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科学教案汇总八篇
科学教案篇1
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依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援助小动物搬新居的欢乐
预备:
材料:分别为每层有两个房间的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的楼房及每层有三个房间的三层、四层的楼房假设干,技能不同那么提供应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意了不同幼儿的进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胜利欢乐的基础上阅历都得到肯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假设干。
过程:
1、情景导入
许多小动物们都围在小猴身边,他们在说什么呀?
——原来小猴告知大家:“今日我去城里玩了,发觉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阅历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居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2〕、小兔问什么要住在这里?
〔此处要巩固的`阅历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阅历〕
〔2〕、小兔觉得新居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肯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测应当是有目的的,制订观测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测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测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约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测和测量。
用简约的词语记录观测的结果。
情感、立场、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测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进展观测大树的`爱好,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气勃勃的感受。
在观测过程中,培育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测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测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测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预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测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测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学校里、大路旁、山坡上……处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学校里的植物最熟识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识植物——大树开始观测讨论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老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认真地看图,你能发觉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觉几点?〕
2.同学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认真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觉,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老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晰,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觉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同学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老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认真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同学沟通: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老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认真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测活动就开始了。
6.同学小组沟通并汇报:假如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测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测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测真正的大树
1.沟通:老师引导孩子们沟通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测大树的个人计划。〔观测内容、观测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测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确定有更多的发觉。同时把观测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状况下老师带同学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测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相互观赏各自的观测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测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观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观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测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测一棵树让我们发觉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测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测不同的树。
科学教案篇3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改变: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究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改变状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立场、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测,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改变能引起音高的改变。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改变。
【教学预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假如我们不断地转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改变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转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改变,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试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约的讨论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改变。
〔2〕试验前先进行猜测,依据钢尺伸出桌面的改变,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改变?猜测的理由是什么?
〔3〕试验的过程中需要留意什么?〔根据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改变顺次依次进行试验;留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四周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测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实时记录下来。〕
2.老师一边讲解试验考前须知,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新课标第一网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猜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改变顺次
音高振动的快慢音高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测柱状统计图”的表格,依据试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改变规律吗?还能发觉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改变,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改变吗?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同学探究时,的确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同学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宁静静地做试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试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需要留意的环节,肯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试验。其次,部分同学观测技能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试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试验,也只有少数同学留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同学用手的动作仿照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试验观测,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同学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同学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同学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或许会好一些〔我在四班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很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同学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同学有太多的不确定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技能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原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技能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特别好玩的一个试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同学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异地发觉,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试验要好得多,由于在教室里,原来就能听到相互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同学也对固体传声技能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同学来证明,只是老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觉,同学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觉证明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逝。
思索一:同学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同学都有试验的机会。〕同学在老师的演示试验中思索了什么?发觉了什么?
思索二:老师的演示试验是否达到了肯定的效果?
发现
反馈沟通:沟通本小组的猜测和试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约的分析。
4.分组试验2:观测橡皮筋音高的改变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改变?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改变呢?
沟通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改变,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改变吗?
5
科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七色光》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包括分解阳光和混合色光);第二部分是滤光试验。
探究日光的色散现象,先由同学联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颜色和成因,引导同学制造彩虹光影--分解色光,再通过陀螺的旋转做色散的逆试验--混合色光,分析其中的光学原理。时间许可的话,课堂上可以让同学观测并思索“颜色的排列顺次、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看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求观测与讨论的结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学会做光的.色散试验,知道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能对此进行观测讨论;
2、使同学学会做光的合成试验,使同学进一步认识日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
3、使同学认识色光可以被过滤掉,感受滤光纸下的神气世界,激发同学对科学探究的爱好和爱好,并能从中感受科学试验的乐趣。
教学预备:
手电筒、镜子、硬币,水盆〔装水〕、陀螺〔涂上七种颜色的圆形纸片〕、红、黄、蓝3色玻璃纸和白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牛顿与七色光的故事
1、指导同学自主阅读教材27页的“牛顿和七色光”材料,认真观测两幅插图。
思索:大家读懂了什么?说说这两幅图各表示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内容?
2、组织沟通。
二、做彩虹光影试验
1、师:夏天,雨后的傍晚,经常会看到彩虹,谁能说说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空中的水气反射阳光〕它有几种颜色组成?
2、同学争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3、师:你们能制造出一个彩虹吗?
4、老师结合同学的回答,介绍人工彩虹的制作方法:在盆中倒一些水,把镜子斜放在水中,可用硬币抵住镜片,以免滑动,把一张白纸斜立在镜子前方,用手电筒对着镜子照耀,调整镜子和手电筒的角度,很简单在白纸〔或墙上〕发觉彩虹光影。
5、同学制造彩虹活动。
6、同学汇报活动状况。
7、师:制造彩虹的方法许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现象?
〔晴朗的白天,喷泉旁边的水雾中就能看到彩虹;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将会在水雾中看见一道彩虹。〕
三、玩陀螺
1、制作陀螺。
同学上课前能够带来现成的陀螺最好。假如没有现成陀螺,老师分发预备好的圆形纸片〔稍硬些〕等材料,让同学装在铅笔上,指导同学制成一个简易陀螺。
2、指导同学猜想:陀螺旋转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3、同学活动:旋转陀螺并进行观测,填写好试验记录。
4、师生争论。老师要引导同学认识这是光的混合,是光的色散的逆试验。
5、拓展思索:陀螺旋转的方向、色调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
科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学校科学教材教科版五班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测量的方式,发觉科学规律的探究课。教材从三个层面开展,第一层面,要求同学对他们发觉的问题,想出证明的方法;第二层面,运用测量的方法,对同学的推想进行验证;第三层面,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试验中老师组织同学思索怎样才能使测量的数据更精确。在讨论摆的摆曳快慢和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曳幅度是否有关的探究活动中,老师起到“扶、引、放”的作用。老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参加者、合。通过三个试验,不断强化同学对试验变量的掌握,对试验数据及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受一个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班级的同学来说已经不生疏了。同学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想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想过程中同学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冲突,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爱好。仔细思索设计方案,进行试验,试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同学们极其感爱好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班级同学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同学“发觉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试验
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沟通——总结归纳”等探究活动,经受转变摆锤重量、摆曳幅度、摆的长短对摆曳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过程。
二、科学知识
1、通过自己的试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摆曳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2、运用对比试验,在试验中掌握不变条件,保证讨论问题的精确性。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从而培育同学严谨的科学立场。
2、使同学能够对自己试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且依据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摆摆曳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日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吗?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要和它交伙伴。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也像它一样运动的?
3、〔课件依同学举例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种装置。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用教材教”的理念,本课对《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两课时进行整合,为了在一课时中让同学经受完整的探究过程,我们侧重与同学个人及生活阅历相联系,不完全依靠教材安排活动,舍去发《用摆计时的钟》中有关“观测钟摆”这部分内容,将该课中“问题与思索”并入《测量摆的快慢》一谭进行教学。
二、认识摆,了解摆的结构
1、演示讲解:像这样一条细线上挂着一个小重物,就做成一个简约的摆。〔板书课题〕
2、不要看它很简约,其实它隐蔽着很深的科学道理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新伙伴怎么介绍自己的。
3、认识:摆线、摆锤、摆角〔出示课件〕。
三、讨论摆,提出探究问题
1、谈话: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摆玩玩,下面分小组组装一个摆。
2、提问:你们能让摆摆曳起来吗?〔同学练习操作,体验摆曳时不加外力〕
3、沟通争论:怎样记录算一次?〔同学争论,明确摆摆曳次数的计数方法〕。
4、谈话:你们想不想测自己的摆,10秒钟摆了多少次?
5、依据小组汇报的状况,填写各组测得的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是刚才各组的摆10秒摆的次数,面对这组数据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同学发觉10秒内,不同的摆摆曳的次数不同,从而提出为什么摆的快慢会不同的探究性问题。〕
[设计意图]从正确的操作试验方法入手,收集10秒钟各组摆摆了几次,引导同学发觉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创设一个充斥张力的情景,激发同学探究的极大爱好。
四、做出假设,制定试验计划
1、谈话:为什么各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测得摆的摆曳次数不同?你们认为摆摆曳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学推想: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摆角大小,师即时将这三个因素板书〕。
2、讲解并描述:刚才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想,这三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摆的快慢,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生:试验〕
3、提问:假如我们要讨论摆锤这个因素,可以怎样设计这个试验?
4、小组选择最感爱好的讨论对象,设计试验计划。
5、小组设计试验计划,汇报沟通。
6、每种试验至少要做几次?
7、提问:为了节约时间和提高试验的精确性,可以怎样改进试验?
[设计意图]科学课提倡“想好了再做”。有了可行的探究的计划,同学的探究活动才有确定的指向性,需要同学自己思索的不能“代办”,需要明确指出的,肯定要说清晰。
五、试验验证,沟通探究成果
1、谈话:同学们设计的试验方案很好,试验中,我们还要留意什么呢?〔出示课件:试验中要留意的事项〕
2、分组试验,验证假设。〔老师巡察指导〕
3、组织同学拿试验记录表到实物展示台前进行汇报,沟通摆摆曳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4、谈话:摆的快慢是不是真的与摆长有关呢?我们全班进行一次集体讨论,请各组来取摆。〔发给各组长短不同的摆〕由老师来计时。〔同学计数〕
5、各组汇报10秒钟内摆摆曳的次数。并依次把摆挂在黑板上,请大家说说发觉了什么规律。〔摆越长摆的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6、引入伽利略的故事。
[设计意图]测量摆的快慢试验是训练同学观测、比较、记录等科学方法的载体,是培育同学观测、比较、思维技能的一个极好的落脚点。在对比试验中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工具去测量,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区分判断,意识到收集真实有效数据对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培育了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立场,同时让同学体会到合作沟通对同学学习的重要性。
六、全课总结
1、谈话:请同学们回忆我们这节课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讨论〕。
2、体会与收获。
科学教案篇6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说明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试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说明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仔细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预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涌现许多令人古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说明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索: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说明极昼和极夜现象?
〔2〕同学分组试验。
〔3〕全班沟通。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争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假如倾斜角度加大,会涌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沟通。
四、总结延伸:
1、沟通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讨论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诞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说明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奥秘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阅历对问题作假设性说明,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情愿合作沟通了与探究和发觉事物神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阅历对问题作假设性说明,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争论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观测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讨论。
〔一〕提出问题:你知道的太阳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1、沟通有预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
〔1〕师生沟通收集资料
〔2〕通过同学收集的资料沟通新知
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4、实施探究:
〔1〕太阳系究竟有什么呢?同学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爱好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
〔3〕深入讨论,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次。
〔4〕沟通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讨论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
5、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1〕请你依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根据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最末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2〕生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同学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同学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6、展示各小组作品并予以评价。
7、拓展创新:
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8、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
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
答:在太阳系中,凡满意以下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1、绕日运行;2、近似球状;
问题四: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问题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质及有机化合物和灰尘组成。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形成雾状的彗发;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太阳风推斥,在背向太阳的那边形成数亿公里的彗尾。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就渐渐缩短直至消逝。
六、教学板书:
20、太阳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次,初步认识了八大行星的特点。
科学教案篇8
【设计思路】
对于同学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肯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到底什么是“溶解”,同学是很难说清晰的。同学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测和精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同学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5《小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Unit 1 New school,new beginning!教学设计及练习2024-2025学年冀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8《安全记心上》(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2025年度合同管理员风险防控能力合同
- 2025年度车牌转让税费结算协议
- 2025年度咖啡店加盟店经营指导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电影产业链投资居间代理协议
- 三月下旬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第二次冲刺测试题(附答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2位数除以1位数)质量监控练习题
- Module 10 Unit 2 Go straight on!(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燃料电池+基础理论动力学+热力学+研究方法
- DB11T 1812-2020 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
- 安全开发流程培训文件课件
- 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 星级酒店项目招标文件
- 2023深信服日志审计系统用户手册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社区服务实务赛项)考试题及答案
- 个人工作总结目标计划
- 2025届浙江省杭州七县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 跨学科实践活动5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