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华大学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肾脏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一)泌尿:(主要)①排出机体的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过剩的物质和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体液的渗透压③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尿生成过程:①滤过②重吸收③分泌
(二)内分泌:①肾素:对血容量和动脉血压起调节作用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③激肽、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④促进1,25-二羟胆骨化醇生成:调节钙的吸收和血Ca2+水平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两侧肾约有200万个肾单位。
集合管: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条集合管接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的液体。多条集合管又汇入乳头管,最后形成的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而进入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不属于肾单位(图)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图)
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肾小体的分布外、中皮质层内皮质层(近髓)肾小体的体积小大分布数量多(80-90%)少(10-15%)髓袢长度短长AA/EA2接近1EA分支肾小管周围①形成u形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毛细血管网②分布于临近的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周围网状小血管
(三)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图)1.球旁细胞(颗粒细胞):●入球小A和出球小动脉中膜内的平滑肌细胞呈上皮样变,内含分泌颗粒,分泌肾素;●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肾交感N支配2.致密斑:●髓袢升支粗段的远端部,上皮细胞呈高柱样变、斑状突起●穿过入球小A和出球小A之间的夹角,与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相接触●对小管液中的NaCl含量变化敏感,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释放3.球外系膜细胞:●位于入球小A、出球小A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成锥体,底部朝向致密斑●吞噬和收缩功能
1、肾交感神经:递质是NE,支配肾动脉、肾小管、球旁细胞,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未发现肾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2、肾的血管分布:腹主A→肾A→叶间A→弓形A→小叶间A→入球小A→肾小球Cap网→出球小A→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或直小血管→小叶间V→弓形V→叶间V→肾V
两套毛细血管网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40-60%ABP),利于滤过。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胶渗压高,利于重吸收。(四)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肾的血液循环特征⑴血供丰富(双肾1200ml/min),血液分布不匀:皮质∶外髓∶内髓=94%∶5%∶1%(2)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过
(3)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低,胶渗压高,利于重吸收
(4)直小血管:逆流交换作用,维持肾髓质高肾浓度梯度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的影响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80-16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自身调节机制:①肌源学说:②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详细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二)、肾血流量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调节:交感N兴奋→NE释放↑→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②体液调节:
NE、E、VP、AⅡ、ET等→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PGI2、PGE2、NO和缓激肽等→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
滤过:指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极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影响滤过三要素:动力、屏障、阻力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液(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实验证据: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滤过液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原尿=
血浆的超滤液血浆与原尿比较(图)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1.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
,即180L/d.
2.滤过分数(FF)
概念: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FF=GFR÷肾血浆流量×100%=125÷660×100%=19%说明当血液流入肾脏时,约19%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生成超滤液(原尿)
3.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KF)和有效滤过压(PUF)滤过系数:即滤过膜的面积和有效通透系数的乘积外层中层内层水分子阳离子葡萄糖小分子阴离子白蛋白蛋白质1.组成滤过膜的超微结构内层:肾小球cap内皮细胞,细胞上有直径约为70~90nm小孔,称为窗孔,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小分子溶质和小分子量的蛋白质能通过,红细胞细胞不能通过,带负电荷的物质不能通过。中层:胶原和带负电荷的物质构成的基膜,膜上有2~8nm多角形网孔,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有突起,相互交错对插,在突起之间形成裂隙,
表面覆盖一层滤过裂隙膜,有直径4-11nm的小孔(图)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的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一、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1、滤过膜面积=1.5㎡,保持相对稳定。2、滤过膜通透性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和所带电荷①r<2.0nm中性物质,被自由滤过②r>4.2nm,不能滤过③2.0nm<r<4.2nm,随半径,滤过量④带正电荷的物质易通过,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
二、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促进超滤液生成的动力与对抗超滤液生成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图)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的滤过液中蛋白质浓度极低,其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下降到0,滤过停止。
滤过平衡表明:
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即只有从入球小动脉端到开始出现滤过平衡这一段.①滤过平衡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的毛细血管长度就越短;②滤过平衡越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的毛细血管长度就越长;③不出现滤过平衡,全段毛细血管都有滤过.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系数
⑵滤过膜
面积⑴滤过膜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1.5m2(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面积↓
→GFR↓→尿量↓)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有效滤过压→GFR
→尿量=––※如:大失血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如:结石、肿瘤※※3.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的滤过率影响较大,通过影响滤过平衡出现的位置RPF大→COP↑速度缓→滤过平衡位置近出球小A端→GFR↑RPF小→COP↑速度快→滤过平衡位置近入球A端→GFR↓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分泌:
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液中。●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125ml/min×60×24=180L/d
终尿量=1-2L/d(重吸收)
②比较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
氨基酸、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H+、K+等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一、物质转运方式1.机制被动: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渗透、溶剂拖曳主动: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泵、转运体)2.途径跨细胞转运:小管液中的物质→管腔膜→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基侧膜→组织间隙细胞旁转运:小管液中的物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组织间隙同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逆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逆向转运体结合,以相反方向通过细胞膜。
生电性转运:物质转运过程中在细胞内外产生电位差
电中性转运: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内外无电位变化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一)、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重吸收70%
Na+、CI-、水和65%~70%K+,80%的HCO3-,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泌H+。物质转运的动力:Na+泵1.Na+、CI-、和水重吸收⑴近端小管前半段:2/3经跨细胞转运主动过程(图)
⑵近端小管后半段:1/3经细胞旁转运被动过程(图)
⑶水是通过渗透作用被重吸收
2、K+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K+,65%~70%左右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25%~30%在髓袢被重吸收,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机制:主动转运原因:小管液中K+浓度为4mmol/L
细胞内的K+浓度为150mmol/L结果:K+通过管腔膜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主动重吸收的机制尚不清楚3、葡萄糖的重吸收(图)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糖浓度相同,但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回血。
(1).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前半段)。
(2).重吸收机制:继发主动,与Na+同向转运①管腔膜:葡萄糖与Na+通过同向偶联转运入细胞内。②基底膜:葡萄糖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隙。(3).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限度(与Na+_葡萄糖同向转运体的数目有限有关)
当血糖浓度约180mg/100ml时,葡萄糖的滤过量(GFR×血糖浓度)达到220mg/min时,此时部分近端小管的吸收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180mg/100ml.▲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当血糖浓度达300mg/100ml,葡萄糖的滤过量为375mg/min,全部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均已达到极限,此时葡萄糖的滤过量为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正常值:成人男性为375mg/min成人女性为300mg/min超过TMG,尿糖的排出率则随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4、氨基酸的重吸收(图2)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相同5、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
(1).HCO3-的重吸收与Na+-H+交换有关(图)机制:被动过程特点:⑴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⑵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结果:分泌一个H+重吸收一分子NaHCO3。碳酸酐酶的抑制剂:乙酰唑胺(利尿剂)
(2).H+的分泌
来源:细胞代谢产生的CO2
机制:主动分泌
①Na+-H+交换②H+泵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NaCl约20%,H2O约15%,25%~30%K+,
HCO3-在髓袢被进一步重吸收●髓袢降支细段:Na+泵活性低
、Na+不通透;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以渗透方式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髓袢升支细段:对水不通透;对Na+、Cl-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渗透压↓水Na+K+Cl-●髓袢升支粗段:⑴是NaCl在髓袢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转运方式:以Na+∶2Cl-∶K+同向转运体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Na+
影响同向转运体转运的因素: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Na+、Cl-、K+的同向转运,导致利尿。因此,将速尿称髓袢利尿剂⑵重吸收HCO3-机制:同近端小管⑶对水不通透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①远曲小管初段:重吸收NaCl
,对水不通透(图)
Na+在管腔膜由Na+-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Na+被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Cl-通过易化扩散被吸收。Na+-Cl-的同向转运可被噻嗪类利尿剂所抑制重吸收12%NaCl和不等量的H2O;分泌K+和H+
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ADH)调节,Na+和K+的转运受醛固酮调节,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图)主细胞:重吸收NaCl、水分泌K+
NaCl重吸收的量和K+的分泌量可被调节:醛固酮可增加管腔膜上的Na+通道数目,促进Na+易化扩散进入细胞;还可增强管周膜Na+泵的活性。上皮细胞膜腔面膜上AQP-2的多少,决定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AQP-2受抗利尿激素(ADH)控制.闰细胞:分泌H+转运机制:H+-K+ATP酶和H+-ATP酶泌H+是有限度的:当小管液pH值<4.5时,泌H+则停止
管腔膜的Na+通道可被氨氯吡咪抑制
NH3的分泌(图)
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分泌增加促使NH3分泌及
NaHCO3的重吸收,实现排酸保碱的作用⑴机制:单纯扩散
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氨脱氨NH3(氨)脂溶性肾小管腔:NH3+H+NH4++Cl-→NH4Cl单纯扩散脱氢⑵NH3分泌特点: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钙的重吸收和排泄约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20%在髓袢、
9%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终尿排出不到1%重吸收:近端小管:
80%经溶剂拖曳方式经细胞旁路进入细胞间隙
20%经跨细胞途径
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细段:对钙不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机制未清(被动或主动)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跨细胞途径主动排泄:少影响因素: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PTH分泌↓→钙重吸收↓血磷↑→PTH分泌↑→钙重吸收↑血浆PH值:代酸→钙重吸收↑代碱→钙重吸收↓细胞外液↑或ABP↑→近端小管对Na+和水重吸收↓→钙重吸收↓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因素(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水重吸收的力量∴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被稀释)→Na+重吸收↓
→尿量↑,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晶体性利尿)
①临床上给病人使用能被肾小球滤过但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来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而产生脱水利尿作用
②糖尿病的多尿(二)球-管平衡1.概念: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的现象。实验证明,无论GFR↑or↓→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量是定比的: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称作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2.机制:近端小管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
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当GFR↑时近端小管周毛细血管压↓Na+、水重吸收↑重吸收率/滤过率≈65~70%(球-管平衡)胶体渗透压↑近端小管旁组织间液Na+、水入管周毛细血管量↑有利于近端小管重吸收小管液中的Na+、水近端小管周围组织间隙内的净水压下降3.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随GFR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从而保持尿量和尿钠的相对稳定。球-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如:渗透性利尿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概述▲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等渗尿≈肾功↓
如:肾衰正常终尿的渗透浓度:50~1200mOsm/(Kg·H2O)一、尿液的稀释
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
发生部位: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从髓袢升支粗段开始,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不通透,造成髓袢升支粗段末端的小管液为低渗液;当机体水过多时,ADH释放被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非常低,水不能被重吸收,而小管液中的NaCL继续被重吸收,故小管液渗透浓度进一步下降,可降低至50mOsm/(Kg·H2O),造成尿液的稀释。
二、尿液的浓缩
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发生部位: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动力:肾髓质的渗透浓度梯度形成条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和各段小管功能特性
从髓袢升支粗段开始,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不通透,造成髓袢升支粗段末端的小管液为低渗液;机体缺水时,ADH分泌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远曲小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便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高达1200mOsm/(Kg·H2O)。水Nacl尿素髓袢降支细段高度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髓袢升支细段不易通透高度通透中等通透髓袢升支粗段不易通透通透不易通透远曲小管有ADH时易通透通透不易通透集合管有ADH时易通透通透皮质部外髓部不通透内髓部易通透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不通透对水不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管内为低渗液)(管外为高渗液)([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肾外髓高渗梯度形成:由升支粗段对NaCI的重吸收1.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1)髓袢升支粗段:外髓(2)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不易通透对尿素不易通透对水高度通透↓水被重吸收↓管内浓度倍增(管内为高渗梯度)折返处浓度最高([尿素]管内<[尿素]管外↓(3)髓袢升支细段:对NaCl高度通透对尿素中等通透对水不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尿素向管内扩散↓管内浓度倍减(但仍为高渗梯度)组织间液浓度升高(管内[钠盐]渐↓)(管内[尿素]渐↑)↓⑷远曲小管和皮质、
外髓部集合管: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不通透对水通透(有ADH时)↓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管内为低渗液)(管内尿素浓度增加)⑸内髓集合管: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易通透(尿素浓度高)对水易通透(有ADH时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尿素向管外扩散↓管外高渗尿素再循环肾内髓高渗梯度形成:尿素再循环和NaCI重吸收尿素再循环:①条件:Ⅰ.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质集合管尿素均不通透;Ⅱ.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中等透;Ⅲ.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尿素]高(当ADH↑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尿素]↑)。②过程:尿素出内髓集合管→入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③作用: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小结: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外髓部:
构成物质:NaCl
动力: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I的主动重吸收●内髓部:
构成物质:NaCl+尿素
动力:髓袢升支细段对NaCI
主动重吸收和尿素的再循环
水出钠进水进钠出2.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将多余溶质和水重吸收送回体循环●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特点:①直小血管壁对水和溶质通透性高;②降支与升支彼此靠得很近③与髓袢并行;当直小血管的血液逆流时:
降支升支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直小血管直小血管尿素和NaCl尿素和NaCl入直小血管出直小血管水出直小血管水入直小血管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水>溶质→维持髓质高渗梯度3.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取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和溶质重吸收的比率,而水的重吸收较易改变,因而是其主要方面。⑴肾髓质高渗的形成和大小①髓袢长,逆流倍增效率高,髓质的渗透梯度大,浓缩效率高髓袢短,逆流倍增效率低,髓质的渗透梯度小,浓缩效率低②Na+和Cl-是形成肾髓质高渗的重要因素。凡能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的因素都能影响髓质高渗的形成,如袢利尿剂呋塞米③形成肾髓质高渗的另一因素是尿素。④髓袢结构的完整性也是逆流倍增的重要基础。⑵远端小管末端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依赖ADH的浓度⑶直小血管血流量和速度对髓质高渗维持的影响直小血管血流量增加和血流速度加快时,可从肾髓质组织中带走较多的溶质,使肾髓质浓度梯度下降;如果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血流速度变慢,则可导致供氧不足,肾小管转运功能发生障碍,特别是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的功能受损,影响髓质高渗的维持,所以两种情况均可降低肾的浓缩功能。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
通过对滤过、重吸收、分泌的调节实现滤过的调节: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
3.肾血浆流量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二、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支配肾血管,肾小管、球旁器
肾交感N兴奋(运动、高温、大出血、缺O2、剧痛)→释放NE:①作用肾血管平滑肌α受体→入球与出球小A收缩(收缩程度:A入>A出)→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血浆流量↓→有效滤过压↓→GFR↓
②作用α1受体→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和NaCl↑
③作用β受体→球旁细胞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NaCl的重吸收↑、k+的分泌↑(一).血管升压素(VP),又称ADH,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V2受体结合通过兴奋性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孔蛋白AQP-2通道从胞浆镶嵌到上皮细胞的管腔膜上水重吸收↑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内髓高渗梯度↑利于尿浓缩尿量↓三、体液调节作用:
1、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机制:通过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水通道(AQP-2)的镶嵌数量2、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提高内髓的渗透浓度梯度,利于尿浓缩血管升压素释放的调节受血浆晶渗压、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的影响血浆晶渗压↑循环血量↓ABp↓恶心、AⅡ、低血糖疼痛、应激等中枢渗感器心肺感受器压力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主)室旁核(次)++——+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内髓高渗梯度↑尿浓缩↑尿量↓水重吸收↑+注:ADH缺乏↓垂体性尿崩症
一次大量饮清水与饮生理盐水尿量有何不同?一次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水利尿其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ADH释放明显↓→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饮等量的生理盐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不发生改变,ADH释放不会明显减少,故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水利尿现象,尿量没有明显变化。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血[K+]↑、[Na+]↓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ACTH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1.成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脱2氨基酸血管紧张素酶A脱1氨基酸
三种血管紧张素中ANGⅡ生物活性最强
2.ANGⅡ对尿生成的调节:①直接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和GFR
②间接通过ADH和醛固酮机制:
①刺激近端小管重吸收NaCl;②ANGⅡ浓度高,入球小动脉收缩,GFR下降
③进一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释放醛固酮,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K+、Na+转运
④促进垂体后叶释放ADH增加,增强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1.生成管腔膜Na+通道蛋白,Na+通道数量↑2.ATP生成增多,给Na+泵供能3.基底膜上Na+-K+泵活性↑3.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醛固酮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单纯扩散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生成特异性mRNA在内质网内合成醛固酮诱导蛋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Na+、保水、排K+
4.肾素分泌的调节:肾内机制:①
BP↓→入球小A压力↓→入球小A处的牵张感受器受牵拉的程度↓→肾素分泌↑
②肾小球滤过率↓→流经远曲小管的钠量↓→致密斑感受器兴奋→肾素分泌↑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素的释放激活β受体→球旁细胞释放肾素体液调节:E、NE、PG直接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
ANGⅡ、ADH、NO、内皮素、心房钠尿肽抑制肾素释放
(三)心房钠尿肽(ANP)对尿生成的调节:适宜刺激:
来源:
作用:抑制肾素的分泌抑制ADH的释放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心房壁牵拉刺激、Ach、NE、VP、高血钾等心房肌合成释放心房钠尿肽利尿抑制集合管重吸收NaCl(Na+通道关闭)舒张A出、A入(尤其A入)肾血浆流量↑和GFR↑原尿生成↑水钠重吸收↓(四)其它激素缓激肽:肾血管舒张,抑制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NO:对抗ANGⅡ和NE的缩血管作用PG:舒张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近端小管和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Na+;对抗VP作用和抑制肾素释放第六节血浆清除率◆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清除率
(clearance,C):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尿中的物质来自血浆血浆清除率(C)血浆某物质浓度(P)尿中某物质浓度(U)每分钟尿量(V)×=◆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
测定肾小球滤过率1.菊粉清除率
肾排出量为肾小球滤过量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量和分泌量的代数和
U×V=GFR-R+E
某物质滤过后,不被重吸收,也不被分泌则
U×V=GFR,菊粉:即能自由滤过又不被重吸收与分泌,故菊粉的血浆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GFR)2.内生肌酐清除率:
临床常用内生肌酐清除率代表GFR
内生肌酐指体内组织代谢产生的肌酐。试验前禁食肉类和禁剧烈运动(避免因摄入和产生过多外来肌酐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代替因菊粉试验操作的繁琐
C肌酐=[尿肌酐(mg/L)×24小时尿量(L)/血浆肌酐(mg/L)](L/24h)正常值:128L/24h
测定肾血流量
血浆中某一物质(如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经过肾循环一周后可以被完全清除:U×V=X×P,则C=U×V/P=X
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PAH):即能自由滤过又能被分泌(≈90%/流过肾一周),故PAH的血浆清除率=有效肾血浆流量。∵有效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的90%,∴肾血浆流量=有效肾血浆流量÷90%。测得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肾血流量=660/55×100=1200ml/min
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C小于125ml/min,重吸收大于分泌
C大于125ml/min,重吸收小于分泌葡萄糖:即能自由滤过又能全部重吸收,故葡萄糖的血浆清除率=0。
自由水清除率自由水:尿液在被浓缩过程中肾小管每分钟从小管液中重吸收的纯水量或指尿液在被稀释的过程中,体内有一定量的纯水被肾排出到尿液中去。*尿量:正常约1500ml/d少尿:150—500ml/d无尿:150ml/d以下多尿:2500ml/d以上*尿的理化性质:比重:正常尿≈1.012~1.025稀释尿<1.003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等渗尿≈1.007左右1.015—1.025渗透压:600—1000mmol/L第七节尿的排放
pH:
正常pH在5.0~7.0(呈弱酸性),最大变动范围为4.5~8.0。尿的pH主要取决于食物的成分: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尿呈酸性摄入富含水果、蔬菜的食物尿呈弱碱性颜色:正常:新鲜尿液呈透明、淡黄色,其深浅程度与尿量呈反变关系(尿多色淡,尿少则色深)。病理:血尿(呈洗肉水色)、胆红素尿(呈黄色)、乳糜尿(呈乳白色)◆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1、盆N(副交感N)兴奋释放Ach,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驰,促进排尿。通过感觉传入神经纤维,感受膀胱壁牵拉刺激.
2、腹下N(交感N)兴奋使逼尿肌松驰、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通过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传导膀胱痛觉.3、阴部N(躯体运动N)兴奋使膀胱外括约肌收缩,受意识控制。通过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传导尿道感觉
尿的生成是连续,排尿是间歇的◆排尿反射在正常情况下,膀胱内无尿,膀胱内压为零;尿液在30-50ml,膀胱内压10cmH2O;200-300
ml,膀胱内压稍微升高(应力舒张);当尿量增加到300-400ml时膀胱内压明显升高;尿量增加到400ml-500ml,膀胱内压增加至35cmH2O,膀胱逼尿肌便出现节律性收缩,尿意增强,可控制排尿。当膀胱内压达到70cmH2O以上时,便出现明显的痛感,引起排尿。排尿反射途径:尿量充盈(400-500ml)→(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盆神经传入纤维→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尿意
下传初级中枢盆神经→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驰→尿液进入后尿道。尿液再刺激后尿道牵张感受器→阴部神经→骶髓初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逼尿肌收缩进一步收缩,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被强大的膀胱内压(150cmH2O)驱出,这是一种正反馈。反复进行,直到尿液排空
高级中枢可以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721-3-3:1994+AMD1:1995+AMD2:1996 CSV EN-D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 Part 3-3: Classification of groups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nd their severit
- 【正版授权】 IEC TR 61850-90-21:2025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for power utility automation - Part 90-21: Travelling Wave Fault Location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40:2024 EXV-CM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40: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heat pumps,air-conditioners and dehu
- 【正版授权】 IEC 60227-3:1993+AMD1:1997 CSV FR-D Polyvinyl chloride insulated cables of rated voltages up to and including 450/750 V - Part 3: Non-sheathed cables for fixed wiring
- 社区慢病管理方法
- 2025年德育个人工作方案幼儿园演讲稿
- 护理学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
- 合同履行监督与评估指南
- 术后谵妄护理个案
- 保育员培训配合教育活动
- 人工智能训练师(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题库-上(单选题)
- 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
- 第-71-讲-原子分数坐标和晶胞投影问题(课件)
- 小牛在线2018第四季度营销方案20181106
- 2024年水泵维修合同模板
-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 医疗护理员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医疗手术室物品清点课件
- JT-T-1051-201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 艺术中国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