的,所感到满足的生活,只是这样起码的生活,其实对于她来说还是很不公平的生活,因而这希望和满足本身,便是带着悲剧性的)后来她生了阿毛,又'白胖”了一次,可见,她的所谓'做人”也就是有活做、有饭吃地做稳有点生物意义的奴隶而已。正如写过《祝福》一年多之后鲁迅在杂文里指出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做稳奴隶是祥林嫂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她第一次到鲁镇鲁四老爷的“皱眉”清楚的显示了她的作人之“虞”,所以当鲁四老爷接受了她,她祥林嫂还有什么理由不“白胖”呢?随着她日常生活的展开,我们看到她的作人之“虞”,被她所属的那个社会,不断恶性扩张、膨胀,直至一顶奴隶的桂冠让祥林嫂不可企及,于是她的生命只剩下了死。祥林嫂作奴隶而失败的过程,伴随着她强烈而深刻的精神痛苦,使她生命里的每一个日子无不苦涩而艰难作为最底层的农村寡妇,她当然有物质痛苦,寒冷、饥饿、疾病随时就能袭击她,她第一笔工钱被婆婆掳走,第二笔工钱被土地庙掠去,《祝福》略提了这两次“洗劫”;但是她的精神至哀至痛,顾不上、感不到物质的痛苦,她被捆在贺家土奥的花轿里哪里会记起婆婆拿去的那笔工钱?相对于物质痛苦,精神痛苦是更深层次的。在习惯观念中,旧时代的农民备受的是物质的痛苦,而《祝福》向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旧时代中国农妇的一部令人揪心的精神灾难史,此前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文人以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屏息体察了一个农妇的精神的苦难历程。我们应当把这视为《祝福》的成就之祥林嫂的痛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祥林嫂的痛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我不太同意视她为麻木、愚昧的观点。难道祥林嫂要对自己的悲剧负一部分责任吗?人们习惯将鲁迅笔下的很多小人物贴上“麻木”的标签,其实我们应该根据作品实际分析,否则我们自己倒有点“麻木”了鲁迅比那个面对祥林嫂的询问支支吾吾的“我”更同情祥林嫂,对她只有“哀其不幸”的一面er。但一种有代表性的由来已久的观点认为,鲁迅对祥林嫂也有“怒其无争”的一面,换句话说,她和诸如阿Q、闰土之流一样,是麻木而愚昧的。我看不出什么矛盾,对祥林嫂的所作所为我更多的倒是理解。同在底层,她比阿Q、华老栓、闰土等都要清醒。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农妇,她可算得一个“明白人”,并没有多少糊涂的成份。如果我们因为她不斗争、迷信、不知痛苦的根源等,就认定她愚昧、麻木,那是荒唐可笑的,一个农妇,哪里知晓“悲剧根源”之类形而上的东西?我们不应超出一个旧中国“农妇”的身份特别要求她什么。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很多情况下,祥林嫂的抉择是唯一的、“正确”的、“合理”的,只是社会不因此就轻饶了她。她的抉择也是明智的,她是一个温顺的妇人。也有人认为她有“反抗”的一面,其实那不是“反抗”,而是“挣扎”,挣扎是对社会的顺应。她的一切都是在困境中趋利避害。她新寡来到鲁镇,是为了躲避婆婆的威权,仿佛铁树开花,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竟真的“白胖”了一回;她不愿再醮,是她明智地感到如果不守住节操,就不为社会所容,所以她撞破额头也要保住寡妇身份;十二块鹰洋,一年劳动所得,对她已不是一笔小数,捐了一道虚无的“门槛”,她很清醒:必须这样。她一直是非常清醒的,一直在闪闪躲躲,但一次次受到伤害,总让她在劫难逃。阿Q的痛苦是不同类型的,为了生存他令人心酸地长出一层“精神胜利法”的精神铠甲,一般他在被碰响头、揪小辫、找不着活儿又寒又饥时才能感到确切的阵痛;虽然阿Q并无一丝幸福可言,但我们可否称他比祥林嫂更“幸福”一些,或者说祥林嫂更为疼痛?阿Q在《阿Q正传》前后,形容并无多大改变;而《祝福》三次集中肖像描写以及十多次写到她的眼睛,每次都有变化,形象地凸现了一个清醒的苦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机械代理加盟协议
- 风力发电安全帽管理办法
- 摄影作品收藏管理准则
- 淄博市物业节能技术应用
- 影视娱乐公司股权规则
- 环境资源保护诉讼指南
- 办公室地板砖铺设合同
- 产业转移项目异议处理程序时效
- 高层自建住宅施工合同
- 药品生产厂房建筑施工合同
- 先心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治疗策略课件
- 2021年内一科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年度总结
- 【运营】2020年万达某轻资产项目上线计划模块节点
- 乌兰察布市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
- 危重患者的护理评估PPT课件
- 电气工程预算
-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巴黎公社》
- 项目进场计划及临建方案
- “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方案
- 最新 场地平整施工方案
- 列方程解应用题.(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