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导游词_第1页
金沙遗址导游词_第2页
金沙遗址导游词_第3页
金沙遗址导游词_第4页
金沙遗址导游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沙遗址导游词【篇一:导游词成都——金沙遗址】景点讲解——金沙遗址评委老师,我抽到的是成都旅游片区,要讲解的景点是金沙遗址,请问可以开始了吗?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游览。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城西,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咱们的游览线路是:遗迹馆各展厅、陈列馆、交流展览馆、园林区,游览时间约两个小时。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保管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请勿大声喧哗,紧跟团队。金沙遗址发掘于2001年2月8日,它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金沙遗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出土金器和玉器最多的遗址。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成了现在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立这座主题公园式博物馆是为了保护、研究、展示金沙遗址及出土文物。博物馆的总建筑面积约三万八千平方米。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己来到了遗迹馆的“千载遗珍”厅,该厅荟萃了金沙遗址最富神秘色彩的30余件精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镇馆之宝“太阳神鸟”。太阳神鸟是一件圆环形的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儿的厚度,重量仅有20克,却有高达94.2%含金量,是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她的圆环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镂空的表现形式。内层图案顺时针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光芒,大家看是不是很像一个旋转的火球或太阳呢?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这四只三足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于是这件金箔就得名为“太阳神鸟”,又被称为“四鸟绕日”。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在上古时期,鸟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种叫“金乌”的三足神鸟,是由太阳变幻而成的,金乌背着太阳由东向西飞翔,就形成了日升日落的景象。所以古蜀人们认为太阳的东起西落不是自身运动的结果,而是由“金乌负日”来实现的。于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古蜀人就用黄金打造出这光艳夺目的太阳神鸟。我们再从图案的构思可以看出,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表达了对太阳和鸟的崇敬;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团结的含义,体现团结向上的寓意;十二道太阳光芒代表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而四鸟的飞翔则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在3000多年前的人们就懂得了将圆形等距分布这样有难度的几何知识,这不得不让人为那时的人们的聪明所折服。如今把“太阳神鸟”当作“镇馆之宝”和金沙之魂,并且将它的原形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这些都是它当之无愧的啊!好了,游客朋友们,让我们在感叹“太阳神鸟”如此的鬼斧神工的同时带着对古蜀人民聪明才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进入“解读金沙”厅去了解一下金沙遗址的来源和去向吧!我的讲解完毕,谢谢!【篇二: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导游讲解词】金沙遗址讲解词(开头语)现在各位已经站在三千年前金沙遗址的土地上了,让我们走进金沙,一起开始一次金沙发现之旅吧。(走进博物馆大门后)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它位于成都市的西北部,介于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距离我们市中心天府广场约5公里。金沙遗址是在一个基建工地的施工中偶然被发现的。发现的当年,就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经过几年来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目前已经基本确认遗址的分布范围在5平方公里以上。在遗址内已发现了大型宫殿式建筑、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住区、墓地等重要遗迹现象。在金沙遗址内已经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还有大量的陶器、象牙以及野猪獠牙和鹿角。这些发现使我们对金沙时期古蜀人的生活、生产、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遗址的性质、年代等也有了基本的结论。从这个遗址的规模和一些高规格的重要遗迹、遗物的发现推测,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之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邑所在。金沙遗址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并将成都市的建城史从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金沙遗址的发现如一声春雷,再次掀起了古蜀王国神秘的面纱。而金沙村这个成都市西北郊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在2001年初顿时成为西部的磁场,社会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南大门到遗迹馆间)金沙遗址发现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非常关心、关注金沙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建设工作,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乔石、宋平、尉建行、王乐泉、吴仪、李岚清、李铁映、姜春云、陈至立等二十多位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金沙遗址,并指示要把金沙遗址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金沙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成都市委、市政府在2002年底就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3年开始进行遗址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底金沙遗址博物馆立项建设,2006年底全面建成。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达456亩(3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等几个部分组成。建筑投资达3.9亿元(不含土地费用)。园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强调对遗址的保护,选择了大量长绿植物,如桢楠、银杏、水杉等。为了不破坏下面的地层,这些树木全部栽种在深达2米的垫土之上。沿着我们左边的这条小路设置有“玉石之路”。我们远古的先民就是在一片荆棘中从遥远的高山上采选、运输出一块块玉石,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今天我们走在这条玉石之路,不知你能不能感受到古人玉石之路上的艰辛。在我们的右边竖立着古老沧桑的“乌木林”。成都平原在李冰修凿都江堰之前,水患较为严重,河流经常改道,上游发洪水时常将各种树木冲埋于古河道中,经过3000年—12000年后都不腐烂,由于这种树木从表面到树芯都是乌黑色,四川人称之为乌木,乌木的树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乌木致密、有机质已分解完毕,不变形,不生虫,所以较为珍贵,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乌木一方”。金沙遗址和成都平原附近都发现有大量的乌木,这些都是活的“化石”,充分说明远古时代的成都平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雕塑,它源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黄金饰品“太阳神鸟”金饰。其原件外径仅12.5厘米,厚度0.02厘米,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础上放大了近30倍。由于其造型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是中国商周时期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2005年8月16日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2005年10月17日,太阳神鸟蜀绣制品又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2005年12月18日,这个永久性的纪念性雕塑作品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揭幕。(遗迹馆外)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金沙遗址的遗迹馆。这座近圆形的斜坡式全钢结构建筑,总面积约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地点,保存有中国目前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同时,这里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进行。大家在这里一方面可现场感受3000年前古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这里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还可亲眼目睹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遗迹馆内)2001年2月8日,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在这里被悄然地打开。从现有的现象分析,这里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用土进行敷盖。下次祭祀仪式后又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经历了长约500年的漫长岁月。祭祀区的发掘从2001年初就开始了,目前已经出土的金、铜、玉、石、漆木器、陶器等文物的数量已达6000余件,还有大量珍贵的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由于祭祀区的堆积情况极为复杂,出土的文物极其珍贵,很多文物还需即时进行保护,因此考古发掘的进度非常缓慢,发掘的面积和深度都还很有限。我们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层,离生土还有近3米深。二是“隔梁”,探方与探方之间的土梁就称为隔梁,隔梁的主要作用是观察地层的变化。在隔梁壁的剖面上,有用手铲划的很多条线,这些线是用来区分地层单位的。划地层单位关系的线是做考古记录的重要步骤。当两个相邻探方内的地层单位全部发掘完后,会对隔梁进行考古发掘。互为相邻的四个探方间的隔梁都发掘完后,最后中间就会剩下一个四方形的土墩,它的作用是统领四个探方的层位关系,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称为“关键柱”。它也是考古工地中最后一个被发掘的东西。三是“地层”,地层是考古发掘的的依据。由于土质土色的不同而呈现出上下堆积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有早晚区别的。即早期的堆积在下,晚期的堆积在上。每一个时期的堆积土质土色都不同,出土文物也不相同。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统称为“地层”。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田野考古学就是要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以上内容可随机调整,视观众兴趣可长可短。重点是要对考古的基本方法有所交待)在我们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中,目前已经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从遗存情况与埋藏物品分析,这里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的祭祀用品还有较大的差别。第一阶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为主,还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时代约当殷墟二、三期(大约公元前1200前后)。第二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金器、铜器、玉器作为祭品,第一阶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则很少使用,时代约当殷墟三、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大约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阶段大量使用的铜器、玉器、象牙的数量骤减,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约公元前850—前650年)。在那里发现的11号遗存(指示位置),是第一阶段中用象牙和漆木器作为祭品的遗存。该坑掩埋于沙层之中,祭品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在坑底首先放置较多的柱状象牙段和一件玉器,中层放置象臼齿、木胎虎头漆器和少量柱状象牙段,上层则放置10余根完整的象牙和一件镶嵌玉片的漆器,最长的一根象牙长达1.85米,是到目前金沙遗址发现的最大的象牙。在第一阶段最盛行的祭品还有石璧、石饼形器和石璋。位居最前面的就是一件制作规整,直径达85厘米的特大石璧(一会儿大家可以在陈列馆里看到);石饼形器大多数用页岩打制而成,器体较薄,外缘制作较为规整;石璋一般只有器身部分,而无柄部,但刃部磨制较好,石璋多放置在石璧旁边。出土石璋的刃部均磨制较好,柄部还细刻有阴线纹,有的石璋上的阴线中还涂有朱砂。这批石器是作什么用的呢,我们认为是与祭祀活动有关。因为在这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与加工石器有关的加工工具、废料和作坊的残留痕迹,排除了石器加工作坊的可能;如果是半成品的堆放场所,也不可能堆积成这种形状。同时,这些石器均西北高东南低倾斜放置,层层叠压,形成扇形、环状的布局结构,这种倾斜的方向和金沙遗址的墓葬方向完全一致。我们都知道,墓葬的方向是古代民族丧葬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特别的意义。众多石璧的倾斜方向与墓葬方向完全一致,也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传说中古蜀人的祖先来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这样的摆放方向是否表现了古蜀人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呢?在第一阶段,还发现了一处用石璧和石雕像为祭品的埋藏坑。(指示位置)。在整个祭祀区里,已发掘出土的石器近1000件,品种主要有璋、璧、钺、斧、锛、凿、跪坐人像、虎、蛇、龟等,这些器物大都已不具有实用性。出土时石虎张开的大嘴正对着石跪坐人像的胸部,旁边还摆放着一件石蛇和一些石璧。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祭祀行为。在第二阶段,发现较多用金器、铜器、玉器为祭品的祭祀遗存。祭品的数量差异也较大,有用几件的,也有用数百件的。这些物品基本没有使用的痕迹,等级较高,制作也很精细。从其基本功用和性质来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它们既是当时统治阶层财富、身份、地位的实物载体,也是巫师沟通神灵,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与法物,透过这些物品可以了解到金沙人的精神世界。目前祭祀区内已出土了200多件金器,主要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王冠带、金人面具、金蛙形器等,工艺精湛,艺术表现力极强。2001年2月25日,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就出土在这里(指示出土位置)。在这里发现的一号坑(指象牙坑位置)是目前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也是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虽然由于机械施工破坏,原坑的形制已不清楚,但从残存的坑部情况看,坑内的器物分层叠放。其上层全部堆积象牙,从断面观察,象牙多达8层,最长的象牙近1.6米。摆放极有规律,场面非常壮观。在这个坑的下层还埋葬着玉器和铜器等,由于还没有发掘至底部,玉器、铜器的数量还是未知数。大家不禁要问,祭祀中用这么多的象牙,这些大象来自哪里?成都平原有野生大象吗?当年三星堆出土81根象牙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对象牙的来源作出了种种猜测。那时候,专家们似乎倾向于大象外来说,人们认为,这些象牙也许来自云南或者印度。当人们面对金沙如此众多的象牙时,这些大象的来源再次困扰着考古学家。与三星堆不同的是,这次,大象本地说占据了上风。而现在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境内根本没有野生大象,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是否预示着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的气候与现在有较大的区别。经科学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从文献记载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大象的存在。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猎取野生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用象兵作战。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一些珍贵的乌木(指示位置),还在那边发现了体量巨大的古树根遗迹。此外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象的臼齿,麂骨,犀牛、猪獾、黑熊、牛、马等动物的牙齿以及两个较为完整的大象的下颌骨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金沙时期的成都平原可能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成群的动物生活其间。可以推测这样的生存环境应适合野生大象的生存。因此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些象牙,很有可能就是本地所产。目前对象牙的保护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首先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的象牙十分有限,保护研究很不深入,此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保护象牙成功的先例,其次是象牙的结构和树木的树轮相似,分层组成,一旦表层的象牙质受到破坏,很快就会风化成为粉末,再也无法固定,更无法保护。金沙遗址发现象牙后,文物保护专家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了就地回填处理和有机硅封存两种办法来对象牙进行保护。在这里还出土了大量铜器,虽然大部分为小型器物,但种类和造型与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铜器非常相似,一些大型器物附件的出土,预示着这里可能还有大型青铜器存在。在第三阶段,主要以大量的野猪獠牙、鹿角、麂角和陶器作为祭品,象牙、玉器、美石数量骤减。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处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特殊堆积(獠牙堆积点),埋藏有大量的野猪獠牙、鹿角、麂角、完整的陶器和少量象牙、玉器、美石。经过统计,野猪獠牙数量达数千枚,并且都是野猪的下犬齿;在这里没有发现野猪、鹿、象及其它动物其它部位的骨头。玉器、象牙又是十分珍贵的东西,不可能作为生活垃圾随意扔弃。因此,可以肯定这处堆积不是生活垃圾的堆积场所。根据民族学及其它相应的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应是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遗迹。这类现象过去在国内其他遗址内从未发现过,非常特殊。在这一阶段,还流行用龟甲占卜,以测吉凶。卜甲事巫师占卜的工具,大量的卜甲的发现,证明了金沙时期巫术活动的盛行。还有使用大量陶器作为祭品的现象。例如28号遗迹,面积约13平方米。祭品主要是尖底杯和尖底罐,数量达100件之多。把这些种类很少,数量众多的尖底杯和尖底罐放置在一起,应是有意为之。如果是生活废弃物,各种各样的陶器都应该有。虽然陶器在出土时已很破碎,但可以看得出来,当初在埋藏这些陶器时基本上都是完整的。我们推测28号遗迹也当与宗教礼仪活动有关。这里有一个大树根遗迹,它的面积达100平方米。这一个巨大的树根,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金沙时期古树参天的环境状况。金沙祭祀活动区宏大的场面真实体现了古蜀王国雄厚的实力,繁多的祭品承载着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古代工匠们非凡的创造力。大家可以从现场的情况看到,在我们眼前这片厚厚的土层中还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可以说目前出土的器物只是这个地方的“冰山一角”。在地层之中应该还蕴藏着关于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更多信息。相信随着这些泥土一层一层的揭露,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震憾。金沙遗址祭祀场所的发掘工作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下去,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常常到我们博物馆来,和我们一起见证与目睹古蜀王国一个个秘密的揭晓。(考古后期整理工作区)刚才大家在参观过程中,已看到我们的考古工作人员田野工作的情形,现在请随我来看看考古后期整理工作的情况。刚刚看到的那些器物在现场经过测绘、照相、登记、装袋等一系列工作后,就会送到这里来进行清洗,筛选、拼接、修复、绘图、拓片、整理、分析、研究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后期工作。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极其的细致与极大的耐心。技术人员常常要在一大堆器物的碎片中,寻找探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就像福尔摩斯一样,把各种不同形状的碎片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质地来进行拼接,最大可能的恢复它们的原貌。在器物最大可能的修理复原后,就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绘图工作、有纹饰、图案的器物还要做拓片工作,考古工作者会详细精确地描绘与记录下每件遗物的细部特征,最后根据这些特征编写出科学的考古发掘报告。(走出遗迹馆)在我们的对面就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们均采用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其顶上的方格就像考古发掘中的一个个探方,显示着金沙遗址的大量遗迹尚未发掘,神秘的宝藏还未彻底探明。两座建筑就象两片叶子飘落在摸底河两岸的大地上,建筑在这里与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处模糊了彼此,让我们不要去惊扰这片神圣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灵,而那些已经被破译的远古信息却在清晰地再现与表达。我们面前这条静静流淌的河流被称为摸底河,她由西向东把金沙遗址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几千年来她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金沙遗址,但是它到底源于何时,却不得而知了。而“金沙”这个美丽的名字,启用于何时,我们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一座五代后【篇三: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词】进入第二展厅我们将了解人们的生产生活。首先我通过一个沙盘来了解一下三千年前古蜀金沙的功能布局。目前金沙遗址的发掘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在此范围内,已发现有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生活居址区等几部分重要内容,通过这个模型能够直观看到金沙遗址有着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加之遗址内出土众多精美器物,因此认为金沙遗址不是一般村落,是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甚至很可能就是商周时期古蜀王国的都城所在。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进入展厅,了解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离不开水,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古人如何解决饮水的问题。您看,这就是当时的水井圈,它的底部是空的,使用时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将陶罐放进坑中,然后再在周围填充鹅卵石和稻草,起到过滤水的作用。金沙目前发现有十多处这样的陶井,说明当时人们对水质要求还是比较高了。再看看人们的居住条件。这是根据发掘的建筑基址一等一比例复原的茅草屋,三千年前的普通百姓住的就是这种20平米左右的单间。这种房屋我们称之为“木骨泥墙式”建筑,这类建筑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一些偏远的农村都还能看到。老百姓居住的是单间,而当时的王公贵族居住的则是庭院。前方的三维动画正在演示它的修建过程,而这是根据发掘现场1:17的比例制作的微缩模型,通过这个基址我们可以看到这处建筑的布局结构,您看它有庭院、大堂、过厅和对称的厢房,很显然,它在修建时一定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这处建筑群总面积有一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大小,可以想象它当年的宏伟气势。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当时的宫殿,也有的认为是当时的宗庙建筑。另外从生活区发现的几千座大大小小的灰坑可以看到三千年前古蜀先民富足的生活。比如您看这两件高达1米多的大陶瓮,有的专家就认为它应该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可见当时已经有许多剩余的物品。而这两件陶瓮的底部都是尖的,推测可能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将它埋入坑中使用,专家认为这应该能起到除湿和保持恒温的作用,好比今天的冰箱一样。在生活区和墓葬里还出土了大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这个展柜中有石凿、石杵、石锛、石斧等砍砸器,您看我们现在所用的捣辣椒面的石杵和这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这个展柜中展示的工具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吃和穿。这是狩猎的铜箭镞、骨箭镞,右上方还有捕鱼用的陶网坠,可见鱼和猎物应该是当时先民们的重要食物。而这里还展示有用于缝补的骨针、扎发髻的骨簪、以及纺织所用的陶纺轮,可见当时人们应该身穿布衣,并有束发的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这就是在生活区出土的一件农用工具,它的学名叫木耜,外形看起来很像现在的铲子,作用和铲子一样是用来翻土的农用工具。由于木质器物非常容易腐朽,很难保存下来,所以在考古中发现的数量极少,而这件木耜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也是一种幸运。发现它是在一个废弃的水塘里,因为深埋于土质细腻的淤泥之中,与空气和微生物隔绝才得以保存。可是由于埋藏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它刚出土时呈黑糊状,一碰就散。后来中日文物保护专家共同合作,利用高分子材料和化学制剂来替换碳水分子,采用脱水、加固、着色等技术,耗费整整四年时间,最终才成功地使它的硬度、质地恢复到了最初状态。这件木耜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商周时期的木质农具,它不仅见证了成都稻作农业的发达,也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伟大。金沙发现了数以亿计的陶器碎片,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