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_第1页
浙江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_第2页
浙江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_第3页
浙江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_第4页
浙江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点突破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①

内力

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②

太阳

能,它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各种地表形态(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都是内力与外力长

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③

断裂

构造

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作板块。全球④

岩石圈

分为六大板块,此外,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

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

本关系:相邻板块互相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一般,板块内部,地壳比

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分类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⑤

消亡

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

3.地质构造的类型(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主要类型有⑥

褶皱

和断

层。(2)褶皱:由地壳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有背斜

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

陷的叫向斜。(3)断层:是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⑦

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

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而形成。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庐山、泰山

等。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叫⑧

地堑

,往往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

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地质构造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地质构造规律应用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

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

2.利用背斜构造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密度最小,分布于背斜顶部,

水密度最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因

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岩层保存完整,因此钻探或打

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

蚀搬运掉了。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5.工程、建筑、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引发地震、滑坡、渗漏,造成

建筑物塌陷等不良后果;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成水道。

图Ⅰ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Ⅱ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Ⅰ

图Ⅱ1.(2018浙江11月选考,9,2分)图Ⅰ中四地与图Ⅱ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

的是

()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解析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理论知识。根据图Ⅱ提供的信息,结合图Ⅰ可以判断,①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形成海洋,对应丙图;②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形成岛屿,对应甲图;③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形成海沟,对应乙图;④位于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处,形成海岭,对应丁图。

2017年2月16日,多名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研究报告宣称,他们在澳大利亚东部发现了世界第八大洲——西兰蒂亚洲。它位于南太平洋,包括新西兰北岛和南岛等岛屿,面积约为490万平方千米,94%的面积都在水下,是一个被淹没的大陆,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下图为西兰蒂亚洲及周边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2.符合西兰蒂亚洲特征的是

()A.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B.平均海拔最低的大陆C.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D.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六大板块的分布。西兰蒂亚洲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故A项错误;该洲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平均海拔最低,故B项正确;该洲整体位于太平洋,故C项错误;该洲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故D项错误。3.推断西兰蒂亚洲未来的面积变化及原因是

()A.变小板块彼此分离B.变大板块挤压碰撞C.变小板块挤压碰撞D.变大板块彼此分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西兰蒂亚洲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受板块碰撞挤压影响,面积会变小,故C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4.(2017江苏单科,5,2分)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解析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因此选项B正确。5.(2017江苏单科,6,2分)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解析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图中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①

固结成岩

等。风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

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在侵蚀—沉

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横断山地山高谷深,可以说是在内力作用基础上,②

流水侵蚀

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证。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流水不断下切,造

就了“水拍云崖”的雄奇壮丽的景观。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表形态,也是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受外力(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在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导致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往往

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在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

风速减小时沙粒③

沉积

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

带来流沙危害。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

的、有利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分析,如④

填海造陆

能解决土地紧张局面,但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

平衡。一、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我国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云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例: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

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

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沙漠中的沙丘、黄土高原)二、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土壤肥沃,易形成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方法技巧

侵蚀河岸与堆积河岸的判定方法(1)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堆积岸;南半球河水左偏,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堆积岸。(2)弯曲河道: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河水受离心力的影响,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规律总结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

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下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23,2分)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的形成环境知识。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是风力沉积形成的,砂页岩层是在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区的静水环境下形成的,该地区的砂砾石层的形成与黄河的搬运沉积作用有关。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三题。2.(2018课标Ⅰ,6,4分)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图中河流岸边四个平坦面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说明其是因河流堆积作用形成;材料显示现阶段河流洪水期仅能淹没T0,说明只有T0这一平坦面仍有河流堆积作用,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择A项。3.(2018课标Ⅰ,7,4分)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流水作用及其表现。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与流速相关;流速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