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思想的辩证思考_第1页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思想的辩证思考_第2页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思想的辩证思考_第3页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思想的辩证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思想的辩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在其短暂一生的科学探索中创建了具有苏联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特征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具有开拓意识的研究方法使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获得了具有超越性的成果。其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不仅“极大推进了整个苏联教育理论体系的提高与发展,而且对整个世界教育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书卷,我们不仅在收获他的教育思想,更为其理论中无所不在的哲学思想所惊叹,为分析论证问题的辩证方法所折服。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育实施途径完美诠释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哲学观和方法论。也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哲学方法论成就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体系,使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取得的成果如此丰硕,产生的学术影响如此深远。伴随21世纪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在继承本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已融入和正在融入更多的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元素,极大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它真正走出了国门,面向了全世界。然而,当回顾我国教育走过的漫长之路,反思其功过得失之际,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吸收国外教育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比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为重要。因为,蕴含着多种思维方式的研究方法不仅让我们更理智地把握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及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还可以通过研究教育问题让我们学会运用多种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教育以及教育以外的一切问题,使人生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睿智、更科学、更久远。鉴于此,本文以苏霍姆林斯基辩证统一的整体教育观为研究视角,以其关注学生“体验”、“发现”过程的动态发展观为逻辑起点,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体教育思想以及贯穿于教育思想中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阐释,让异国这丛盛开的“玫瑰”连同其培育方法一同合理地“移植”到我国教育的百花园里,使其茁壮成长并结出丰硕之果实。一、法的创新之路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果的取得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辩证统一的整体教育观“源于马克思全面发展的历史学说,是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1.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人—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整体教育目标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其理念贯通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因为“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宗旨全面发展可以从教育目标的整个范畴体系来诠释。它一方面体现教育目标的广度,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应得到全面发展,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的整体目标;另一方面它同时也包含教育目标的深度,即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情操高尚、才智出众、体质强壮、优美心灵、聪明勤劳”等程度,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其为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以从教育目标形成的过程来剖析。和谐,顾名思义,即“整体事物中各因素排列组合的适当性和发展的协调性。”(《现代汉语词典》510页)依据这一概念内涵,可以说,和谐发展,首先“它建立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全面发展的提高与完善个性发展可以从全面和谐发展的概念中来追溯。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他更关注学生潜能和多种多样爱好、兴趣的充分发挥,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共同要求,它是一种共性教育。共性教育是国家对公民统一的、一致的、共同的要求2.自我教育的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精神力量的内在联系在课外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学校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这就是受教育者强烈的内在需求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愿望。可以说,成功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自我教育涉及的范围看,自我教育体现在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即在学校、社会、家庭、课堂、课外,教学大纲、教材所给予的和学生本身所需求的教育内容中;其基本的教育方式是通过德、智、体、美、劳等协调一致的教育活动,尤其是走出课堂的课外教育活动;其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精神力量得到发展。即通过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的亲身感受,引发他们对自然界万物的兴趣,唤起他们认知的主观能动意识,从而获得自我教育。应该说,自我教育不是在解释某种外在的教育形式,也不是在说明某种内在的教育内容,而是在诠释教育活动中学生智力、情感高度融合的主动积极状态以及对问题的高度意识程度。总之,有教育的地方就有自我教育。从自我教育的内容、目标看,自我教育是以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为核心内容,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方向,以培养为国家、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思想中,精神世界、精神力量是该理论中两个最核心的概念。精神力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学生的意志品质、自尊自律、自觉自强、甚至于社会责任、民族自豪感等。精神世界是上述诸因素的高度发展而构成的学生的情感世界,即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进一步认为,“精神力量的培养和发展始于幼年期的自我教育,形成于自我教育中自我管理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从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看,自我教育是实现整体目标——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毋庸置疑,学校的教育对于实现整体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可能满足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根本要求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自我教育就不可能称其为完整的教育二、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自然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整体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作为这一整体的五个因素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本文仅就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智育和劳动教育的独到方法做一阐述。1.发现式即开展“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掌握是进行智力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方面知识是什么?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然而,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精华,即规律、规则、原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可能通过事事亲身实践的过程来掌握知识,也很少做到首先通过感官接触大量事实而后逐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即发现式的过程。通常要借助原理、规则,遵循由上而下,由抽象到具体,即从理论到事实(演绎)的“验证”式过程来掌握知识。这是以一定的自然规律或思维规律为依据,从服从该规律的事物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的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方法。由此看来,“发现”与“验证”是遵循不同路径的思维过程,因此其作用也必定相异。但是,在教学中二者同为必要。只是“验证”过程如果引导不好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所以,教学的重要问题是使“发现”过程居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端。而“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也正在于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他把人类两种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融合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在智力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发现”去了解事物(知识),然后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对思维课的设计为例,他认为,当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掌握抽象的科学知识时,学生更应当首先“求教知识的直接来源——大自然我们再来看他如何对待学生的记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合理地记忆必须建立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合理比例关系2.开发劳动教育的创新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其劳动教育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其深刻的内涵意义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兴趣,进而形成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公民意识他认为,体力劳动与智力培养紧密相连。在劳动中,人通过其感官,即手的“体验”和眼的观察直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多种思维过程,达到“创造性劳动”的目的。换言之,创造性劳动能力来自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即手、眼等感官与脑的默契配合,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对事物和现象本质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最后完成创造性劳动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的创新之处不仅体现在上述所阐述的教育理念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具体实施上,真正把劳动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育轨道。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工场,在集体农庄的田间,到处都可以看到有组织、有计划,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设置的劳动小组、兴趣小组和科技发明小组等。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教育内容,已成为有固定教学大纲,固定教学时间,固定教学地点和固定教师授课的教育实体。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种“体验”式教育过程最终发展为一种教育模式并不断延伸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例如,那些遍布于苏联基础教育机构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各学科科技小组,增强学生体质的各种体育竞赛小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各类艺术小组,甚至还有为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能力而设置的各种技能小组等等。总之,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空间去亲身体验。这种教育模式已深深植根于俄罗斯的基础教育,并一直到现在,足可见其教育理念之生命力的旺盛。综上,我们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自我教育理论和智力培养过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全面剖析。不仅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这位大师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而且从哲学角度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使我们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久已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