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_第1页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_第2页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_第3页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_第4页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痉挛状态是中风后恢复运动功能的不可避免过程。它通常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张力反射的兴奋性增强,并导致肌肉张力增加引起的运动障碍。正常人群中,上肢要完成日常生活中80%以上的活动,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依靠上肢运动的保证,因此,如何缓解上肢肌痉挛,成为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问题。笔者近3年来,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法治疗本病75例,并与西药治疗75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1临床数据1.1两组患者各年龄土地织物发病率比较150例患者全部为我科及我院脑血管病专科收治的患者,均在脑血管意外病情稳定之后,接受相应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治疗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最短7d,最长2个月,平均(13.27±5.17)d;脑梗死51例,脑出血24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3±2)岁;病程最短6d,最长2.1个月,平均(14.53±4.98)d;脑梗死49例,脑出血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肢体肌力检查脑卒中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痉挛诊断要点。(1)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2)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3)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4)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3brunnstrom分级与mas分级的关系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47~80岁之间,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者;③痉挛程度(按MAS分级)在1~4级(包含1级,不包含4级)且Brunnstrom分级在Ⅱ~Ⅴ级者;④病程在3个月内者;⑤受试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4识障碍或临床表现为登记合并者排除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近期持续服用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2治疗方法2.1基础治疗两组均给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良上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缓解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2.2治疗组2.2.1下肢排刺方法取手三阳经穴为主。手指屈伸困难者排刺3组,第1组为合谷、曲池连线;第2组为阳池、天井连线;第3组为阳溪、小海连线。上肢屈曲者排刺3组,第1组为手三里、臂臑连线;第2组为外关、肩髎连线;第3组为支正、肩贞连线。上肢内旋者排刺3组,第1组为曲池、巨骨连线;第2组为天井、肩髎连线;第3组为小海、臑俞连线。在两穴的连线上每隔2寸刺1针,一般每线5~7针。每日选用两组,轮流使用。垂直刺入,刺入肌腱浅层即止,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2.2.2阴心经反射加肩髂骨内侧缘取七星针,局部用75%乙醇常规消毒,给予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循经叩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少阴心经,重点叩刺其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上肢内旋者加肩胛骨内侧缘。每日选用2条经络,每天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2.3u3000静脉滴注1.4d,u给予脑复康注射液4g和脑蛋白水解物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4观察指标2.4.1临床症状观察组临床症状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列出的症状,结合临床中所见主要症状观察并记录上肢疼痛、麻木、沉重、肿胀、拘挛、乏力、颤振、抽搐、汗出异常等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治疗前后逐项询问观察,计算并记录总积分。2.4.2受影响一侧上肢肌肉张力评估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的痉挛程度。2.4.3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估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国际上公认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2.4.4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40分为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41~60分为部分依赖他人;≥61分为生活自理。3治疗效果3.1肌张力正常测定按肌张力减轻程度制定标准。痊愈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显效肌张力未恢复正常,但肌张力已下降2个级别。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3.2统计方法采用SPSS10.1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3.3治疗效果3.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治疗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3.2学意义p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治疗组部分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3.3.3两组之间的肌肉张力mas的比较由表3可见,治疗组经治疗后上肢肌张力达到0级者为65.3%,对照组为2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4两组bi评分比较由表4可见,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MA、MBI评分具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筋排刺改善肢体功能中风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病种,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恢复期出现率极高的后遗综合征之一。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痉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多是由于久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筋脉失养,阴阳失衡,以致上肢内侧拘急而外侧弛缓引起的。《难经·二十九难》:“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据其临床表现,笔者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病机辨为风痰阻络、气血失调、筋失濡润、阴阳失衡。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结聚在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在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它具有行气血、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正如《素问·痹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由此可见,十二经筋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痰、瘀、虚是经筋的主要致病因素,当十二经筋受到外邪的侵袭,或急性损害,导致正气不足,痰瘀阻滞,经脉不通,筋脉失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故选用手三阳经,予以平补平泻法,侧重补阳经之不足,调和气血,《灵枢·本脏》:“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中风病位在脑,多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窍闭塞,血脉不通,经筋失养,导致肢体关节运动障碍,手三阳经皆上行至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刺之有醒脑开窍、激发经气之功效,诸穴配合可使脑窍开,血脉通,经筋得以濡养,从而使上肢运动功能得以恢复。运用经筋排刺法可广泛刺激上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其兴奋性,从而有利于病损神经的恢复。同时,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又能使低张力侧肢体肌肉产生收缩,提高其张力。实验研究表明,经筋刺法可明显降低脑脊液中Glu,同时升高GABA,从而降低Glu/GABA的比值,其机理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整肌肉的代谢状态,使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下降,抑制性氨基酸水平升高,异常兴奋的传导得以抑制,从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皮部是十二经在皮肤的分区,疾病的发生起于皮部,通过经络内传于脏腑,同时脏腑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皮部。患者在上肢手三阴经循行部位往往出现条索状物,“病之于内,形之于外”,故采取皮肤针循经叩刺,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之途径,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通过皮肤针叩刺,可以激发经气,通利壅滞之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紊乱,使阴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