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本单元是议论文,或针砭时弊,阐释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的意义,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第五单元理想信念第五单元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方法。学习本单元,要了解议论文阅读的考点,掌握答题的格式和方法。学习本单元,还要联系实际,质疑探究。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体裁:驳论文(杂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等。作者名片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作者名片杂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短小、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匕首”和“投枪”。文体知识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驳论文文体知识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对政府推卸责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写作背景搽玄虚渺茫麻醉摧残诓骗怀古伤今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自欺欺人不足为据(chá)(xuán)(miǎo)(kuāng)(pū)读读写写课本99页家谱脊梁脂粉污蔑(pǔ)(jǐ)(zhī)(wūmiè)补充读读写写多音字mǒmāmò抹杀抹布拐弯抹角抹读读写写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怀古伤今:追怀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词语解释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考:(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1—2)(3—5)敌论据论点偷换概念整体感知间接反驳己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己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论点:以偏概全整体感知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文本解读1.自由朗读1-5自然段,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敌论点不攻自破。(2)文章如何驳击敌论证的?直接批驳敌方的论证以偏概全。A.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是“他信”,并非“自信”。

B.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C.求神拜佛是“自欺”。文本解读(3)第1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他们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文本解读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写出夸耀着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文本解读(4)文中第1段和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它们,这说明了什么?A: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文本解读(5)揣摩“他信力”“自欺力”造词的新奇。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他信力”与“自信力”,虽然一字之差,但却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意味。“自欺力”也是仿照“自信力”造出的,增添了文章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词(仿拟)。文本解读2.品读6—9自然段,讨论探究。(1)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文本解读(2)作者是怎样证明正面论点的?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以来现在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中国的脊梁文本解读(3)文中列举的四种人各具有怎样的代表性?列举这四种人的目的是什么?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李自成,岳飞,文天祥。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杜甫,柳宗元。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谭嗣同。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文本解读列举的目的:列举中国历史上具备自信力的四种人,有力地证明力中国人是具有自信力的。文本解读(4)“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指那些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也包括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文本解读(4)“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文本解读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三课时(5)“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分析“简直”“污蔑”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简直”表明作者对“中国人并未失掉自信力”这一观点的确信无疑;“污蔑”一词,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论点的极端错误。此句表现了作者对错误论调的强烈愤慨。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文本解读(6)如何理解“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脂粉比喻欺骗的宣传(美化、伪装)。“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指的是古今统治阶级的欺骗宣传,尤其是当时政府的反动的欺骗宣传。文本解读“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说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当时正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文本解读(8)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文本解读(8)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⑤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文本解读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疑难探究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疑难探究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疑难探究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疑难探究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拓展延伸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拓展延伸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展延伸2008年8月8日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拓展延伸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拓展延伸

2021年6月17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