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吃病矫治全套讲义(共四册).txt23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口吃病矫治全套讲义(共四册)张景晖张长江合著口吃病矫治讲义(第一册)本站忠告:我本不想把这第一册讲义挂到网上,但应少数患者要求,还是挂上,仅供大家参考。发音法充其量是根拐杖。我不反对口吃症状很严重的口吃病患者(绝大多数人场合难以张口说话者)借助发音法把话说出来,但我坚决反对那些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患者练习和使用它。这根拐杖你一旦用上了,就很难丢弃,就象粘上毒品一样。那么它可以治疗口吃病吗?回答是绝对不可能。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发音法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的未来结果。令人悲哀的是,使用者都一厢情愿的认为: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发音法会克服心理障碍的。这是发音法的最大误区!如果读者诸君不想把口吃病带进坟墓里去,请不要练习发音法。如果要应急,要应付面试,可以适时使用发音法,但是我强烈建议您,除非不得已最好别使用发音法。一,言语的再学习.口吃病是由于患者对口吃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而引起的心因性疾病.也就是在患者的错误心理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口吃病的治疗应以心理因素为治疗对象.本但是,患者多年来与口吃现象进行不讲策略的斗争,渐渐地养成了一种很坏的说话方式,说起话来又急又快,又猛又重.这种说话方式与口吃现象形成恶性循环,发言意欲越急越容易导致口吃现象,口吃现象越多说话的努力性也加强,越是努力地说话,口吃现象也就越重.这一恶性循环势必更易导致患者的心理偏常和复杂,这种偏常和复杂的心理因素与口吃现象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实践证明:通过言语训练,改变患者的不良说话方式,建立新的良好的说话方式,是口吃病矫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所谓的言语的再学习,即两种不同言语习惯的斗争,是以从容不迫的,相对轻柔缓慢的说话方式取代急、快、猛、重的说话方式。言语的再学习,需以一定的发音技巧,进行言语训练来完成。这一技巧我们称之为“发音法”。发音法是改变口吃现象的强有力的武器,它的作用之大,常被人们惊叹为“奇迹”。发音法不但能抑制急快猛重的说话方式,而且能恢复患者业已失去的言语节律,养成良好的从容不迫的说话方式,同时也能大大减少口吃现象。在我们口吃病矫治班里因有专人指导,又有集体的互相监督,而自我矫治因为缺少这样的有利条件,困难可能多一些,不过,我们为你提供了有声讲义录音磁带,若能领会发音法的要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希望能认真听录音,熟读讲义,反复体会,细细琢磨刻苦练习,并且要坚持练,一鼓作气地练,决不可练练停停,停停练练,防止出现疲塌状态。二.发音法发音法,顾名思义为发音之方法.发音法的要领如下:(一)速度要从容缓慢。说话慢一些可以不口吃或减少口吃,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目前世界各国都是用慢来矫治口吃,口吃患者也有亲身体会。有的患者可能要问,“慢”谁还不知道,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志们都曾告诉过我们说话要慢一些。是的,你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志们告诉你的并没有错,假使你听了他们的话,你现在或许就不是一个口吃病患者了。口吃病患者明知道说话慢一些的好处,可就是慢不下来,刚慢了一二句,就急起来了,所以必须进行言语训练。通过训练学会并掌握好从容不迫缓慢的说话。要慢到什么程度呢?“矫枉过正”。患口吃病的人们说起话来实在是太快了,因而,必须用"太慢"来改造"太快"。所以我们认为开始练习发音法时越慢越好,越慢越安全,慢到自己讨厌自己才好。你一定会吃惊的问,说话太慢了岂不脱离了现实生活?不会,决不会的。口吃的人由于急躁的性格,以及多年来养成说话急快的习惯,一张口就向快的方面猛冲,第一个字还没出口,第二个,第三个就"争先恐后"地向外冲,(像只能通过一个人的门,几个人一块向外挤,非卡住不可)因此,比过去稍微慢一点就会觉得被束缚得忍受不住。再加上周围人们说话快的影响以及怕别人听出来不耐烦等多余顾虑,你不管多么努力迫使自己慢,也不可能慢到脱离实际。训练自己,控制自己,大胆地放慢速度说话吧!只有"矫枉过正",建立新的良好的发音法的说话习惯的时间才能大大缩短。所以,我们认为一开始练发音法时越慢越好。应该注意的是"矫枉过正"是基本功的练习,切不可练几天就急于快起来,这样坏的说话方式未被抑制又会重新冒头,使以前的练习前功尽弃,必须练到运用自如,即使以很慢的速度与人交谈也不至于产生急躁情绪,这时方可适当加快说话速度.(二)要轻柔地说话.口吃病患者要恢复言语的正常,往往要通过一个相当阶段的轻柔的说话过程.观察一下口吃病患者发生口吃时的发音,因用力过大,多是粗重的,心情一混乱,使音调变的更加强硬,这与患者努力说话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说话猛重强硬,像炸弹爆炸似地向外迸发.这种说话的方式不仅易导致口吃,还会引起听话人的反感.所以口吃病患者常常被人误认为态度恶劣,脾气不好,一说话就像吵架.温柔的说话语调不仅可以减少口吃现象,也可以给听者一种好感.听了广播员的说话,我们就会感到悦耳,舒服,就是因为他们说话的语调平稳,从容,柔和的缘故.大部分患者重视"慢"而忽视"柔和",实际上,轻柔的重要性决不亚于慢.一定要清除不必要的大声,声音太大,发音受到抵抗,就容易失去平衡而口吃,因此,应学会并掌握好轻柔的语调.说话时不要太用力,不要超过正常人所用的力气,更不要用废力.要轻柔温和地说话,好像这些言词是娇嫩易碎的东西,好像在搬运军火弹药,要轻拿轻放,不能碰碰撞撞一样,轻柔和缓慢是一个整体,轻柔的言语才具有平静,缓慢了才能使言语变得柔和.(三)要有节奏感.唱歌之所以不口吃,除了心理状态安定外,节奏是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如唱戏,道白,诵经,快板等凡有一定节奏的东西都不易发生口吃.不仅是说话,不管作什么,有了节奏就有轻松感,行军时随着歌声的旋律走起路来,士兵们就会迈出轻快的步伐.言语活动是以一定的节律进行的,在一定的节律下进行着活动与安静地有规律的交替,而口吃患者的言语格调却存在着一定的偏乱.借助于节奏性的发音法,可以促进业已丧失的言语节律性的恢复,并可以把动力定型改造到所希望的方向.有了节奏,才有意识地真正解放,在轻松的状态下,你才有不口吃的安全感.口吃病患者应该训练自己养成有节奏的说话习惯,所谓有节奏,并不是像唱歌那样打着拍子说话,而是要掌握合情合理的出于自然的并且是富于感情的抑扬顿挫.节奏意识包括感觉自由,这样就能达到说话流利.全部注意力应当贯注在发音法的节奏上,这样你就能从发音法旋律的音响中解放出来.(四)诱导发音法的节奏是依靠诱导表现出来的.一句话里每个单语的第一个字都要缓慢地,轻轻地诱导着发出来.所谓诱导就是第一个字不要过急过重地一下子猛冲出来,而是要从轻到重,轻柔,从容不迫地逐渐加响地发出来,发到应有的高度后,立即从容地向第二个字轻松地滑动.例如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时,这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个词组成的,它们的第一个字,也是"中""人""解"三个字都要诱导着发出,这样,全句连接起来,自然就形成一起一伏的波浪式的节奏.又如说"我用发音法说话"时,这句话可分成"我用""发音法""说话"三个节奏,那么"我""发""说"这三个首字都要通过诱导发出来.几个字一个节奏呢?每句话要分几个节奏呢?这要看句子的长短和内容来决定,一般地是每个单语一个节奏.例如"愿你能矫正成功"这句话,有下面几种节奏的分法,随便掌握哪一种都可以.底线表示这个字要诱导.1)"愿你能""矫正成功"两个节奏.(2)"愿你能""矫正""成功"三个节奏(3)"愿你""能矫正""成功"三个节奏(4)"愿""你能""矫正""成功"四个节奏(5)"愿你""能""矫正""成功"四个节奏.千万不可把这句的节奏掌握成"愿你""能矫""正成功",这就不成一句话了.通过文字的指导来学习发音,例如学习外语的发音时,不论用多少字来解释怎样发音,也不如亲耳听一遍.为了让读者能进一步领会发音法,用图解再说明一下:(以"我用发音法说话"为例)上面图解表示诱导,"我""发""说"三字都表示从轻到响地逐渐加重地发音.口吃患者大都开头的第一字感到困难,所以必须要充分缓慢和轻轻地,无抵抗地发出.然而口吃患者恰恰相反,第一个字都发得特别的急,短,粗,重,造成很强的抵抗,特别是第一个字感到难发时,因心情的混乱,则更加像炸弹似的强硬.想象一下热水瓶瓶口朝下,笔直倒水的情形吧!若稍偏一点向外倒,水就能畅通无阻.所以第一个字一定要轻柔地诱导着发出来,但也不要诱导的过长,只是轻轻地一带就可以了.有人把诱导理解为第一个字比第二个字发得轻,(如下图),这是错误的.我/用/发/音法/说/话正确的图解应当是:我用/发音法/说话/有些词,如舅舅,桃子,大爷,来了,等词,这些词的重音在第一个字上,如若第一个字发得轻,第二个字发得重,岂不像一个外国人在说中国话了吗?所谓诱导是第一个字要从嗫语音渐渐提到应有的高度,然后再向第二个字滑过去,第二个字和原来说话一样,可以比第一个字重,可以一样平,也可以比第一个字轻.诱导不是拖音,拖音是一个字发出来以后,在尾音上再拉长一下,如说"发音法"时说成"发--音--法--",这样说话像小学生背书一样了.每个词,第一个字诱导出来以后,第二,第三字只用平常说话的自然语调就可以了.单语中的每个字音以及单语与单语之间都要保持连贯.若一字一顿,一词一停的说话,如"我,用,发,音,法,说,话"或"我用,发音法,说话"这样断断续续的说话就很不好听了.一个词,不管是两个字还是三个字,一定要保持连贯.同时还要注意任何两个字音都不要连得太紧,口吃病患者说话时常常把两三个字紧起来向外冲,这就容易发生障碍,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应该保持一些缓和距离,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地心平气和,从容不迫的发出.句中每一个词之间不一定强调连贯,像正常人说话那样,要有恰到好处的停,顿,连,应该停顿的地方就恰当地停顿一下.句中每个字之间不可保持均匀的距离,这样就不成为说话,而像老和尚念经了,应该在整体的从容缓慢里掌握适宜的快慢缓急,这样的言语才有生活的感情.通过诱导而形成的节奏也不要过于平淡.如说"我是师范学院的学生"这句话:像上图这样把每个节奏都诱导的一样高,一样平,像个机器人在转动,这样的言语太平淡,单调而没有生活感情,听的人也会觉得淡而无味.我们平常说话,每句话里都有一个重点.重点部分就应该把诱导加强一下,突出这个重点,这样的节奏,才能使言语变得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回答"谁"是师院的学生,就应该把"我"字突出一下,加强对"我"字的诱导读者们可能会说发音法太复杂了,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每个单语的第一个字轻柔缓慢诱导着发出来就是发音法,其他跟平常说话一样就行了.在学习班里经老师的直接指导,不消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学会发音法.可是,学会不等于在生活里就能运用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言语训练.或许你要问掌握发音法岂不是说话变样了?是的,对你个人来说确实是变了,把你以前那种急于表达的急快粗重的说话方式变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了,把结结巴巴变得流利了,掌握发音法说话的人与正常人决没有什么两样.你不是急不可待地要改变你的说话吗?那么就勇敢地坚定地去变吧!三.练好发音法的基本功.学习发音法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口吃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把发音法贯彻到生活中去,矫正口吃离开了生活是无意义的.练好发音法的基本功,就像上战场之前先练好兵一样.先练习一两天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单语.例如:口吃,练习,中国,老王,发音法,我姓张,同志们,等等,什么都可以,每个单语要反复多遍地练,至少练十遍以上.两个单语以上才能有抑扬顿挫,单语练习主要是练习第一个字的诱导,第一个字诱导出来以后,要自然地跟着发出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同时要掌握好软慢和连贯,还要注意绝对避免任何两个字连得太紧的现象.2.短句练习.作一两天的短句练习.注意掌握短句中的每个单语第一个字的诱导,全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先把句中的单语逐个的练几遍,再把全句重复几遍,至少练十遍以上再换一句.请参听有声讲义.除了有声讲义示范的句子外,自己再找一些短句练习,一定要重复地多练几遍.练习了几天单语和短句之后,进入朗诵的练习.朗诵练习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可练习两三天,找一些诗歌,短文或课文等,先逐句反复练习几遍,然后再整段地练习几遍,要逐渐地减少重复的遍数,最后练到随便朗诵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正确和全面地掌握好发音法.这时就可以进入另一阶段,这个阶段不需要反复地练了,不管什么文章都可以,从头到尾都要掌握完整的发音法朗诵下来,一篇朗诵完了可以换一篇再练.每天读报时用发音法朗读,温习课文,阅读文件时都可以利用这些机会进行朗读练习.这样练习两三天之后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把发音法贯彻到生活中去.练习发音法一定要出声诵读,不管旁边有人无人都要出声朗诵,不要怕别人听出来不好意思.若怕吵扰别人时可轻声地练.朗读时间每天以多少为好呢?在专练朗读的阶段练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最好把一天里可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练习朗读.练习发音法时,全身肌肉要放松,姿势态度要自然,要和平时说话一样,不要过于娇柔造作刻板.练习时要认真.有些人练几句打个哈欠,练一会看看表,越练越不耐烦,这样的练习收获不大.什么是练习?机械地重复不是练习,以改善和提高为目的的重复才是练习.必须边说边检查,一面练习发音法,一面检查自己掌握的发音法是否正确,完整,只有这样练收获才大.不少患者朗读起来并不口吃,念课文,读文件都很流畅,一说话就要口吃.这样的患者是否也有必要练习朗读呢?要练,一定要练.那么练习朗读能把口吃练好吗?不能.很多患者以前也曾坚持过朗读练习,厚厚的书一本一本地练下去,坚持了很好时间,也没有把口吃练好.因为朗读练习本身不是矫正口吃,它是发音法的基本功练习,是为了给掌握发音法说话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才是矫正口吃的战场,必须在生活中掌握好发音法,进行两个不同言语习惯的斗争.向生活中贯彻发音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了减少这个困难,就得先学会发音法,熟练发音法,朗读练习就起这个桥梁作用.希望患者们一定要重视朗读练习.在坚持朗读练习的同时,还应该配合一下自言自语的练习,就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讲什么.早晨一醒来就可以自言自语地练起来,"天亮了,昨晚睡得很好,新的一天开始了,我要起床了......"一面练着发音法,一面穿衣起床.走路时可以看着两旁的招牌和橱窗里的商品边走边练习发音法.坐车,等车等不适宜练习朗读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自言自语练习.自言自语比朗读更接近生活语言,它是向生活里过渡的一个很好的练习方式.四、把发音法应用到生活中去作完上面的基本练习后,发音法较熟练了,就可以把发音法贯彻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掌握发音法进行说话的锻炼,进行对人关系的磨练,重新调整对周围人们的态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而且用也是更好的学习,只练习朗读而不在生活中掌握和运用发音法,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有的患者非常认真地练习朗读,每天花费很多时间长期地坚持练,可就是不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练习有什么意义呢?即使练习很长时间也决不会把口吃练好的。进入生活锻炼的阶段,朗读和自言自语练习也不可中断,要一直坚持到全愈为止,因为它是发音法的基本功练习,它能给发音法说话打好基础。自言自语要随时随地练,朗读每天要保持一小时左右。晚上临睡前练习最为适宜,发音法的烙印可以较长时间地在大脑里“贮蓄”起来,最好练习至入睡,早晨练习也很适宜。把发音法应用到生活中去之前,先练几天对话练习,即使在生活中已应用发音法,每天仍要坚持一些时间的对话练习,因为对话练习是积累发音法说话习惯的最好练习方式,把发音法应用到社会环境中去的一种过渡性练习。找一个人练习对话,这个人可以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要好的同学、朋友,练习对象宜逐渐扩大,在他们的检查和督促下练习发音法说话。开始时作一些简单的回答,逐渐提高到一般性漫谈。若能找到一个患有口吃病的就更好了,练习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对方,如发现任何一方没有掌握好发音法,要求对方重说一遍,这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着练习,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有些患者对这种枯燥无味的对话练习常不感兴趣,他们觉得不够“刺激”,又认为二人对话完全可以不口吃,何必还要练习,总想到人多的场面和紧张的环境进行锻炼,当然紧张环境的锻炼是必要的,永远不接触易口吃的环境,口吃是永远矫正不好的。但决不可因此忽略了基本功练习。对话练习和朗读、自言自语练习一样,也是基本功练习。熟练发音法,积累和培养发音法说话习惯,能给你生活中运用和贯彻发音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发音法贯彻到生活中去才是真正矫正口吃的开始.可以循序渐进地向生活里推进,就是从不易口吃的环境开始练习掌握发音法说话,逐渐地向容易口吃的环境深入。这一点患者是不难掌握的,因为患者自己都知道什么时候不口吃或不易口吃,什么地方容易口吃。但也不要不敢前进,每遇到以前经常发生口吃的场面就畏惧地不敢向前,这是不对的,不接触易口吃的环境怎能去适应它呢?幼儿不向前迈步,怎能学会走路?不进入水里怎能学会游泳?只有投身于怕口吃的环境才能最后突破它.也可以不通过循序的阶段,一下子向生活里全面贯彻。或许有人认为这样过于冒进了,其实不然,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配合应用矫正口吃的有力武器--发音法,在你身上存在着的这点口吃是不够你矫正的。口吃患者都具有和正常人一样的说话能力,但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得自己去发现,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打消一切顾虑,大胆地贯彻吧!早晨一睁开眼就练,遇上人就交谈,并且要主动地找人交谈.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地去接待,不要象从前那样躲避起来不敢见人.电话铃响了要主动去接。开会主动发言,争取第一个发言,不放弃任何一次发言的机会。实在没有人和你说话就自言自语练。温习功课或看报看文件时就练习朗诵。一直不停地练到晚上闭眼睡觉,坚持这样练下去。依靠这些新言语,可以建立新的兴奋灶,或者说建立新的优势,这种优势作用于疾病状态的中枢机制并因此而抑制它.航道已经开出,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努力了.要随时检查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让你的言语流到旧的自发性的急快猛重的渠道中去.还要随时劝告自己,强迫自己,沿着发音法这条言语长河划下去,把言语引导到你为它准备好的渠道里去。你不会永远是这个样子,你正在缩短这段距离,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把发音法贯彻到生活中去就是两种说话习惯(发音法的轻柔缓慢的说话习惯,与患者以前那种急快猛重的不良习惯)斗争的过程。在两种说话习惯进行交替的过程中,可以想象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希望患者不要被这些困难压倒,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1,发音法一定要完整正确:每句中每个单语的诱导必须全面掌握,每句话都要掌握,不要一句话里“节约”几个诱导,不要掌握一句或两句而后面的话就快起来,必须全面地掌握,就是每天从早到晚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和谁说话,说什么,都要全面地掌握发音法。只有全面掌握发音法才能与口吃现象起对抗作用。尤其口吃程度较轻的患者,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口吃的,正因为如此,常忽略了发音法的掌握,所以应特别注意。有的患者说当我将要发生口吃的时候再用发音法来救急,实际上,当你将要发生口吃的时候,采取什么办法都无法挽救了。矫正口吃不是当将发生口吃时才用发音法来帮助,而是全面、正确地掌握发音法来预防口吃的发生。同时还必须坚决应用到生活中去,不可犹豫不决地又想掌握又不想掌握,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应引起心理的矛盾,易使思想与言语都陷入混乱。有的患者说,我的发音法还没有习惯,等习惯了以后再贯彻。比如要想学会游泳,必须脱了衣服进入水里练习,不然是永远学不会的。每天在书本上学习游泳理论,躺在床上练习游泳的姿势,结果还免不了被淹死在水里。同样地,发音法的说话习惯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去培养,掌握得越完整,贯彻得越积极,越容易适应和养成发音法的说话习惯.2,要有必胜的信心:要有一定矫正好口吃的决心和信心信心具有治疗内容和动员性质,提高信心可使情绪导向积极状态,在意识中加强良好的信念,在大脑中产生“竞争”优势。如何提高信心呢?认识口吃可以矫治好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信心,请看两个患者的治疗日记:“老师用生动而颇有趣味的言语,指明了矫治口吃应具有的正确的思想态度以及方法和途径,一字一句扣人心弦,触动了我的痛处,如明媚的春光射进了我黯淡的心房,象久旱的枯苗喜逢春雨。全身顿时觉得好象卸了千斤重担,说起话来轻松了很多,对矫治好口吃充满了信心。”“以往的疑惑心情和悲观情绪被老师的绝妙的开幕词一扫而光。我坚信,老师的妙口一定能使我的口吃病回春。”信心具有治疗内容和动员性质,提高信心可使情绪导向积极状态,在意识中加强良好的信念,在大脑中产生竞争优势.然而,不少口吃患者还是很难一下子就把信心树立起来,这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周围人们对口吃的不公平态度。“一个工人,工作又不需要说话,用不着治”,“口吃是不会治好的,你不要白花钱浪费时间了”,“几千年来未听过口吃病可以看好”......这些言语对口吃患者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其他疾病决不是这样,即使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周围的人们也是劝说病人快些去治。主观因素是口吃患者大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倾向,这样的人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听到十个人说可以好还有些怀疑,只要有一个人说好不了就确信不疑;看到十个人治好了,当然受到很大的鼓舞,但是只要再看到一个没治好的人,鼓舞起来的信心就会一下子降到冰点以下,没有信心的患者不必拼命地树立信心,即使勉强树立起来也是虚假的。就这样没有信心地行动起来,并以合作的态度熟读本书,把书里给你指示的治疗方向--心理治疗和言语训练全部接受下来,并坚持努力,那么,你不想好也会好起来的。3,要有坚强的意志:掌握发音法说话,特别是当口吃好了以后还要坚持掌握,有些人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耐心,容易松懈,半途而废,往往使口吃愈而复发。口吃是多年来积累起来的顽强习惯,因而它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长期坚持,这就须要坚强的意志。有的人,我没有坚强的意志怎么办?不能这样原谅自己,坚强意志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该认识到,坚持发音法这件事的本身就是坚强意志培养的过程..为了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良好习惯,就必须永远不放松所采取的决定,坚定不移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在根除不良习惯时,这个条件更应该严格遵守。惟有能用不可转移地决定来武装自己,坚决地实行这个决定,而且不给自己任何宽恕的人,才可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习惯,从而能够管理自己的行动.有意识的习惯的训练,要求着强大的意志,同时,这种训练也是培养意志的最好的方法.4.口吃矫正不是口才训练.棋才有高低,赛跑有快慢,书法有好坏.同样地,人们的说话能力也应该有所不同.[待增补]5,说话快不是优点:从容缓慢是发音法的要领之一。绝大多数的口吃患者都对慢抱有反感。有些人明知道慢一些说话可以减少口吃,可就是慢不下来,其原因就在这里。对慢不感兴趣怎么能掌握好慢呢?只是从道理上接受慢还不够,必须在行动上、感情上接受慢。不论学习什么都是这样,如对它有好感,感兴趣,学习起来进步就快,学习发音法也是这样。你想说话不口吃吗?那就得说话慢一些,你想掌握好慢吗?那就得对说话慢感兴趣.说话快了有什么好呢?今天的世界,一切都向快的方面发展。赛跑获得第一的人可以得到一块金牌,但决没有一块金牌是给说话快的人准备着的,既然说话快得不到奖,就足够说明快不是优点。那么说话慢了是优点吗?当然也不是,春兰秋菊,不同其芳,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总的说起来,慢比快好一些,说话慢一些让人听起来舒服,还容易听懂,有修养的人说起话来大都是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的。这样说话既好听又不吃力,何乐而不为呢?口吃的人们说,用发音法说话太慢,似乎有些不懂快慢了。发音法再慢也比你口吃说不出来快得多了。一句话用发音法流畅地早就说完了,可是口吃的人还在那里一字一顿,二字一拼,挣扎了好久还没说完,究竟是哪个快哪个慢?当然发音法比口吃快得多。对一个口吃的人来说,发音法说话不是慢了,而是快了.有人说用发音法说话好象受了拘束似的不舒服,这是可能的。任何一个新旧习惯的交替都应该有一个适应过程,暂时忍受一下,习惯了就会调和起来的。有时会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把发音法忘掉,也往往因为一旦摆脱了口吃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丢掉发音法,应特别注意。下决心,不掌握发音法决不张嘴说话,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这样一个主导思想:“为了练习发音法而说话,不是为了说话而掌握发音法。”把生活里所有的说话都当作发音法练习。你当初不是看别人的口吃好玩,就装口吃,练口吃,学口吃吗?现在要反过来:学不口吃,练不口吃,装不口吃。别人会有反感吗?掌握发音法怕别人听出来不好意思,说话慢了别人不会着急吗?柔软地说话别人不会有反感吗?这样顾虑重重是不可能掌握好发音法的。正常人也有很多说起话来轻柔缓慢,从容不迫,我们听起来并不觉得着急,也没有反感,反而觉得稳重好听。所谓怕别人着急,实际上是自己在着急,怕别人反感,说穿了是自己对发音法有反感,以别人反感为借口来掩盖自己.前面已经说过,用发音法说话对于你个人来说是变了,变得从容缓慢了,变得轻软柔和了,同时也变得不口吃了。但决没有变出正常人说话的范畴,因为不少正常人也是这样说话,别人怎么会听出而产生反感呢?经常与你相处的人可能会听出你说话变了,这是好事,应该让他们听出来,如若谁都听不出来,说明你说话还是老样子,没变,这还叫什么“言语的再学习”呢?打消一切不必要的顾虑,大胆地“变”吧!请看看下面这位患者来信:“......今天上午去学校上课,碰到了些同学,关心地问我前一时期为什么不来上课?身体可好?我就愉快地告诉他们是在矫正口吃。本班同学都知道我在矫正口吃,对我要求较高,关心我是否还有口吃?我肯定地回答他们:口吃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了。有一部分同学开玩笑地问及我矫正口吃的事,我却以从未有过的愉快心情大谈我的矫正经过,没有一点爱面子思想,也没有口吃现象出现,不以为人们谈论口吃是件羞耻的事,一点也没脸红,并且谈论的兴趣比他们更高。以后小组发言,我主动地第一个发言,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为时不短,我用完整的发音法把话讲完,讲得很流畅,我从没有这样轻松地讲过话。在我发言时,别的三个组同学都对着我看,有的是以惊讶的眼光瞧着我,有一部分人以期待我发生口吃的眼光看着我,我也象在矫正班里练习演讲那样自然地望着他们,从容不迫地扫视四周。发言完了,小组长带头鼓掌向我祝贺,这一仗是打胜了......。”这位患者是怎样打胜这一仗的?想必读者自己会找出答案。7,怎么还有口吃:掌握完整全面的发音法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不口吃的。但是,由于本身的因素和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口吃症状总的趋向虽是逐渐地好转,但有时也会出现波动。有时一冲动就忘记了发音法,有时自己以为在掌握着发音法,实际上已滑出了发音法的渠道。要命令自己,并且不断地追加命令,迫使自己坚持发音法,还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发音法。检查自己每个单语的第一个字是否都掌握了诱导。下面二段患者日记。“我在练习发音法时,只注意一个慢,看着表练,以为只有慢了就是真正的发音法,而不注意诱导,走了弯路。今天听到诱导是发音的灵魂,它是说话速度的减速器,几个人还作了表演练习,对诱导才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实践证明,诱导着发音,速度就自然而然地慢下来,想快也快不起来了。以前也体验到只要慢一些说话,就不大容易口吃,可就是慢不下来,现在有了这个技巧还怕慢不下来吗?从此就严格要求自己,不宽恕自己,并随时检查自己贯彻发音法,现在口吃现象已减少到小数点了。”“我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平时说话时不用发音法,一旦在某个字音上卡壳,马上来个180度的大转弯,把卡壳的字用发音法诱导出来,然后再改为平时的说话方式。”后一个的掌握方式是不值得仿效的,因为当你在某个字上口吃时,再想用发音法往往已来不及了。检查一下任何两个字有没有紧连地现象,如说“发--音--法--”时说成“发音--法--”,或“发--音法”,这样容易受到抵抗而口吃,或引出下一句话口吃。多数患者重视慢而忽略了轻柔。一个患者说:“我有一个亲戚,本来口吃很重,自我矫正很成功,他一面改造性格,一面学着轻声轻气说话,现在已改正了很多。”慢不是唯一的不口吃手段,这个人就是通过轻软柔和的说话,发现了自己本来就具有的说话动力。检查自己是否有说话用力过大,要极力避免猛重现象.客观上虽尽力控制着自己掌握发音法说话,可是心理非常着急,恨不得一下子把心理的话全倒出来。这种急于表达,发言意欲太急的心情是绝对有害的,它可能会破坏发音法的旋律而导致口吃。从容不迫的言语必须与心平气和的心情配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发音法的作用.检查一下自己思想上有没有顾虑,任何不必要的顾虑都会引起心情混乱而影响发音法的贯彻。口吃了怕难为情,矫正口吃要“保密”,掌握发音法怕别人听出来不好意思,说慢了怕别人着急,......顾虑重重,这样怎能掌握发音法呢?一定要下最大的决心,坚决作到“你笑你的,我说我的”,“你快你的,我慢我的”。口吃矫正应该有一个过程,有些患者一掌握发音法说话,就想马上达到完全不口吃,这种焦虑心情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发音法虽是矫正口吃的有利手段,但它毕竟不是“仙丹”,掌握了它口吃现象定会逐渐地减轻减少,一定要接受这个过程。也不能达到“完全”不口吃,每个正常人有时都会有点口吃,难道我们还能矫正到超乎正常人的“超人”吗?这种要求是不现实的,这个问题,后面将会详细讨论。口吃矫正是一个口吃逐渐减轻减少的过程,那就应该看到自己好转的一面,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疗效,争取进一步好转直到全愈。可是口吃的人常闭着一只眼睛,看不到好转的一面,只用睁着的那只眼睛瞪着没好的一面。又由于求全欲望的驱使,一点点口吃也忍受不了,不管在矫正上有多大的进步,还是每天大喊大叫:“我怎么还有口吃,我怎么还发生口吃!”一个较严重的患者,第一天来接受矫治时,几乎每句话都口吃,后来,在全班面前说了近五分钟的话,只发生了一个字明显的口吃。发言完了后问他口吃好了多少?回答说:“好什么!你们没听到我刚才口吃吗?”有一点云彩就不是晴天,这样对待口吃能期望根治吗?这个人只能说口吃现象几乎没有了,而口吃病没好.8.难发音.大部分的口吃患者都有几个感到特别难发的音,每个口吃者的难发音也不完全一样.如你感到难发的字,他或许不觉得难发,他的难发音你可能觉得好发.虽说某个字是难发音,但和它下面接一个什么字也有关系,例如说"南京"两字口吃的人,说"南通"时却可以畅通无阻.难发音在一个词的第一个字上难发,如果出现在第二个字上就不难发,如说"倍数"时口吃,说"几倍"时就不口吃.难发音是对这个字过份注意所引起的.并非发音器官对这个难发音有什么缺陷.偶然一次说某字发生了口吃,就对这个字注意起来,当下一次口吃时,对这个字就更加注意起来.在反复口吃的过程中强化了难发的体验,对这种情况注意就会更执著,难发也就固定下来了.朗读课文时看到下一行有一个难发音,就害怕起来,自我暗示地认为又要口吃了,不敢换气,加快速度往下读,想把这个难发音带过去,哪知读到这个字时非卡住不可.那么把自己所有的难发音一个一个写出来多练练好不好呢?不好.多练就等于多告诉自己这个字难发,越练对它的注意就越执著.有个患者把发言稿上的难发音画上记号,多次练习,到发言时所有打上记号的字都口吃了.有一个患者本来没有多少难发音,听别的患者说这个字难发,那个字难发,没过两天,这些字都变成他的难发音了.还有一个患者想弄清自己有多少难发音,就拿出一本字典,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逐字试验琢磨,翻到"大"字时,说几遍"大",越说越觉得吃力,看到"小"字时说几遍"小",也如此吃力,从此"大""小"两个字都真的变成难发音了.本来只有一个"倍"字难发,在字典里找到与"倍"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如"贝","背","臂""杯""备"等都难发起来了.一本字典翻完,难发音翻了好几倍,口吃也加重了几倍.读者以为作者是在开玩笑?不!口吃患者会相信确有其事的.所以,已经知道自己有几个难发音也就算了,不知道的就不必再多琢磨了.有一个患者别人问他哪个字难发?他回答说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需要我说话的时候,不管难发不难发,掌握发音法张嘴就说.这才是患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六.在"说话"中冲破怕.口吃患者都有怕口吃的恐惧不安的心理,怕的程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更是难以理解的。因怕口吃就想办法逃避说话,明明是找自己的传呼电话,却慌说自己不在家;妈妈叫买东西,出去转了一转回家骗妈妈说卖完了;课堂里被老师提问时就装不懂。患者宁愿多做一些繁重的劳动也不愿多说一句话。他们对说话极不感兴趣,虽然心里也很羡慕那些说话流利的人,自己很想也能那样流利地说话,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口吃,就好象得了严重的“缄默症”,甚至连张嘴这个动作也不需要了。在他们的头脑里种下了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不可能说话流利,因此,在任何时候尽量避免张口说话。口吃患者决不是每说话必口吃,他们也有不口吃的时候,例如自己以为只有他一个人时,或者瞬间下意识地忘记还有别人存在的情况下,小声耳语时,身体极度疲惫,发高烧,动手术后,不拘形式地随意说话时,齐声朗读时,模仿别人说话而没有注意到自己有口吃时,读说谐韵或韵律强弱起伏的打油诗和舞台道白时,打着拍子说话时等肌肉极度松弛时,都可以不口吃。这些不口吃的事实证明,口吃患者都具有说话流畅的能力,可是这个能力往往被怕口吃的心情和不可能流畅说话的信念掩盖起来了。口吃病者说话时故意采取避讳的态度.想说不敢说,不说又需要说,酝酿感情,压制恐惧,等不怕了再说话,调整说话,培养信心,等有把握不口吃了再张口,这是永远等不来的,必须结束这种感情游戏.患者必须勇敢的张嘴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随心所欲的说,这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患者应该采取的主观态度.在说话中你就会体验到:口吃的预期恐惧并不能妨碍你的说话,即使带着口吃,同样也能完成说话目的,也能体验到:你在说话中冲破了怕,心情为之大变,可打开一个新的境界.再一次奉劝患者们不能再徘徊于怕口吃而不敢说话,必须采取怕口吃而敢于说话的态度,这个敢于说话只有在说话实践中才能获得.只凭思想上的想象是虚做的,决不会有真正的勇气.【问题】:1.能从道理上,行动上,和感情上接受发音法吗?2.能理解"口吃矫正不是口才训练"吗?3.说话快是优点吗?4.用发音法说话觉得别扭吗?怎么办?5.我胆子太小,不敢说话怎么办?6.为什么要矫枉过正?7.别人对发音法有什么反映?你怎么对待这些反映?8.在紧急情况下,如着火,老太太就要被汽车撞上等紧急情况下,用发音法说话来不及怎么办?口吃病治疗讲义(第二册)(本套《讲义》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张景晖和张长江所有,严禁利用本套《讲义》非法从事盈利性活动)【这几册讲义是本人1988年在上海接受治疗后,张景晖教授邮寄给我的,最近经过自己一字一句的把它们搬到电脑上,再传到网上,以食读者。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少的错字,还望大家原谅。这套《讲义》共三册(可惜第一册发音法已丢失,只有第二、三、四册)如果读者觉得有些启迪和帮助,请感谢中国口吃界先驱张景晖老师,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血。另外,欢迎读者转载,但敬请读者诸君尊重我的劳动,标明原文载网址和原作者的名字。谢谢了!】张景晖疗法《讲义I》讲述了“发音法”,要求患者扎实地练好发音法的基本功,并把它贯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进行言语训练。如若按照《讲义I》指出的方向坚持锻炼,口吃现象一定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从患者们的来信中也得到了证实。不过,发音法的言语训练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治标的手段,不管你口吃现象减轻减少到什么程度,甚至减少到零,一点也不口吃了,我们也不认为你的口吃病已经好了,因为你”心”上的那块病还没好。口吃病的病根在哪里?它不在“嘴”上,而在“心”上,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是百分之百的心因性疾病,是由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疾病,口吃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制约的。如果只是运用各种治标手段即使所谓有效也是暂时的,不把这块心病治好“几次口吃一来就要全线崩溃”。《讲义Ⅱ》里我们要讲述“张景晖疗法”,它是根治口吃病的唯一正确途径。目前世界上,心理治疗的派系很多,为了区别于其他心理疗法,所以我们称之为“张景晖疗法”。什么是张景晖疗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服从自然”。希望患者们在坚持运用发音法进行言语训练的同时,认真学习张景晖疗法,领悟张景晖疗法,无保留地接受张景晖疗法。请看患者的一段日记:“几天来张医师剖析了口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一个个生动而现实的“故事”,滑稽而维妙的实例,不由人不捧腹大笑。使我想起言艺术大师侯宝林,侯大师的艺术是在笑中给人以启迪,使人省悟;张医师的讲课艺术也同样在笑中给患者的病态心理以无情的鞭挞;侯大师也是医师,张医师也是大师,他们既是同工异曲,又是异工同曲,听张医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不过,如果只是棒腹而棒腹,岂不辜负了张医师的一片苦心!他讲的完全符合患者心理,好像每一句话都在讲我,是我的再现,值得注意的是在笑过之余,还要回味三思”。请注意这段日记的最后一句--回味三思。不能听过之后哈哈一笑,拉倒,必须细细琢磨,反复思考,三悟三省,悟出摆脱心理纠缠的真谛,从中解脱出来。通过讲义进行自我矫治,当然没有参加门诊治疗亲自听课效果好,这是无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上。前面一段患者日记里提到了侯宝林大师,如把侯宝林的相声段子一字不漏地写出来看,远不亲临现场听,表情,动作、言语、艺术等在文字里表现不出来的,听起来一动,富有感染力,更能扣动听众的心。何况我们讲课的许多内容又无法编制进讲义。不过,张景晖疗法的基本思想还是编写进去了,请患者首先把自己客观化起来,完全研究的态度学习张景晖疗法,认识它,理解它,然后再与自己联系起来进一步接受它。一、心病心药治过去许多人试图用药物、手术、气功和针灸等疗法来治疗口吃,因口吃病不是发音器官的病变,这些疗法当然无效。虽有个别患者吃了几剂药打了几次针灸,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一时觉得有些好转,但很快又恢复原状,原因是这些疗法没有触及口吃病的病源,决不能期望根治。十九世纪中叶,不少学者重演了舌部的手术疗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841年一年间,在法国施行了近200例,到了年终作试验的人们发出了警告,果断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可是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相信和追求这种错误的方法。那么,这些疗法作为辅助疗法配合一下好不好呢?没有意义,或许反而有害。因为不仅这些疗法本身没有意义,配合了这些疗法以后,病人就会把希望寄托在这些疗法上,本来就具有固执癖的患者对接受张景晖疗法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也冲淡了言语训练的积极性。现今,世人都认为口吃是一种习惯,都把口吃当作习惯来治。甚至连医学书上也是如此。绝大部分患者自述,他们是小时候学别人的口吃学来的,学来学去,日久成为习惯,想改也改不过来了,恨自己为什么小时候这么不懂事,什么不好学偏偏学口吃,懊悔莫及。果真如此吗?想我们读书时,大部分班里都有几个“结巴子”,由于好奇,好玩,差不多的人都要学他们几句口吃,你也学,我也学,他也学,为什么别人不会而你偏偏一学就会了呢?难道你在这方面特别“聪明”,改起来又这么“笨”呢?笔者读小学时有一个叫杨文兴的同学,五十多年了我还没把他的名字忘掉,他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因为他天天学我的口吃,我真恨透了他,可又没有办法,又不能和他吵闹,吵起来怕引起更多同学的骚动,难为情只好默默地转身避开。我以前口吃时,还常伴随着挤眼,蹬脚的运动,他每天一见到我先作一下挤眼、瞪脚的怪动作,再学几下口吃,这个同学了我六年口吃,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把口吃学会。再说,笔者口吃病好了以后,从1947年开始从事口吃病的矫治工作,四十年来天天听患者们的口吃,天天学口吃,天天想口吃,对我没有丝毫的影响和危害。如没有心理因素参杂进去,即使学到老,学到死,也不可能学成口吃病患者的。在我们身上也曾有过某些不良习惯,如早上睡懒觉,好张口骂人,随地吐痰,手里不管拿什么东西到处乱鼓,挖鼻孔,挤眼睛等,只要想改,一般稍加控制就会很快改过来。而口吃呢?却恰恰相反,越改越重。患者可以冷静地深思一下,你的口吃现象之所以逐渐增多加重,不就是因为你拼命想立即改掉,但又觉得不可能的矛盾心理和焦虑心情所引起的吗?有谁听说过,世界上存在一种越改越厉害的习惯吗?所以我们说,口吃病决不是一种习惯的形成,决不能把这种病当作习惯来治。可以肯定地说,心理因素在口吃现象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口吃现象是受心理因素制约的,它之所以发展和固定是因为强烈的心理因素在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发生的口吃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没有疾病意义,若能正确对待,则决不可能促成它的发展,正常人就是这样。而神经质素质的人则对它过分地注意,紧张不安地怕再口吃,多余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又与之斗争,这就是口吃现象发展的前奏。因而把口吃病叫做口吃恐怖症可能更确切些,它是属于强迫观念范围的疾病。在这个时期,如果通过第二时相的信号系统给予诱导,就可能起中止作用。例如学生在课堂里回答老师的提问,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而出现口吃时,老师应不露声色,带着”莫不关心”的态度指示他:“这没有什么,老师有时也会这样,谁都可能会这样,不要紧,往下说……”等,这样能够提高大脑皮质有关细胞的兴奋过程的集中,并因而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帮助阻止心理因素的形成。在40年代和50年代我也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视口吃为习惯,把它当作为习惯来治,为了达到改造这个“习惯”的目的,曾运用了不少方法,如发音法、呼吸法、气功疗法、针灸疗法、药物(镇定剂)等等。现在,除了发音法作为辅助疗法仍在运用外,其他疗法一概废弃不用了。前面已经说过,因为这些疗法本身无意义,它只能增加患者的负担和增长思想矛盾,并阻碍对张景晖疗法的接受。为什么同样是治标本的发音法仍作为辅助疗法使用呢?因为发音法本身意义,它确能起立竽见影的作用,在我们的矫治班里,只要认真地练习并掌握发音法,不管口吃现象多么严重的患者,一般地经过了三、五天就能流利或较流利地说话,这种有效的发音法实在舍不得放弃。在40年代和50年代,我们除了运用各种方法与口吃“习惯”展斗争外,当时也注意到心理因素对口吃现象的作用,也施用了一些心理治疗。不过,当时心理治疗,虽也作了针对性的心理分析外,大部分还是倾向于暗示疗法。鼓励、安慰、催眠术、口号式的暗示等都不出暗示疗法的范围。话是开心的钥匙,一句话往往会致人于死命,也可能起死回生,暗示疗法对某些疾病,尢其对心因性疾病是有效的,有时还会出现奇迹般地效果,但经多年实验证明它对大多数口吃病患者是无效的。因为暗示疗法只不过给病人一些安慰剂,宽心丸,犹如吃止痛片痛一样,它的作用不可能持久,暗示不能触动病点,不能改变病人对口吃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因而它即使有效也不过是一时性的。而且口吃患者大多富于理智的倾向,对事物持批判态度,好穷根究理,容易接受助长不安的暗示,而积极方面的暗示不容易影响他们。在我们的口吃矫治班里,有一些口吃现象很少很轻的患者,在他们参加矫治班时,周围不少人曾对他们说:“你还好,没什么口吃么,你怎么能算一个口吃病人呢,用不着矫治……”等等。其实这些话都是对的,可是他们一句也听不进;但只要有一个人说:“你刚才说话怎么口吃了”。这可不得了,犹如大祸临头,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要痛苦地自我折腾几天几夜。再者,暗示疗法运用久了,病人因达不到予期的目的,会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不容易改变自己的错误态度,这种疗法不仅没有触动病源,反而把病源“保护”起来了。我告诫我的助手们,在整个的疗程中决不准他们使用任何一句安慰,同情和鼓励等的话语,我们运用的是批判,批判表现在口吃上的错误态度,因为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能改变内在世界的内容。张景晖疗法的着眼点是在认识口吃的基础上,批判对口吃的错误态度(通信治疗的患者要更多运用自我批判),从口吃的心理纠缠中解脱出来。口吃患者从自身的体验中也能知道,口吃病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心理因素必然涉及到对心理刺激的体验,这个体验还必然伴发着某些情绪反应;没有情绪反应的体验不会使心理和躯体发生变化。情绪是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的反应。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仅会使心理的平衡发生变化,也可能使躯身功能活动发生失调。如亲人死亡的体验可引起悲痛、失眠和食欲消失;强烈的愤怒会出现手足颤抖并失去理智,极度恐惧时会出现两腿麻痹或站立不稳,感情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任何人都可有发生心理和躯体方面的机能异常。在感情激动和发言意欲不安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起发音器官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口吃,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疾病意义。口吃病患者则对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作出错误的评价和异样的态度,因而就产生对它的特殊感情,并且这种感情与普通人在喜怒哀乐所表现的反应不同,在强度,式样和持续方面都有显著的异常,这种异常的感情会导致更多的口吃现象。这就是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口吃病患者的病之所在。一般地说,口吃病患者的心身是健康的,学习和工作都能完成得很好,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不比正常人差,只是表现口吃这一“点”上却坠入迷雾中,固执地抱着偏见,导致一叶障目。“迷中是非,是非皆非”,既被口吃“迷”住,他们对待口吃的态度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口吃病本来可以自愈,个体内本来就是具有自愈能力,我们不是常听到我们周围有些人自愈了吗?某某人以前口吃,可是未经过任何措施自然地好起来了。而你的口吃病为什么不但没有自愈反而一步步严重起来呢?对待口吃的错误心理就是防碍自然而治愈的因素。口吃现象之所以越改越重就是因为有心理因素这个“好朋友”在支持它,两者结成“同盟”,所以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应该首先破这个“同盟”,切断两者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把口吃现象孤立起来,口吃现象就会不攻自破,口吃的一切症状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步地减少,若再施以发音法的言语训练,就更能立竿见影。如何把口吃孤立起来呢?就是改变对口吃的错误评价和所有对待口吃的错误态度,让一切都成为过去,以全新的态度对待口吃。教育自已全面、正确地认识口吃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迷雾中觉醒过来,解脱出来,并去掉人为的笨策,服从事物的自然,服从感情的自然,去掉无知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努力”,实事求是地承认现实。在生活中再施以修养,陶治和磨练,打破促使口吃发展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纠葛,使感情达到平衡和调和。根据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才是根治口吃病的正确途径,因而病人的心理活动是主要的治疗对象。心病必须“心药”治,所谓心药就是我们的言词。我国有一句谚语:“话是开心的钥匙”。这里所说的“话”就是言词。通过言语和文字给病人亲切的关怀,热情的指导,耐心的启发和深刻的批判,去打开病人心灵的大门,解开病人的心理疙瘩,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二、认识口吃认识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口吃患者表现在口吃上的错误态度和病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口吃的错误认识而来的。认识是态度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一般地对事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有一个人,有人说他怎么好,怎么好,你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好感,如果有人说他怎么坏怎么坏,你就可能会讨厌这个人。不仅对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这样。因而,全面、正确地认识口吃,进而改变对它的错误态度和错误心理,才能根治口吃病。口吃病患者常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常为此感到苦恼,实际上是自己不了解自己。其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口吃病患者被口吃现象迷住了。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口吃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不能凭主观想象,必须用科学的态度,从口吃现象中发现和找出它的固有规律性,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尊重它们和服从它们,并在矫治的实践中运用它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治好口吃病。被口吃现象“迷”住,对自己和自己的口吃失去了判辨能力,因而表现在口吃上的一切态度和感情都是夸张的,虚构的,甚至是错误的。口吃患者决不能无视自己的感情基础,主观感情和体验可以成为人们的信念,直接变成人们的行动和人格的表现。“入山不见山,出山观山景”。患者必须把自己客观化起来,客观地观察自己,解剖和分析自己,揭开口吃病的病源和发病机制,详细分析那些促发口吃和使口吃固定化的因素以及那些阻碍全愈的各种条件。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内在世界,对口吃已形成的态度以及精神创伤等内在世界,才可能弄清楚造成口吃病的复杂的发病原因,从而改善对口吃的态度和心情,从紧紧围绕在口吃周围的思想包袱中清理出来,解放出来,从执着的已经固定了的心理纠缠中解脱出来。不是似是而非地,而是真正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口吃,你心上的疙瘩就会象春回大地后积雪融化似地逐渐解开。仅是医师理解口吃还不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面,必须让病人自己理解口吃,在病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治疗,会比没有理解治疗效果要好得多。认识和理解致病因素的过程,就是恢复已成为病理优势或病理自动症的孤立性和停滞性兴奋灶的联想联系的过程,也是意味着遭到破坏的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的恢复。口吃病患者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来加深理解,然后才能获得“自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驱散了笼罩的迷雾,好象遮住“视线”的窗户纸被戳开似的,让绚丽的阳光照射进来,照进多年忧郁的心灵,心情为之豁然开朗。同时也触动了病点!随着病因症结的解开,逐渐地甚至不被察觉地缓解了口吃的症状。事实上,口吃病患者特别是口吃现象较轻的患者,他们与正常人之间仅不过一纸之隔,一念之差,不少患者只是认识了以后,思想瞬间解放,精神为之一爽,心机一转即可甩掉自己给自己戴上的这顶口吃的“帽子”。三、人人都会发生口吃不是口吃病患者的专有,每个正常人都会发生口吃,只要会说话的人都会有发生口吃的时候,人是口吃之“器”!因为每个人都会由于外界刺激而出现感情昂和发言意欲的不安定,也都会在这种情况下引起高级神经活动一时紊乱,使发音器官运动暂时不协调而导致口吃,这是毋需怀疑的,只不过是有些人多些,有些人少些罢了。由于每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强弱不同,就象每个人身体的强弱不同一样,因而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神经系统较为脆弱的人,当遭遇外界相对过强的刺激时,就容易破坏了神经系统活动的正常机能而发生口吃。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正常人,也能够听出他们在说话时有时会有少量口吃的情形。凡是非常惊愕、恐怖、愤怒、兴奋、紧张等时,口哽喉紧,想说的话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即使能说出来也是结结巴巴的口吃语调,在着急的时候,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口吃,说话很快的人,急性的人,都常发生口吃。士兵对首长,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说话,尤其是犯有过失时更容易发生口吃,我们在电视里看到姚文元在特别法庭受审时不是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口吃了吗?言语大师宋世雄同志在实况报导西班世界杯足球大赛,也出现了口吃:“XXX本来是打、打、打右峰,今天改打左峰。”他们说话虽然口吃了,可他们决不是口吃病患者。本人和对方虽不大觉得,可是若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形相当的多。不仅在生活里可以看到正常人说话常常发生口吃,也可以在小说或戏剧里看到有些人物在紧张和惊恐的情况下出现口吃,小说里述说一件突然不幸的事情时,常说:“不、不、不好了。”小说作者所以多写两个“不”字,就是告诉我们小说里的这个人说这句话口吃了。京剧《野猪林》里林冲在白虎节堂与陆谦对质时:“……带,……带,……带我进白虎节堂的……可……可……可是你?”《红灯记》里李奶奶诉家史时:“……慌慌忙忙走进一个人来,他不是别人,他、他、他……”。林冲口吃了,李奶奶也口吃了,并且口吃得还相当厉害,可是看戏的人并没有觉得:“噢,原来李奶奶是个“结巴子”呢?因为李奶奶口吃的合情合理,在这种情况下,让林冲和李奶奶口吃一下反而能使剧情和人物感情逼真。可见“人人都会发生口吃”这句话并没有夸张,决没有从生到死不发生一个字口吃的人,不过,正常人虽然也经常发生口吃,但他们对之并不注意,注意了也毫不介意,即使被人提醒也认为这是“家常便饭”而决不会大惊小怪,他们对自己的这些口吃现象看得非常淡漠,并没意识到自己是个口吃病人,他们没有矫治的要求,也没有产生改变这个状态的强烈愿望,更不会象口吃病患者那样下决心“战胜”口吃,“努力”地与之对抗,正常人之所以是正常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对待口吃的健康的正确态度,没有产生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就是口吃病的发病动机,因而他们就不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口吃患者们总把自己口吃的各种现象向我们非常详尽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患者对自己的口吃曾进行了极其细微的观察,但由于内向性格的倾向,他们的观察只片面地局限于自己。决不试图去观察一下周围的正常人是否也存在着口吃现象。好象世界上只有自己有口吃似的,这种“唯我独吃”的错误认识,给自己下了“我是口吃病人”的错误“诊断”,美国的卡那教授说:“口吃病是由诊断而来的疾病”。确是如此,接着就产生了与口吃现象对抗的心理和行动,心理因素因此就逐渐地从萌芽到发展,直至固定化起来,于是,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口吃病患者了。*****请你完成一项作业。就是观察周围正常人说话,去发现他们的口吃,发现正常人说话口吃,对于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有着巨大的意义。原来人都有口吃!对口吃病患者来说这个发现很重要,很有价值,决不亚于发现一颗卫星,因为只有认识到人人都有口吃,才能摧毁患者的错误主观愿望,使之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摆脱心理上的纠缠。四、口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口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口吃本身不具有疾病意义。象劳动时疲劳,赛跑时心跳加快一样,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脑部功能健全,智力发育正常,发音器官完整无缺的人为什么说话会发生口吃呢?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机体活动的指挥者和调节者,尤其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功能活动—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就是大脑皮质细胞活动,它有兴奋和抑制两最基本的活动过程,也是包括了大脑皮质一切功能的表现。什么是兴奋和抑制呢?简单地说,兴奋是引起组织或器官活动的一种过程,抑制则是一种节制和调整的力量,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可以及时而适当地减缓或阻止兴奋的过程。人体任何一个动作,不论是走路、写字、说话、举手、观念和思维等等,都是神经系统通过兴奋的方式在管理着相应器官的活动。但是,若没有抑制过程的节制和调整,我们各部器官的活动也不可能正常地表现出来。如我们看书或写字时必须抑制其它的活动,还须安静地坐下来才能完成看书和写字的活动,再如我们作向左弯腰活动时,支配左侧腰部肌肉的中枢神经发生兴奋并发出冲动,冲动由传出神经传到左侧腰部肌肉,引起左腰肌肉收缩,同时使支配右侧肌肉的中枢神经进入抑制状态,从而减低了右腰肌肉的张力,由于左腰肌肉的收缩和右腰部肌肉的松驰,腰部就容易向左弯。如果两侧腰部肌肉的中枢神经同时处于兴奋状态,弯腰的动作就不可能实现。人体的运动就是中枢神经活动的外在表现,人体各种种样的正常运动表示了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的统一协调过程。说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为了产生气流、肺、气管、胸廓及腹部前壁肌肉都要发生动力;为了发出声音,声门要闭合,声带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张力;为了使声音宏亮和婉转,则需要鼻、口、咽喉以及肺和气管给予共鸣;为了把喉部发出来的声音改变为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性声音,还需依赖舌、唇、齿、下颌、软腭等的动作来配合。说话的动作就是依靠这些呼吸和发音器官的密切联系和高度的紧密配合才行。这些活动都是由与它有关的中枢神经通过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的错综交叉进行指挥和调整的,不允许有丝毫的紊乱。在一般情况下,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保持着平衡状态的,所以各部器官的活动都是相互协调的。但是,人体的各部器官,包括神经系统,都有它一定的生理限度。如遭遇到相对过强的刺激,或者是时间上过长的刺激,或者是数量上过多的刺激,当刺激强度达到或超出生理上的限度时,往往会引起兴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不平衡,以致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它就不能正常地去调节各器官的活动,这时,受到影响的某些器官就会出现错乱的现象。如果这种不协调的功能失调的错乱现象表现在言语的活动上,就可造成发音器官的言语性运动障碍而引起口吃。发音器官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如胸部气流的突然塞住,喉部声音卡住院,舌、唇的活动失去灵活,紧闭着嘴张不开,或张大了嘴闭不拢等,使言语活动失去正常状态,不是僵住在字音上,就是停顿在某个音节的重复上。敏感的患者可能要问,这样说起来是不是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什么损伤了呢?不是的,患者尽可放心,我们的神经系统一样也不缺,一点也不坏。神经细胞本身丝毫不受损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病理改变,没有任何毁坏性病灶,组织结构形态完整无缺,只不过是正常机能的一时性破坏,也就是功能上的一时性失调,活动上的一时性紊乱而已。口吃本身并不具有疾病意义,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它不会给脑细胞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损,更不会残留任何缺陷,仍然还是健康的大脑。例如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王素芬手里托着茶盘走进客厅,听到别人喊他丈夫张忠良的名字,回头一看果然是盼了八年的丈夫,在这个突然的刺激之下,茶盘脱手落地,人也站立不住,说话也口吃起来了。茶盘脱和落地是“手”有病吗?人站立不住是“腿”有病吗?说话口吃是”嘴“有病吗?当然不是,这些现象都不含有任何疾病意义,更不需要施以任何治疗措施,它与看书时间长了头昏,路走多了两腿沉重一样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是,容易在口吃这个“点”执着起来的口吃病患者们,他们允许在任何器官上出现一些反常现象(其实是正常现象)而决不允许在嘴上出现一个字的口吃,于是,就与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但又不能战胜它,(当然不可能战胜它,因为它是人人都有的正常的生理现象)这就是口吃的发病动机。五、口吃与口吃病口吃与口吃病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范畴。患者们听了这句话可能感到惊奇,费解,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论点,对,你是从来没有听到过,因为从来没有人讲过,世界上所有的专家、学者从来没有人讲过,这句话是张景晖医师第一个讲出来的,张景晖疗法也是从这个论点中导创出来的,要求患者们本着这个论点来学习讲义Ⅱ、Ⅲ、Ⅳ。世界上所有的口吃矫正施设,都在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来矫正口吃,最后要达到“不口吃”的目的,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向必然要失败。而张景晖疗法则不主张治口吃,而是要彻底根治口吃病。大家想想,是不是说话时发生了口吃就是得了口吃病呢?当然不是,因为人人都会有口吃现象,决不能说人人都患上了口吃病。既然正常人也会发生口吃,那么,口吃病患者的口吃与正常人的口吃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发生口吃当时的神经过程来说是完全相同的。两者一样,都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之间的正常机能发生紊乱的结果,不然,发音器官的活动决不会出现口吃现象的。正常人与口吃病患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怎么识别两者的区别呢?既然口吃病患者有口吃,而正常人也有口吃,并且两者的口吃本身又没有两样,当然就不能从口吃现象的有无来区别,那么,是口吃数量的多少和程度轻重的不同吗?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因为口吃病患者发生的口吃一般地要比正常人多而严重,尤其是口吃现象较重的患者,一张嘴说话别人立即就会听出这个人是一个结巴子。可是,究竟多到多少,重到什么程度和算是口吃病患者呢?从表面上看,特别是轻度的口吃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是不易识别的,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有些轻度的患者,他们出现口吃的次数很少,甚至有些患者比正常人的口吃还要少,仅在某些场合才偶有口吃,有一患者来院要求治疗,我们听他说起话来很流利,一点也不口吃,问他平均一天有几次口吃,他想了想说,很少,大概二天有一个字口吃,他还说,他的口吃别人都不知道,连他的父母和多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所谓自已知道,就是自已对自己的口吃有相当的自我意识,据他说,为了二天才发生的一个字口吃,曾多次想到轻生,想以死来解脱,为了二天一个字的口吃痛苦得想死,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有点象精神病。是的,口吃病患者对待口吃的态度和感情就是这么夸张得固执得不可思议。这个人的口吃现象虽然少到小数点,轻得像空气,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口吃病患者,我们只能说这个人的口吃很轻,但口吃病很重,口吃病的轻重与口吃现象的多少往往不成正比。正常人虽然都有或多或少的口吃,但他们毫不介意,决没有因此而产生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没有心理障碍,这样的人即使口吃现象再多也不成为口吃病患者,假如对这样的人说:“你也有口吃,也去治疗一下吧!”他们还以为你胡说,或者是跟他开玩笑呢。请看下面几例:有位患者,家长说从四岁开始口吃的,本人则说小学五年级才开始口吃的,为什么家长和本人对患口吃的年龄有这么大的距离呢?原来家长和本人说得都对,家长发现孩子在四岁时开始口吃了,可是孩子不知道,没有口吃的自觉性,不幸的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某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发觉自己口吃了,这时若能毫不解意,过一会儿也就算了,可是这个患者对此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产生了口吃的心理障碍,从此就成为真正的口吃病人,我们只能说这个患者从四岁就有口吃,而患口吃病是在小学五年级。另一个25岁的青年,一天开会发言以后,有人对他说:“我今天才知道,你原来有口吃。”犹如雷轰头顶!焦急地问另一个人,另一个人不负责任地说:“好象有一点儿。”再问第三个人,回答是:“以后说话多注意些。”就这么三句话就“制造”出一个名符其实的结巴子。心理障碍的产生就是这么“一念之差”。还有一个患者是在结婚那天患上口吃病的。一对情人在结婚的那天早晨,爱人对他说:“今天可别口吃”。他听了这话觉得莫明其妙,回答说:“什么别口吃,我又没有口吃”。爱人说:“你自己不知道,我常听出你说话有时口吃,今天在这么多亲友面前可得注意些”。他对爱人一笑,没把事放在心上,因为他确实以为自己从没发生过口吃。后来,在接待亲友的时候,爱人后面推他一下,轻声说:“你怎么又口吃了”。他回想一下,发现自己果然有一个字口吃了。这一震惊可不小,原来我真有口吃,就认真注意起来,努力地不要再口吃,努力的结果,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几次口吃,真是越怕出丑越出丑。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糊涂,多年来连自己有口吃都不知道,感激爱人提醒自己的“缺点”,又怨爱人为什么不早些提醒自己,如若早些知道早就改过来了。从此就跟自己的口吃拼起命来,于是,口吃病患者的队伍里又增加了一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正常人与口吃病患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决定于口吃现象的有无,因为人人都有口吃,也不是决定于口吃现象的多少,因为不少轻症患者,他们的口吃现象关不比一般正常人多,而是决定于是否存在着心理障碍,因而我们说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只要有心理障碍,不管口吃现象多么少,也是口吃病患者,反过来,不管口吃现象多么多,只要没有心理障碍就不成为口吃病患者。口吃=口吃一个人说话口吃了,只不过是口吃了而已;口吃≠口吃病口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它本身不含有疾病意义,口吃不等于口吃病,一个人说话口吃了,决不意味着这个人患了口吃病。口吃+心理障碍=口吃病不管口吃发生的多少,只要产生了心理障碍,才真正得了口吃病。因而口吃+心理障碍=口吃病只要消除了心理障碍,就是口吃病好了,仍然是口吃=口吃因而,根治口吃病的着眼点应放在心理障碍的打破上。六、知道自己有口吃既然人人都有口吃,为什么有些人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而成为一个口吃病患者呢?下面我们逐步分析口吃病的致病因素。首先是“知道”。知道自己说话有口吃,有了口吃的“自觉”,才可能产生上思想上的胶着,纠缠,才可能产生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正常人虽然天天发生口吃,可是他们大多不知道。我院有一个职工,说话时不时地发生口吃,有一天我对他说:“你也有不少的口吃,要不要给你矫治一下。”她却不以为然地说:“胡说!我从来没有口吃。”“不知道”,不少正常人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但愿这些人能永远“糊涂”下去,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患口吃病。那么,为什么另有不少人,特别是口吃病患者会自觉自己的口吃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界刺激;另一个是内向的性格倾向。所谓外界刺激就是家长或周围人们的关心、提醒、叱责、讥笑等。言语发育过程正常的孩子,说话时总难免时有重复、停顿或拖音,这是生理现象,不具有疾病意义,这些口吃是情绪反应的结果,是这个年龄儿童常见的临床现象,只是在激动或急躁时出现,孩子对自己的口吃没有自我意识,不伴有紧张不安的情绪,因而,它具有偶然性或一过性的特点,只是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这样说话,使孩子特别注意起自己的口吃,尤其是被完全欲支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整合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5课茎越长越高教学材料教科版
- 如何让汇报成为企业盈利工具的研究报告
-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实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数据可视化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体能与营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隧道亮化合同范例
-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礼仪与形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世界史史料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私立华联学院《园林建筑设计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玉石及玉文化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同济大学
- 采矿学课程设计[3]
- (完整word版)240导线压接说明
- 招标代理服务费收费标准及费用计算器
- 鸡西730煤机电器图册
- 电力电子-降压斩波电路设计
- 电力系统稳定器
- 乡镇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核查工作方案
-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毕业论文.doc
- 60Si2Mn汽车板簧热处理工艺设计
- 杭州学军中学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教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