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1页
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2页
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3页
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4页
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初中物理学科上篇

新旧课标对比分析目录CONTENTS下篇

实际课例分析解读新旧课标对比分析上篇课程性质的变化新旧课标对比分析课程理念的变化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内容的变化跨学科实践学业质量与评价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物理课程标准结构的新旧对比变化

2011年版课标结构2022年版课标结构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

附录1学生必做试验说明

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

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理念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二)

目标要求

四、课程内容

(一)物质

(二)运动与相互作用

(三)能量

(四)实验探究

(五)跨学科实践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附录

跨学科实践案例四大部分十个方面六大部分十六个方面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初中物理课程性质(2022)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物理学的发展和作用物理学的概念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物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物理课程的任务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初中物理课程性质(202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初中物理课程性质(2011)0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成果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试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联系实际初中物理课程性质(2011)010203层次更清晰,凸育人价值阐明了内在规定性,深刻把握学科特点。准确描述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明确物理课程在体系的地位。课程性质的新旧对比变化物理课程理念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年版课标课程理念标题内容定位2022年版课标课程理念标题内容定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内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内容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内容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结构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教学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价理念一核心素养科学素养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究,是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初步的课下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展示物理学的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动态,关注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理念一内容的对比变化1、物理观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总体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4、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品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科学伦理的自觉行为,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更清晰,更准确。理念二20222011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理念二内容的对比变化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该理念被继承下来,具有新时代意义:1、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发展;2、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3、特别是新增“跨学科实践”更加侧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明确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学习生长点,通过生活、物理、社会三者之间进阶性的实质跨越,帮助学生构建对物理世界的初步认识。为其贴近兴趣和科学思维发展创造条件,并明确物理学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知行合一理念三2022201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念三内容的对比变化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主题内分级呈现,层层递进;主题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初中物理课程由11版的,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63个三级主题,变为22版的5个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30个三级主题。从课程结构角度提出以主题为主线,促进课程的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的系统性,凸显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单个知识的识记、理解跨越到知识网络的整体构建,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整体性、综合性与迁移性的理解,这有利于学生学科观念、学科思维的形成,有利于理解科学本质、发展核心素养。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应有意识让学生整体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让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没有取消而是与课程内容的第五方面“跨学科实践”结合。理念四20222011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理念四内容的对比变化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22版课标将“注重科学探究”放在“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之前,明确了科学探究不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需要借助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理念五20222011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理念五内容的对比变化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一个原则:教、学、评一体化二个导向: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一个体系:物理课程评价体系(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功能全面)六个转变:评价功能、评价角度、评价主体、

评价技术、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一个作用:对课程理念的落实起到激励、反馈

保障与质量监控的作用。物理课程目标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年版课标课程目标标题2022年版课标课程目标标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l.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过程与方法初中物理课程目标(2011)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总体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品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科学伦理的自觉行为,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初中物理课程目标(2022)物理概念、规律、实验技能

物理文化物理文化物理思想方法体系科学探索的激情、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物质观念:世界是物质组成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结构、属性、形态等市多样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初步形成运动形式是多样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是有规律的等。能量观念: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等,初步形成能量多样观、能量转换观、能量量度观、能量守恒观、节能环保观等能量观念。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建议:一、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和思维加工的过程,保证物理概念的内化,形成学科思想。物理观念教学建议:二、要重视将这些观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物理课程中的模型建构表现在能够使用模型解释物理现象和过程,阐明物理概念和原理,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等。模型建构科学思维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较法,能对相关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揭露,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具有利用收集的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的意识,并使用简单和直接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能独立思考,对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提出新的方案,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提出问题初步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证据科学探究制定计划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评估分析论证收集证据初步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实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解释初步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基于证据得出合理的结论。(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能够用书面或口头等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交流本质观科学本质观态度责任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亲近自然、崇尚科学、乐于思考与实践、发展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活动和生活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善于跟他人分享和合作,敢于提出并坚持个人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伦理道德规范;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生活和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热爱自然、家乡、祖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020304.01物理观念是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态度与责任是贯穿始终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手段与途径。物理课程目标的新旧对比变化“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是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提炼与发展,其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课程内容层级图课程内容中的行为动词的解读课程内容中的行为动词的解读物理课程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物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1.1.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l.1.4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1.2物质的属性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1.2物质的属性1.2.4了解关于物质属性的硏究对生产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1.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1.3.4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1.3.4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1.4新材料及其应用1.4.1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1.4.2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物理课程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1.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1.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2.2机械运动和力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2机械运动和力2.2.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2.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2.5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2.8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物理课程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2.3声和光2.3.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2.3声和光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2.3.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3.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2.3.5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2.3.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2.4电和磁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4电和磁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静电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2.4.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2.4.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4.6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4.6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物理课程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能量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描述不同形式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3.2机械能3.2.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3.2机械能3.2.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3.2.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2.4能说出人类使用的一些机械。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3内能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3.3内能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物理课程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能量

3.4电磁能3.4.3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4电磁能3.4.4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探究并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3.4.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3.4.6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3.4.7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3.5能量守恒3.5.3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3.5能量守恒3.5.3列举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的常见实例。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3.6.1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3.6.2知道核能的特点和核能利用可能带来的问题。3.6.3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3.6.3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6.4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物理课程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主题变化物质移:旧1.4.1移到跨学科实践“5.3.2新材料及其应用”。合:旧1.4.2整合到跨学科实践“5.3.1能源开发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运动与相互作用增:增加2.2.3“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部分内容,与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4.2.2保持一致,由旧测量类实验调整为探究类实验,实际并未增加新的实验要求。增:增加2.2.4“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部分内容,为下一步“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奠定了基础,实际并未增加新的内容要求。调:2.2.5调整为“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增加了“科学推理”,突出了核心素养。调:2.3.2由“了解乐音的特征”,调整为“了解声音的特性”,突出了物理的本质。调:2.3.5由“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改为“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降低了难度。删:2.4.1删除了“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部分内容,更改为“了解静电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增:2.4.3增加“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部分内容,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合:旧“2.3.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整合到2.4.6部分内容中。减少了二级主题。能量调:3.2.4由“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改为“能说出人类使用的一些机械”,历程放在活动建议中,不做硬性规定。调:3.4.5由“理解电功和电功率”改为“了解解电功和电功率”,难度降低。合:旧“3.6.1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整合到跨学科实践“5.3.1能源开发利用对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删:旧“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改为新“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删除“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这一部分内容“。试验探究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学生必做试验(基本操作类、测定类11项)2022学生必做试验(测量类7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试验探究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学生必做试验(探究性试验9项)2022学生必做试验(探究类12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试验探究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2011学生必做试验(探究性试验9项)2022学生必做试验(探究类12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试验探究内容的新旧对比变化实验分类实验变化完全相同的实验4.1.2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4.2.4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1.3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4.2.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1.4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4.2.8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1.5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4.2.9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4.1.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4.2.10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4.1.7用电流表测量电流。4.2.12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4.1.8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新增的实验4.2.3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内容有调整的实验2011年版2022年版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4.1.9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4.2.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4.2.11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表述略有区别的表述2011年版2022年版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1.1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4.2.1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4.2.6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4.2.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跨学科实践5.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5.1.1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1.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践行安全与健康生活。5.1.3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规范个人行为,践行低碳生活,具有节能环保意识。5.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5.2.1了解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案例,体会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5.2.2调查物理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案例,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5.2.3了解物理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5.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5.3.1结合实例,尝试分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3.2结合实例,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3.3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增强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跨学科实践意义突出问题导向,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通过生动的活动引导学生参加与跨学科实践,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图书、网络查阅,参观工厂、听取报告等方式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01跨学科实践教学策略建议2022年版课标中的“跨学科实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占比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0%。以八年级为例,总周时为34周,总课时为1190,物理、生物占比为8%-10%,按最高比例,八年级物理、生物两科跨学科实践课时数约为12节。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描述,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教材编写等具有指导作用。学业质量描述

能认识物质的形态、属性及结构,认识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掌握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事物,把所学概念和规律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解释常见自然现象和解决常见物理问题,能综合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决熟悉情境下的简单物理问题,具有初步的物理观念。观念形成观念形成学业质量描述在熟悉的情境中,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实际问题;在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中,能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物理结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物理概念、规律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得到结论;能依照证据形成自己的看法,具有利用证据进行论证的意识;在获取信息时,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的意识,能从物理学视角对生活中不合理的说法进行质疑并说出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科学思维质疑创新模型建构科学论证学业质量描述能针对一些现象,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物理问题,能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猜想与假设;能针对提出的问题,运用控制变量法等制订比较合理的科学探究方案,会正确使用学生必做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会正确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能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能根据实验目的整理信息,会用简单的图像或表格描述信息,能通过信息比较或图像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因果判断,形成结论并作出解释;能表述物理问题,会用物理学术语、符号、图表等描述探究过程,说明探究结果,撰写简单的科学探究报告。证据交流问题解释学业质量描述能初步认识科学本质,体会物理学对人类认识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对物理学的兴趣,具有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坚持原则,又能与他人合作;知道科学探索、技术应用及成果发表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科学态度科学本质观社会责任学业质量正确理解一、建立正确的学业质量观。

要从“以知识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转变到“以素养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上,建立以素养(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摒弃“为获得知识而教育”的理念。确立“为素养发展而教育”的教育观。

二、“以素养为核心”的学业质量观改革教学。(1)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2)由“知识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核心素养;(3)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评价、学生作业来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重视真实全面的评价评价原则坚持素养立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增强反馈的有效性采取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建议的理解过程性评价应围绕核心素养的达成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创设真实且有价值的问题情境;采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的方向,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5%25%25%25%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把握课堂评价的关键要素,重视评价目标的确立、评价内容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制订。01作业评价注重发挥作业评价的诊断功能,指导学生改进学习;应以阶段性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设计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作业,兼顾基础性作业和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作业的育人功能。合理调控作业量,避免机械训练、简单重复,切实减轻课业负担。.02阶段性评价充分利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等的结果,设计好单元评价、期中期末评价,及时了解学生阶段学习状况。03跨学科实践评价应注重创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跨学科问题情境,收集学生在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跨学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中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成果,评价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04过程性评价建议的理解评价实施实际课例分析解读下篇实际课例分析解读目的2022年版课标提出,物理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去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具体实施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如何把2022年版课标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如何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选择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这节课关注学生在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单元内容概述及课标要求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力与运动机械运动和力2.2.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2.2.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2.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2.5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2.6知道简单机械。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2.8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核心素养具体目标物理观念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初步形成运动与力的相互作用观。科学思维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和“二力平衡”的模型建构,培养基于事实证据,借助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科学探究培养基于观察和试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收集证据、基于证据得出结论,以及对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体验伽利略小车斜面试验探究,以及学习惯性和平衡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尊重自然瑰丽的科学态度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单元内容概述及课标要求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运动与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解读本单元的地位力与运动单元内容概述及课标要求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力与运动机械运动和力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2.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2.5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2.6知道简单机械。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2.8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承上启下教材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现象解释及应用物体受力情况阻力对物理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影响因素定义力和运动的关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力

受力受平衡力(F合=0)受非平衡力(F合≠0)平衡力的定义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变速运动非平衡态平衡态物体运动情况学习内容分析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力与运动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伽利略小车实验的探究。学生分析缺乏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认知。学生对在理想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建立定律还是第一次遇到。同时八年级学生分析推理、概况归纳能力还比较弱,需要规范指导。本节课教学要充分依据学情,通过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循循善诱地启发,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学习内容分析知道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解决有关惯性的利用和防止问题。能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惯性现象解决有关惯性的利用和防止问题。本节课设计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初步掌握包含“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的科学探究闭环与科学思维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控制变量法、转换、实验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惯性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关惯性的利用与防止问题;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初步形成运动与力的相互作用的观念。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学会利用“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推理;能利用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质疑创新精神。经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过程,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论证、交流合作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了解伽利略等人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学习目标教学思路小车斜面实验探究新课引入新课教学牛顿第一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练习、反馈知识小结猜想假设科学推理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定义惯性影响因素现象解释及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和外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具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定律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惯性和质量的关系。难点:以理想实验推理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思维过程。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具:小车、鸡蛋、烧杯、水、毛巾、木板、斜面、橡皮、书、课件、多媒体等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出课题,体现了物理的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后,也引出了一个学生的前概念,也就是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是部分学生的固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提出问题做好铺垫。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有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可以得出自古以来的一个通过许多生活实例验证的“误概念”,“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其中著名的代表学者就是亚里士多德。然后提出伽利略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这一观点,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提出了“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也激发探究的欲望。这样也引出下面的试验探究。这里通过伽利略的结论,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1:用力推桌子上静止的物理书,它便可持续移动,不用理推便停止移动。问题1:物体的运动一定是考力来维持的吗?

师: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在长达17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它是正确的。活动1:同学们观察情境1中的现象,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多数同学通过直觉得出“有力运动,无力停止”,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来创设情境。情境2:用力推桌子上静止的物理书,它便可持续移动,不用理推便停止移动。问题2:视频中被跑出的冰墩墩不再受推力时,能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吗?同学们能否尝试用自己的笔、橡皮等物品体验并解释这一现象?追问1:前后实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生活中还有这样实例吗?用课件图片补充:如冬奥会冰壶运动等。活动2:学生设计实验,同桌合作,体验交流:圆珠笔被用力扔出后仍能继续沿水平桌面滚动一小段距离。橡皮离开手后,不再受推力,也还能继续运动,但做的是下坠运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体现问题意识“起惑”过程。针对两个不同的观点,强化矛盾冲突,产生碰撞,为“解惑”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思维动力。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这部分科学探究的是收集“证据”阶段,教材给出了实验设计图和不同材料的平面,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制定方案的能力,该实验效果是很明显的,比较容易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中科学论证和科学推理能力,因此以问题为导向,设计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实验提示,找出方法,设计出实验,收集到数据,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精神。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3:介绍科学史上关于这一简单问题的认识发展。300多年前的伽利略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他猜想: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问题3:力和运动的关系,到底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同学们能尝试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像科学家一样也来设计一个演示实验验证这个猜想?导1:若小车在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如何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收到的阻力大小?导2:需要哪些研究方法?①如何体现阻力大小的不同?②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每次试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使小车在水平面上获得初速度?需要控制哪些量才能使初速度相同?导3:指导学生设计表格,收集证据。活动3: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小组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记录数据,合作交流,总结评论。1、材料不同,阻力大小不同。2、①转换法:比较小车在不同材料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②控制变量法:控制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高度三者相同,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是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表面状况阻力大小小车移动距离小车速度减小情况毛巾棉布木板光滑表面结论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通过介绍从伽利略到笛卡尔再到牛顿研究成果的科学史,让学生知道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要学习300多年前伽利略面对权威的质疑精神!还有就是引导学生基于事实证据,大胆猜想和科学推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中学会运用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和尝试由一般的结论提炼物理定律。要让学生达成物理观念中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和外延,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进而为惯性学习理论基础。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4:多媒体展示物理学史,引导学生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力和运动的抽象关系。问题4:1、设想如果表面材料绝对光滑,则物体运动不受阻力,那么物体将处哪种运动状态?2、同学们想知道科学家是如何描述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吗?伽利略(1564—1642):如果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大小就不会改变,它将永远运动下去。笛卡尔(1596—1650):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不仅速度大小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也不会改变,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1643—1727):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和外延①“一切物体”包括原来运动的和原来静止的物体。②“不受外力“包括不受一切外力(理想状态)③“总”的意思是没有另外,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④“或”指物体不受力时,静则静,动则动。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会同时存在。⑤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试验直接验证?⑥设疑: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和运动怎样的关系?活动4: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大胆猜想,规范表述。1、试验推理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自己尝试由特殊到一般提炼出物理定律。2、规范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试验来直接验证,因为物体不受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4、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科学实践强调“向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实践”。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不同信息好观点进行质疑批判、检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分析,得出物体都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从而得出惯性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两个学生熟知的例子分析,来加深对惯性概念的了解。同时对两个例子的分析也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对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与力的相互作用的观念。为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惯性的利用和防止问题,做好理论基础。本课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系列情境5:1、设疑:播放视频,人在运动中的平衡车上抛篮球,球仍落回原处。2、演示:让一名同学迅速敲击卡片,观察鸡蛋的运动状态。问题5:1、如下图所示,鸡蛋为什么不随卡片一起飞出?你能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吗?2、物理学上如何定义这种性质呢?定义:物体保持自身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惯性: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②惯性的大小的唯一量度是质量。质量大,惯性大。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无关。③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可以说“具有”惯性。活动5:学生思考,猜想:1、卡片受力被弹出时,静止的鸡蛋在水平方向由于没有受到外力,故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不会随卡片一起飞出,仍停留在原处,而后受重力落向杯中。2、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也都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3、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