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行为归因方式的比较
1防范网络中危险性行为的归因与反应倾向在工作学习中,学生是指有严重情绪和行为的特殊学生。攻击行为是学生工作和学习中社会行为的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给他人带来不愉快和痛苦的行为方式。因为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状况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品德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成败,所以攻击性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接受和应许的行为方式。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在80年代以前多强调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在攻击性行为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攻击性行为。在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和伤害情景的归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认知加工环节,是制约、调节其行为发应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变量。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做过一些探讨和具体的实验,但结论不尽一致。福格逊(Ferguson,T.J.)和鲁尔(Rule,B.G.)的研究表明:如果说伤害者在遭受挫折之后的情绪唤醒状态和行为反应,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不如说取决于它对伤害者行为意图的归因。如果他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归因于伤害者的人格因素,而不是情景因素,那么她的愤怒程度和攻击性行为表达要比在后一种情况下强烈得多。他们曾提出了一个个体攻击行为的社会归因模式。由道奇(Dodge)和佛雷姆(Dodge&C.L.Frame,1982)进行的一项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攻击性儿童归因偏见的存在。当试验者让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节接受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要求被试对行为者的意图做出归因。结果发现,攻击性儿童倾向于做敌意性归因。而非攻击性儿童则倾向于做事故性或善意的归因。瓦斯(G.A.Waas)在1988年的一项研究考察了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儿童在不同信息条件下,两者对于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性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在缺少归因所需要的信息条件时,攻击性儿童对同伴行为做出的敌意性归因显著多于非攻击性儿童。但在具备相应的信息条件时,两种被试的归因相似。都能根据信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攻击性儿童并不存在识别环境线索能力低下的缺陷。我国学者张文新、陈学超等(1994)曾对6-13岁的中国儿童对伤害情景的意图认知与反应倾向的关系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平均6岁7个月)就能识别不同伤害情景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而且能够把他人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反应策略中去。工读生作为一个攻击性行为方式表现比较突出的特殊群体,对其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尤其是涉及到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研究,包括归因方式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很少。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特征是否与国外和国内对正常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还是有其特殊之处?这都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利用投射技术(ProjectiveTechnique),中的故事完成法,通过集体开放式问卷测验的形式来探讨两类(工读生、普通生)、和两种性别的学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特点,例如,当学生在模糊的社会冲突情景中,遭受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解释和反应方式上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在何处?从而探讨两类学生对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异同。2学习方法2.1减少前因后果的故事工读生59名(男生43名;女生16名),普通生100名(男生53名;女生47名),年龄:12-17岁。通过集体测验的形式进行。测试时间:2003年11月-2004年1月。调查要求被试完成一个省去前因后果的故事。(调查问卷见附录)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的情景。假设被试在一个模糊情境中遭受到意图不明的伤害。在缺少归因所需要的信息的条件时,会有多种可能、设想和猜测。被试的想法和态度(例如,这个故事当初是怎么发生的?他(她)当时会有什么感受?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预计他(她)的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都会从填补前后的部分,有意或无意地投射出来。通过对故事的完成,了解不同的被试在对意图不明的伤害的归因和反应上,有何不同。2.2恶意行为的表现1、归因:敌意性归因(1分)、意外归因(0分);2、反应:攻击性消极的反应(1分)、积极或建设性的反应(0分),得分越高,说明敌意性归因倾向和攻击性消极反应越强烈。对调查问卷归因和反应方式进行量化数据统计分析,并对所有被试开放式问卷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3结果与分析3.1影响学生马立克氏归因的差异我们对两类学生的在两个编故事中的归因和反应方式进行统计,将两种情景中的归因和反应先分别求和,再求和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工读学生在归因和反应的平均数均大于普通学生,从标准差来看,两组在归因上的差异不是很大。在反应上工读生的标准差大于普通生。说明工读生对模糊情景的攻击性消极反应的个别差异相对要大于普通生。从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归因中差异非常显著(t=5.478,p=.000),两组学生在反应中差异也非常显著(t=5.378,p=.000)。表明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工读学校的学生在一个模糊情境中遭受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时,他们的确更易做出敌意性的归因偏好和攻击性的行为反应。另外,我们将归因和反应的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r=0.61,p=.000)相关非常显著。说明敌意性的归因偏好和攻击性的反应倾向之间的确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但是敌意性的归因偏好的平均数要远远的大于攻击性的反应倾向。在工读生中几乎是两倍(归因M=1.3051;反应M=.7627)的差异,在普通生中几乎是三倍多(归因M=.762;反应M=.1900)的差异。说明尽管敌意性的归因偏好和攻击性的反应倾向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但它们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并不是有敌意性的归因偏好就会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反应。在归因和行为反应之间认知和自我控制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下面编故事的材料的分析和讨论中也可以明确的发现这一点。3.2恶意性和攻击性反应的个数和标准差我们对不同性别的学生两个编故事材料中归因和反应方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敌意性归因和攻击性反应的平均数均大于女生,标准差女生均小于男生。说明女生在敌意性归因和攻击性反应上的个别差异较男生要小。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敌意性归因中(t=4.853,p=.000)差异非常显著。男女生在攻击性反应上的差异也非常显著(t=4.130,p=.000)。结果表明和女生相比,男生在一个模糊情境中遭受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时,他们更易做出敌意性的归因偏好和攻击性的行为反应。4模糊社会冲突情境下不同意图的差异我们对两类(工读生、普通生)和两种性别学生在两个编故事中测验中归因和反应方式的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在模糊的社会冲突情景中,遭受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他们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解释和反应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工读生的意图性归因和危害性从表1,明显地看出工读生在模糊情境中遭受意图不明的伤害时,做出的敌意性的归因偏好是普通生的2.1倍,做出攻击性的行为反应是普通生的4倍。从编故事问卷的分析中可看出,有80%的工读生通常更擅长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一点伤害,表现出“宁可我负人,不能人负我”的特点。为了不让自己吃一点亏,他们容易把事态扩大化,把伤害严重化,睚眦必报。相比较而言,60%的普通生大多不太在乎和计较自己的小损失。更能通情达理、宽宏大度的对待别人的无意冒犯,常常会把大事化小,希望能尽快平息。例如,在编故事中,对遭受伤害和损失两类学生的典型的处理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异。从普通生所编的故事情景中我们发现他们(她们)大多设想到对方会来给他(她)赔礼道歉,并赔偿他(她)的损失。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他(她)是肇事者通常也会这样去对待受害者的。这也是他内心善意和对别人尊重的投射。他们认为,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就应该道歉,给别人造成了损失就应该赔偿。如果对方不给他赔偿,他也会寻找恰当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学生的表现就比较有代表性:“一般来说他会给我道歉和赔偿的。他若不给我赔,我就去找保安,对他进行了教育,因为撞坏人家的东西是不对的,我要是他,我就一定会赔的。这样往往能使事情以恰当平和的方式得到解决。”有四分之一的普通生常常还善用幽默调侃的方式来化解冲突。在生活中,幽默调侃和轻松的话语往往是化解冲突紧张的最好方式。以下这个普通生的答案比较有代表性:“其中一个球员跑过来,看到我鼻子流血了,就对我说:‘你没事吧?’我问他:‘有没有带纸?能不能借用?’他说:‘没有,我还要接着比赛呐!’我说‘等你比完,我也over(完蛋)了。’他马上换下场带我去水龙头上冲洗,看着他后悔的样子,我忍痛硬是挤出笑容对他说:‘没关系,下次可要记住把你射脸的功夫用来瞄准球门。’”而70%的工读生大多预设:对方在有意伤害别人;或即使无意,对方惹了祸以后,第一反应就是逃避责任,免受惩罚。不会主动赔礼道歉,也不愿赔偿损失。并且还需靠自己诉诸武力的方式来挽回自己遭受的伤害,力争自己的损失得到赔偿。这种预设一方面表明了工读生的敌意性归因和攻击性反应预测;另一方面也投射出工读生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肇事者,通常以这种态度对待受害者。从而更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以下例子所代表的态度在男工读生中很典型:“我当时非常的火,从地上爬起来,先一把揪住他,不能让他跑了。那家伙居然对我不理不睬,连声‘对不起’也不说,他不给我赔我就打死他。我估计这样做了他肯定会赔给我的。如果他赔不出,就叫他爸爸妈妈来赔。我会打110把他抓起来。然后和家人联系怎样让他赔钱给我。如果就他一个人,我就一脚把他踢倒在地,叫他再买新的来,并把现场打扫干净。等他买来后,我又打了他俩个耳光。我觉得我做的还不算过分。如果他们人多。我就回去找了人带上刀,去砍他们。”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普通生的敌意性归因的均值为.0600,远远小于工读生的均值(1.305),表明普通生更倾向于非敌意性归因和非攻击性的行为预测。调查问卷的分析中也发现,与工读生相比,普通生能设身处地的给伤害者的激惹情景寻找一个恰当合理的解释,来说服自己平息怒气,原谅别人。例如:“我止住血,把球还给了他们。我本人也喜欢踢球,也常会把球踢到别人,所以我很能理解,也不会过于计较。因为毕竟足球是没长眼睛的,别人也不一定是有意的。都怪我今天的运气很不好。”从工读生的调查问卷中极少看到这一点。4.2被伤害者对对方造成的伤害正如“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hypothesis)所认为的,引发攻击性的主要因素是挫折。挫折和攻击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无缘无故的遭受到意图不明的挫折和伤害(在本投射调查中制造的挫折是被突如其来的足球砸到脸上,鼻血立刻流了出来。或在超市门口被撞翻在地,连给家里买的酱油和醋都打碎了),都会表现出异常的恼怒,并欲做出言语和身体上的反击。但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或准备状态。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还需要有一定的内外线索。在攻击性行为最终是否付诸实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伤害者伤害意图的解释。正如Zillmann(1988)所认为的,攻击性的降低可以通过双方的观点的交流而实现,他说:“攻击性冲突的最好的解决途径是一个人明白了对方的痛苦,一个人看到了另一个人观念中的善念。对方的目标是合法的,行为是合理的。”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上可明显的发现,假如我们被某人或某事激怒或伤害,如果我们在事情发生之后能听到他对其行为的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无论是出自伤害者之口还是来自受伤害者对伤害者的合理的猜测)在伤害发生以后,能向对方表达真诚的歉意,给予对方切实的关怀和安慰,并能赔偿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攻击性行为就会大大的减少。但如果对方态度蛮横,拒不认错道歉,对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漠然处之。这往往会成为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条件。这一点无论从普通生还是从工读生的调查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以下这个普通学生的回答就比较有代表性:“我当时心中的火腾地一下子就燃了起来,我有点按耐不住。原来的好心情早已烟消云散,我真想破口大骂,上去痛揍他一顿。但他主动跑过来问我有没有伤着,一个劲儿地道歉,帮我拣东西,要给我赔钱重买。并解释说:‘我妈重病,想喝鱼汤。所以我急急忙忙的赶来,不料……’听了他一席话,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灭了,心情也渐渐平静了。我立马就原谅了他,并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他那么有责任心,让我对他反而产生了敬意。我婉言谢绝了他的赔偿。但他不愿意这样了结,硬把钱塞在我的手里。转身就跑了。”下面这个工读学生的回答在工读生中也比较有代表性:“我用纸塞在鼻子里,不让血流下来,他如果主动帮我拣地上的东西,和我说对不起的话,我也就算了,最多和他说以后小心点。如果他没有说的话,我肯定先过去骂他,他敢还嘴我就狠狠的打他。他让我鼻子出血,我就让他头出血。我打完他就马上开溜。”由此看来,当现实生活中伤害发生时,如果能对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作合理的解释,如赔礼道歉,赔偿对方的损失,是化解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4.3期望以外的利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75%的普通生在伤害事件中常常更看重“公道”和“理”。对方在伤害别人之后对此事表现出的态度,是否讲理,是否赔礼道歉。如果对方通情达理,他们往往能大度的原谅对方,不过于计较自己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对方态度粗暴蛮横,不赔礼道歉而仅拿金钱来了解此类纠纷,在普通生中大多被看成是人格上的侮辱。他们看重“理”大于“利”,并不看重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与我若浮云”的价值取向在他们头脑中起一定作用。他们通常能寻求恰当的赔偿和合理的解决方式,他们期望的赔偿也不过是等值的赔偿,并不期望额外的多占别人的便宜。以下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回答:“打碎的酱油、醋溅了我一身,把我的衣服也弄得脏乱不堪。我想如果他能道歉,并重新给我买一份酱油和醋的话也就算了。如果他不道歉也不打算赔,我就去找保安,对他进行了教育。谁知他仍过来几百块钱,嘟嘟囔囔着说:‘陪你钱就是了!’我当时觉得受了屈辱似的,我觉得他这样就是不尊重我的人格。我气的咬牙切齿。拣起钱向那人脸上狠狠的扔去。”从编故事测验中,我们发现80%工读生在事情发生后虽然也很看重对方的态度,是否讲理。但与普通生不同的是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还幻想和期盼着借助此事敲诈勒索,发不义之财。表明了“利”大于“理”的价值取向。例如,一半以上的工读生在幻想对方给予他一瓶酱油、醋的赔偿都大于50元。幻想自己碰到的是大款,不在乎这点钱。以下是两个典型的回答:A工读生:“我说,你看这怎么办?他说算了吧。我说这不可能。你得给我100元。把钱放下你人再走,或给我买被他打碎的东西。如果他不给,我就踢他几脚,打他几拳,然后逃走。如果是个年纪差不多大的,我就把他拉到人少的地方,把他身上的钱全拿光,买好东西,直接回家。”B工读生:“‘怎么回事,走路不长眼睛呀?’‘实在太对不起了!’‘就光道歉呀,对不起顶什么用呀,你说这事怎么办吧!’‘那我赔给你,不就200元吗。’‘嗨,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我不是想要你钱,你把东西全给我买回来。’那人气呼呼的从包里掏出500元钱,塞到我手里说:‘不就想多要点钱吗?现在我多赔给你就是了。我有急事先走了。’我嘴上虽然还说着‘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可是已经没有原来说的那么响了。我想,这样就可以请我的那把帮兄弟下馆子了,这样多有面子,想想就觉得心里美滋滋的。”4.4自动化的攻击性反应方式工读生在事情发生时往往更冲动,不顾后果;但事后对后果的预测更多考虑的是对自己的不利,较少考虑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从编故事测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工读生攻击性反应模式更直接和情绪化,而且在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更愿意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对受害者的同情、关心和造成伤害的歉意和赔偿。在工读生中约40%、其中在男工读生中占到55%以上都有此表现。以下这位工读生地反应比较有代表性:“那天我和兄弟们去玩,看到球场上已经有人了。我们过来,他们竟敢不让。我就对他们大叫:‘全部给我滚’。只看见他们的人走过来,他们其中的一个人还敢用足球踢我。我的兄弟们火大了,就一起冲上去打,最后他们被我们打的落荒而逃。哈哈!原来他们是这种不经打的货色。运动场就归我们玩了。”另外,20%的男工读生有时即使别人赔礼道歉了,仍然不能原谅别人的过失,不肯善罢甘休。而且动起手来没有轻重,缺乏自控。下面这个学生的反应比较有代表性:“我当时很疼,一边擦血一边破口大骂:‘哪个白痴?有种的给我站出来!’有个人走了过来说对不起,不是故意的。可是我没有理他,心想:你把我踢伤了,对不起管什么用,这下子该你倒霉了,我对着他一阵的乱踢,他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我知道不对头了,脑子里想,这下子可惨了。我会被父母骂,还得送他去医院检查,真是的。如果把什么地方踢坏了,麻烦可就大了。我可赔不起呀。回家后,我的内心非常不安,生怕他们会伤得很重,会报警。”工读生情绪上表现出的冲动性和自我克制能力都较普通生要差的多。他们在攻击性行为发生之前往往不作过多的思考,攻击性反应模式似乎已经自动化了。但过后会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甚至会有些后怕。但他们更多的考虑到的还是给自己带来的不利,较少考虑到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和痛苦。有时也能根据对方的态度和攻击性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适当的克制自己的冲动。下面这个学生的表现就比较有代表性:“我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会舆论引导策略:2024年记者证试题及答案
- 2025石嘴山市房屋租赁合同
- 2024年计算机基础考试学习资源试题及答案
-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 打好语文基础的试题及答案
- 就业困难群体创业支持保障方案
- 2025二手车交易合同范本()
- 2025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2025健身器材租赁合同范本
-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国际法前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招标投标法培训课件
- 针灸治疗呃逆
- 2024年中考英语复习:阅读七选五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 《吸收与解吸》课件
- 综合实践活动(1年级下册)第1课时 走近身边孝顺的好榜样-课件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核心素养教案
- DB43-T 1712-2019 银行业金融机构智能预警系统安全防范要求
- 2023年云南省接受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试题
- 初三英语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
- 关于在生产过程中物料流转的交接和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