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辨治和法探析_第1页
冠心病辨治和法探析_第2页
冠心病辨治和法探析_第3页
冠心病辨治和法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冠心病辨治和法探析

冠状动脉硬化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堵塞,或由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引起的心脏肌肉缺勤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临床以胸闷、心悸、气短、心胸痛、头晕乏力等为主症。其证候要素较多,常夹杂为病,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单一病机的治法,不能完全切合病证。而“和法”可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或调节脏腑、表里、阴阳失和,适用于复杂证候的治疗。由于“和法”作用广泛,且内涵较为复杂,故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以和解少阳和分消走泄为切入点,总结小柴胡汤类方、温胆汤及三仁汤治疗冠心病的现状,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目前“和法”治疗冠心病的成就与不足。1“和法”的发展中医学对“和法”的认识与运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梳理“和法”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明确“和法”的确切含义,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1.1当代“和法”的基础《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和”的记载,虽然没有治法上的含义,但为后世“和法”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以及《灵枢·脉度》所提出的“肺和”“心和”“脾和”“肝和”“肾和”等等。1.2和泻社会主义功效《伤寒论》在临床上开创了“和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调胃承气汤(第70条)、小承气汤(第250条)、桂枝汤(第403条),其中的“和”指功效缓和的方剂用于治疗正气已虚、邪气未尽、不耐峻剂的患者,有祛邪不伤正的作用。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首次从理论上提出“和法”,认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后世医家研究伤寒时多宗其说,如李东垣、王肯堂、徐春甫等人,以和解法为伤寒少阳病的主要治法。1.3和法治之和法随着临床治疗的需要,明清伤寒医家认为本法所立之方还包括半夏泻心汤,如柯琴认为半夏泻心汤“泻心实泻胆”“并泻肝法”,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将少阳病分为经证、腑证,以小柴胡汤治少阳经证,半夏泻心汤治少阳腑证等。叶天士重视三焦“和法”与少阳“和法”的联系,认为温病“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提出了温胆汤等分消走泄治法。俞根初在其基础上列叙的和解剂,既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类方(如柴胡陷胸汤),又用清泄三焦的蒿芩清胆汤。与此同时,“和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变化,不止于针对半表半里之邪的和解法,亦不止于营卫失和的调和法。张景岳在《传忠录》中认为“和法”是“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在《古方八阵》、《新方八阵》中,和阵以二陈汤类方、平胃散类方为主,包括了化痰、祛湿、活血、理气、安神、开窍等治法。至清代戴天章《广瘟疫论》则发展为“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何廉臣据此发挥,认为“和法者,双方并治,分解其兼症夹症之复方,及调理复症遗症之小方缓方也”。至此“和法”已突破治法范畴,而具有治则意义了。2“和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2.1应用织物组方运用本法治疗冠心病的依据主要有以下3点:(1)疼痛部位与胆经循行相关,《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2)病机与少阳主枢相关,张景岳云:“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少阳枢机不利,则心气不畅,发为疼痛,本法可疏调气机;(3)临床表现与柴胡汤证相近,如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柴胡桂枝汤“心下支结”,大柴胡汤“心下急,郁郁微烦”均与本病表现相近。应用的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临证运用本方多取其疏调气机的作用,治疗以气机郁遏为主的冠心病患者。如薛一涛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冠心病、心脏期前收缩、心脏神经官能症,均取其疏调气机的功效。气机郁遏,不仅可导致郁而化火,症见心烦、口苦、目眩,还可导致阳气不能外达,而见肢冷畏寒,治疗不可温补。如刘励治疗一例冠心病以少阳证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伴见肢冷畏寒,以小柴胡汤疏利枢机、开郁通阳。大柴胡汤,临证取其疏调气机,通腑泻浊的功效,用于兼见里实证者。应注意本证可兼见气短、疲乏,如朱红梅治疗一例以胸闷痛、口干、腹胀为主症的冠心病患者,兼见气短、疲乏,根据《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认为该患为实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病因为痰饮瘀血,治疗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而愈。柴胡桂枝汤,内含桂枝甘草汤,兼有温通心阳的功效,赵秀琴等用本方加减治疗冠心病心阻不振痰气痹阻型108例,疗效明显。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柴胡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的报道亦不少见。2.2从实体法上治疗冠心病运用本法治疗冠心病的依据主要以下3点:(1)疼痛部位与三焦经循行相关,《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贯膈……”;(2)病机与痰湿相关,本病病位在胸膈,石寿棠认为:“从膈下而上,上至胸,旁至胁,皆清气与津液往来之所,其病不外痰涎水饮”,痰饮内停,胸阳不振,发为本病,即《金匮要略》所谓“阳微阴弦”,而本法可“宣上、畅中、渗下”,分消痰湿;(3)本法方剂内含《金匮要略》胸痹方,如三仁汤内含茯苓杏仁甘草汤,温胆汤内含枳橘姜汤,可用于冠心病“胸中气塞,短气”者。目前应用的方剂有温胆汤、三仁汤。温胆汤,临证运用本方多从虚实两个角度考虑,实证重视痰湿为患,而痰湿可导致气滞、血瘀,甚则郁而发热,故宜配用清热、理气、活血之品,如木香、黄连、龙胆、丹参等,多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化裁。痰热内扰,心神不安,可发为心悸。安静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火扰心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效果良好。心主神志,胆主决断,二者功能失调,可致情志失常。如王坚用开心温胆汤治冠心病后焦虑、抑郁症,SAS、SDS积分明显改善。虚证运用本法多结合中医脾胃理论,如脾虚运化无力,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运化水液则痰湿内停,用药当兼顾祛邪与扶正,多以十味温胆汤加减化裁。邓铁涛认为本病本虚标实,因虚致实,从心脾相关论治,健脾以补益心气、兼可化湿祛痰。如其基本方(橘红、法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竹茹、党参、丹参、豨莶草)颇能体现其学术思想,本虚为心脾气虚,故用党参益气,标实为痰瘀互结,故用温胆汤理气化痰,丹参化瘀;其次本病以本虚为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故用药宜慎,如党参用量一般不大,以免壅滞,竹茹量少,枳壳易枳实以免破气伤正。吴焕林介绍邓老经验,本病患者多脾胃虚弱,药性略偏凉润即伤及心阳,碍胃伤脾,痰湿内生,引起病情加重,对老人尤其明显,用药当谨慎。宋军等总结路志正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虽从调理脾胃法,其常用药实为温胆汤,其宣、化、渗以化痰祛湿宣痹,正与三仁汤治法暗合。但与分消上下法相比,路老的用药更为全面,如斡旋气机时,分消上下法重视“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重视肺肃降的功能,而路老则融合了东垣升阳法,一升一降,更为全面;其次路老还兼用补法、安神法,为分消上下与补法、安神法合用提供了范例。三仁汤,王艳芳用本方治疗冠心病痰湿内阻型,结果表明:治疗组(予三仁汤加减)在中医证侯疗效、改善TC、TG、LDL-C方面优于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3问题和视角的取消3.1小柴胡汤本以苦寒激发苦寒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和法”虽应用广泛,但偏于祛邪,如伤寒论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与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由此可知,小柴胡汤虽有姜、夏、参、枣、草温补脾胃之品,但仍偏于苦寒祛邪。正虚者,应用本法应注意化裁。本法祛邪,偏于治疗气郁、痰湿等证,如梁华龙认为气郁与水郁是少阳病的主要病变,以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故冠心病兼有血瘀者,应合入活血之品,现代医家已注意到这一点,临证运用时多加入丹参、郁金等药配伍。3.2桂枝汤类方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部分清代伤寒医家认为桂枝汤是和剂,如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将桂枝汤列为和剂首方,概括其功效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柯琴也持相同观点。《难经》中提出“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而桂枝汤类方如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均有治疗“心动悸”等症的作用,二者之间有无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王子接等人在解释桂枝汤时,运用气味理论,如“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而在解释“和法”方剂功效时,也有医家运用该理论,如叶天士认为分消上下当以“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吴鞠通认为小柴胡汤为“苦辛甘温法”,何廉臣则认为“和法”包括“苦辛分消”。这为“和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3.3卫气营血辨证目前对冠心病的证候要素、常见证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