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传统文学_第1页
建筑与传统文学_第2页
建筑与传统文学_第3页
建筑与传统文学_第4页
建筑与传统文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提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可以说就是中国的民居体现。本文在论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深度影响,从环境意识、思维特征、宗法礼教、哲理思想等层面就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及其内涵进行了解析0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环境观思维观哲理观宗法观我以为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最为广泛的类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充分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但对于中国广泛的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不得不将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归结起来,从而以哲学观,思维观,环境观以及部分的结合中国历代以来的法制观念来讨论。哲学观首先,哲学是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这表现了中国人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思虑,甚至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因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从中国传统哲学入手。从哲学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三大思想本源,即:儒家、道家、中国佛学。早在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儒学和道家之前,中华先民已经表现出很高的精神智慧,创立了关于宇宙和世界万物的三种思维模式,即古时代的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阴阳五行八卦思想由于其直观的将一些平时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变相的手法表达出来,得到了旧时期人们的广泛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极为广泛、深远。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一种乐感文化、一种超越宗教的现世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展示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儒道互补,儒道佛合一的逻辑结构和发展图景。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结构模式势必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审美趣味,从而铸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摘自《中国传统民居解析》)我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四大主要方面。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系统,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观物取象、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超越宗教、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就价值系统而言,中国文化表现了突出的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有别于以神为本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不是脱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脱离社会群体的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儒家“道德的人本主义”与道家“非道德的人本主义”的融合互补,是天人合一,群己和谐的人本主义。(摘自《'天人合一'的中国建筑审美观》)思维方式是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直觉体悟的直观性和观物取象的象征性。这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法表现可以在中国的特色国画中体现出来。儒道释三家都是如此,以对象为整体,或诉诸经验,或推崇直觉,或讲究顿悟。无论儒家的道德直觉,还是道家的艺术直觉,抑或佛家的宗教直觉,都主张直觉地把握人生。观物取象的象征性思维是指用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或意境的思维形式。这在古代居室文化、民俗文化中有着广泛而多样的表现。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哲理观,首先要推阴阳、五行、八卦思想。这种以阴阳五行、阴阳八卦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四合院(北方汉族民居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组织的核心——庭院和厅堂的组合就体现了阴阳互动的思想观念。南方汉族民居中司空见惯的祖堂与天井,成为民居空间的核心,住宅总是以祖堂和天井为中心展开布置。而祖堂和天井就是阳和阴的互动关系思想的很好体现。近年来,随着传统民居学术研究的深化,传统民居表现的阴阳思想日渐引起学界研究兴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四合院构成和空间组合上,阴阳法则倍受遵从。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四周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次第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而‘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有严格要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线交织控制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不仅如此,院落空间的“四正思维”也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在整体上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从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看同样体现阴阳组合关系。从东南位置的宅大门f垂花门f中院正房f内院后房f后罩房,不仅反映出等级尊卑的礼制观念,而且“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宗法观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套始终维护和持续不断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据《左传》,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西周建立以后,由于周人有着悠久的农业生活传统,而且宗族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占突出地位,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便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完备,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尚书大传》记载,周公“六年制礼作乐”,其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确立了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在内的宗法制度。(摘自《宗法礼教》)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礼制性建筑在传统聚落中地位突出,类型多样。礼可以说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束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的特点,制约了包括传统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传统聚落中礼制性建筑的普遍存在,并往往占据突出而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民居,还是粤中三间两廊式民居,抑或是闽粤赣的客家民居,浙江十三间头式民居,这种礼制性空间的堂,一直是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心。此外,遍布城乡的功名坊、节孝坊等各式牌坊同样成为传统村落往昔礼制活动的见证。浙江东阳的雅溪村牌坊群、安徽歙县的棠越牌坊群更是壮观之极,令人叹为观止。传统民居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是以等级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汉以后,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中心内容的等级制,便成为维系“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社会结构的主要依托,也是礼制、礼教的一种畸形表现。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区分、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分贵贱、辨尊卑成了中国传统民居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就像是北京繁华雄伟的故宫与河南徽式建筑的对比表现。同样的居住场所但其形式规模是无法比对的。作为宗法制度的一部分,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就整个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宏观意义而言,建筑等级制度的影响在于不仅导致了传统建筑类型的形制化,建筑的等级形制较之于功能特色更显突出,而且也促成了传统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至细部装饰都纳入了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汉族传统民居尤其如此。环境观再往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观说,可以说这是改变建筑的重要因素。从生产力的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社会,又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文化,抑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创造发展都离不开农耕的社会生活基础。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化讨论的中心。人类关注环境、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缘于人们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环境价值的认识和深化。环境价值包括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人们生于环境、长于环境,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后者表现在人们寄情于环境、畅神于环境。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理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摘自《'天人合一’的中国建筑审美观》)儒家天人合一的落脚点在主体性和道德性上,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儒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追求则表现为强化和突出建筑与环境的整一和合,以及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透过中国传统民居尤其是汉族民居的村落布局和建筑空间组织,我们可深切而强烈地感受到威严崇高的集中性、井然鲜明的秩序性、礼乐相济的教化性。就是传统民居的装饰装修和细部处理,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习俗为题材,常用人们熟知的人物图案,籍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道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同样深刻地影响到古代中国的建筑意匠。它一方面表现为追求一种模拟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为注重对自然的直接因借,与山水环境契合无间。古往今来,不乏这种环境理想的具体表现。古代楚都南郢北依纪山,西接八岭山,东傍雨台山,南濒长江,真可谓水萦山绕,天造地设。又如云南的丽江古城,生于自然,融于环境,它契合山形水势,布局自由;道路街巷随水渠曲直而赋形,房屋建筑沿地势高低而组合,宛自天成,别具匠心,给人以自然质朴、舒旷悠远之美感。(摘自《中国传统民居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多是通过风水理论由风水术加以实践的,这种实践的结果便是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五位”主要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四灵”指道教信奉的四方神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思想背景和思维模式而言,风水理论根基于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天地人是统一的整体。风水术,由于承继了巫术及占卜之术而具有迷信色彩,又由于揉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之哲理而不无启发意义,同时还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使人感到深奥难喻,高深莫测。风水术将《老子》名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奉为经典,把“生乎万物”之气作为本体论依据,视寻求“生气”、回避“邪气”为风水活动之宗旨,其关键在于“相气,,“理气”,自古以来,对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影响深广。从《阳宅十书》和《葬经》可知,不论阳宅还是阴宅,“四灵之地”为风水宝地,其环境构成模式完全套用五位四灵图式。即《阳宅十书》云:“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葬经》云:“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近年来,我们在大量的古建与传统民居调查中,亲身感受到五位四灵环境模式对传统建筑特别是汉族民居的聚落选址所产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山西平遥民居风水楼,是依据风水理论而建。其要旨是以天之九星、地之九宫的交互感应为宗,将宅按洛书九宫划分,并以后八卦确定宅门以及其它各部位座宫卦象,从而依九星之序,按各座位卦象与伏位卦象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判定宅及各部位之吉凶。又如广东之水乐平镇大旗头村,其聚落选址的依据是“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气模式,反映了人们对兴旺发达的心理祈求。整个村落呈现为坐南朝北,前塘后村的总体布局,以合“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的风水义理。(摘自《建筑风水》)思维观中国传统民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思想和宗族观念,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农耕基础之上的环境观。同时,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华民族生活智慧和艺术才能相结合的产物,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乐观向上的崇生心理以及重体悟的整体思维方式。首先,中国传统民居的思维观具有人本主义的整体和合特征。这种人本主义的整体和合可以溯源到远古时代的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先秦时期的“三才”思想,其逻辑起点就是天、地、人是互相联系,整体和合的,即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整体和合又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也就是说,人的现世生存和生活需要决定了民居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和装饰装修。人的现世生存和生活需要是多方面内容的组合。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条件和环境的差异,人的现世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内容组合特征必然不同。中国传统民居在类型和造型特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传统民居以人为本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精神。透过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我们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民居村落还是民居院落,都普遍强调以祠堂为中心的空间组织结构和由此而表达的群体性、集中性和秩序性特点。这显然就是整体和合的思维观的反映。(摘自《中国建筑解析》)其次,中国传统民居思维观的重体悟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功利性文化。中国文化的尚虚性和实用理性特征也反映和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性特征和模糊性特点。《周易》释卦,《尚书》讲五行,《管子》讲气,重功能倾向愈明显,模糊性愈强。所谓模糊性,就是不能给予固定的形式化,从而决定传统文化的重体悟的思维倾向,主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在于直觉体悟而不是明晰的逻辑把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道、无、理、气等重要范畴都不是言语所能穷尽的。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境,也是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摘自《中国建筑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对这种直觉体悟性的思维精神的秉承则突出地表现在村落布局和院落的空间组织上。传统民居通过共生一一生态关联的自然性,共存一一环境容量的合理性,共荣一一构成要素的协同性,共乐一一景观审美的和谐性,共雅——文脉经营的乘续性[5]让人感受和体悟人与自然、人与人相融相谐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理想。尤其当人置身于合院式民居之中,沿院庭而漫步,绕天井而行走,感受到有一种力量,体会到有一种理念在牵引着,使人在有限的空间中去体悟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在瞬时的游历中去遐想生命精神的伟大和崇高。即使是一幅幅门联、题对,也总是传达出进取、为善、博爱的思想内涵,让人感悟颇深,回味无穷。(摘自《中国建筑解析》)再次,中国传统民居的象征性思维。所谓象征性思维,是用直观表现或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或意境的思维形式。传统思维的象征性特点与古人对宇宙整体的看法是密切相关的。《周易》,作为儒道二家思想的共同渊源,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体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就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象征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古代科技、中医、民居选址布局和建筑营造等方方面面。如山西平遥古城,整个聚落布设有3000多口垛口,以象征儒家先师那里的孔门三千弟子,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颂扬。又如福建永定深远楼外环开间数量为72间,房间数量为64间,以“九八七十二V“八八六十四”来象征族人既忠君又进取的优越感。再如浙江永嘉县的苍坡村,全村呈方形,象征写字的白纸;村南边有一个大水池,象征书写工具砚;水池旁特意安放的长条形石块象征书画用的墨块;而村落中的那条由东向西正对村西的笔架形山峰的街巷,称为“笔街”,象征一支置放于笔架之上的毛笔。整个苍坡村的村落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象征着笔、墨、纸、砚这为人所熟知的“文房四宝”,以寄托希冀后人才子辈出,人文荟萃的规划理想和愿望。(摘自《中国建筑解析》)中国传统民居的象征性思维更加直接广泛地影响到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