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考点定位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4.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主题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的政治和军事(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机构权力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选必1,P6)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响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思维拓展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2.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结果(1)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富国方面(1)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强兵方面(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2)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效果并不明显思维拓展王安石变法的实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3.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金关系战争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对峙议和以后,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视角1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曾诏告天下:“先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原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后代学者曾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宋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原则的理解。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背景: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以及北宋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现实,统治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收地方精兵加强禁军;设通判等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散中央机构权力,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割宰相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力。同时,对统兵权与调兵权进行分割。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拓展深化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放松对外部威胁的防范。这导致了宋代边境的空虚,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代从军事、经济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是造成了地方实力不足,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分化事权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2)认识鲜明的务实性是针对五代积弊进行的调整,有效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浓厚的时代性重文轻武,取士增加,政治开放,文官政治最终确立,官员队伍的专业化趋势明显可贵的政治理性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文官、谏官、史官、儒家思想等因素制约,避免了绝对专制手段的和平性宋代政治变革的手段和平,彰显政治智慧本质宋代政治本质上依然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专制集权体制的深层问题并未解决视角2王安石变法材料“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崇宁,1102-1106年,为宋徽宗早期年号;宣和,1119-1125年,为宋徽宗后期年号),而祸乱极矣。”——朱熹《朱子语类》“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和赵翼对王安石变法认识的异同点。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相同点: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王安石变法危害甚大,使民生痛苦;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不同点:赵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根源在于宋神宗的雄心。(2)失败原因:变法操之过急,未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变法的措施实施效果有限;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重新得势,新法被废除。拓展深化辩证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进步性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变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主题二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夏金的统治及与两宋关系(1)政权建立及政治政权及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政治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南、北面官;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①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②制度:“猛安谋克”;③盛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死后,统治逐渐衰落概念阐释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对其加以发展。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2)与两宋的关系宋辽关系北宋与辽签订协议,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宋夏关系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宋金关系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思维点拨宋代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战”是暂时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和”是主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统一进程。2.元朝的统治(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2)措施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中央机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地方管理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选必1,P6)边疆治理①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②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图解历史元朝的中央官制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3)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四等人制目的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措施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视角1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材料元代的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行省事务处理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在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拓展深化1.辽、夏、金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2.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权力结构二元性: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大而不专”: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④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2)作用积极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地方有适度权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消极打破山川形便对行政区划的限制,削弱文化认同视角2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华夏认同材料内容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史·魏本纪第三》“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拓展深化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元代更是形成了新的民族,如回族等。(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交流与创新。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将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2022·1月浙江选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命题设计]聚焦考点元朝的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情境设置本题设置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这一情境,对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进行考查[解题指津]易错排查宋代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首次”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朝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D项关键能力本题需要对土司制度有全面了解,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故选B项[方法点拨]在复习过程中,有大量史实需要记忆,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理解史实,首先把握历史的逻辑,即历史发展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以及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只有很好地理解历史史实,把握历史的逻辑,才能形成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历史事件。从而对历史的理解不浮于表面,或者说从根本上理解历史的逻辑,甚至梳理历史背后的规律。1.(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且通判是文官,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是知州的权力,排除D项。2.(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3.(2020·北京卷)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鼓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①错误;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符合救荒思想,故②正确;鼓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③错误;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其救荒思想,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4.(2021·1月浙江选考)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选项中合理的是()否定方观点肯定方观点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载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马可·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释《马可·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A.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B.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马可·波罗游记》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涉及多种因素,不能由此否定其真实性,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排除D项。5.(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行省“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有实际权力,但地方官吏和军队由中央管辖,由此可知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地方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C错误;行省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它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D错误。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滨州二模)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枢密使一职在唐后期至五代时权力非常大,到宋初,枢密使大大缩小了其权力范围,防止其专权乱政,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枢密使权力范围的缩小,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枢密使属于中央权臣,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枢密使权力的缩小,使得其不能够“权倾将相”,“与宰相分权”,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2.(2022·重庆调研)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的路作为高层行政区,将地方权力分割为财政、司法等不同内容,隶属中央,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故选D项;宋代重用文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材料无从得出,排除A项;过度分割地方权力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路的设置,并未提及其影响,排除C项。3.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C.岁币政策 D.守内虚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处理边防问题时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维护领土主权,总是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将领土让予他人,由此可以看出宋代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将管控的重心放到内部,故选D项;重文轻武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强干弱枝主要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强调的是边防问题的处理,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处理关南十县问题时采取了岁币政策,并非普遍现象,排除C项。4.“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1074—1138年),评述秦灭梁之事曰:“按《春秋》灭梁者,秦也。圣人不书‘秦灭’,而书‘梁亡’者,不能守在四邻而沟公宫,亡其自致也。今勤王大众不以击敌,而以治城池。金帛用物不以募战士,而以赂敌国。堂堂大宋,万里幅员,奚至陵藉如此其甚哉!”胡安国意在()A.痛斥秦灭梁的行径B.纠正历史记载错误C.唤起强国御敌意识D.巩固理学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宋代地域辽阔,金钱不用来修缮城池壮大军事而是去贿赂敌国,认为这会招致和梁一样被灭亡的结果,旨在唤起国家的御敌意识而不是委屈求和以图暂时的安稳,故选C项;对秦灭梁只是客观陈述,主要目的是警示宋代朝廷,排除A项;历史记载并没出错,胡安国只是想以史为鉴,排除B项;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材料中的表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5.(2022·菏泽二模)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提供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这说明宋朝的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故选D项;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但”后面的内容,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分析“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并且题干内容着重分析的是其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6.(2022·抚顺高三模拟)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最终导致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B.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王安石变法打击了权贵的利益,遭到权贵的反对而失败,故选A项;中央集权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弊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用人及其带来的后果,排除C项;题干针对的是其失败的具体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7.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上书称,科举“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加用弥封,不见姓字”,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且“不弥封试卷”。礼部考试,“已经本乡询考履行,却须弥封试卷,精考艺业”。据此可知,范仲淹等人意在()A.强化对官员德行的考核B.打击士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凭恩荫选官的弊病答案A解析外郡推荐的“履行无恶”的考生,不封试卷;其他科举和礼部考试要封试卷,可见对于品行良好的人要求相对较低,从而使更多有德行的官员能够被任用,故选A项。8.(2022·蚌埠模拟)根据下表可知,北宋()北宋科举考试内容表时间科考内容宋初以诗赋为主庆历—熙宁初经术、诗赋、策论熙宁—元丰经术、策论、法律元祐年间经术、诗赋、策论、史绍圣经术、策论崇宁—重和经术、策论、法律重和—宣和儒经、道经、策论、法律A.科举考试程序日渐规范B.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C.理学成为科考主要内容D.法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北宋科举考试内容,宋初以诗赋为主,后逐渐增加策论、法律等实用内容,说明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故选B项。9.(2022·沈阳三模)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金代六部尚书除了女真族,还有汉族、契丹族、渤海族,由此可知金代统治者注意任用各民族的人才,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始终”不符合史实,海陵王完颜亮改革后,中央为一省六部制,排除A项;“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金代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女真族,排除B项;“实现了”不符合史实,虽然金代主张各民族平等,但实际上汉族遭到金代统治者的防范和猜忌,排除D项。10.(2022·泰安四模)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记载出处“至元元年(1264年)……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宋濂《元史》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认为“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宋濂《元史》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吴松弟《中国人口史》A.流民问题有所缓解B.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C.百姓负担十分沉重D.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答案A解析元代建立之初,屯田开荒、制定户籍制度、归还逃亡农民的土地,这些措施有利于缓解流民问题,故选A项;B、C两项分别错把材料中的控制人口等解读为限制土地买卖、百姓负担沉重,故排除;材料只体现了元初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并未显示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的过程,故排除D项。11.(202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某学者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如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答案B解析湖南、湖北两省之间有长江这一自然界线,而越过南岭也等于在突破自然边界,湖南、湖北与广西又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湖广行省的布局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选B项;湖广行省不是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排除A项;湖广行省打破了山川形便和人文差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湖广行省的布局情况,不会改变国防和经济实力,排除D项。12.(2022·丹东二模)1272年,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在此后的22年间,向岭北行省调入大批汉军、南宋降军、南人及蒙古军民,给予耕牛、农具,于怯鹿难、杭海、五条河、和林等地屯种。这些措施()A.表明元朝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B.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C.属于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元朝时期,在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且派遣其他地区的人群到东北地区,这些做法会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从而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向前发展,故选D项;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胡汉矛盾”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措施并不是为了奠定北部疆域基础,排除B项;这些措施不是“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体现,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2022·济宁高三模拟)(12分)下表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颁行时间举措出处964年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马端临《文献通考》964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筦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官乏车牛者,僦(租赁)于民以充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65年诏诸道当辇送上供钱帛等舟车,并从官给,勿以扰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73年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马端临《文献通考》概括指出宋太祖上述举措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举措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本质特征:从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削弱地方财权的角度作答。(2)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从实行必要性的角度作答,如从北宋建立背景及建立方式的角度阐明北宋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从实行可能性的角度作答,如北宋建立后削弱节度使的军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角度阐明北宋具备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可能。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从削弱地方经济割据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4.(2022·临沂月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元修三史,“各与正统”材料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答案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标要求1.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考点定位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3.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主题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1.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作物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概念阐释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指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的经济结构。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上。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外贸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概念阐释榷场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4.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北宋灭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影响经济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交通上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文化上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思维点拨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政局变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视角1宋代商业的发展材料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达;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及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增强。拓展深化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纸币出现出现交子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商业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的与辽、夏、金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可以起到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的作用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原因角度表现国家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丝绸之路由于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航海的风险,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江南开发从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这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榷场贸易由于不同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贸易发展迅速,中原的铁器、奢侈品等大量输往辽、西夏、金的统治区社会风气社会上鄙商的风气有所改变,商人也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有的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儒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视角2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一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摘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材料二(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苏州)十之一二”。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1)根据材料一,对西汉至北宋人口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南方户数比例占全国户数比例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其原因主要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拓展深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城市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工商业城市数量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文化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的风俗习惯推广到全国,如饮食、语言、信仰等主题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1.宋朝时期门第观念淡化原因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表现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思维点拨宋代租佃关系(1)特征:租佃双方采取契约形式;但户有迁移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提升;地租形式主要为分成租与定额租。(2)影响:国家、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2.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视角宋代社会的新变化材料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宋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内在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且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展深化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4)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5)教育与科技: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2022·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命题设计]聚焦考点宋代手工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情境设置本题题干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分布为情境,分析考古发现纺织品蕴含的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历史信息。本题题干情境重在构建两宋时代背景下,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湖南、宁夏和江西属于内陆省份,与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关系不大,排除A项只有浙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子,不能说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且宋代衣料材质仍以丝麻为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排除D项关键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B项正确[方法点拨]有些选择题可用时空定位法解答,时空定位法就是对题干材料的时间、空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一般来说,题干中的时间、空间信息有直接的(如公元前771年、江南地区等);也有间接的(如春秋战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解题时要善于把这些时空信息作为突破点,利用时空信息准确定位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逐一审读备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定位时间时需注意:具体时间背后的隐含背景;在括号里面的时间和出处里面的时间;要分清时间点与时间段。定位空间时需注意:古代历史一般发生在有限区域,隐含小区域(国家、地区)在时间进程中的历史特征。1.(2022·湖北卷)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赵匡胤建立宋朝,国姓“赵”为宋初《百家姓》第一姓,这说明《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崇文抑武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日益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流动日渐加快,“固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2.(2021·湖南卷)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3.(2021·6月浙江选考)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4.(2021·福建卷)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削弱基层治理能力无关,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D项。5.(2021·广东卷)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木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木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聊城二模)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秀州农村的小农家庭出售布匹等,福建路山多田少,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依赖广东粮食供给,说明农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农民破产现象严重,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南方的户口、粮食生产、商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排除C项;材料内容只说明福建路广泛种植瓜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依赖供给,无法体现全国土地种植结构失衡,排除D项。2.(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一模)宋太宗时,“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这一举措()A.加快了中原农民大量南迁B.改变了传统饮食习惯C.实现了南北经济发展平衡D.提高了农民抗灾能力答案D解析粮食品种的交流和多熟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D项正确。加快中原农民大量南迁的主要因素是战乱,A项错误;南北饮食结构有所改变,但长期形成的传统饮食习惯则难以改变,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上南方重于北方的局面逐渐形成,C项错误。3.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颜色、图案的瓷器,即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江西景德镇瓷窑的差异化发展,不是制瓷业的地域特征,排除A项;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并且材料内容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未体现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4.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答案A解析手工业的区域分工,与材料中“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相符,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丝织产品的大量出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材料并未涉及政府主导,排除D项。5.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该文献所记载的现象()A.表明我国古代的戏剧走向了成熟B.体现了宋代城乡百姓业余生活多彩C.与北宋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相适应D.反映了宋代中央集权对文艺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勾栏瓦舍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因此可看出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故选C项;材料只强调了勾栏瓦舍的娱乐生活,不能反映戏剧生活是否成熟,排除A项;《东京梦华录》主要记载的是东京城的社会生活,对乡村的描述较少,因此说它体现城乡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中并未强调中央集权,排除D项。6.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朝()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答案A解析由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经济结构及市镇经济繁荣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7.(2022·菏泽一模)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来源,故选D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分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内容与政治形势变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从北宋到南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从兼任走向专职化的一个过程,反映的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没有说明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8.元朝《市舶则法》规定,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等“下番(到国外去)博易到物货……依例抽解”,行省官、宣慰司官、市舶司官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这些规定()A.说明元朝严格限制外贸活动B.提高了外贸管理效率C.反映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D.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答案C解析元朝通过立法对特权阶层的海外贸易行为进行限定和规范,说明元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C项正确;材料重在限定规范特权阶层的海外贸易行为,并不是“限制外贸活动”,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2022·烟台模考)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项目城市物品商人北方大都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兽、食品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南方泉州、广州、庆元A.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答案C解析从表中对外交往的城市有北方的“大都”和南方的“泉州、广州、庆元”可知,元大都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而“泉州、广州、庆元”属于沿海地区,主要通过海运方式进行对外交往,这说明元朝时对外交往陆路海路交通方便,故C正确;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仅从物品种类不能说明中国处于入超地位,故排除B。10.(2022·枣庄三模)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而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门第观念淡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材料“唐代……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不是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表明宗法观念淡化,“消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改变,排除D项。11.(2022·莆田三模)北宋文人在诗中写道:“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南宋士人交代其子孙“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据此可知,宋代()A.商业活动受到重视 B.冗官现象日益严重C.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D.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答案D解析“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体现了淡泊名利、注重气节的思想,可见宋朝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故选D项;“治生不求富”可见他不强调商业利润,这是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排除A项;“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如果都如作者所表达,就不会有冗官现象,排除B项;“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只能体现作者的价值观,无法判断四民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12.(2022·济宁三模)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答案C解析材料中辽兴宗强调的是辽和宋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一致的,故选C项;辽宋作为并列的政权,始终存在纷争和差异,政治上亲如一家用来形容两个政权的关系不够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表现任何和经济类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宋辽之间不是相互依赖,是在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两个政权之间的相互妥协,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16分)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某历史小组为探讨“宋代商业革命”这一主题,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炙鸡、爊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时果、旋切莴苣生菜、西京笋。……唯焦以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二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多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开创出一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摘编自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金开诚《海上丝绸之路》(1)材料一对探讨这一主题有何价值?(4分)(2)材料二又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该主题的认识?(6分)(3)对这一主题研究还需要从哪些角度补充材料?(6分)答案(1)材料一选自《东京梦华录》,这本书对于汴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有详尽的叙述,属于文献史料;反映出在宋代商业发展中出现夜市广告等对于研究宋代商业革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港口众多;普遍设置外贸管理机构;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外贸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进口以原料和初级制品为主,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开创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3)从史料内容的角度:纸币的出现、政府政策、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其他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材料、国外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材料等。从史料载体的角度:实物史料。14.(2022·日照高三模拟)(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的城隍信仰材料城隍,本义为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城市守护神。在宋代,城隍的职掌不再仅仅是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当地的雨旱丰歉、吉凶祸福、冥间诸事,全部归他掌管。……人们不但在城隍庙祈福禳灾,而且齐聚这里从事商品交易和民间聚会等经济、文化活动,城隍庙周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网点;定期举行的城隍庙会,商贾云集,万众交易,极为活跃。另外,城隍庙还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娱乐场所,庙内百戏杂陈,庙会期间各类民间艺术竞相献技,这些演出,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形成了所谓的城隍庙文化。……宋代城隍还开始由神向人转变,各个府州县的城隍多是与当地有关的历史名人或一些有德于民的地方官。另外,宋代城隍祭祀被纳入国家祀典。总之,在宋代,城隍信仰广泛盛行。——摘编自程民生《神人同居、祠满天下——从祠神来解读宋代社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城隍信仰广泛盛行”做出合理解释。答案示例:宋代城隍信仰广泛盛行,城隍职能不断扩大(或意味着城隍神格提升、或地位重要);城隍庙成为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形成了丰富的城隍庙文化);城隍形象多元,逐渐由神向人转变;城隍祭祀纳入国家祀典(城隍信仰的政治功能增强)。宋代城隍信仰深深地打上了宋代社会变迁的烙印: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人口增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为城隍信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新兴的市民阶层迫切需要城隍的庇佑,为城隍信仰提供了社会基础;统治阶级利用城隍来协助统治,控制人民,促使城隍神格地位上升。宋代城隍信仰对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文化传承、市民思想观念改变和国家治理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城隍信仰也导致迷信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

第10讲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课标要求1.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考点定位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特点和地位。2.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3.宋代三大发明的特点、地位;沈括、郭守敬的主要成就。4.辽夏金元文字的特点、价值。主题一儒学的复兴1.儒学复兴的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2.儒学复兴的概况(1)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2)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3)内容宇宙观认为“理”即是“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价值观“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图解历史程朱理学的内涵3.影响(1)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2)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视角程朱理学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积极作用:形成哲学体系,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儒学自身的缺陷。拓展深化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影响进步性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局限性程朱理学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一些思想主张也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