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_第1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_第2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_第3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_第4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一廉政感的源头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廉政是对统治者的基本道德观念。这就要求官僚具备“正直、正义、清白、不腐败”的基本道德品质。廉政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其源甚远,其流甚长。然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到底起源于何时?这在理论界却存在着争议。一般公认的观点是,廉政思想的源头可以追寻到西周。因为,由周公制定的反映西周建国之后设官与礼仪制度的《周礼》一书中提出了“六廉”说。《周礼·天官冢宰》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就是说,考察大小官吏的治绩,应包括善、能、敬、正、法、辨等6个方面。这6个方面都突出了一个“廉”字,并体现了“廉”的优先原则。对此,宋代苏轼认为,“廉”德在西周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他还专门针对《周礼》之“六廉”作赋评价说:“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举其要兮,廉一贯之。”“六事廉为本,先圣之贵廉也如此。”《补遗·赋四首》明代王文禄也认为,西周统治者已经高度重视“廉”德。他说:“《周官》小宰六计,弊群吏之治,而贯以一廉。廉也者,吏之本也,故曰廉善、廉政、廉能、廉敬、廉辨、廉法。甚矣,成周重廉也!”《廉矩·试廉精别章》今人皮剑龙、姬秦兰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应该发端于此。他们说:“早在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周公旦便大声疾呼,要以廉政、廉法‘弊群臣之治’。可以说,‘以廉为本’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00多年。”而从事古代文献资料研究的杨昶先生却不以为然。杨先生认为,廉政思想并不源于西周,而应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产物。杨先生的理由有二:一是认为传统观点对所利用的文献资料没有经过辨伪和甄别,因为近代以来学者参照考古出土的周秦铜器铭文已确认《周礼》为战国时代的作品。也就是说,《周礼》为周公所作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所以周公倡导廉政便不足以为信。二是西周时期尚没有出现具体的德目,而具体的德目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根据社会的需要提出来的。所以,包括“廉”在内的具体德目自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了。笔者承认杨先生对廉之源头探索的理论意义,也赞赏他对文献资料作辨伪甄别的科学态度,但杨先生的论断却值得商榷。对廉政进行源头上的考察,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概念的区分,即廉政实践活动和廉政思想认识。所谓廉政实践活动,是指存在于政治生活之中的、以廉洁进行自律和他律约束的道德现象与行为。而廉政思想认识,是指认识到为政以廉的重要性、以及对为政不以廉的危害进行反思之后的一种理性思考,即我们所讨论的廉政思想。廉政实践活动与廉政思想认识的产生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同步性。一般说来,廉政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早期,即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存在。诸家永认为,在我国,对为官治政者的清廉要求可以追溯到上古之际。这里的“上古之际”,实际上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说,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廉”德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存在了。在上古之际的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已经出现了萌芽,而国家的行政长官就是原始部落首领(酋长),他们经过氏族部落民主选举产生,“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他手里没有强制的手段”。原始部落首领具有比较强烈的“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对此,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可以诠释这一点。所谓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是指经过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关于上古原始时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可能有人会说,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经口耳相传下来,难免会有传说者主观意志的加工,其真实性仍然值得怀疑。而有文字根据的事实才是真正的依据。不错,研究古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最好依据文献资料。但是,人类社会在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史前史阶段。从已经发现的最早人类至今已300万年,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仅仅几千年,文献资料记载的历史非常有限。可人类的史前史比人类的文明史长得远不能比拟。在此情况下,借助于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去探寻人类史前史中哪怕是非常有限的一些“秘密”,不失为我们研究古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当然,我们研究上古史不可能完全依赖神话传说。但作为人类童年的作品,神话中其实包含有严肃的历史。作为民族的记忆,神话还汇集着一个民族被流传下来的关于远古的一切。对此,恩格斯指出:“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古史研究专家徐旭生先生也告诉我们:“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相壁虚造的”。因此,我们研究远古时代的历史,决不可能离开神话提供的资料。我国先秦时期以及后来的许多文献典籍分别记载了大量的关于我国上古原始社会时期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以及尧舜禹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传说他们在自己的部落中不仅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而且以“戒言”、“铭言”去诲人律己。《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1记载有黄帝教诲儿子的“诲颛顼”:“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淮南子·人间训》载有尧帝之“尧戒”:“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于山,而迹于垤”。贾谊《新书·修攻语上》也载有大禹之铭言、箴言和“政语”:“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这些原始部落首领均以这些铭言来警戒自己保持勤政廉明之风,进行积极的自我监督。不仅如此,原始部落酋长还和原始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财产,没有私有制,个人没有贪欲。廉洁之德是酋长和原始氏族成员的共同道德品质。《尚书·皋陶谟》便记载了原始社会舜帝时代的重要谋臣皋陶总结的为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关于“简而廉”,《尚书正义》说:“简大而有廉隅乃为德也。”这说明,“廉”作为一种为政道德实践活动,已经萌芽于上古原始社会末期。二是廉政感的觉醒作为对为政之廉的意识觉醒,即廉政思想认识的产生,是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也就是说,廉政思想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应该说,判断一种思想认识是否产生,文献资料是重要根据,但不是惟一的根据。除了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根据。如果只考虑了文献资料依据,忽视了具体的历史背景,那么势必会陷入历史研究中的文献资料决定论误区。从唯物史观来说,社会历史条件是促使某种思想产生的客观历史根据,廉政思想的产生便是如此。那么产生廉政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对产生廉政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我们知道,廉是贪的对立物。廉政思想的产生正是由于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存在了贪贿现象,人们对贪贿的后果有了深刻认识之后,为了预防贪贿现象的发生而产生的。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私有制是产生剥削的根源,也是产生贪贿的直接根源,因为贪贿现象乃是剥削的一种变异形式。而贪贿现象的盛行又危及到统治阶级的地位,导致政权的衰亡。在中国先秦阶级社会,因贪贿而导致政权垮台的历史现象屡见不鲜。在夏朝,由于统治者骄奢贪逸而先后导致夏初太康失国及后来的夏朝衰亡;在商朝,由于商纣王及其奸臣费仲因贪婪而接受周人的贿赂,把囚禁于里监狱的文王释放,最后被文王的大军灭亡。这些因贪贿而亡国的事例,犹如一声声长鸣的警钟,在震撼着那些具有忧患意识的统治者。一些比较开明的统治者由此进行反贪防贪的理性思考,从而促使他们的廉政意识开始觉醒。《尚书》记载,夏朝昆弟们为了总结夏初太康失国的教训,编写了《五子之歌》,告诫统治者不要骄奢贪逸。商朝太甲认识到“欲败度,纵败礼”的道理,从而节制“欲”、“纵”。商王盘庚不仅教诫贵族“无总于货宝”,而且亲自表示“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尚书·盘庚下》。即不任用贪财好货之人,恭敬那些为民营生者,只钦佩、叙用那种能养民、为民谋取安居乐业的人。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目睹了商纣王贪逸亡国的事实,积极总结商亡的教训,崇尚廉政爱民。主张“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怀保赤子”、“恫矜乃身”、“知稼穑之艰难”。即要求统治者应像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像关心自己疾病一样关心民间疾苦。也许又有人会说,《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商书》等虽然具有一些可信的、真实的史料价值,但多为春秋末期或战国时期的作品。就是《周书》中,有些也是伪作。对此,郭沫若认为,《尚书》之《周书》中,《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士》、《无逸》、《君》、《多方》、《立政》等11篇确是周公的诰词,“那其中流露着的思想我们不能不说是周公的思想”。根据郭沫若的论断,可以认为,周公这11篇诰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可信的历史文献。周公在这11篇诰词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伦理思想,并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政治道德的内容。《周礼》提出把“廉”作为考察官吏治绩的重要尺度,应该是与周公的思想相吻合的,也是可信的。尽管《周礼》成书较晚,但这并不影响西周出现“廉”德之可能性。更何况《周礼》是否已确认为战国时期的作品,还是有争议的。彭林先生认为《周礼》“成书年代问题更是学术界聚讼千年、迄今未了的著名悬案”。既然《周礼》成书年代悬而未决,未有定论。那么以尚处于争议中的材料作论据,以否定春秋战国以前出现廉政一说,仍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基于此,我们从产生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中来分析廉的产生,应该是解决廉政思想产生于何时的有效方法。至于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具体的德目,那是因为西周建国之后,社会相对趋于稳定,各种道德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但这并不可以否定相应的道德德目的实际存在,只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把它们提上日程罢了。试问,在文字发明之前的历史是否都是虚构的或是值得怀疑的?原始社会那种官民平等的关系是否纯属子虚乌有?显然不能这么回答。那么,为什么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具体的德目?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和社会混乱造成了各种道德问题的产生。根据老子的观点,社会上之所以大声疾呼要讲“道德仁义礼”,就是因为社会已经丧失了“道德仁义礼”的缘故,这一思想方法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根据这一思想方法,我们之所以认为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廉政思想,是因为西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商纣君臣贪贿腐败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警醒自己不要腐败。《尚书》中专门出现周公告诫成王的《无逸》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逸,在此是指荒淫、淫逸之义。无逸,就是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受,而应该了解百姓之疾苦,而这正是廉政的应有之义。这些说明,西周时期已经产生廉政思想仍然是可信的。因此,我们认为,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提出将“廉”作为选官任官直至衡量官员政绩好坏的重要标准,是廉政思想产生的标志。三廉政廉政的思想从春秋开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而各诸侯国涌现出的贪贿之风也愈演愈烈。因诸侯君臣贪贿而导致亡国的事例更是频频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虞国国君和吴王夫差。在春秋时期,虞国国君因贪贿而接受晋国的贿赂,让开大路,让晋国前去攻打虞国的邻国虢国,结果待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虞国“唇亡齿寒”,最后被晋国灭亡;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及其太宰因贪贿而接受被打败了的越国送来的贿赂,同意与越国求和,结果养虎贻患,越兴吴灭。如果说这种因贪贿而亡国的教训在震撼着那些具有忧患意识的统治者的话,那么因贪贿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更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担忧。许多思想家认识到贪贿的危害,并对贪贿现象进行了无情揭露。如晏子把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比作“社鼠”、“猛狗”,他说:“谗夫佞臣在君侧者,若社之有鼠也”《外篇·第七》。“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内篇·问上第三》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揭露说:一些奸臣为了“娱其主而乱其心”,而不惜“尽民力,重赋敛”,而自己却“树私利于其间”,这正是国之大害《韩非子·八奸》。正是在这种对贪贿进行揭露和反思的情况下,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廉政思想,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派思想家的共鸣。翻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学派的有关论著,我们发现,儒、法、墨、道、杂等学派思想家,均已涉及到对“廉”德的论述。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思想家主要是从各学派自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对廉政思想做出了不同解释。因而廉政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家那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家将“廉”寓于德政之中。儒家的杰出代表孔子多次谈到为政的问题,尽管他的论述中没有直接出现“廉”字,但他的“仁政”思想以及“为政以德”观已经反映出其倡导廉政的主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对为官之廉进行了界定。他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篓下》在孟子看来,廉就是不取身外之物、不贪不义之财。否则,即是伤害了为官之廉的本性。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重德政,因而将廉置于道德的范畴之中。在他们看来,廉政应是政治生活中的道德话题。法家的廉政思想体现了法治的色彩。法家的重要代表、春秋时期的管仲把“廉”比喻为维系国家这座大厦稳定的四大支柱之一,如果任一支柱倒了,那么国家这座大厦也就岌岌可危了。他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把为政之廉提升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体现了管子对廉政思想的深刻认识。法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提出了许多有关廉政的思想认识。韩非子认为,廉就是不贪财。他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韩非子·解老》韩非子还认为,廉也是洁身自爱。他说:“贤士者修廉而羞与奸臣欺其主。”《韩非子·孤愤》即正直的官吏往往洁身自爱,羞于同奸臣一道共同欺骗君主。韩非子把那种不求廉德而贪财者斥为盗跖之人。他说:“毁廉求财,犯刑趋利,忘身之死者,盗跖是也。”《韩非子·忠孝》韩非子不仅仅局限于廉为何物的认识上,他还对何以能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实现廉政的根本途径在于法治。他说:“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韩非子·六反》“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正,盗跖与曾、史俱廉。”《韩非子·守道》就是说,治理国家应该依靠法律,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用重刑惩罚犯罪者,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安分守法。如能这样,即使是惯于偷盗的人也会变得廉洁起来。墨家的廉政思想不亚于儒家和法家。“墨翟贵廉”《吕氏春秋·不二》,是其他学派对墨家的评价。墨家的突出代表墨子认为,君子之道有廉、义、爱、哀“四行”,“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墨子·修身》。就是说,人应当具有廉、义、爱、哀四种品行,这是人们应当遵守的“不可虚假”的道德规范,人们应该常常反躬自问。而社会之所以出现“淫暴寇,乱盗贼”的失范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贪官污吏“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墨子·辞过》。所以,墨子主张通过整顿吏治来达到为政清廉的目的。他说:“吏不治则乱”。只有加强对官吏的治理,实现廉政,从根本上正本清源才能使民心纯朴,社会稳定。道家将“廉”德置于无为而治之中。春秋时期的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58章》就是说,政治上无为而治,则民风淳朴;而政治上有所作为,则社会动荡。因此,明智者处世,往往适可而止,做到方正、廉洁、光明正大,但又不过度以致伤及他人他物。战国时期的庄子认为,“廉”就是不把自己的利益获取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基础之上。他说:“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庄子·让王》在庄子看来,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太贪心的缘故。他说:“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庄子·盗跖》他批评当时的社会混乱状况是“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于是庄子认为,“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庄子·天运》。这里表面上表现出庄子非道德主义的无为倾向,而实质上却透露出庄子对当时社会道德现象的无奈,反映出他对那种采取不正当又不道德的手段而发达起来的伪君子们建立的所谓道德秩序不屑一顾。庄子对当时社会实然状态下的道德状况的批判,反观出他对包括“廉”在内的应然道德秩序的强烈渴求。杂家的廉政思想融合了其他学派的共同特点。晏子是春秋时期杂家的一个重要代表,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廉政”命题的思想家。他认为,为政之德的根本在于廉。他说:“廉者,政之本也。”《内篇·杂下第六》廉政,犹如“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矣。”《内篇·问下第四》在晏子看来,统治者只有实行廉政,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战国末期,集儒、法、道、墨等学派思想于一体的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在其十二纪、八览、六论中,不仅专辟了“忠廉”与“诚廉”篇,而且像《贵公》、《去私》、《顺民》和《下贤》等许多篇章也都涉及到廉政的话题。其中认为,廉的实质是不因利益的追求而丧失其道义。“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吕氏春秋·忠廉》“故人主之欲得廉士者,不可不务求。”《吕氏春秋·离俗》其中还谈到:“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吕氏春秋·诚廉》“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吕氏春秋·离俗》就是说,廉是对为官者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检验为官者行为的准绳。廉政思想一直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和弘扬。历代封建思想家围绕廉政的话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汉初思想家贾谊和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廉,应是为人为官都应遵循的一种道德品质。贾谊说:“遇之以礼,故群臣自;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