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劳工吃播的生存与发展_第1页
数字劳工吃播的生存与发展_第2页
数字劳工吃播的生存与发展_第3页
数字劳工吃播的生存与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劳工吃播的生存与发展

一、数字劳工:“受众商品论”的引入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食品销售”以视频和视频为代理,向公众展示饮食过程的视频。它的内容和体验,为公众提供虚拟的伴随和行为代理等需求服务,以及广泛的市场需求、经济收入和业务发展。平台和广告商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个时候,基于“公众商品理论”的愿景,观众逐渐转为商品。传媒政治经济学家斯麦兹提出“受众商品论”,并从广告资本、媒介、受众三者关系中揭示资本逻辑下传播工业的运作机制。客观现实表明,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多数人的非睡眠时间都是劳动时间,这些劳动时间被用于普通商品的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在非职业劳动时间内,时间多是被售卖给广告商的受众时间,这时售卖的人并不是劳动者本人,而是大众传媒。当受众在观看吃播博主所提供的视频内容时,作为数字劳工所产生的收视率等,是吃播博主及平台跟广告商的价值交换筹码,此时,在资本逐利本质的驱动下,受众成为数字劳工,在该产业中受到资本的剥削,成为消费主义的内推力。受众的生产和消费互为前提和基础,虽然技术赋权提升了劳动效率,但并不能改变实质,数字劳工仍然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仍然将该价值加工为剩余资本,这是资本运转的关键环节,资本依然是通过剥削的手段,来获取劳工的更多剩余价值,对数字劳工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资本市场为实现自我财富增值,开始不断发展扩大市场规模,更为狂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二、从产品理论的角度来看,食品和饮料行业(一)吃播的盈利方式广告资本的介入推动了吃播的商业化发展,吃播博主、平台、受众、广告商成为吃播行业的四大主体,而博主、平台与广告主之间的利益链条,正是由于受众的存在而搭建起来的。事实上,在资本逻辑下,吃播视频本身并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一种“免费的午餐”,用于吸引受众。受众在博主和平台眼中是被物化的,受众的注意力就是一种利润潜力,平台与博主将受众作为争取广告资金投入和个人商业活动的筹码,即作为一种商品被打包贩卖给广告商。因此,获取观众的眼球经济是内容生产者的行为内核。吃播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平台入驻签约、直播或录播中的打赏、广告植入以及开设个人品牌店铺售卖商品……这些都要求吃播博主拥有足够的流量。所谓流量,正是由受众的注意力构成,而吃播的所有盈利渠道无一不是“流量变现”的结果。首先,平台签约主播最关注的便是人气和流量,二者越甚则相应的签约费越高。其次,在直播以及录播视频中的用户使用数据——打赏以及相应播放量对应的平台产出鼓励,更是宣告了人气和流量的重要性,成为了网站获取经济利益的基础。流量变现的诱惑造成了部分吃播博主对流量的极端化追求,而作为流量来源的受众自然而然成为了待宰的羊羔。值得注意的是,广告商看中的并不是“大众”,而是具有消费其产品潜力的“受众群”。而粉丝作为具有极强潜在购买力的狂热群体,是吃播博主的重要依仗,吃播博主可以基于粉丝的支持,利用个人意见领袖的属性,发挥强大的购买号召力,向粉丝推荐广告产品,带动粉丝消费。这主要体现在“种草带货”的资本再生产,即受众在观看视频时被吃播内容吸引,然后种草某件商品,无论是投入精力耗费时间成本还是购买物质产品,都是受众力转化为商业利润的直接体现,也是吸引广告商的根本动因。(二)情感引导下的参受众在观看吃播视频时,是在利用自己注意力进行数字劳动,进一步体现为播放量、点赞评论量、转发等多项数据,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受众已然成为“免费劳工”。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转化为数据,并在资本眼中转化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资源,成为商品。随着媒体的社会化发展,虽然受众的主体性不断突显,从原来单一的消费者变成了“产销合一”者,但随着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基于情感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开始占据重要份额,人的“异化”程度加剧,被社交媒体奴役的受众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继续销售给广告商。在直播吃播视频中,主播和观众的情感双向互动,使虚拟集结而成的网络用户就像围坐在一张餐桌上用餐,彼此的体验传导促使劳工们的投入力度加大、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而在录播视频中,后期制作中的字幕、图片、音乐的包装等,利用技术手段营造吃饭时的娱乐氛围,并借助网络将快感进行放大。一方面,受众在情绪引导下勤劳地贡献流量,发起一系列发弹幕、评论、点赞等举动,没有被付费的劳动被具象为商品,并且被资本私有化。另一方面粉丝对视频内容的体验、分享、表达、交流、再加工等行为,实质上就是非雇佣形式的产销型的数字劳动过程,受众在社交平台上与其他用户建立社交关系,转化成“你媒体”,以大量转发、分享等方式,在扩大视频本身知名度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受众力,同时受众与好友圈、朋友圈的好友互动,也利于受众本身数字劳动力的再挖掘。(三)数字劳动形成“剥削”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平等,使得受众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总是显得被动,而这种从属地位进一步使得受众遭受了广告资本和媒介的双重剥削。当然,这并非否认受众在媒介生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指在诸多数字劳动中的受众本人乐此不疲地进行产销,投入大量时间成本但是不要求相应的回报,或者没有意识去要求回报,心甘情愿或是不知不觉地成为被剥削者本人,参与到资本的再生产当中。周延云和杜晓芬指出:“数字劳动过程是一种价值增殖加剧的过程,数字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积累,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并未改变。”其次,即使用户认识到了自己的“劳动”,并产生对于社交平台行为的不满,但随着数字技术以及平台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者依然难以拒绝这种劳动,并且无法脱离社交平台的控制。“社交平台区分了平台内外的权利分配,通过对非用户的去权来实现用户赋权,只有被纳入社交平台的统治,才能满足在数字化时代生活的基本条件。”移动视频平台不断监控用户兴趣、使用行为、浏览行为、人口数据、用户生成的内容、社会关系等用户数据,生成关于用户的个人情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数据,社交媒介的数字公司会对用户的财富、健康、消费习惯等资料进行筛选与处理,从而获取大量有利于广告商的数据,受众的注意力和个人信息资源被作为一种商品,以“使用数据”“收视率”等形式被贩卖给广告商,以此完成对数字用户的剥削与压榨,数字用户劳动成为“无限制剥削的来源”。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如微博等,个体拥有一定的传播和交互自由,可以作为博主的相关粉丝维护相关内容,他们所花在为主播打投、建立粉丝群、设置超话等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在提纯了目标受众、建立好友圈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广告商精准投放广告,形成“集约型剥削”。此外,即使不是该吃播博主的粉丝,部分网络用户也会迫于情感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失去主观选择,被动进行点赞、转发、评论等一系列活动。三、欺凌骗性视频之极端从“受众商品论”的角度而言,受众意味着利润,因此不少吃播博主为吸引受众而无底线性地塑造欺骗性人设、生产猎奇性视频,从而走向极端。此类吃播内容形式上的更新与猎奇,增添了资本逻辑下的受众剥削砝码,以覆盖更多内容面和视频形式,强化了受众的数字劳动观念,并吸引更多人成为资本的被剥削者。(一)数据分析,强化品牌建设和平台建设正如前文所言,存在一定用户黏性的受众被称为“粉丝”,博主和吃播视频媒介平台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粉丝,将流量进行变现,吸引更多投资。粉丝经济归结到底即情感经济,产业将粉丝群体欲望的强弱视为可获得资本的高低,还将其对他们喜爱的博主忠诚度认作是商品,并将之转化为投资回报。所以吃播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条从视频发布、线上推广和线下实体经济联动的完整产业链。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下,受众也成为了商品,吃播博主往往通过树立具有标签性、个性化的“人设”,塑造并强化这种媒介形象,以吸引更多粉丝,也巩固现有粉丝基础。“吃多不胖”“面容姣好却食量惊人”这类标签最为人追捧,吃播博主为了维持自己的前台人设不倒,迎合受众要求,会进行催吐、剪辑等操作。因此,许多吃播博主呈现给大众的是一种欺骗性人设。所谓“兔子”,也就是吃了大量食物以后,以欺骗受众为手段,以获取收益为目的,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吃播博主。在“大胃王”吃播圈的鄙视链中,吞咽后催吐、咀嚼后吐出、后期剪辑拼接等手段,也是“兔子”们心照不宣的事实。此时,受众被所谓“异于常人”的人设吸引,更为主动和自发地关注博主的相关视频内容和信息,参与到其各个社交平台的互动中,贡献精力和时间。(二)受众的多维体验与参吃播平台为受众搭建了一个虚拟群聚的舞台,从吃播发展起初到现在的内容制作上的变化,从最初的分享美食和虚拟陪伴,到现在的无所不用其极。首先,“80斤”“30盆”等带有惊人数字的标题以及部分体量大的食物作为封面吸引用户注意力,其次,“全蛇宴”“无皮蛙”等让人无从下嘴、难以下咽的黑暗料理主题刺激着受众的多维感官,观看的受众之间相互结合成群体,围绕吃播的弹幕和评论寻求更为刺激的手段,从而形成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的强化虚拟聚合。尤其是在直播吃播视频中,受众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与网络群聚下,乐此不疲地参与到视频观看互动中,以“打赏”“刷礼物”“评论”等方式,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包成商品进行交易。以博主“密子君”为例,她的视频往往以“速食挑战”“拼死生吃河豚肉”等标签来吸引受众。大胃王吃播多以一次性食用大量单一的食物为噱头,无底线性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不但传播了错误浪费消费观,还会进一步引导畸形的饮食文化,造成身心的健康隐患。数字劳动的异化主播塑造欺骗性人设及吃播视频内容形式的猎奇性,无一不推动着“吃播”视频平台发展为更为成熟的“剥削与被剥削”的资本交换领域,在这个以资本逻辑为链条的媒介环境中,“技术的逻辑先于个人,先于组织,先于权利,无论个人、组织、权利都生活在先进的技术环境之中,甚至可能都意识不到。所以即使揭穿技术的神话,人也仍然被迫与生活在它的统治之下。”即数字劳动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会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这是在资本逻辑下,所有人不得不面对以及适应的事实,但如果我们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