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铁制的应用_第1页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铁制的应用_第2页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铁制的应用_第3页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铁制的应用_第4页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铁制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铁制的应用

1.明末清初的“封建”或“封藩建卫”不是后人科学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在封建国家边缘上种植树木作为边界。这种“封建”是以“亲亲以相及”为指导思想,借以达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目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井田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依据血缘关系,分等级占有土地和民众的奴隶主占有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权授民授疆土,派遣诸侯国的上卿,保护封国,巡视封国,要求封国实行周法。各封国的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是周天子的卿士,要派军队戍守王室,随王出征,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包括各封国的谷物、牲畜、土特产、“进人”、“献俘”等),派民众为周王服劳役,如修筑城池、宫殿等。然而,这些封国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封国的内政、外交几乎独立。各封国间、封国与周之间经济联系薄弱,西周王朝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只是政治和军事的极不巩固的暂时联合体,周王直接统治的只是王畿之地。昭王之后,随着周王朝武力的逐渐衰弱,诸侯国受周王室的控制也日趋松弛,边远地区尤为明显。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变革,是古代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恩格斯所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它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铁器在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应用,促进了牛耕渐次普及,给兴修水利以方便,如秦国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各国都采取了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使“深耕易耨”代替了“刀耕火种”,农作物不但品种繁多,而且产量大大增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专业化的加强,社会上逐渐产生了独立的手工业工匠。他们一部分人是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的;另一部分人是从官府贵族手工业中解放出来的“食官”手工业者。从《吕氏春秋·召类》和《韩非子·说林上》所记载的“为鞔者”和“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者看,他们有自己的手工业作坊,不处于“官府”,并有迁徙的自由,他们以私有的小规模的生产手段,从事专业劳动,不是一面充当工匠又兼作它业;他们独立经营,以劳动所得谋生,不“食官”,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不只是为了贵族们的直接享受和个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他们的产品经常在市场上出售,变成了商品,促进了交换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商品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社会分工愈细,交换的需要愈大,兼并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换的发展。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社会上渐渐产生了独立的商人。他们一部分来自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农民;一部分来自取得自由和独立的“食官”商人,打破了“工商食官”的局面。各国又都采取了保护和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荀子·王制》和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情况。大量的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从“工商食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促使奴隶主们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城市建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为了自卫、易守,较大的城市几乎都建筑在依山傍水、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军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又必然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它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鄂君启节》的记载中可知,战国时期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般情况。城市的兴起为文化学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学者们可以在城市里从事各方面的研究,“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城市当时也是新兴奴隶贵族改革的场所,城市是一个地区的集中点,集权统治是通过城市实现的,是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条件之一。士的兴起,开始于春秋中期,他们多是卿大夫的子孙和下层贵族的士。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礼制的破坏,部分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成了为文的学士和为武的兵家和侠士,逐渐形成一个阶层。战国时期,公室与私门养士之风更盛,士们周游列国,各国君主为巩固其统治礼贤下士,士可任各级官吏,直至将相,掌握了军政大权,为郡县制的实行准备了人才。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必然是各项制度的变革。由于井田制的崩溃,各国相继出现了“相地而衰征”、“作爰田”、“初税亩”等赋税制度的变化。随着王权的衰落,等级制发生了变化,各国陆续公布了成文法。在实践中君主们认识到世卿世禄制的危害,各国逐渐以官僚制和俸禄制取代之。战国时期魏、楚、秦等国的变法则以法律条文宣布废除世卿世禄制,代之以官僚制和俸禄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这些就是郡县制产生的历史原因。2.春秋以降,王权急剧衰落,诸侯势力猛烈增长,各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分封制的各种弱点充分暴露出来,各诸侯国的国君们,在图强争霸的战争中,吸取“尾大不掉”的教训,认识到分封制不利于国君统一调度兵力、人力、物力,不利于兼并战争的顺利进行。国君们为了集权于自己手中,加强边疆的守备,往往不再把新兼并得来的土地分给其臣下作为封邑,而是改建为县或郡,由国君直接控制。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王“伐邽、冀戎,初县之。”次年又“县杜、郑。”这是我国历史上设县最早有准确年代的记载。楚国可能在此时也设县,但无准确记载,我们只能凭《左传》庄公十八年的追述:“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来推论。所以,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的不是楚国,而是秦国。此后秦每新占领一地便设县管理,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初县频阳”。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县陕”。献公六年(公元前376年)“初县蒲、兰田、善明氏”,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县栎阳”。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县从此在秦国正式成为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也是我国把县以法律形式作为地方一级行政组织的开始。惠文工“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县义渠。”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西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见于《水经注》的还有兹氏、莒、滕、杞、鄢、郢、固城、骑城、鄀、郧、穰、邓、余杭、汶山等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七还记载,“秦始皇徙承匡县于襄陵,改为襄邑。”可见,秦从武王设县开始,直至秦始皇兼并山东六国,实行郡县制,不断设县。据《秦集史》统计,秦在其鼎盛时期设县不少于四百三十三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县的文献记录,除前述《左传》庄公十八年外,我们见到的还有《左传》哀公十七年的记载,楚灭申、邓之后,在这里设县,子谷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杜注曰:“楚文王灭申、息以为县。”《左传》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记载:“冬,楚子为陈氏乱故,伐陈……因县陈。”后曾复陈,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灭陈而县之。”《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郑伯迎楚子曰:“使改事君,夷于九县”,杨伯峻先生说:“郑国土地较大,非仅楚之一县,故云九县。九可以用作虚数,汪中《述学·释三九》已详言之,则九县犹言诸县耳。”楚灭随之后,以随地为县。可见,楚国每新占领一地必设县管理。楚被秦兼并之前,已普遍设县是可想而知之事。晋献公灭掉耿、霍、魏之后置县,“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里的“大夫”应是“赵孟问其县大夫”的大夫。文公时,狐溱为温大夫,在大夫采邑上推行县制。所以,赵文子说:“温,吾县也。”范宣子、韩宣子则认为“晋之别县不唯州”,杨伯峻先生注曰:“晋将一县区分为二,不仅州邑。”《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韩赋七邑,皆成县也。”杨伯峻先生注曰:“韩氏收七邑之赋,此七邑皆大县。”又记载:“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十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战国时期,魏上郡辖十五县以上,韩上党郡辖十七县,赵代郡辖三十六县,上党郡辖二十四县燕上谷郡辖三十六县。可知,.三晋和燕被秦兼并之前也普遍设县。齐国设县可能在齐桓公时期,管仲改革规定“三乡为县”,“十县为属”,“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牧正听县,下政听乡”,以达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桓公赐给管仲十七个县。齐灵公时的齐侯钟铭文有“公曰:夷!……余锡汝都,其县三百”的记载。可见,齐在桓公之后相继设县。此外,从《周礼·地官,司徒》和《史记》的记载得知,鲁、吴等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普遍设县。综上所述,自秦设县以后,各主要国家相继推行县制,秦灭六国之前,各主要诸侯国晋遍把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进行管理。但各国推行县制的方法又是不一样的。秦楚主要是通过战争,兼并弱小国家和部族来推行县制,以便在这些被征服的地域攫取人力和财富。晋国初期也用此法,后来则主要是在大夫们的采邑上推行县制。齐国则是通过政治改革来实行县制。尽管各国推行县制和对县的管理方法还不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化,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表现。普遍推行县制是我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上的创举,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3、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稍晚于县。据《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的记载看,郡首先产生在晋国,是在春秋末年,但不见具体郡名。主要设在边地,既是保卫国君的重镇,又是向外进攻的据点。战国时期设郡仍是出于此目的。《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魏文侯设西河郡、上郡,以防秦;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以防林胡、楼烦;燕昭王设上谷,惠王设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以拒胡”;秦昭王灭义渠之后,置陇西、北地郡以防戎;楚威王设巫郡、黔中郡,怀王设江东郡是为了防备南方少数民族。战国中期以后,强国的交界处往往设郡,如韩、赵都在交界处设上党郡,魏在失掉西河、上郡之后,又在河东设郡以防秦,韩设三川郡,楚设汉中郡都是为了防秦。依据文献我们得知战国时期各强国设郡情况,大概如下:燕国昭王置上谷郡,惠王置渔阳郡,右北平郡、辽东郡、辽西郡。赵国置上党郡,武灵上置云中郡,雁门郡,惠文王置代郡。魏国文侯置西河郡、上郡,惠王置河东郡,昭王置方舆郡、大宋郡。韩国置上党郡,王置上蔡郡,宣王置三川郡。楚国置汉中郡,怀王置新城郡、江东郡,威王置黔中郡、巫郡、悼王置宛郡。齐国一致多认为在被秦灭亡之前行五都之制,没有设郡。其实不然,齐国也有关于郡制的记载,不过不如其他列国资料充分而已。《管子·乘马数篇》记载:“郡县上膄之壤守之若干,间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表明齐国没有设郡,如果齐国没有设郡怎么能说郡县土地分三等收税呢?秦国在兼并战争中,每新得地,必设郡管理。所以,秦国兼并列国的过程,也就是其设郡的过程,秦国设郡是与其兼并战争相始终的。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遣司马错伐蜀,灭之,置蜀郡,原为蜀族地,后封蜀国,故名。治成都(四川成都),辖境约当今四川中部。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取巴,执其王,后元十一年,置巴郡,原为巴族地,又封为巴子国,故名。治江州(重庆市江北区),辖境约当今四川东部。后元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以其地处汉水中游,故名。治南郑(陕西汉中),辖境约当今陕西南部,甘肃东南,湖北西北部。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置上郡,以其地处洛水之上,故名。治肤施(陕西榆林东南),辖境约当今陕西黄河与北洛水之间。“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徒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置河东郡,以其地处河水之东,故名。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约当今山西泌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攻楚黔中,拔之。”可知,此时已有陇西郡,以其地处陇山之西,故名。治狄道(甘肃临洮南),辖境约当今甘肃东南部。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以其地处江(水)汉(水)之南,故名。治郢,后迁江陵,辖境约当今湖北中部大部分。“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以今武陵山区古有黔山,故名。治临沅(湖南常德市西),辖境约当今湖南澧水,沅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乌江流域,贵州东部。“三十三年,客卿胡(伤)[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以其地处中原之南,又居汉水之阳,故名。治宛(河南南阳市),辖境约当今河南西南部。三十六年,全部灭义渠,置北地郡,以其在秦国之北,故名。治义渠(甘肃庆阳西南),辖境约当今宁夏及甘肃东北部。四十一年,置河内郡,治怀(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约当今河南武陟汲县、修武、温县、安阳、淇县一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置上党郡,以地处高地之上,故名。治壶关(山西长治市北),辖境约当今山西南部。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以其地处河、洛、伊三水之间,故名。治洛阳,后徙荥阳,辖境约当今河南黄河以南,,灵宝以东的伊、洛水流域和北汝水上游地区。四年,“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以其地大而高平,故名。治晋阳(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约当今山西中部。秦王嬴政(始皇帝)五年(公元前242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以其地处魏之东,故名。治濮阳,辖境约当今河南、山东毗邻地区。十三年,“立云中郡”,以其地处古云中城,故名。治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以南到山西外长城以北一带。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以境内有颍水流经,故名。治阳翟(河南禹县),辖境约当今河南颍水及汝水流域。“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设邯郸郡,以赵国都邯郸,故名。治邯郸,辖境约当今河北东南部。设鉅鹿郡,以其地处古鉅鹿城,故名。治鉅鹿(河北平乡西南),辖境约当今河北东南部,谭其骧先生认为秦分太行山以西赵地为邯郸和鉅鹿两郡当,邯郸郡有西部山丘地带,鉅鹿郡当有东部平原地带。设雁门郡,以境内有雁门山,故名。治善无(山西右玉南),辖境约当今山西北部。二十一年,取燕蓟城,置广阳郡,治蓟(北京城西南),辖境约当今北京市大兴县至河北霸县、固安县以北地区。置上谷郡,以其地处大谷之上,故名。治沮阳(河北怀来南)辖境约当今河北内外长城之间。二十二年,置渔阳郡,以其地处渔水之阳,故名。治渔阳(北京密云西南),辖境约当今河北滦平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以北,北京市怀柔、通县以东地区。置右北平郡,以其地处古北平城之右,故名。治无终(河北蓟县),辖境约当今河北东北部。置辽西郡,以其地处辽水之西,故名。治阳乐(辽宁锦州市西北),辖境约当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以为郡县,置砀郡,以其地处古砀山,故名。治砀县(安徽砀山县),辖境约当今山东、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二十三年,秦国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从此楚淮北之地尽入秦,置泗水郡,以其地为泗水流经,故名。治沛县(江苏沛县东),辖境约当今安徽、江苏二省境内淮河以北,宿迁、泗洪以西,萧县、涡阳、凤台以东地区。以古鲁国曲阜一带地方为薛郡,以其地处古薛国境内,故名。治鲁(山东曲阜),辖境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地区。二十四年,“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楚)郡云。”《集解》孙检曰:“秦虏楚王负刍,灭去楚名,以楚地为三郡。”设陈郡,以其地原为楚都郢陈所在地,故名。冶陈县(河南淮阳),辖境约当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设九江郡,以其地有九条江都东南流向,入长江,故名。治寿春(安徽寿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竹竿河以东,安徽境内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及江西省。设长沙郡,以其地有万里沙祠,故名。治临湘(湖南长沙),辖境约当今湖南省绝大部分。设东海郡,治郯(山东郯城北),辖境约当今山东、江苏毗郊地区。”“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置辽东郡,以其地处辽水之东,故名。治襄平(辽宁辽阳北)辖境约当今大凌河以东,东北沿燕长城至古水(朝鲜大同江)。“攻代,虏代王嘉。”以其地置代郡,以其地为原古代国,故名。治代县(河北蔚县东北),辖境约当今河北西北,山西东北地区。“王翦遂定荆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以其地处会稽山,故名。治吴县(江苏苏州),辖境约当今江苏、安徽境内的长江以南及浙江省。王国维先生认为,闽中郡也设于此年,治东冶(福州市),辖境条当今福建省。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以其地设齐郡,以其地原为齐国地,故名。治临淄(山东淄博市东北),辖境约当今山东临淄、益都、广饶、临朐等县。设瑯琊郡,以其地处瑯琊山麓,故名。治瑯琊县(山东胶南县瑯琊台西北),辖境约当今山东东南部。秦兼并山东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舆地志》记载,“秦始皇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各领县。”使郡县制成为定制,并以郡辖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辖境约当今广西都阳山、大明山以东、九万大山、越城岭以南地区及广东肇庆市至茂名市一带。象郡治临尘(广西崇左县),辖境约当今广西西部、广西南部和贵州南部一带。南海郡治番禺(广州),辖境约当今广东省。又以蒙恬开扩的河南地四十余县,置九原郡,治九原(包头市西),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后套及其以东至包头市,伊克昭盟北部地区。此外,秦并六国之后还没有河间郡,治乐成(河北献县东南),辖境约当今河北间县、献县、交河县一带。还没有衡山郡、常山郡、济北郡、胶东郡等。综上所述可知,春秋以降,至秦兼并六国之前,列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逐步取代了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只是承前烈,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把郡县制制度化,系列化而已。这乃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什么“过急之弊”,更不是秦朝短命的原因之一。4、我们在叙述了郡县制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过程之后,现在来讨论一下郡县关系科郡县制的历史地位。根据现已掌握的材料看,作为国家行政区划单位的县,产生早于郡,而且大于郡。《逸周书·作雒》记载:“县有四郡”。《左传》哀公二年记载,铁之战前,赵简子发布誓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见,春秋时期,县大于郡。至战国郡县关系则发生了变化,秦武王时(公元前310年—一公元前307年在位),已有“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的记载。魏的上郡辖十五个县以上,韩的上党郡辖十七个县以上,燕的上谷郡辖三十六县,赵的上党郡辖二十四县,代郡辖三十六县等。可见,战国时期,郡大于县。战国时期,虽然有时“城”和“县”互称,但是他们是有区别的,“县”指的是行政辖区,“城”指的是县治所或有城郭的城市。故《孙膑兵法·禽庞涓》说:“平陵其城小而县大”。战国初年,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在全国普遍设县进行管理。秦灭六国之后则把郡县制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制度布于全国,并规定以郡辖县。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舆地志》记载,“秦始皇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各领县。”郡辖县至秦朝已成为定制,并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不断完善。这在我国行政区划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秦代郡县制的确立,郡县的土地和居民属于国君,政府可以直接从郡县征收赋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秦代郡县的确立,进一步摧毁了旧氏族贵族控制的封地,促进了按地域统治民众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达到“无不听者”的目的。秦代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不同政治,不同文化风俗.不同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有利于严格控制人口,使民众“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国家可以直接向居民征集劳役,促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对中央集权政府的巩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防止王朝分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秦代郡县制的确立,为我国行政区划管理树立了楷模,并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和不断完善。虽然,后世还有封国,但封君在封国内无行政、军事大权,只是“衣食租税”而已。尽管后世各朝行政区划有各种不同名称,不同层次的变化,然而,郡县制则是其基本区划。秦代确立郡辖县,县辖乡,乡辖亭,亭辖里,民众以什伍编制的行政区划制度,在后世各朝的统治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历久而不衰。可见,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绝不是早产儿,更不是秦朝短命的原因之一。秦代郡县制的确立,为取消封君的世袭特权,为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创造了条件。但它又是逐步实现的。最初国君任命的县级官吏也是可以世袭的,如晋国的原县,首任县大夫是赵衰,称为原季,继任者是其子赵同,称作原同;楚国的申县,首任县公是申公斗斑,继任者是其子申公斗克。这仍留有世卿世禄制的尾巴。但官僚制是适应当时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新生事物,它最后完全取代的世卿世禄制,延续了二千年之久。在官僚制度下,郡县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俸禄,“循名责实,以督臣下。”官吏势必听命于国君,国君对官吏“因能而授官”,“使贤任能”,使“有智术能法之士”进入国家各级政权机关,取代了世卿制的庸人,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素质,提高了办事效率。“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官僚制便利了国家对官吏的控制和考核,“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各级官吏弄虚作假,保证政令统一,上令下行而不梗塞。《商君书·垦令》记载:“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达到“民不劳”、“民不敖”,而“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使社会安定。我们可以说,郡县制为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提供了条件,官僚制是郡县制的必然产物;官僚制保证了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秦代郡县制的确立,国家可以直接从郡县居民中征发军士,扩大了兵源,减少了军队的宗族色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代郡县制的确立,官僚制的形成,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