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与《受戒》比较_第1页
《边城》与《受戒》比较_第2页
《边城》与《受戒》比较_第3页
《边城》与《受戒》比较_第4页
《边城》与《受戒》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边城》与《受戒》比较

文训是现代北京学派的代表。它以其丰富的传奇色彩而闻名。20世纪20年代末,他以《湘西》为文学艺术,30年代以小说《边城》的创作而闻名。可是在以后的政治历史中曾一度被冷落,甚至被埋没,又随着新时期文学春天的到来被重新提及、评价。沈从文开创的现代抒情小说对后来作家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最后一个京派作家汪曾祺,他把抒情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从各方面挖掘,发展到极致。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受戒》、《大淖纪事》一经产生就引起文坛的广泛注目。毫无疑问,《边城》、《受戒》都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且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后者对前者加以继承。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所受待遇也大相径庭,可以说,一个是“不合时宜”的;一个是“合符时宜”的。下面就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略谈几点看法。一(一)民族志与建构一般的时代内涵《边城》一改以往小说创作中重视情节曲折离奇、故事完整划一等做法,而是侧重描绘20世纪30年代湘西清山绿水的景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意境清雅却又有着浓郁的地域气息。被誉为“为这种‘自然民族’写了一部充满浪漫情调的诗化的‘民族志’”。这一曲优雅的牧歌,令读者沉浸在淳朴、自然、诗化的乡村生活中,透视与之相比复杂、纷乱、败坏的城市生活。汪曾祺亦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其《受戒》也把读者带入一个桃源世界。这里的宗教圣地菩提庵已没有了神秘、禁忌、阴冷,有的是和气、温馨甚至热闹,还有那小儿女间无忌鲜活的话语,无邪的朦胧感情,把读者引入那难以名状的美的意境中去。可见不管是《边城》还是《受戒》都极其注重世态人情、地方风物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美好的理想环境,令人赞叹入迷、沉醉其中。虽说这种理想生活与现实相距甚远,但却极大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单纯朴质生活的永恒愿望。(二)明海的的前时代在湘西边境小山城茶峒,撑船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后来哥哥天保退让,乘船离去,不幸遇难。傩送因此无心耽恋爱情,也远行桃源。不久,老船夫辞别人世。翠翠怀着失去外祖父的悲伤和对远去恋人的思念苦守渡口,冬去春来,而傩送仍未有归期。《受戒》中少年明海为寻谋生路到菩提庵当和尚。这里如同一座美丽世外桃源,“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庵里的师父或精于盘算,或有家眷,或漂亮风流。明海与邻居小姑娘小英子萌发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两部作品中都没有风云激荡的时事,没有振臂一呼的英雄,有的只是下层民众的凡俗人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和人物情感起伏跌宕,有的只是行云流水般自然、平静、安宁。(三)小英子的人性道德《边城》中作者笔下的山城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民风淳朴自然,人物本色纯粹。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顺顺,甚至出场不多的杨马兵,无论贫富贵贱,都淳朴善良,由外而内流露出人性的美,真所谓“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人性中深深打着儒道伦理意识和伦理情感的烙印。两性相爱以婚姻家庭为最后归宿,情感行为合符“发乎情,止乎礼”的古训。在这里,乡情风俗、情感故事、人物命运均完美和谐,浑然一体。《受戒》亦如此。这里没有清规戒律,和尚可以娶妻,可以杀猪吃肉、打牌聊天,还能唱唱情歌。小英子一家能干(父亲是“摇钱树”,母亲是“聚宝盆”)、和气、美而心灵手巧,用勤劳创造美好理想生活,小儿女天真无邪的情感和话语,一切无不呈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人情人性的欢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总之,不管是沈从文还是汪曾祺,作品都简洁凝炼,情感平淡内敛,体现出京派作家要求“节制”的美学原则,这兴许也是作家对现实清醒到极致的一种反悖吧。二不同的代不同毕竟,由于时代不同,个性不一,两者差异明显存在。(一)《边界》中的散人和嫌犯多为老美,充这与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有关。沈从文生于湘、川、黔交界的湘西凤凰小镇,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沈从文本人也有苗裔血统,他太熟悉这里边民的生活了。在他小说创作中这类反映湘西边民原始习俗的作品是最突出、最自然、最美的(当然,其小说中还有另外一类讽刺现代文明下都市社会种种庸俗、堕落和衰败为题材的)。其实,《边城》中的翠翠正是一个具有不折不扣的淳朴,具有原始韵味的苗族少女,她集童贞之美、品性之美于一身。文中描绘在端午节“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求亲中所谓的“车路”(派媒人)和“马路”(唱山歌),还有傩辞等,无不充满少数民族风味色彩。汪曾祺则出身江苏高邮士大夫世家,从小受传统文化家庭氛围的濡染,周身洋溢的是一种儒雅、从容的修养和情趣。《受戒》中佛学诗书,庙会杂耍,“飞铙”、“受戒”,以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无不积淀着中原传统文化中佛学的精妙、浑厚内涵。(二)明海、小英子—人物形象及作品结尾意蕴不同。《边城》中人物形象是美好朦胧中又富内敛。翠翠“长得很美”,“触目为清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象那云、那溪水一般纯净”。她有山间女儿天真纯洁,自由活泼,却在一天天长大中。“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多了些思索”。与傩送之间朦胧的爱情,还有这份爱情难以捉摸的不可得,使翠翠身上多了份忧郁和伤感气息。她是含而不露的,媒人两次打探她对大老的口气,均不得结果。梦中迷迷糊糊的情歌,摘到虎耳不知道交给谁。她简单又犹疑,情感难以完全展露或说她根本不知该如何表露。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或传神情态,以及自思、自问、自答的描绘来披露她的内在精神世界。如她再次无意见到傩送时,“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她的惊慌无措、茫然可见一斑。又如描写到翠翠一天天长大,“爱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你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在心里答道:‘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人物情感朦胧中含有童趣、直率坦诚,这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展露出来的。如:“什么叫‘沙弥尾’”“放一堂戒,要选出一个沙弥头,一个沙弥尾。沙弥头要老成,要会念很多经。沙弥尾要年轻、聪明、相貌好。”“当了沙弥尾跟别的和尚有什么不同”“沙弥头,沙弥尾,将来都能当方丈……”“你当沙弥尾吗”“还不一定哪。”“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大一个庙!”“还早呐!”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一切都那么随和而简单,天真而直率。应该说,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和汪曾祺笔下的明海、小英子,他们的形象是那样完美。这种美有着散文笔调和诗歌意境,不由令人对他们在爱怜中产生同情或羡慕。作品结尾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边城》中“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的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明天”是哪天“永远”有多远都由读者臆想去吧,流露出浓浓的伤感意味。这伤感,其实在一开始翠翠父母爱情悲剧就有了暗示,接着是人物关系中存在难以沟通和误会,对那不可知的命运的难以把握的伤感一直牵引着读者,为翠翠,也为作者,也为读者自己。这种伤感与创作的那个时代(1934年4月)和作者的个性气质有关。“我感觉楚人血液给我一种命定的悲剧性”,“翠翠的性格显示出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内向,富于幻想与敏感,不为人理解的内心孤独。)”。相比较而言,《受戒》中结尾则多了份充满温馨和希望的亮色。“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文末又注明:1980年8月12日,写于43年前的一个梦。这个梦虽已久远,却难以忘却。20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在经历漫长历史束缚后,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文学可以从非文学、非人性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并坚信那寓示人性复苏、生命自由的“青桩”会“飞远了”的。虽然产生这个“梦”的时间(或说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边城》中描绘是同一个时期。(三)《受戒》:从现代社会的新变化中去创作20世纪30年代是以革命文学和城市文学为主流的时期。《边城》产生虽有反响,但它注定难于被当时现实所理解。它反映的“湘西世界”是在那主流文化中不占绝对地位的边缘文化区域生存方式的缩影,其文学的人性立场,不进入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其寂寞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沈从文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传奇,前半生以文学名家,后半生以文物研究名世。从另一角度看,不也正是他无奈、难以融入主流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有力诠释吗汪曾祺《受戒》产生于呼唤自然、探索本源的时势需要的新时期,它力图摆脱高压政治下的小说创作模式,营造一种传统文人追慕的“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开拓出新的创作思路,也给后来青年一代作家产生重要影响。这个影响即是:“对民间文化的无间的认同上,并没有人为地加入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中看出,并揭示出美的感受,并以此来衡量统治阶级强加于民间道德意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理性。”当然,这种新小说的美学观念,不是从汪曾祺这里开始的,至少他受到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影响,只不过他在这个特殊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罢了。因此,他也被誉为“是一种久违了的文学精神的复活者。”沈从文是寂寞的。《边城》中优美又带淡淡的忧伤,切合他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心境,它走过了大半个世纪,时间证明它已成为经典。汪曾祺是幸运的,时代给了他由内而外阐发自己的契机。《受戒》永存读者心中。三《边境》、《受戒》对现代人文史观的理性思考当然,合符时宜与否是相对而言,但它毕竟客观上反映出一个时代主流文化的审美趋向。这种审美趋向对作者、对当时读者都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历史已证明了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对如今读者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