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学》的文献学研究
郑阿富是研究敦煌蒙古文学的专家。他在谈到今后拓展敦煌文学研究领域的时候,曾经举例说,《千字文》、《蒙求》在日本发挥的影响有多大?它的续作在各方面很多很多,所以这方面的材料还有必要去开发,因为没有人有一个整体的系统。他还说,如果我们以敦煌的资料为核心,把它跟周边的,我们叫它“礼失而求诸野”的一个情况,与它互相对应,还是一个相当大的研究。1这样一个“相当大的研究”,在现阶段既要从几被湮没的历史资料中爬梳清理出流传到异域的文献,又要从中寻找影响与接受的轨迹,因而,文献学与比较文学的结合便不可避免。这里仅从《千字文》在朝鲜半岛与日本的流传谈起,探讨一下其对东亚文学,特别是汉文学的影响。《安全文化生活中的巫俗近代以前的学童,识字学书大都始于《百家姓》和《千字文》等。郭尧臣著《捧腹集诗抄》中有《蒙诗叹》七律14首,第9首就写学塾书声,颇为传神: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公然有个超群者,一目十行读“大中”。这首打油诗让我们看见了旧时私塾中摇头晃脑、扯开喉咙齐诵《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的景象。《千字文》是很多人最早接触的书之一。它既是对开蒙学子进行习字教育的教材,也是道德教育的教材,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文学教育的教材。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在其中得到体现。《千字文》很早便远传域外。朝鲜半岛的汉字教育,很早便使用它作教材。我们可以从一个看似与它无关的侧面来说明它的存在。朝鲜半岛的巫俗,是萨满教的一个分支,直到近代,在民众中都有很深的影响。从事巫俗研究的学者对民间流传的巫歌作了调查和整理,在赤松智城和秋叶共同编写的《朝鲜巫俗研究》2一书收载的一些巫歌中,可以看到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奇妙混合。巫歌的演唱者,既用自古相传的丰富知识来传播教义,又随时拿起身边的事物(诸如汽车、电话之类的时髦货色)来演义古训。在这些口耳相传的巫歌中,我们发现了古代朝鲜知识分子文化教养的结构和源流。在《乌山十二祭次》的第三部分“帝释”中,有这样的内容:先学习《千字》、《幼学》、《童蒙》、《通鉴》一帙、《小学》、《大学》,读破《诗传》、《书传》,两班之学,乃当大科及第之学;中人之学,乃为文臣及第之学。这里首先提到的是《千字文》一书。它说明不论是贵族子弟的教育,还是平民子弟的教育,都离不开那些基本教材。在被称为《指头书》的巫歌当中的“京城指头书”里,我们还看到巫女引用《千字文》的句子:人说“玉出昆冈,金生丽水”是何意?莫是说山多则山山出珠玉,水多则水水出金子?“玉出昆冈,金生丽水”正出自《千字文》,只是顺序做了颠倒。《千字文》在朝鲜半岛文化教育事业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在朝鲜,《千字文》在日本也同样重要。日本平安时代以来有4种书3种注之说,4种书其说不一,大体是指《千字文》、白居易的《新乐府》、李峤《百咏》、《蒙求》,也有的还把日本人编写的《和汉朗咏集》算上;3种注则指《千字文注》、《蒙求注》和《胡曾诗注》。可以看出,《千字文》和《千字文注》是占有很要紧的地位的。日本学者尾形裕康就写过一本《我国〈千字文〉教育史研究》3,专门探讨日本历史上是怎样用《千字文》来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智永所书《未来会说》可以设想,在漫长的识字教育中诞生的幼学书是难以全存于世的,《千字文》常为人用,必有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的诗化特征。相传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成《千字文》,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诵,曾被用为儿童启蒙课本。《千字文》,特别是王羲之书写的《千字文》作为书法范本曾长期广泛流传。唐韦绚(801—866)所著《刘宾客嘉话录》还记载了一段轶事,说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王羲之)书中撮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杂碎无序。武帝招来周兴嗣,对他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4所谓“韵之”,就是编成韵语,也就是诗化。据说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这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嫌,但也说明这样一件工作,也确实需要一夜捻断数根须似的苦吟苦求。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自古以来流传极广的,还有智永所书的《千字文》。《刘宾客嘉话录》中还说,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800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笔头十瓮,每瓮皆数万。人来觅书兼请题头者如市,几乎踏破住所的门限,于是只好用铁皮将门限裹起来,人谓之铁门限。后来他将笔头埋葬,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日本大阪天满宫等地,至今尚有笔冢,其源盖出于此。用韵是诗化的重要特征,但《千字文》的诗性还不只表现在用韵成文上。它从起笔,就显示出诗人观察把握世界的方法。从天地开辟、历史推移、季节变换、天生万物,叙及文明发生、自然与社会的运动,寥寥数语,便使人感到置身万事万物不息的运动之中,感受到宏阔的气势和深重的历史感。那俯瞰宇宙、纵观自然、把握人生的眼光,凸显出编写者的诗人气质。文中触及史实,偶涉哲理,不忘劝诫,甚至还有对自然景物生机盎然、富于动感的描绘: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千字文》又多用名诗名句,对其或原样编入,便于引发连锁性的想象,或略加改动,仍能让人想起原诗原句;引用《诗经》的句子尤多。由于《诗经》本身多四字句,这些诗句穿插在文中,可谓水乳交融。与《诗经》有关的如: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载南亩,我艺黍稷。贻厥嘉猷,勉其祗植。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当然,难的并不是镶嵌上这些佳句,难在千字的规模上几乎字不重复。编者很可能是先选择一些名句,然后精心作避免重复的操作。清人褚人获称此书“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正是言其于不易中求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周兴嗣还考虑在做人方面,也给习字者有益的劝诫和忠告,于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样的警句,便成为教育者欢迎且便于借此训导学生的依据了。5这就难怪明代王世贞会称它为绝妙文章了。在《千字文》当中,有很多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的内容,包括最古老的神话传说、春秋战国的历史等等,而属于说教的东西,例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资父事君,曰严曰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在全文中的比例并不是那么大。《千字文》在我国和周边各国长期受到教育者的欢迎,其中确有耐人寻味的经验值得探讨。日本的《文字》《千字文》传入日本之早,甚至出现了在它问世之前就已经奉于皇前的记述。较早的注释本之一的《千字文李暹注》,在中国却早已散逸,仅在敦煌保留着《千字文李暹注》的部分内容。而在日本,《千字文李暹注》尚存完本,而且在正仓院中还有抄写其字句的木简,这说明奈良时代的贵族已经用它来识字及学习语言文学知识。日本学者东野治之曾经通过《千字文》、《论语》等分析了《万叶集》歌人的教养。他指出,奈良时代《千字文》曾在官人中广泛流传,《万叶集》卷十三长歌(3288)里的“玄黄之神祗二衣吾乞”正是根据《千字文》的“天地玄黄”,用“玄黄”二字表示“天地”之意的。就是卷五863的吉田宜的书状中的“年矢不停”,也是由《千字文》中的“年矢每催”一句演化来的。以上两点实际上江户时代学者契冲在《万叶代匠记》里早已指出。6根据《古事记》、《日本书纪》、《古语拾遗》等日本最古老的一批文献记载,《千字文》是随《论语》一起,由百济博士王仁献给日本朝廷的。皇子菟道秩郎子还曾跟王仁学习它。关于这些记述,后世多有疑问。《古事记》中卷虽然言之凿凿,说百济和迩(亦写王仁)来朝,献上《论语》十二卷,《千字文》一卷,《日本书纪》卷十则说是应神天皇十六年即公元285年(西晋武帝太康六年)的事。这个年头,比周兴嗣去世的年份早了260多年。这显然难以让人相信。所以,江户时代以来便有学者试圆其说。一有尾形裕康的“古千字文说”,认为梁武帝之前,已有《千字文》的原型存在,尾形裕康将它们称作“古千字文”,那么王仁献的当是这样的《千字文》了。另外一说,则是“记述提早说”,也就是认为错出在《古事记》、《日本书纪》这些官修史书的作者头上。那时真正传入日本的,当是中国的同类字书《急就篇》或者《仓颉篇》,而《千字文》传入日本则是大为靠后的时代。神田喜一郎曾经指出,日本古史的纪年,有意拉到初期天皇统治的时代,结果就造成了年代大谬。对《千字文》素有研究的小川环树,便有“提早说”。7这些记述是否确实另当别论,《千字文》在最早一批试图掌握汉字的日本皇族与贵族心目中的地位,由这个传说中可以反映出来。曾有人说,开始学习一种民族语言,就意味着向一种文化脱帽致礼。如果这种说法也适用于文学的话,那不妨说,日本人最早借以向中国文化脱帽致礼的对象,也包括《千字文》这样的启蒙教材。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中国字书,包括《急就篇》等很早就通过大陆传到日本的所谓“归化人”,或从朝鲜半岛通过日本的百济人传入日本,有着充分的可能性。现存最古老的文书,似乎在证实上述传说具有真实性的一面。保存在正仓院里的断简中,有最早书写的出自《千字文》的字,说明奈良时代的人已经在利用《千字文》学字习字。这些断简包括“散虑逍遥”等文句,时间大概在8世纪初。在正仓院里除了这些断简之外,文书中还保留了一些随意写划的字迹,与《千字文》有关的多达7例。虽然都只是断句残文,但是也可以看出前后的内容,其中意义最明显的是收进《大日本古文书续集别集四十八》里面的下面文句:千字文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但辰宿列张下面的一行,正是《千字文》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黄,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地为黄色。洪荒,蒙昧的状态,借此指远古时代。太阳偏西为昃,断简中的“但”字正是“昃”字之误。这片木简抄写的正是《千字文》开头的几句。8正如小岛宪之所指出的那样,时代稍后的平城宫木简当中,也有出自《千字文》的内容:杷晚翠梧桐早陈根委翳落叶飘摇这是抄写“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一节,“枇”、“凋”二字被磨灭了。9据推测,这些木简都是下层官员书写的。这说明,从7世纪末到8世纪初,《千字文》对于当时的知识普及具有极大的作用。《千字文》对于奈良知识分子来说,不仅仅是识文习字的教材,而且也是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课本。天平十年(公元738年)成书的《大宝令》的注释书《古记》中,《令集解》赋役令贡献物条有这样的注文:金银,金黄也,谓金生丽水也。珠玉,自生曰珠,作成曰玉。所谓“玉出昆冈”。这一则注文,出自《千字文》“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不需再说明的。到了平安时代,《千字文》可能已经成为贵族子弟学习的重要教材。源为宪编著的《世俗谚文》(有1007年自序),对当时流行的俗语指明出处,其中就有一句“文屋一带的麻雀啼叫的也是《千字文》里的秋收冬藏这句话”,文屋是当时的国立教育机关,那里的学子们每天朗读《千字文》,连麻雀也学会了。可以想见,《千字文》在汉文教育中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荆山为崩衰,本《注文》《注汉字》《法苑义镜》本简称《注无效本几乎是在《千字文》传入日本的同时,《注千字文》也已经出现在奈良知识分子的书桌之上,东野治之等学者从下面的文献中找到了证据。10善珠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的注释《法苑义镜》第三(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藏经》)有如下记述:尽卞和之璧者,《史记》曰:楚国井里人卞和,于荆山昆仑之谷得玉璞,献厉王。王曰:“石也。和欺寡人。”刖右足。厉王死,其子武王立,和复献之。武王曰:“石也。”即刖左足。不胜其狂,抱玉璞哭于荆山之下,泪尽继之以血,荆山为崩颓。武王死,其子成王立,和复献之。成王使工人取之,果得夜光之璧。故谢惠连诗曰:“莳兰莫当门,怀玉莫向楚。楚无别玉人,门非莳兰所。”此卞和事,异说非一,广如《琴楼诗》及《韩记》并《史记》、《注千字文》等说。这段文字所引卞和事与谢惠连诗,和今传上野本《注千字文》大致相同,只有几处有异。如“不胜其狂”,上野本作“不胜其枉”,看来从上野本,“不胜其枉”,就是痛感冤枉。“成王使工人取之”,上野本作“成王使工人改之”,似乎两者都有可能有误,或许当作“成王使工人攻之”。“荆山为崩颓”,上野本作“荆山为之崩颓也”。虽然有这样的不同,但《法苑义镜》取上野之说则是大体可以断定的。这一段话出自上野本《注千字文》“玉出昆冈”一句的注文,引文略有删节。上野本引谢惠连诗有误。《南史·袁淑传》有袁淑所赋诗:“种兰忌当门,怀璧莫向楚,楚无别玉人,门非植兰所。”上野本作谢惠连诗,或许是因为谢惠连诗有咏卞和的诗句“南荆璧,万金赀,卞和不凿与石离”(《鞠歌行》,载《乐府诗集》卷三十三,相和歌辞八)。上野本将两者相混了,《法苑义镜》也蹈袭了它的错误。平安时代的字书类书注释书等,也有引用《注千字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书中看到一些当时流行本子的原文。新美宽编、铃木隆一补《据本邦残存典籍辑佚资料集成》11小说类辑有平安时代文献中的《注千字文》佚文4则,后来东野治之在其论文中又补充了10则,两者所出有别,但内容上有重复。兹录4则为例,按原文重新排列,加*者为东野治之摘出的,以示区别。(1)《千字书》注九十卷钟繇《千字书》如云鹄游飞,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渊川,虎卧凤阁。历代宝之,藏之秘府。(《三教指归觉明注》上之下引《千字文序》)梁大夫内司马暹《注千字文》序曰:钟繇《千字书》,如云鹄游飞,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渊川,虎卧凤阁。历代宝之,藏之秘府。(《三教指归敦光注》及同《觉明注》上之下)*(2)日气动之职业,为开展成一年之历《注千字文》曰:闰余成岁。注云: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一度,十二月周天,余有五度四分之一,日一度为一日,五度为五日也。四分度之一是为入,六日之四分也。一岁十二月,六月小,六月大,有六日通前五日四分度之一,五日为六日也。一岁中有十一日四分度之一,不满三年,是得闰焉,成一岁之历。(《和朗咏集私注》卷一,春部闰三月)*(3)竹为黄钟之管《千字文注》曰:昔伶伦氏,黄帝臣也。于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为黄钟之管,制十二个孔,以像凤凰雌雄之声,即定律吕分星次也。(《和汉朗咏集私注》卷四,杂部,竹)《千字文注》曰:伶伦伐竹造管吹之,因号乐人曰伶人。(《和汉朗咏集私注》卷四,杂部,管弦)(4)金盛丽《千字文注》云:益州永昌郡,中有金,往往浮出。(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四页)*(5)《三艺》曰雁山之属李逻云:雁门,山名也,今以为郡名也。其山高峻,鸟飞不能得过。其山有缺处而似于门。雁,鸿之属,皆从此始度向于南北,因号曰雁门也。(《三教指归觉明注》下之下引李逻曰,《和汉朗咏注略抄》引《千字文注》稍异)雁山者在益州,见于《千字文注》云云。(《和汉朗咏集私注》卷五,饯别)*(6)日归市,年佐以死为项目,拟作万岁之计矢者是箭。日月迅速如流星。年矢相催。众生只见目前之乐,之(不)知未来之苦。唯贪求财宝,不惧日月之尽,拟作万岁之计。哀哉哀哉,不肯修善。(《三教指归觉明注》下之上引季还注)《千字文》曰:“年矢每催。”季还(李逻)注云:“矢者是箭。日月迅速如流星。年矢相催。”(《三教指归觉明注》下之上)*(7)请治也阵汉高祖与楚(项)羽争天下,战经于九载七十二陈(阵),皆汉军败。后汉将军韩信以计得胜,随称万岁,天下太平。(《和汉朗咏集私注》引《千字文注》)*(8)怡的“招”与“清”《注千字文》云:长□□(城?)西有昆明池云云。正因为《千字文》具有语言诗化的特征,可以寓文学鉴赏于习字教育之中,字与句同时深入记忆,所以奈良贵族知识分子在诵读摹写之余,也很容易记住它们,甚至在写作中当作成语使用。笔者从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发现了这样的例子。卷五863《吉田宜书状》中“耽读讽咏,戚谢欢怡”一句,训释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怡”乃“招”之讹,后句正出自《千字文》中的“欣奏累遣,戚谢欢招”。12同卷山上忆良《沉疴自哀文》中的“老病相催”,则是对《千字文注》中的“年矢相催”的创造性套用。是对“国俗”的接受,还是在文学传统的传承本文仅就《千字文》在日本的流传和对奈良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梳理考证,对东野治之等学者的研究作了些补证。至于它在漫长的日本教育史上的影响,前述尾形裕康所著专著已有详述。该书把仿照周兴嗣《千字文》而编写的各种《千字文》称为“异系千字文”,这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著述群,在中国、日本以及朝鲜半岛都有可观的品种,尾形裕康所列甚多,然而也还是有所遗漏,有必要补充分析。按照一般流行的文学观念,《千字文》既不算诗歌,又不算散文,更与戏剧小说不沾边,究竟算不算文学,能不能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总让人踌躇似的。然而,假如我们不是从固有的概念出发,而是从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性出发来思考中国比较文学的道路的话,那便会是另一种态度。日本18世纪初有位学者叫富永仲基(1715—1744),在他的著书《出定后语》中谈到“国有俗”的时候,特别提到印度人之幻(神秘性癖)、中国人之文(修辞性癖)和日本人之纹(闭缩性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油站承包租赁合同
- 普适艺人演艺经纪合同全约 (2025年版)
- 分析电子商务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 医疗设备出租合同
- 学校广告制作合同
- 专业艺术照拍摄与制作合同
- 关于加班的合同范本
- 店面出租转让合同范本
- 展会物料安装合同范本
- 网络电影拍摄合同范本
- 家长会培养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
- 沟通中的共情和换位思考
- 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 海南天之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36万吨饲料厂加工项目 环评报告
-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式
- 胖东来服务管理手册
- 课间文明主题班会通用课件
-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六下第4单元大单元设计
- 离婚协议书模板(通用版)下载
-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分数》课件
- 城市色彩设计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