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第二节-地理教学实施_第1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第二节-地理教学实施_第2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第二节-地理教学实施_第3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第二节-地理教学实施_第4页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第二节-地理教学实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第二节地理教学实施[问答题]1.谈谈你对地理(江南博哥)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的理解。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地理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创造、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目的的调整、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地理教学方法也始终在变化、发展着,旧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新的教学方法则不断出现。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旧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基本格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活动占上课时间的大部或绝大部分,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智力发展都有其消极的一面。而目前在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已明显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普遍采用以地图为中心的调动学生多种活动方式的一系列教学方法,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地理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我国、本地区、本民族、本校以及本人的实际。学生同样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理的方法。[问答题]2.如何理解“地理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地理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创造、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地理教学目的的调整、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和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地理教学方法也始终在变化、发展着,旧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新的教学方法则不断出现。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旧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基本格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活动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智力发展都有其消极的一面。而目前在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已明显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普遍采用以地图为中心的调动学生多种活动方式的一系列教学方法,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地理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我国、本地区、本民族、本校以及本人的实际。学生同样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理的方法。[问答题]3.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提示:从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思考)。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问答题]4.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1)“大气的运动”这部分知识较难,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可以逐步掌握,若在此部分教学内容中穿插使用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则可收到化繁为简、由难变易的教学效果。(2)让学生从直观上意识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低压上升,高压下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这一原理形成的原因。(3)经教师点拨,让学生从感观上明确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风”是指近地面而非高空的“风”,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4)此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可以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的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高空”,什么是“近地面”。[问答题]5.什么是地理简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地理简图的作用?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地理简图(含示意图、模式图、联系图等)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的一种教学图像。这类图按教学目的设计,紧扣教材,只取其精华,不计细节,增删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旨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教师易画易用,随用随画,是化文为图,变抽象为具体的快速反应工具。它既能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功能,又能弥补教学挂图、地图册、插图等的不足,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理想方法之一。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地理简图的特殊作用。(1)边讲边画,使死图变活。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共同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记忆,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地理知识。(2)辅助原图,化解难点。(3)更新原图,突出重点。紧扣教材突出特征,找出规律重新设计简图,使蕴藏在其中的规律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4)化文为图。变抽象为具体。化文为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地理事物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总之,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很大的,地理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简图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这对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答题]6.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这一评价建议的理解。(提示:从现实意义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思考)(12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地理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用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地理学习评价形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地理学习评价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并分析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问答题]7.在备课时有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之分,请谈一谈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有什么关系?(12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是:(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问答题]8.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简述运用该图进行教学的教学步骤。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教学步骤: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此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动至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此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至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此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问答题]9.绘制太阳圈层示意图,注明圈层名称,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教学意义:(1)简化原图,突出要点。地理板图、板画用简单的笔法简化原图,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加深理解且印象深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但要注意地理板图、板画只写意不写实。(2)展示过程,变静为动。太阳的圈层结构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仅依靠教师口述,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借助板画展示动态过程,讲、画同步进行,便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地理事物。(3)强化记忆,培养技能。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边讲边画示意图,可以使静止的图动起来,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和形象,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强化学生记忆。同时,板画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语言,节省时间,利于精讲多练。学生通过记笔记的形式抄绘地理板图、板画,既能强化记忆,又能培养绘图的地理技能。[问答题]10.绘制中国五纵三横铁路网示意图,标出交通枢纽的城市名字,并简述该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教学意义:(1)简化原图,突出要点。该铁路网示意图用简单的笔画简化原图,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简单明了化,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记忆。(2)强化记忆,培养技能。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讲述中国铁路的知识,一边绘制五纵三横铁路网示意图,使静止的图动起来,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强化学生记忆。同时,绘图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语言,节省时间。学生通过记笔记的形式抄绘地理板图、板画,既强化了记忆,又培养了绘图的地理技能。[问答题]11.绘制冬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要求: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晨昏线、太阳光线),并简要说明运用该图进行讲解的教学要点和教学意义。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教学要点如下。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晨昏圈与地轴呈23°6’的夹角。③这一天,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教学意义如下。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示意图表现形式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学习效率。②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地理示意图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从具体的感性知识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再根据已掌握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③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利用地理示意图,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地理读图、用图能力,另一方面能推动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④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地理示意图除了具有感官刺激性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的特点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利用图像系统教学,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问答题]12.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的内容,并举例说明。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地理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地理学习评价形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地理学习评价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并分析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问答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学习了五类指向性工业主导因素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设计自主学习课题,检验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以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拓展学习为例,课题:从鞍钢、宝钢、首钢谈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鞍钢、宝钢、首钢的区位图及北京城市规划局部图。教师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包括学习目标(进行差异目标设计)、重点难点、学习方法、自学提纲。学习目标:①查阅三大钢铁工业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社会经济效益及发展状况;②查阅教师展示的图片,运用五类指向性工业主导因素的相关知识,分析出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当今工业的布局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③分析首钢目前位置和搬迁后位置有什么不同?新首钢迁址曹妃句,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打开电脑进行自主学习,包括根据自己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学习方法。提交给教师,然后进行资料搜集和解决问题。在网络教学中提供讨论板,由教师设置论坛,学生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见解和疑难上传至论坛,将各自的学习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内走动指导答疑,或在网上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疑问予以解答,还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给出要求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在网上及时批改。教师回到讲台,请学生代表将学习目标一一解答,然后将本班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作小结,对有争议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最后教师适当补充,得出全面结论。问题:(1)分析材料中教师使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并对该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进行评价。(2)简述此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程序。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材料中教师使用的是自学一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自学一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使教师从“前台的演员”退居为“台后的导演”,学生从“台下的观众”上升为“台上的演员”,这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实施过程要更有组织性,灵活应变,要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这种模式以学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纪律性以及自学能力为前提,教师应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不然,学生的自学可能流于形式。(2)自学一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程序:①提出要求。根据教学任务、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明确恰当地规定自学的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目标,并同时兼顾个体差异目标。②独立自学。学生独立阅读材料、独立思考、独立练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获得必备地理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③讨论交流。针对学生自学后存在的共同的重要问题组织讨论。讨论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可邻座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也可发表自己的自学心得,评论别人的发言,相互质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④启发指导。对学生的疑、难点和不同看法,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作有的放矢地重点启发、解惑和指点。这一环节对教师的要求是“导”得精要、得法、有序、灵活,关键导观点、导思路、导方法。⑤练习合作。布置综合性多种形式的作业,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扩展,对学习达标进行检查。[问答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教学时教师经常是边朗读、边解释,或边朗读、边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用笔勾划出来,或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讲清有关新、旧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要求学生能把重点句子熟读、背记。材料二一位老师在讲到有关喀斯特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长江三峡雄伟景象的描写,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写等时,除了由教师本人讲读以外,还请某位普通话标准、朗读技巧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在中学低年级还可以分组或组织全班齐声朗读。上述材料共同叙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用范围是什么?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上述材料叙述了讲读法。讲读法是将讲述、讲解和朗读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朗读的运用虽不及语文和外语学科普遍,但在教学课文中的重点或精彩段落时常有运用。尤其在中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中,采用朗读的机会更多一些。从教学内容来看,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运用讲读法。一种是在讲授课本中课文的重点段落时,采用讲读法.目的在于重视课本中原文的涵义。另一种是讲授课本中文字精彩的段落或者可读性很强的内容时。[问答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某中学的地理课堂上,一位老师这样问一个学生:“今年夏季的七月份,北京下了一场60年一遇的大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你能不能分析下这场大雨的成因?”材料二一位地理老师这样提问一位学生:“钓鱼岛自古为中国的领土,从钓鱼岛的地理成因上也能证明这一点.你能不能简要的分析下钓鱼岛的成因呢?”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提问方法?优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理解提问的方法。理解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阅方式,多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因此,理解提问是较高级的提问。学生通过对事实、概念、规则等的描述、比较、解释等.究其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问答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城市化的影响”教学片段:师:(播放背投)这是一种变化,注意它的年代。黄色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有规律地扩大,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猜猜看。生: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师:对,但是我们还能看出来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总人口增加了,二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增加了,还有就是同学们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这就构成了城市化的三个标准。这里面的核心标准是什么?——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现在看看这个背投上反映出来的变化,思考一个问题:随着这样的变化的产生.会带来其他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咱们分成八个小组.在纸上用比较粗一点的笔写大一点的字,用准确的语言,把你认为随着这个变化会产生的变化写在这张纸上。一个变化,写在一张纸上。一会儿我们要看的是,哪一个小组给的变化最多、最准确?(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使用了什么样的讨论方式?(2)结合材料说明,这种讨论方式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使用的是“头脑风暴”式的讨论。(2)“头脑风暴”讨论法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教学过程比较容易操作。片段中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课堂上,不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特殊的准备。这种方法的组织也比较容易,不需要特殊的教学技巧,除了纸条外,也不需要其他特殊的工具或仪器设备,任何条件的学校都可以使用。②学生的参与度高。从片段中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类。主题在这些教师精心安排的活动中贯穿始终,表现了很高的学生参与程度。因为活动带有竞赛性质,学生精神容易集中。③教学方式与教学主题的契合度高。“头脑风暴”式讨论的特点前面已介绍过。像城市化、环境问题等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问题,很适合使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方法。这种开放性较大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已有的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问答题]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发现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是提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以“地球如何公转”为例说明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地球如何公转师:假如我站在这里当作太阳,请一同学手捧地球仪模拟地球绕我这个太阳公转。生1:(捧着地球仪随便地围绕老师转一圈)师:大家思考一下,同学1转得对不对?哪个同学再来转一下?生2:(捧着地球仪,一边使地球仪由西向东自转,一边围绕老师逆时针公转)师:同学2纠正了同学1的一些错误.是否完全转对了呢?请同学讨论一下。(同学们争论声顿起,有的说转对了,有的说还有问题)生3:(捧着地球仪,一边由西向东自转,并稳定地轴方向不变,围绕教师逆时针公转,转的速度及变化也恰当)师:同学3转动与同学2有什么不同呢?(大多数同学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但也有同学小声嘀咭说没有不同)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看看地球公转时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同学3转得对,而同学2转得不完全对?(1)结合材料概括发现法教学运用的基本步骤。(8分)(2)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8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发现法的基本步骤及运用: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②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假设。③从理论和实践上检查假设,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④对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必要的结论。(2)发现法的局限性: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于设计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很多内容很难甚至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探索发现的过程。②运用发现法教学时,由于教师的启发、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等,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往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因而.难以保证教学进度。③对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案去启发学生“发现”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发现法虽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还应该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问答题]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陆地水的内容时,有这样一段内容: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它是个内陆湖泊;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却是一个淡水湖,这段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你认为该老师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是什么?(16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运用启发式谈话法:首先告诉学生,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它是个内陆湖泊;接着将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导学生观察乍得湖的位置示意图;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却是一个淡水湖,并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积相差将近一倍,请根据该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补给特点分析原因。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该湖泊的纬度位置、所处风带气压带、注入水系流域的状况等等,一步一步寻找正确答案,从而起到了联系多种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式谈话的提问方式有多种。如递进式、分解式、迂回式、反问式、悬念式、比较式、串联式、扩展式等等。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要针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问题。提问时要面向全班,让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指定对象应顾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②教师的提问要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要根据学生答问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③拟定问题的深浅度要适当。问题要明确、具体,切忌模糊、空泛;问题的范围大小和难易度都要适中;问题要避免带暗示性,以免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猜测;重点的、主要的问题地理性要强,切忌在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有关的问题应有系统性和连贯性。[问答题]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后兴奋不已。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时,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将他们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地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问题:作为教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呢?说明理由。参考答案:null参考解析:(1)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2)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理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在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问答题]20.在地理测试中,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阅读下面的地理试题回答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3)题。(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须(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问题:以上试题主要对学生的哪些能力进行了考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主要考查了以下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解题的前提,平时教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题干中的信息,找出关键词语。如上面的第一小题题干中的“总产量”和“增加的潜力”是关键词语,将决定答案的获取。(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地理考核的核心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知识体系归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能够随时调取相关的知识储备。同时通过多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速度。上面试题的第二、三小题,都是要把所学的农业的区位因素知识调取出来才能准确作答。[问答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李老师在讲授“大气环流”一课时设计的课后随堂测试。(1)关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①地转偏向力②地表气温分布不均③气压分布状况④海陆分布不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气压带、风带呈季节性移动的规律是(  )。A.6月22日开始向北移动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约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D.约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3)南亚西南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印度洋的洋流影响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C.青藏高原对冬季风的阻挡D.飓风影响问题:(1)对材料中李老师设计的随堂测试进行分析。(2)如何设计随堂测试?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随堂测试是指每节课在教学前、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学结束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的测验。它以新课教学目标为依据编写试题。通过测试,地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起到检查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材料中的随堂测试是依据“大气环流”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在课后进行测试,不仅对本节内容做了总结,而且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2)随堂测试题的设计应注重基础性,以小型单一设问为主,具有练习性质,其题目设计应充分体现“源于教材”的原则。通过测试,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重现教材”;另一方面能及时“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问答题]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某教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所做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教材首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即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内容解读:该节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为前节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的基础。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对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可以说,理解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问题:(1)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有参考价值但不够全面,说明其优点和不足。(2)用思维导图形式写出“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结构。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优点: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提炼出具体的、详细的要求;能够清楚本节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作用;能够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缺点:对教材和课标的把握和分析仅停留在理论部分,未能在解读的时候关注生活实际与理论的结合,也未能充分体现课标中提到的利用图表。(2)“大气受热过程”的思维导图如下。[问答题]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王老师在“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师:(在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概况之后)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生甲:我认为是天灾,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多。生乙:我认为是人祸,人们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生丙:我认为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师:很好,请你们几位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论据,依次展示。(学生纷纷查阅资料,急切寻找答案)问题:(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地理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局限。(2)该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步骤?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来传授地理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的优势:①一问一答,方式简单;②能检查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④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谈话法的局限性:谈话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且学生是随教师谈话的内容而思考的,因此,谈话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谈话时,教师的提问一般是用来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则不宜用谈话法。(2)主要的步骤:①依据教学的内容及重点,设置问题;②提出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兼顾全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③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解答;④总结学生的回答。[问答题]24.材料: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制作迅速发展,制作精良、表现丰富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其中许多纪录片的内容可以被地理教学所借鉴、利用,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美丽中国》《地理·中国》等纪录片。纪录片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下面是某教师运用纪录片授课的情况。师:在开始学习“南水北调”之前,我们通过视频先来了解一下“南水北调”的情况。播放视频,用时25分钟,视频未加工。师:请同学们分组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南水北调”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路线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学生有的有些茫然,有的还沉浸在纪录片中,有的开始滔滔不绝地讨论。问题:(1)该教师运用纪录片进行教学存在哪些问题?(2)运用纪录片进行教学应注意什么?(3)纪录片的运用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视频未经加工,内容冗杂,没有重点,且时间过长。从学生的反应可看出,教师没有提前布置视频观看任务,没有进行文字加工,没有进行讲解引导,完全依赖让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一些学生容易理不出头绪或注意力只集中在视频上而偏离课堂。(2)①纪录片要适合地理教学,符合地理学科思想,贴合地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质量要好。②纪录片要有时效性,体现时代特征,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象、成就等。③纪录片要有典型性,具有代表性,必要时需要进行加工,突出重点。④纪录片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生动形象,或通俗易懂,或视角独特,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3)①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为地理课堂创设情境、提供案例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积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有助于地理教学。②直观生动,表现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可以更好地呈现区域特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水平。④纪录片体现的人文情怀等感染力强,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地理审美水平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等。[问答题]25.材料:高中地理教师李老师在“三圈环流”内容的教学中,设计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测验题。学生有的不能绘出示意图,有的绘出的示意图缺少极地高气压带,有的绘制的风带与气压带宽度一样,有的没有标出风向,而有的绘制的示意图准确无误、美观工整。李老师通过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准确程度,了解到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水平,推断出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而后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自己解答这道题的思维过程、绘制示意图的步骤,从中了解学生对绘制地理图表的方法、步骤、原则的掌握情况,并进行评价和指导。问题:(1)材料中李老师采用了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的哪种能力?(2)什么是谈话法,运用谈话法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材料中李老师采用的是测验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的绘图能力。(2)谈话法是指评价者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口头问答获取评价信息,评价学生地理学习现实状态的方法。其适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价值观等个性评价资料的收集。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谈话计划。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拟定谈话的问题,准备谈话的措辞,规定谈话的方式等。②按预定计划进行,不随意更改谈话计划。③要建立融洽的谈话氛围。④准确而迅速地记录。记录时要保持谈话对象回答的原意,同时应注意记录方法,不能因忙于记录而影响谈话过程。[问答题]26.材料:某教师讲解“秘鲁渔场的形成”的教学片段如下。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沿岸上升流的形成。探究实验: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实验器材:水、玻璃容器、电吹风、茶叶(表示海水深处的营养物质)实验步骤:将茶叶放入装水的玻璃容器内,用电吹风沿一个固定方向吹动表层水,观察水流方向和茶叶的运动。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看到了什么?生:茶叶上泛了。师:茶叶上泛说明了什么?生:存在上升流。师:渔场是怎么形成的?理清来龙去脉。生:离岸风→上升流→深层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聚集,饵料丰富→鱼类聚集。问题:(1)上述教学片段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有什么作用?(2)上述“秘鲁渔场的形成”的教学片段并不完整,请进行补充。(3)如果课堂上不便于做实验,你将如何安排教学?尽量保证其生动完整性。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直观生动,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在实验进行之前,教师提问: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与秘鲁寒流有什么关系呢?请自行阅读教材,然后讨论、回答。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教师展示秘鲁寒流形成示意图,总结:秘鲁寒流是离岸的东南信风引起的沿岸上升流。东南信风吹拂沿岸表层海水远离海岸,于是深层海水上涌,补偿表层海水亏空形成上升流。上升流从深层海水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类,聚集在海水表层,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鱼类大量聚集,形成秘鲁渔场。(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同时让学生课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问答题]27.材料:在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一课中,某教师呈现的部分材料如下。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尽管这里降水极少,但海岸地带能够形成像“云堤”一样的雾,并向内陆推进,当地人利用“捕雾网”收集淡水。我国与智利于2016年11月签订协议,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马高原沙漠边缘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天文观测基地的大型设备只能通过海洋运输到智利。在课的结尾,教师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问题:(1)该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优势?还可以运用哪些形式的材料辅助教学?(8分)(2)请结合材料为该课设计问题(至少三个),并再列举两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3)思维导图的作用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文字信息简洁精炼,且采用真实事件和情境,具有吸引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利于支撑教学;结合实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2)问题: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智利沿海地带形成大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运输天文观测基地大型设备的轮船从我国到智利往返的航线相同吗?为什么?举例:洋流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如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秘鲁渔场是在秘鲁寒流的影响下形成的。洋流影响沿岸气候,如在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下,西欧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最北端纬度比其他大洲高,其1月份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亚洲与北美洲的东海岸高出15°C~20°C,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形成了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3)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造力。[问答题]28.材料:下面是张老师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一课中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都去过建筑不太密集、绿地比较多的郊区吧?在炎热的夏天,从市中心到郊区,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郊区比市中心感觉要凉爽。师:是的,郊区的温度平均要比市中心低3℃左右。这是为什么呢?(导出城市热岛效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师:从图上可以知道气温曲线总体是在市中心出现最高点,在郊区居民区出现次高点。还有在离市中心距离差不多的商业区和公园中,商业区的温度明显高于公园。【承转】根据这些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一下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吗?生:(略)师: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等温线图上,城区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承转】为什么城市中的温度会高于郊区呢?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根据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市区和郊区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市区和郊区的地面覆盖物、大气环境、水文等有什么不同?城市的工业生产、机动车辆、人群活动等对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影响?问题:(1)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城市热岛效应与哪些地理教学内容相关?请列举至少两个相关内容并说明联系。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情境教学法:张老师通过引入郊区的情境,并让学生谈夏天对市区和郊区气温的感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张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照片、示意图等资料,生动形象,操作简便,同时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法:张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2)①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城市化分不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一就是对城市气温的影响,即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②热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市区和郊区间冷热不均,导致市区和郊区间形成热力环流,形成城市风,即在城市上空,气流从市区流向郊区并在郊区下沉;在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市区。[问答题]29.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天气系统”一课的教学片段。师:前几天,我们这里正好下雨了。请同学们谈一谈那几天的天气情况。下雨前后天气有什么变化?生:天气由晴转阴,然后刮风、下雨,之后天气变冷……师:我们看一看那几天下雨前后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显示的天气情况,请同学们扮演“天气预报员”进行“播报”。师生一同观看资料,“播报”天气。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情况。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演示的冷锋过境场景,回答问题。①冷锋过境前,天气是怎样的?②冷锋过境时,冷、暖气团分别是怎样运动的?③下雨了吗?④雨区出现在哪里?⑤冷锋过境后,天气是怎样的?⑥气温、气压怎样变化?学生回答。(略)师:我们继续看刚才的天气预报数据,判断一下哪天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师生共同总结冷锋过境的天气情况,形成表格(略)。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对比冷锋自学暖锋过境的天气变化情况,并用表格进行总结。问题:(1)该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有什么作用?(2)问题式教学的应用需注意哪些内容?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问题式教学法: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情境,生动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多媒体演示法:该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情况,直观形象,可以再现地理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学习。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体验等,创设真实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