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汉定金洛阳的原因_第1页
试论东汉定金洛阳的原因_第2页
试论东汉定金洛阳的原因_第3页
试论东汉定金洛阳的原因_第4页
试论东汉定金洛阳的原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东汉定金洛阳的原因

一东汉的洛阳为西汉内在zn古人早就知道选择首都的重要性。例如《管子理由》。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目前,对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大致有七种意见:一,当时长安已经残破;二,洛阳的经济地位重要;三,洛阳接近光武根本之地;四,关中易为外族侵扰;五,受谶纬学说影响;六,关东豪族反对;七,鉴于更始之败。以上所论,皆各有不足。今试一一辨析之。(一)光武东北部的地理位置持此种观点较有代表性的是钱穆的《国史大纲》。他在其中说:“光武中兴,关中残破,改都洛阳,从此东方的经济、文化不免停滞,不再向西移动。而西方武力失其营卫,亦不免于转弱。”其自注云:“因王莽末年乃至更始、赤眉的大骚扰。”(二)毕菲尔德致美人五井持此种观点具有代表性者为史念海、邹逸麟、日人五井直弘和美国学者毕汉斯。史念海在《中国古都和文化》中说:“东汉以洛阳为都,显示出当时有迁就经济地区的企图。”(三)光武从龙及其士持此说者有傅乐成、廖伯源与邹逸麟。傅乐成在《汉代的山西与山东》一书中说:“王莽末年,光武起兵于舂陵,从龙之士,皆山东人。他即位后,采取保守主义。因长安遭赤眉破坏,而其地接近外族,他的部下又是山东人,因而定都洛阳。”(四)光武迷图起廖伯源在《论东汉定都洛阳及其影响》一文中提出此说,其所据理由为光武迷信图谶及两汉之际存在的洛阳当为国都的谶语。关于光武帝信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五)儒家对东莞贵族的排斥和影响此说乃梁万斌在《东汉建都洛阳始末》一文中提出的(六)复高帝之旧业此说以王夫之《读通鉴论》最有代表性,他说:“盖更始所任为大臣者,类皆群盗之长,贪长安之富盛,而借口于复高帝之旧业以为廓清;其铮铮小异如朱鲔、刘嘉、鲍永之流,亦不胜盈廷訿之论;则塞颠当之户,耽燕雀之嬉,固其宜也。光武得士于崛起之中而任之,既无盗贼之习气;及天下甫定,复不以任三公,而别用深识之士;虚建西都,而定宅雒阳,以靖东方之寇;皆惩更始之失而反其道。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资。’——更始之失,光武之资也。”(七)匈奴河南、黑王去长安关中迫近戎狄,此高祖时已知之。娄敬曾对汉高祖说:“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历史事实证明,长安与洛阳相比,“建都长安,确是有利于制内,又有利于御外”二东汉服刑人员所获洛阳的难言之隐联系上文《后汉书》对东汉建都关中的原因不作交代,如果范晔深晓其中就里,依其良史之才,不当如此草率,恐东汉朝廷确实未对此做过明确表示,于史无征,故范晔在《后汉书》中不作交代。东汉朝廷之所以未作表示,恐为其中有难言之隐。那么,东汉朝廷有什么样的难言之隐,使其不得不建都洛阳,又不能明言呢?余窃以为,东汉退婴的时代精神,才是东汉建都洛阳的根本原因,亦是其难言之隐。具体说来,则是自然环境变迁、时代精神和历史趋势三个原因导致了东汉必须定都洛阳。(一)在草原游牧民族中,推行“养民”沿今天大兴安岭——阴山山脉——黄土高原北缘——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一线,是中国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因为降水的差异,这条分界线,将中国分为了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又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这条分界线又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经过相关研究,在这条分界线附近,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长期拉锯对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确立形成了农牧交错带。秦汉时期,这条农牧交错带为《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龙门——碣石”一线,其大致走向为:从今陕西泾阳、白水、韩城诸县、市,到达黄河河滨,由龙门山东越黄河,经山西屈县南,沿着吕梁山东麓北行,至于今天山西省阳曲县北,向东南绕至今盂县南,再沿着太行山东麓,过战国燕国都城蓟城北,到达渤海之滨。分界线以东以南,便逐渐进入农耕区;以西以北则逐渐进入草原游牧区当气候处于温暖湿润时期,便有利于农耕文明向北推进,突破这条分界线;当气候转为干冷,则有利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方推进,进入农耕地区据以上所引研究可见,东汉初期,是一个气候相对寒冷干燥的时期。新莽末年,旱灾频发,又加之王莽改革的失误才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在班固《两都赋》所极力颂扬的光武帝、汉明帝时期,及其奏上《两都赋》的汉章帝时期,朝廷依然为旱灾频发而深感忧虑。从当时朝廷颁布的诏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每朝各择一二条录于下。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正月辛酉诏书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二千石勉加循抚,无令失职。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春正月癸巳诏书曰:朕奉郊祀,登灵台,见史官,正仪度。夫春者,岁之始也。始得其正,则三时有成。比者水旱不节,边人食寡,政失于上,人受其咎。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夙夜匪懈,以称朕意。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春四月乙未诏书曰:自春已来,时雨不降,宿麦伤旱,秋种未下,政失厥中,忧惧而已。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及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隆、贫不能自存者栗,人三斛。理冤狱,录轻系。二千石分祷五岳四渎。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者,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二月庚辰诏书曰:朕新离供养,愆咎众著,上天降异,大变随之。《诗》不云乎:“亦孔之丑。”又久旱伤麦,忧心惨切。公卿已下,其举直言极谏,能指朕过失者各一人,遣诣公车,将亲览问焉。其以岩穴为先,勿取浮华。《春秋》书“无麦苗”,重之也。去秋雨泽不适,今时复旱,如炎如焚。凶年无时,而为备未至。朕之不德,上累三光,震栗忉忉,痛心疾首。前代圣君,博思咨诹,虽降灾咎,辄有开匮反风之应。令予小子,徒惨惨而已。其令二千石理冤狱,录轻系;祷五岳四渎,及名山能兴云致雨者,冀蒙不崇朝遍雨天下之报。务加肃敬焉。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的“汉帝多自作诏”长期的自然灾害,在以农业为本的传统社会里,必然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文明的对抗中便显得不那么轻松。因为地理环境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生态是制约华夏帝国扩张的因素之一。(二)以儒术守文为影响上文所论自然气候之变迁对社会生产之影响是一种硬实力,此处所言之时代精神为一种软实力,而这方面的因素正应被看作东汉定都洛阳的根本原因。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这一精神体现在择都上,便是选择了长安。大多数时候,论者每谈及西汉建都关中,只注意到了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对于关东地区来说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却忽略了其在西北方面临着来自匈奴的巨大威胁。娄敬曾对汉高祖说:“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于此相反,东汉的时代精神则是退婴的,由开拓转为守成。此乃儒学浸染所致。西汉从汉武帝时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只是表面文章。汉宣帝就明确宣称,汉家制度为“霸王道杂之”。对此,吕思勉早就认识到了,他说:“中国自汉以后,儒术盛行,其事实始于武帝,此人人能言之。然武帝非真知儒术之人也……然儒术卒以武帝之提倡而盛行,何哉?则所谓风气既成,受其鼓动而不知也。”到了东汉兴起,更是一派“东汉功臣多近儒”的局面在此种重在守文的时代精神影响下,东汉朝廷不可能选择处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抗前线的长安。因为,这样的时代精神见之于具体的行事,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明哲保身。(三)洛阳市注有户籍从西汉晚期开始,国家的首都出现了从长安向洛阳转移的趋势。西汉一朝,洛阳虽然经过一番抉择之后未能成为国家首都,但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重要地位的大都市,一直直属于朝廷。吴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率汉军出关据守住洛阳后,才定下了“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然后实行大迂回截断吴楚粮道,再趁吴楚兵疲寻机决战的战略方针。可见,洛阳是西汉朝廷控制东方的基地。在《汉书·地理志》中,只有少量的县注有户口。王鸣盛曰:“(志)但又合郡户口数,每县下无之,而京兆长安县、左冯翊长陵县、右扶风茂陵县、颍川郡阳翟县、傿陵县并有户口。河南郡雒阳县、南阳郡宛县、蜀郡成都县、鲁国鲁县、楚国彭城县有户无口。其详略皆无义例,有则书之,无则阙也。”三两汉利用洛阳———东汉时代的树立以上所述三个原因,第一个为客观原因,第二个为主观原因,第三个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体现出来的趋势。其中主观原因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虽然定都关中,面临着来自草原文明的压力,但东汉以前及其以后,都不乏逆势而动者。如西汉与唐,便是如此。只要具备一种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定都关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均可以消除,且其利较其弊当远甚。东汉的硬实力不及西汉,在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对抗中显得不那么从容,如此情势下,定都于远离北方前线的洛阳,则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同时,加之东汉的时代精神已经由西汉前期之积极进取转为继体守文,定都洛阳便是一种必然之势。这种继体守文的时代精神,使得东汉统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