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维从海曼到萨醛_第1页
语言与思维从海曼到萨醛_第2页
语言与思维从海曼到萨醛_第3页
语言与思维从海曼到萨醛_第4页
语言与思维从海曼到萨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与思维从海曼到萨醛

我们的语言能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吗?这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是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试图回答的问题。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简称为“沃尔夫假说”)是该领域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假说。本文将重新审视语言相对论,探究该假说的发展过程,重温这一思想的百年传承。1.uitmort2:12-13西方文化曾一度深受“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影响,该主义认为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且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在未表达之前就已客观存在(Schlesinger1991:8)。更有极端的客观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认知所能理解到的东西与事物内在的属性是一回事(见Lakoff&Johnson1980:122;Ortony1979:14)。他们在探讨语言的源泉时反映出一种所谓的“管道隐喻(conduitmetaphor)”(Ortony1979:12-13),这一隐喻错误地将交际解释为对现实的直接描述:语言是思想、观念等的容器,说话人需将思想“包装”成言语,听话人则需将信息“拆包”,将言语中的内容“提出”。该隐喻认为,每一词语的意义是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因为它已包含了说话人放入的信息,因此,此隐喻忽略了听话人或读者本身的知识与经历对信息理解的影响,也忽略了语境及文化背景对意义的限定作用,并错误地假设了一种并不存在的客观性。“事实上,语言中的词语并不是意义的容器,意义绝不可能脱离人的经验之外存在,它总是相对于某人的意义(Lakoff&Johnson1980:184)。”而人类思维也并非只能简单地、机械地理解语言的字面意义、表层含义,而是能够理解其深层含义,如隐喻义(Gibbs1994)。Tai(2003:303)结合客观主义与普遍主义思想,批评性地指出,“客观主义的观点不仅假设语义具有普遍性,而且句子间的结构关系也具有普遍性。这一假设可使论证语言普遍性更容易些。但认真观察之后可发现,这种观念是很肤浅的,甚至是谬误的。比如说,汉语的句型结构在组织时是基于一套概念系统,而英语则是基于另一套。”语言相对论可看作是对客观主义的反应,因为它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真真切切的样子,而是思维表征和语言所建构的概念在人脑中反映出的主观映像(Fishman1985)。2.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一提到语言相对论,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什么是“相对论”?“相对论”指“某种自然现象是相对于或取决于其他自然现象的,它们之间彼此存在某种关系”(Gipper1976:1)。而“语言相对论”所指的“关系”是语言与思维或言语(speaking)与思考(thinking)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或言语与思考)之关系如何呢?这是个古老的哲学问题,诸如柏拉图(Plato)、苏格拉底(Socrate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索绪尔(deSaussure)、蔑可里斯(Machaelis)等学者均有详细论述。海曼(JohannGeoryHamann)、赫德(JohannGottfriedHerder)、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鲍尔斯(FranzBoas)、萨丕尔、沃尔夫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早期学者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被统称为“语言相对论”。这些学者对语言、思维、文化等关系的探究具有继承性。具体说来,语言相对论发展到“沃尔夫假说”的线路如下:哲学家海曼将思想传授给了赫德,赫德又影响了哲学家洪堡特,之后,人类学家鲍尔斯将洪堡特的语言相对论假说带到了美国,并讲授给了萨丕尔,沃尔夫又将其继承。我们先介绍一下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思想。沃尔夫称自己的理论为“新的相对论”。简要说来,他认为语言、文化及思维之关系为:语言形式与文化规范是共同发展的,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但语言形式对文化规范的影响更大,语言对文化的发展路径具有限制作用,语言比文化也更具有稳固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是一种体系,而不仅仅是规范的集合,一个大的系统发生实质的转变必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文化革新则相对较快;语言又会影响到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与行为,以及世界观;而只有习得另一种语言,他的思维才可能会相应的改变;他还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反对以印欧语言为中心。具体说来,他在逝后成册的《语言,思维与现实》一书中曾指出,说不同语言的观察者对世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除非观察者的语言背景相似,否则面对相同的物理现象,他们也不会看到同一张宇宙的图像(Penn1972:29)”,这是由于他的母语已经限定了他认知世界的方式。在他的《习惯性思维与语言行为之关系》一文中,沃尔夫(Whorf1956:134-159)明确表达了语言具有塑造性功能的观点。不过,语言对于某人感知世界的影响是下意识的,但却是必然的。他还考察研究了霍皮语(Hopi),比较了这一非西方语言与印欧语言的异同(印欧语被成为“标准欧洲均质语”(StandardAverageEuropeanLanguages,简称SAE)),发现霍皮语对于时间、空间、物质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例如在霍皮语中,表示时间段的词不会加复数,加复数的只是那些物质实体,这就影响到他们对时间的感知:他们会感觉时间是逐渐推后的主观经历;而在SAE中,时间段词汇与其他规则的物质实体一样,都可以复数化,这便使人们受此影响,倾向于从物质化的角度去看待时间。例如,霍皮语会说“Ifinishedwritingonthesecondday”,这种表达方式会影响到他们将一段时间看作一个整体,而SAE则可能会说,“Ispenttwodayswriting”,这会影响到他们将其中的每一天都物质化(ibid.:139)。此例一方面说明,语言对思维会有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语言具有多样性,并无优劣之分。露西将沃尔夫有关语言与思维的基本观点以图解的形式加以分析,分析语言是如何影响习惯性思维及行为的。图1,某特定语言的使用者“直接地”(immediate)、“主观地”(subjective)“经历”了某种“情境”(situation),并将这种认知经历用该语言中的“语言意义a”(linguisticmeaninga)来描述。这一“语言意义a”必然对应着某个“语言形式x”(linguisticformx)。而这种“语言形式x”还会有其他的“语言意义”,如“语言意义b”(linguisticmeaningb),而且“语言意义b”很可能是该语言形式的更为普遍的习惯性解释。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图式中,“语言意义a”与“语言意义b”被划为“语言形式x”之下的同一组,合称为“语言类推”(linguisticanalogy),然而,事实上这两个语言意义(a与b)是不同的。如果该语言的其他使用者在解释或反映这一“直接主观经历”时运用了,或称为“认知移用”(cognitiveappropriation)了这种语言分组,那么语言类推就会发生作用,他可能会将该经历理解为与“意义a”具有相同语言形式的“意义b”,这样,他的主观经历就受到了该语言的影响,从而产生“语言影响下的习惯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可在该语言使用者接下来的“行为”(behavior)中观察到。可见,在对现实经历解释和做出行为上的反应时,这种“语言类推”会在思维中起到指导或误导作用。在语言影响思维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会用语言的各种类型(languagepatterns)来指导现实经历,在使用语言类型这种工具时,人们会调用“语言类推”分类中所隐含的一系列意义联系,但语言使用者是不会意识到语言的这种影响的。其原因有二:1)既然这种“认知移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说话人根本就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使用语言(ibid.:137;209-14);2)“语言类推”本身通常就是在人们意识之外的(out-of-awareness)。因此,人们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了“语言类推”的“建议”,而只有在反思时或许才会意识到自己已被误导。那么,图1中,“认知移用”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是在思维中使用其他领域(如语言)中的关系结构,更进一步说,这种关系结构是基于某些原则组建的,且这些原则也并非单纯的认知原则。如此说来,很多种结构都可能被使用,语言结构只是其中一种。但沃尔夫的任务只是为“语言类推”的“认知移用”提供证据。(Lucy1992b)沃尔夫尝试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该理论,最著名的一个例子便是当消防检查员时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人们不仅仅会因为遇到某种物理情景才会对现实做出反应,比如看到了某些危险的易燃物,还会因为某种情景的语言意义而有所反应。导致火灾的原因也不仅仅是物理情景,还有人们对这种情景语言意义的理解。具体说来,在指称汽油已用完的汽油桶时,人们称其为“空桶”。而这种“空桶”可能比装满汽油的桶更危险,因为它还含有易燃性气体。这种情景按说是很危险的,但依据惯常的类推,在语言表达上只能用“空桶”来指称,而“空桶”这个词又不可避免地向人们表明此情况并无危险。就语言的词汇意义来说,“空的”一词有两个意义:其一,与“没有的”(null)、“否定的”(negative)、“惰性的”(inert)等词同义,这一意义是更为普遍的抽象意义(即桶已无威力,已不再危险了)。其二,只用于描述该物理情景,并不考虑容器中是否有蒸汽、液体残余或其他残留物,这一意义是具体意义(即汽油都排空了)。此处的物理情景在最初的语言描述时选用了意义二,但在其他人理解时,习惯性地理解为意义一,从而可能导致接下来行为上的粗心大意,如在“空桶”附近吸烟,致使火灾发生(Whorf1956:135)。在这里,意义一与意义二被划分为同一个语言形式(同一个词汇“空的”)之下的同一组,这两个意义通过同一语言形式这个“桥梁”连接了人们的两种解释,一种是对物理情景的最初解释,另一种是与初始解释具有相同语言形式的其他解释(但这种“其他解释”并不一定是物理情景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沃尔夫的思想与200年前海曼的语言相对论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明显不同的是,沃尔夫从未讨论过语言的起源问题。海曼是探讨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第一位德国哲学家,认为语言是第一位的,语言先于思维。而沃尔夫从海曼那里吸收最多的也是有关这一关系的研究。赫德是海曼的学生,其观点也受海曼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影响。他说:“没有思维我们无法思考,……我们通过词语学习思考,而语言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提供了限定与轮廓”(Miller1968:20),这反映出他将语言看作第一位的思想。他同海曼一样,也探讨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但不同的是,他并不认为语言的起源是神圣的,而认为语言乃心理、历史和自然力量发展的结果。沃尔夫与海曼、赫德的核心思想相似,但沃尔夫的研究增加了跨文化的比较与论证。洪堡特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语言理论家,他强调语言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的启发功能,即语言具有教导说话人并改变其认知过程的功能(Humboldt1836)。对于语言、思维、认知方式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连接了文化、思维、认知方式各种特征的网络系统,而不仅仅包含词语或某些语法特征。首先,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的,语言不是思维的产品,而是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无形的思维杂团与同样无形的声音杂团才会结合,并变得有序化”(Miller1968:27);若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可能清晰或被完全表达;其次,语言的内部结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反映,且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他还认为每一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世界观,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声音与符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多样化的差异。他还强调大部分思想不可能与某一特定语言的词语相脱离,且精确翻译是不可能的。他又将非印欧语知识与广阔的哲学背景相结合,这为之后沃尔夫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沃尔夫对洪堡特的观点均持肯定态度,且深受其启发。对比沃尔夫与洪堡特的思想来看,沃尔夫与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继承性,唯一不同之处是,沃尔夫并不关注语言间的可译性问题。鲍尔斯是美国人类学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将洪堡特的世界观理论带到美国的学者。他的文化理论对沃尔夫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尊崇非西方文化及其世界观,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独特性,且其中诸要素的结构均遵循该文化中的一个中心组织原则,而学习该语言是挖掘这一原则的关键,因为“语言在文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Lucy1992a:11)。这一观点对于沃尔夫研究霍皮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直到开始分析霍皮语这种语法复杂而微妙的语言,他才开始意识到,可以用更为鲜明有效的方式来发展语言相对论思想,即不仅仅注意语言的构词方面的差异,而且也注意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异。鲍尔斯(见Lucy1992a:11)在论述“语言在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时,分三个步骤展开:一,语言将经验分类;二,不同的语言对同一经验有不同的分类,也就是说,这将导致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体检。他举例说:英语中用于泛指的“雪”一词在爱斯基摩语中被细化为四类“雪”:aput指地面上的雪,qana指正飘落的雪,piqsirpoq指正被风吹积的雪,而qimuqsuq指被风吹积之后的雪(Martin1986)。这一例子被沃尔夫借用作对语言相对论的诠释;三,说该语言的人们自己觉察不到这种由语言造成的、对相同事件产生的诸多不同体验,因为语言具有无意识的本质。沃尔夫赞同鲍尔斯说:“美国印第安语和其他语言例证了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Rollins1980:53)。沃尔夫与之观点亦有不同之处,如,尽管他们都观察到不同语言的说话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但鲍尔斯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认知方式上的差异,而沃尔夫将之归因于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萨丕尔是沃尔夫的老师,对沃尔夫思想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师从萨丕尔之前,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并没有完整的形成。从萨丕尔那里,他了解到鲍尔斯非西方语言的观点和洪堡特的思想,此外,萨丕尔关于语言相对论概念本身的研究也对沃尔夫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几乎是对洪堡特思想的重述。他赞同洪堡特的一个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不是人类思维的创造物。他认为文化影响语言,且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在词汇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语素层面;每种语言所表征的社会现实是不同的,且不同社会团体中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各有差异(Sapir1949)。尽管他在作品的某些地方有支持“语言决定论”的表述,但他不是极端的“语言决定论”者,因为他在多数情况下支持“语言相对论原则”。另外,他认为语言具有两面性,既是文化共享的系统,又是人类个体的产物。但他更强调语言的个体性,他说:“文化的真正落脚点在于特定个体间的互动……”(Rollins1980:68)。而沃尔夫则更注重语言的文化共享性。综合以上各学者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到,沃尔夫的思想继承了语言相对论的核心观点———语言、思维、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并吸纳了前人思想的合理部分,摒弃了不合理成分,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建构了他“新的相对论”,尤其是在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举例描述了语言影响思维及行为的方式,而这些都是前人没有涉及的范畴。3.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假说,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引起欧美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实证研究。由于该假说涉及语言、文化、思维等复杂关系,且实证研究结果不能完全证明该假说,学界批判开始多于褒奖,尤其到了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的普遍主义理论在语言学界占据主流,而沃尔夫已于1941年英年早逝,因此,他未能作进一步解释,该假说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认知语言学学者开始重新以冷静的态度审视乔氏的普遍主义与沃氏的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开始复兴。有一批对该假说感兴趣的学者继承了沃尔夫的思想,在认知的高级层次、抽象层次做对比实验研究,以求进一步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例如,以犹加敦语的玛雅人(YucatecMayan)与日语者两个实验组中做“物体———物质区分”实验(Lucy1992a;Gentner&Imai1997);研究西班牙语与英语中语法性别区分对思维的影响(Sera,Berge&delCastillo1994);对比不同语言中空间方位思维的不同(Bowerman1996;Levinson1996,2003);验证英汉语者时间概念的不同(Boroditsky2001),等。这批学者支持并延续了沃尔夫语言相对论领域的研究,被称为“新沃尔夫主义者”(Neo-Whorfianists)。其中,露西(JohnLucy)、保罗迪斯蒂(LeraBoroditsky)、莱文森(StephenLevinson)、斯鲁宾(DanSlobin)等学者成果卓著。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露西做了大量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如Lucy1992a,1992b)。根据研究结果,露西将基于语言相对论的研究归纳为三个方向:方向一,“以结构为中心”(structurecentered),即通过观察一种语言结构上的特点进而分析其对思维与行为的影响。沃尔夫在研究中观察了霍皮语与英语在“时间”语法上的不同,露西则观察了玛雅人的犹加敦语与英语中数词和类别词用法上的区别,发现玛雅人在对物体分类时基于物体的材料而不像英语者那样基于物体的形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方向二,“以范畴为中心”(domaincentered),即,选择一个语义范畴(semanticdomain)进行跨语言与文化的比较,观察语言编码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关颜色范畴的研究是最多的,其次是空间范畴(domainofspace)。研究发现,空间范畴依语言不同而大有不同,例如,有的语言只有绝对空间概念,即东西南北等,而有的语言既有绝对空间概念,又有相对空间概念,即前后左右。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实验中完成某项日常活动时主要依据自己语言对空间的概念化特征。方向三,“以行为为中心”(behaviourcentered),即通过观察不同语言的使用者行为方式的不同之处,追溯其语言系统,从而寻找这些不同行为方式的可能原因。沃尔夫在观察到一家化学工厂发生的火灾时使用了这一方法,他将火灾的原因归为工人语言中使用的“空的”(empty)一词。后来也有学者运用了这一方法,例如,布鲁姆(Bloom1981)发现在问卷中对汉语使用者提出反事实的问题时(counter-factualquestions),他们回答起来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他认为这归因于汉语,因为汉语中反事实性(counter-factuality)在语法上是标记的。保罗迪斯蒂也做了许多实验,论证沃尔夫观点的合理性(如Boroditsky2001,2011)。例如,她通过几项实验研究总结认为:“一个人在思考像‘时间’那样的抽象范畴时,母语似乎会发挥较强的影响作用”(Boroditsky2001:18)。因为她发现,“汉语者即使在思考英语句子时也依赖汉语思考时间的方式”(ibid.)。而通过“学习一种新的方式来谈论自己所熟悉的范畴,就能改变自己思考那种范畴的方式”(Boroditsky2001:19)。“随着一个人二语接触时间的增长,他的语义偏向(semanticbiases)就会降低,例如,思考时间时习惯于竖向(vertically)还是水平方向”(horizontally)(ibid.)。莱文森(Levinson1996,2003;Gumperz&Levinson1996)主要研究语言的“空间坐标系统”(spatialcoordinatesystems)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他将不同文化中表示空间坐标的系统归纳为三个不同类型:类型一,以物体为中心,即依据指称物的内部框架定方位(theintrinsicframeofreference),这一坐标系统不管物体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也不管观察者相对于指称物的位置。比如,如果说“猫在房子前面”,这里的“前面”指的是房子本身的前面(如,房子的主要入口处所在的一侧可看作是房子的前侧);类型二,以观察者为中心,即,依据指称物的相对框架定方位(therelativeframeofreference),在这一系统中,所观察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观察者的视角的。例如,在这里如果说“猫在房子前面”,则指的是猫位于观察者与房子之间,而观察者所面对的房子的那一侧不一定就是房子本身的前侧;第三个系统是以某些固定的方位为中心,即依据指称物的绝对框架定方位(theabsoluteframeofreference),这些固定的方位在每种文化中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与汉语中的“东、西、南、北”相对应。如果说“猫在房子的南边”,那么,这里的“南边”指的就是该文化中地理位置上的“南”。为了观察使用不同方位坐标系统的说话者是否会在认知上存在不同,他做了一系列实验。首先,他挑选出不同文化中的受试者,通过所谓的“转桌子”(turningtables)实验,观察受试者的行为,用以判断其思考物体方位时使用的方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