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引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_第1页
以生态文明引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_第2页
以生态文明引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_第3页
以生态文明引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_第4页
以生态文明引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生态文明引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江苏区域推进“淮山生态大走廊”建设的主要部署“江淮生态走廊”的概念和规划,首先由扬州市委提出。规划涉及扬州的高邮市、潜江区、广陵区、江都区和宝应县的5个区(市、区)42个市,覆盖面积1800平方公里。明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扬州呼应国家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的战略工程等。2016年10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全省推动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要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并制定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11月18日江淮生态大走廊写入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由此江淮生态大走廊升级为全省战略,并纳入国家规划。目前,扬州、淮安、泰州、徐州、宿迁等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沿线5个地级市正围绕“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提出了总体布局和行动方案。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体验,提出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中,应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将南水北调沿线为主轴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绿色生产、净化田园,崇尚生态、营造花园,享受生活、美化家园,蕴藏生机、打造乐园,聚宝生财、丰盈财园”(以下简称“五生”和“五园”)宜产、宜贸、宜居、宜游、宜养的人间福地,即“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植入“五生”和“五园”理念。1净化农田的目标区域内全面实施绿色生产,倡导“三绿”理念,积极推行绿色种养、绿色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以确保江淮平原中素有“鱼米之乡”的这方水土不受污染,达到净化田园的目的。最终实现《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施“三绿”绿色生产,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养协调、物质和能量传递的良性循环,将农业废弃物全部转化利用,避免面源污染发生。1.1田间集成,将土地资源环境自然消解和资绿色种养就是种养协调发展。通过种养模式的创建和技术集成,其中包括资源的优化配置、时空耦合、种养关键技术配套、田间工程设施完善等,将种植业的秸秆、养殖业的排泄物等全部自然消解和资源化循环利用1.1.1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该类模式有“草-鹅-稻-鸭”1.1.2森林和牧场的结合该类模式有“林(果)-草-鹅”1.1.3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结合该类模式有“鲜食玉米-肉牛-克氏原螯虾”1.1.4“四水”的生态培育该类模式有:“水稻-鸭-鱼”1.2采用“六委”绿色施肥技术体系“六位一体”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主要由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1.2.1微量元素的施肥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大/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并采用相应科学施用方法的施肥技术。由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研制开发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了施肥技术的现代化、信息化,构建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大数据资源共享。1.2.2所有稻草量都还在现场规划区域内全面实行秸秆机械全量还田,避免露天焚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同时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1.2.3复绿有机肥源,丰富农村有机资源种类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和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不仅能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改良土壤,还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菌菇渣、沼渣、沼液、生活污泥等都是良好的有机肥源。规划区域内应新建一批秸秆收储制肥中心、畜禽粪便搜集处理制肥中心、以及依托各类养殖场新建的大中微型沼气池等农村能源设施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同时推广有机肥资源的大田循环利用,全面实现农村废弃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在商品有机肥开发方面,积极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与区域内肥料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农业废弃资源的就地处理、就地开发与就地推广应用。1.2.4水体富营养化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养殖户由于片面追求水产养殖产量,一般会增大养殖密度,提高投饲量,造成水体营养物质超标,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藻类快速繁殖,形成水华,破坏水质,引起鱼类死亡。如随意排放,又造成养殖区周边水体严重污染。近年来研究认为,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也是一种“水肥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将此资源及时引入稻田、水生蔬菜田等湿地进行灌溉,每亩湿地可消纳量为100~300t/667m1.2.5还田培肥,养虎区域内应大力推行绿色种养技术,无论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牧渔结合、还是“四水”结合的模式,饲养或套养的畜禽鱼等动物产生的粪便,都是天然的有机肥源,用于还田培肥。据研究,“林-草-鹅”模式中,杨树林间种植多花黑麦草养鹅,每亩牧草可饲养2期扬州鹅,每期100只,各饲养90d,每只鹅可生产鲜粪约23.3kg,即每亩牧草养鹅200只,可产鲜粪约4660kg,经发酵处理后,回田肥林木、肥牧草;“一茭两鸭”模式中,一季茭白田中套养2期鸭,每期套养30只,各套养70d,每只鸭可生产鲜粪约为12.23kg,即每亩茭白田先后套养60只鸭,可产鲜粪约734kg,并自然还田促进茭白生长1.2.6休养生息补贴规划区域内应有计划地实行耕地用养结合冬季休耕制度,使土地得到休养生息,休耕的土地纳入政府补贴。倡导休耕的土地种植绿肥植物,如紫云英,油菜等,可一举两得,春天开花后既可以用来造景供游人观赏,又可以翻入土中肥田。1.3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四位一体”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主要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搭建起病虫草害防治的“绿色防火墙”,其关键技术措施有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实际生产中这4种技术可叠加使用,效果最优。1.3.1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实现生物多样性原则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虫品种;规划好品种布局和茬口衔接,提倡品种多样性,避免品种过于单一化。种植业的生物多样性也可趋利避害;采用工厂化人工基质秧苗,选留健康种苗移栽;开展冬季休耕、深耕灭茬、合理轮作、套作、共作;焚毁携带病虫等传染源的残株;采用先进的农艺措施达到农田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发生等。1.3.2对害虫实施控制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群落中具有自身调节机制的生物活性物质,藉以控制害虫数量。包括信息型生物活性物质(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剂)和提供化学信息的活性物质(外激素和利它素)等。如利用性诱剂诱杀或干扰害虫交配。在农田中每200m1.3.3物理预防和控制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螟虫和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利用黄板诱杀飞虱、蓟马、叶蝉等害虫;利用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生产田等。1.3.4动物共作系统积极开展以禽(鸟、鱼)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共作动物防治:构建种养共作系统,利用共作的动物如鸭、小龙虾、蟹、泥鳅、鱼等取食田间害虫与杂草;利用寄生蜂和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等;生物农药防治:利用苏云金杆菌、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病虫害等。2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中国的美丽中国面对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脆弱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积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国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美丽中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打造形态多样、功能各异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生态休闲观光公园等,营造成美丽的大花园,使其成为江淮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1“水”字盛誉江淮生态大走廊地处江苏里下河腹地,水资源丰富,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盛誉。但长期以来,以追求产量的单一种植或养殖的落后生产方式,造成了种养严重脱节,资源过度消耗,面源污染严重2.2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村庄”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3树立发展特色小镇,激发农村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到2020年全国要规划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约占全国建制镇的5%。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目前,在国家公布的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中江苏已占7席。当前,江苏省也出台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培育创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特色小镇,如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邗江甘泉樱花小镇等。可喜的是2017年江苏省在农业方面将创建100个左右以农业历史经典产业、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文化、农家乐、创意休闲农业为内容的农业特色小镇。崇尚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引领农民就地创新创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特色小镇。最近,扬州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如宝应有“柳堡的故事”、“射阳湖荷花节”、高邮的“菱塘回民清真文化”、“界首清水潭万鸟归林、野鸭放飞”,仪征的“枣林湾园艺博览园”、江都的“邵伯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和龙虾节”、“吴桥蔬菜产业园”等。计划“十三五”期间,在全市重点打造8~10个特色旅游小镇。通过各种特色小镇的建设,让乡村环境更美、民俗文化更鲜、特色产业更强,以集聚更多的乡村旅游资源。3享受生活,养天年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以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宗旨,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让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美好。在工作劳动之余,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和一方水土的美好馈赠,以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休闲文化,做到劳逸结合,其乐融融,颐养天年。如春天吃长江三鲜,品春茶,咻螺蛳,看春花;夏天吃桃梨葡萄,品龙虾,尝湖鲜,赏夏花;秋天吃高邮湖大闸蟹,闻荷香,赏秋色,喝鸭汤;冬天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闻梅香,烤全羊。区域内各种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科技教育、人文关怀等政策措施应逐步落实到位,充分做到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4动植物的生态江淮生态大走廊应建设成为四季风光旖旎、环境雅致、天人合一,常年因经贸、旅游、观光、休闲、养老等人流涌动,聚集人气、生机勃勃的人间天堂。生态环境与产业方面,应是四季花开、柳暗花明。农业物产丰饶,品质绿色或有机。民俗文化、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生态观光休闲方面,应是八方宾客纷至沓来,人气爆棚,纵情体验江淮运河文化、邮文化、“二月二”和“三月三”等民俗文化、亘古至今的农耕文化、淮扬美食文化、古镇古城园林建筑文化等。建成后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将是江淮平原宜产、宜贸、宜居、宜游、宜养的人间福地,成为城乡居民心中向往的乐园。5旅游产品的特性江淮生态大走廊区域内,绿色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优良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特色产业产品别具一格,极具地方特色,深受八方消费者欢迎;美丽的家园、美好的水韵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将吸引来自全球和全国各地的大批旅游观光客前来消费。江淮生态大走廊必将成为一个汇聚天下财富的巨大聚宝盆,成为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生财之园。6江苏区域推进“淮山生态大走廊”建设的行动方案扬州市委市政府首先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概念和规划,明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扬州呼应国家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的战略工程等。2016年10月17日省江苏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全省推动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制定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11月18日江淮生态大走廊纳入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表会工作报告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