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生的欺蛀问题_第1页
英国学生的欺蛀问题_第2页
英国学生的欺蛀问题_第3页
英国学生的欺蛀问题_第4页
英国学生的欺蛀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学生的欺蛀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来,英国中小学的欺凌问题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皮特·K·史密斯(PeterK.Smith)指出:“在整个英联邦,学校中的欺侮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并没有被视为了不起的问题。欺侮以明确的形态成为教育上的一个课题,仅是最近8年的事情。一般的人们和大众传媒特别地把焦点对准这个问题,是1989~1990年的事情。”一、学生欺侮行为的现状起初,英国对学生欺侮问题开始关注受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影响颇深,有的学者在研究中曾借用北欧国家的定义。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英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欺侮定义,这里仅举三例。1)所谓欺侮,是指“为了伤害、威胁、恐吓其他某个人,而有意图地、有意识地施展某种欲求。”(苏格兰教育研究协议会,1992年)英国的学生欺侮行为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起绰号和嘲笑;恐吓和敲诈;身体暴力;毁坏他人物品;故意不让某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散步流言蜚语;通过移动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文字信息施加欺侮二、问题的提出:“每星期一次或一次以上”在英国,对学生欺侮问题进行全国统一的全面的调查统计还没有见到。那么,对于英国学生欺侮问题的现状,只能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证调查来了解。在英格兰,1990年谢菲尔德大学的皮特·K·史密斯等人以谢菲尔德市2623名小学生和4135名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被欺侮的情况看,有27%的小学生和10%的中学生回答在这一学期中“经常”被欺侮;在被欺侮的学生中,有10%的小学生和4%的中学生回答受欺侮“每星期一次或一次以上”;从8岁到16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受欺侮的经历逐渐减少,但中学第一学年是个例外,这一学年比小学毕业学年学生受欺侮的比例要高。从欺侮他人的情况看,在小学,12%的学生承认“经常或时常”欺侮其他学生,其中4%的学生承认欺侮其他学生“每周一次或一次以上”;在中学,6%的学生承认欺侮过其他学生,其中1%的学生承认欺侮其他学生“每周一次或一次以上”在苏格兰,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施的一项以3所中学12-16岁学生为对象的试验性欺侮问题定量研究表明:回答自己最近“经常或时常”受到欺侮的学生,男生占11%,女生占6%。受这项试验研究的影响,1989年苏格兰在联邦政府资助下以10所中学942名12-16岁学生为对象实行的一项正式欺侮研究表明:回答最近“经常或时常”受欺侮的占6%,回答欺侮过其他学生的占4%北爱尔兰地区1987年发表的《北爱尔兰关于学校秩序的报告》揭示了当地学生欺侮问题的状况:小学发生欺侮的比例达16%,中学发生欺侮的比例达20%;在规模较小的综合中学里,50%的14岁学生在被调查的上一周曾经至少被踢过1次,36%的该年龄段学生自己带的东西被损坏过由上可见,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学生欺侮问题。三、被欺侮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欺侮是一种性质十分恶劣的暴力行为,它不仅包括加害者(欺侮者)对受害者(被欺侮者)的身体施加暴力,还包括加害者对受害者施加精神性的虐待。无论哪种形式的欺侮,都会给被欺侮者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英国多位学者对欺侮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了研究,各项研究成果都明确地揭示出了被欺侮者存在的各种表征。索尼娅·夏普(SoniaSharp)对723名13-16岁的中学生进行了访谈形式的调查,对其中的被欺侮者的反应进行研究。43%的学生在前一年曾经受到过欺侮,他们因为受欺侮而存在以下身心不调状况:为了逃避欺侮而不去上学(20%);难以把精力集中到学业之中(29%);在受到欺侮后感到身体不适(22%);在受到欺侮后有难以入眠的症状(20%)欺侮给学生的精神健康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有的学生因受欺侮而感到恐怖。弗朗西斯和琼斯(Francis&Jones)以英格兰和威尔士68所学校的11535名13-15岁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调查表明,25%的学生承认对欺侮感到恐怖。白朗宁和里吉斯(Balding&Regis)等人以英格兰65所学校的11613名11-16岁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调查也表明,27%的学生回答对欺侮多少感到恐怖,5%的学生回答对欺侮经常会感到害怕欺侮对受害者所带来的身心伤害,由于欺侮的类型和程度不同,受害者表现出来的应激反应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受害者的身心承受能力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应激反应也不一样,但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十分严峻的后果,如受欺侮者不堪欺侮而自杀。英国每年都有几名学生因受欺侮而自杀。四、学生侮辱问题的原因(一)家庭的受害者与受欺侮者一方的儿童很容易成为欺侮的加害者家庭环境、家庭形态和家庭教育方式等存在缺陷或偏差,都可能产生有欺侮问题的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受到良好培养和教育是导致他们欺侮别人或被别人欺侮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英国学者海伦·科伊指出:“孩子没有受到家长慈爱的养育,是他们走向欺侮的理由之一”家庭状况和孩子欺侮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什么样的家庭会产生欺侮别人的孩子,什么样的家庭会产生受欺侮的孩子,什么样的家庭会产生既欺侮别人又受欺侮的孩子,对于这些问题,根据既有的研究,可以大体上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欺侮事件中加害者一方的儿童的家庭往往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父母在夫妻关系上有问题,在子女的教育方式上缺乏一贯性;父亲属于攻击型的人物,上学时曾经有过欺侮行为;父母、兄弟姐妹关系复杂,使当事者从考虑家庭成员力量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家庭。另外,有3个或3个以上兄弟姐妹的儿童,与父母以外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有较强的欺侮倾向;父母从事专业性、管理性职业的儿童不易成为欺侮的加害者,而父母从事熟练工劳动的儿童容易成为欺侮的加害者。第二,欺侮事件中受害者一方的儿童的家庭往往有以下特点:家庭教育方式是过保护性的,过保护的家庭环境使子女与同龄儿童相比缺乏自立技能,因而在欺侮事件中成为受害者;父母离婚,儿童单独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或者和父母以外的人生活在一起;有两个孩子家庭的儿童最容易成为欺侮的受害者;父母从事专业性、管理性职业的儿童不易成为受欺侮的儿童,而父母从事熟练工劳动的儿童容易成为欺侮的受害者。第三,在欺侮事件中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的儿童的家庭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家庭比较缺乏情爱,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惩罚式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不甚亲密,家长缺乏对子女的监督。(二)社会的等级意识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英国学校中的学生欺侮问题与其社会的病理结构不无关系。这里仅从种族歧视、社会意识、社会治安三个方面对此作以考察。首先,种族歧视,即对肤色和语言不同的儿童进行歧视是产生欺侮的一个根源。在英国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种族出身的居民,因而学校中的学生也由多个国家出身的学生组成,这就为因种族原因而发生欺侮提供了可能。英国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由于一些学生的民族归属意识过强,那些属于少数族群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欺侮者。事实正是如此,英国的一些学校存在种族歧视性的欺侮,有的学校甚至发生了因种族歧视性欺侮而使儿童丧命的事件,欺侮中的受害者一般属于非白色人种的有色人种出身的儿童。海伦·科伊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谢菲尔德市1所学生有多个种族出身的学校中,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学生集团间的关系十分紧张,暴力不断其次,社会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中的学生欺侮问题。研究表明,有欺侮行为的儿童有如下明显的特征:他们“把在自己的伙伴集团中占据统治地位和掌握实力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且极其积极地追求这种理想”,他们“把攻击性行为当作是显示自己社会地位的当然的实际的手段。”社会阶层间的等级意识也会直接作用到欺侮参与者的儿童身上。研究表明,父母从事熟练工劳动的儿童既容易成为欺侮的加害者,又容易成为欺侮的受害者。相对于此,那些父母从事专业性、管理性职业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倾向。比较而言社会下层出身的儿童容易发生欺侮行为只是一种结果,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社会的等级意识。社会对下层阶级的不公平对待使他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是抗争,二是顺从,这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社会出身相对低下的儿童要么成为欺侮的加害者,要么成为欺侮的受害者。再次,社会治安恶化和学校中的学生欺侮也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有的学生欺侮还和社会青少年的行为不良有牵连。“不良行为多发的环境和地区中,学校内的欺侮是行为不良的预演”(三)学生欺侮的成因学校的环境、校风、管理、课程与教学都有可能是导致欺侮发生的重要因素。通过考察英国学者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欺侮与校内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欺侮的发生场所中,在校园发生的比例最高,欺侮一般发生在校园中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此外,在教室和走廊等也会发生欺侮。比如,英格兰谢菲尔德大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初等学校学生的欺侮行为大多数是在校园发生的,而中等学校学生的欺侮行为虽然在校园中发生的也比较多,但在教室里和走廊上发生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在上学和放学途中发生的欺侮仅占一小部分第二,欺侮与学校周边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怀特尼和史密斯(Whitney&Smith)的调查研究表明:欺侮的发生与学校所处的周边环境有一定关联度,那些处在社会、经济不利地区的学校,发生学生欺侮问题的比较多第三,欺侮与校风、校纪有重大的关系。怀特尼和史密斯(Whitney&Smith)认为,那些校风不好、没有确定并执行欺侮防止方针的学校更有可能发生学生欺侮问题第四,欺侮与课程和教学有一定的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开始实行国家课程,国家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学业成就标准,学校教学效果的评价得到了加强,各学校的学生测验成绩每年都排名公布,学校为了使学生成绩在排名中取得高的名次,不得不向教师和学生施加压力,教师因忙于教学和处理与教学相关的事务,而进行教导课程(pastoralcurriculum)和管理学生的时间减少了,这对营造良好学校环境和氛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学生欺侮行为增多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四)特别教育需要儿童的基本特征通过英国学者的多项实证研究可以认为,在性格上有偏差的学生、在性倾向上有偏差的学生、有特别教育需要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关涉欺侮的危险性。首先,欺侮与学生的性格有一定的关联。从学生性格上看,欺侮的加害者和受害者正好表现出相反的倾向。欺侮者性格相当外向,在人际关系上自信心较强,对于欺侮别人没有受到良心谴责和感到担心等。而受欺侮者往往在同学关系上缺乏自信,不擅长提出自己的主张,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较强的不安倾向其次,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容易受到欺侮。在初等学校阶段,欺侮与学生的性倾向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显,这可能与学生年龄较小、性意识尚不发达有关。然而,对于中等学校的学生而言,那些性倾向有偏差的学生,如同性恋者,更容易受到欺侮。瑞沃斯(Rivers)以140名有同性恋倾向的男女青少年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80%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性倾向曾经受到嘲弄,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受到其他学生或老师的暴力或者嘲笑再次,特别教育需要儿童既有可能成为欺侮的受害者,也有可能成为欺侮的加害者。在英国,特别教育需要儿童一般是指残疾儿童、精神障碍与行为障碍儿童、有失读症等症状的儿童等,他们因为有某种学习困难而在教育上需要特殊的对待。多项研究表明,特别教育需要儿童有相当高的关涉欺侮的危险性。玛特勒和豪德森(Martlew&Hodson)在对谢菲尔德市一所全纳教育学校的研究中显示,特别教育需要儿童受到嘲弄的比例相当高,他们很少有朋友;普通班级的学生很少与特别教育需要儿童交往。纳布早卡和史密斯(Nabuzoka&Smith)在对谢菲尔德市两所全纳教育学校进行社会关系调查中也发现,有中度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欺侮受害者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没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前者占33%,后者仅占8%;与一般儿童相比,特别教育需要儿童更容易被认定为欺侮的受害者。另外,怀特尼、史密斯和托普森(Whitney,Smith&Thompson)在对特别教育需要儿童和同年级、年龄、人种、性别的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