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建筑风貌的演变_第1页
满洲里建筑风貌的演变_第2页
满洲里建筑风貌的演变_第3页
满洲里建筑风貌的演变_第4页
满洲里建筑风貌的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洲里建筑风貌的演变

一、满洲里地区的建筑内蒙古满洲里市位于俄罗斯蒙三国省的交界处。东西最长50公里,南北最宽34公里,呈不规则的狭长地带。全市总面积73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06平方公里,天然草场总面积87.45万亩。气候干燥少雨,夏季最高温度33度,冬季最低温度零下44度。满洲里原名“霍勒津布拉格”蒙古语意为“有泉水的地方”。此地原为蒙古族新巴尔虎部落驻牧地。牧民的居住地和交易场所,位于现在市区西部的宝石山下。当时在满洲里出现的建筑基本就是牧民的毡房和用木料简单搭建的交易场所。1901年“东清铁路”建成通车后,俄国势力侵入满洲里地区。俄国人把现在的满洲里火车站附近开辟为建设用地,满洲里地区由此集中建造了大量的俄式建筑,包括火车站及其附属设施、职工住房、教堂和俄国人开设的商铺。同时俄国人将此地命名为“满洲里亚”,意为由此进入满洲,也就是当时的东北。俄国人进入满洲里的同时我国的内地人也开始进入,并在当时市区的南部、东部、北部大量地建造土坯房屋居住。这种生土类房屋在内蒙古的分布只有在呼和浩特和满洲里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势力开始侵入满洲里地区,开始建造部分带有一定日本特色的殖民地建筑。特别是“九.一八”后,日本人建造很多的包括机场在内的军用设施。建国后,五十年代苏联援建了一些现在仍在发挥作用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是那一时期中苏友好关系的见证。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满洲里地区的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九十年代初满洲里正式被国家确定为沿边开放口岸城市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全面展开。现代化的建筑不断在这里拔地而起,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新建筑的建设中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满洲里市建造了大量的带有俄罗斯风格和紧跟世界潮流的建筑,重塑了城市空间。使满洲里这座边境城市开始散发其独有的魅力。二、满洲里城市建筑的风格特征(一)景观建筑的风格特点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时期建造的。第一个时期是从1901——1931年,由俄国人建设并使用的建筑。第二个时期是从2000年至今满洲里市集中建设一批带有哥特建筑元素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主要是为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风貌。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产生于法国并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总体风格特点为空灵、纤瘦、高耸、尖峭。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满洲里道南区第一道街和道北区的一至五道街。(二)满洲里市建筑风格在满洲里市发展进程中,因其历史、建筑条件和技术、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原因,造就了满洲里市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与多元化。其主要表现在市区中心以欧式建筑和带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的木刻楞为主。而在市郊则以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北汉式民居和蒙古包为主。中俄蒙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的统一在蓝天草原之间。(三)居民具有地方特色的内部建筑最初内地人来到满洲里都是居住在简易搭建的房屋中,在不断地适应和摸索过程中,满洲里的外来居民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式建筑。这种建筑借鉴了俄罗斯民居的布局方式,同时为了抵御满洲里漫长和寒冷的冬季,建筑的墙体也建造的特别厚,大部分的建筑墙体厚度都在370mm以上,同时屋顶加保温层。建筑的院落和仓房也是在布置在主体房屋的北部,这样就起到了逐次抵御寒风的作用。三、满洲里的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和历史城市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记忆了城市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城市特色的体现。不同时期的建筑为城市创造了独特的魅力。但是,由于历史、建造技术、不同的城市建设理念等一些原因,使满洲里的建筑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风貌的和谐,留下了遗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原有文化的保护和承传任何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都是伴随着新建和改造。改造是对城市中陈旧的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陈旧设施和建筑进行淘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局部的维修改造,以适应新的功能需要;另一种是推倒重建,完全抛弃原有建筑和设施,按照当时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行新建。这两种模式,前者难度较大,但能保留和延续城市的发展脉络。后者就是放弃过去,打断了城市发展的脉络。在一般的情况下,后者是比前者容易进行得多,尤其是为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城市的形象,往往倾向于后者。正确的城市改造应该是顺应城市的原有机理,体现城市的文化与发展脉络,尊重历史留下的城市建筑遗产。既要考虑为当代人服务,体现现代生活精神;又要注意对原有文化的保护和承传。满洲里市在上个世纪“文革”期间,一些俄式木构建筑被拆毁,特别是那些造型独特的教堂,同时一些带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被改变原有使用性质挪为它用,原有的建筑风貌再也无法恢复。如果说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为何还要让遗憾再次出现。自2001年满洲里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后,开始进行城市的大规模改建,道北区的大量建筑被推倒重建,城市风貌完全改变。特别是在木刻楞建筑比较集中的道北区第一、二街区,因没能协调好新旧建筑的关系,改变了原有的街区风貌。(二)是体现我国国情的建筑设计不同时期必然要有不同的建筑作为时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不能盲目地将百年前的欧洲建筑照抄照搬过来,况且很多建筑只是拿来一些建筑符号,建筑本身谈不上艺术感。“欧陆风”在我国以被证明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也并不是先进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建筑的形式既要服从平面的功能要求,也要体现建筑的使用性质。建筑形式的设计不能单纯考虑美观,首先要满足功能的要求,其次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当今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时代,不是只能建造石材建筑和木结构建筑的年代。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外貌类似石材建筑或砖木建筑既不经济也违背了建筑本身的规律。造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本地的历史沿革和城市文化不做深入的研究,盲目跟风,形式主义作怪。近年来在城市中插建了许多新的欧式仿古建筑,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道北区部分主要街道的原有建筑风貌。(三)做好城市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并且功能完善城市规划部门,来作为城市建设的保证。特别是要有一支能力强、技术出众、了解本地文化特点的规划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很好地为城市的发展服务,较好地从整体上对城市特色建设进行把握。但是满洲里至今没有独立设置的、功能完备的城市规划部门。四、商业建筑的多样性与个性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是城市文化的具体表现。研究满洲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首先要研究满洲里的城市文化。满洲里从建城伊始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居民主要是俄国的铁路职工和家属、内地来的工人和商人、从事牧业的牧人。来自各地的居民必然带来体现原居住地的,不同风格的建筑技术与建筑形式。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技术与建筑形式互相参照和相互借鉴,并且逐步与满洲里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形成了满洲里特色的建筑群。例如:满洲里市的木刻楞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满洲里市木刻楞的建造方式和伊尔库兹克的木屋极为相似的,其建造方法是下部选用表面粗糙的大块石料做基础,中部采用粗长圆木叠罗或宽窄不等的长条木板钉成墙壁,上部的房檐、窗檐、门檐则是它的华彩部分,多施以精细的雕刻与彩绘。在表面颜色的处理上,“三檐”主要采用冷色调的蓝、绿、浅绿等,人字形的房顶则大多以紫色、棕色的铁皮来覆盖。由于色采艳丽、造型精致,木刻椤建筑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立体的彩色雕塑”。做为一种实用的建筑,它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汇简洁与繁复于一体,聚粗犷与精美于一处,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凝结了太多审美情趣的物质存在。满洲里建筑发展的过程,就是融合不同风格的建筑为己所用并体现自身特色的过程,九十年代初,满洲里成为对外贸易口岸后,外贸城市的性质决定了商业文化必然要在建筑上体现出来,许多的新建筑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为城市商业气息的营造做出了贡献。其中一些造型独特、美伦美幻的商业建筑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构成城市的新天际线。未来满洲里市的建筑文化既要传承融合性、开放性、商业性的特点,更要充分体现本土与外来、继承与创新、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笔者认为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从接受世界先进的设计过程中看,中国当今世界先进建筑设计与发展理念向中国的传播是:沿海开放的前沿城市——东部城市——中部大城市——西部城市这样的过程。虽然满洲里处于中部的位置,但在接受世界先进建筑设计与发展理念过程中却是处于靠后的位置。从这一点来说满洲里城市的发展必然要落后于沿海城市,所以,应该接轨世界先进的建筑设计与发展理念,直接学习,并掌握它,抢先占领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二)建筑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满洲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其建筑风格的多元性和城市风貌的丰富性。如何将这一特点更好地展现给世人,笔者认为应协调好不同风格的建筑,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满洲里的建筑不仅要突出以俄罗斯风格为代表的欧式特色,更要协调好与本土建筑风貌的关系。挖掘本土建筑的魅力,特别是能体现草原文化的建筑,使满洲里的建筑特色更好地展现其多元化的一面。(三)城市个性的构建如今中国的城市风貌可用一个词概括——千城一面,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方盒子,造型雷同,色彩单一。如何让满洲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应走构建个性化城市之路,所谓城市个性的内涵就是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包括城市内涵和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城市整体环境与城市形象。满洲里应挖掘本土文化中能体现其个性的东西,并主要通过建筑风貌上与其他城市的不同来表现出来。(四)完善保护历史建筑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保护好历史建筑就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满洲里建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余年,但却留下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大量有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基本确定了今天满洲里市建筑风貌的发展方向。在城市发展对历史建筑保护提出了综合性要求的同时,满洲里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思想上看主要是困扰于历史建筑价值判断的问题,它影响了我们在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时候的态度和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历史建筑毕竟不同于一般旧建筑,它有不可复得的历史艺术价值,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仍然有其独特性,那就是,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不能因为新的变化而受损,而应该得到更高层次上的加强,保护是目的,利用是手段。如何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做到积极推动理性行动呢?这就涉及到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问题。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必须要有合理措施保证:首先,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认定;其次,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