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某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_第1页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某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_第2页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某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_第3页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某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_第4页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某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某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

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

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

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

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

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

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

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

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

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

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

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信》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

兴天道。在《论语邛日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

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着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

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o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

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

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

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

"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

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

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

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

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

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

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

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

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

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

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

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

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

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

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

"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

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

"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

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

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

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

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

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

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

试卷第2页,总16页

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认识。

【答案】

D

B

C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

证等.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

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

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考点】

社会科学类

科普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

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

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

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

合相关论证方法,把握关键点,分析叙述脉络。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

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

案。

【解答】

A.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并非"都""发

展"。B.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

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C.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

"'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故选D。

B.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

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从阅读材料

二不难发现,这段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

传统和历史传承。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A.强调要拥有真理,排除。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排除。D.只是就孝顺父母

宗亲而言的,排除。故选C。

材料二第一二段首先辨明"述"的含义与"孝”有关,接着第三段通过孔子的言行论述孔子

践行"孝"的对象是“天",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孔子的"孝"的深刻含义。第六七段把孔子与

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进行类比,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孔子的孝道理论。

文中多处引用孔子的语言、《中庸》《论语》的记载,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以及类

比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述。

"述而不作"是指"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造

成的影响是材料三中"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

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些都让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根据材料三

最后一段,又可见这种信条造成的弊端,即"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

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

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

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1)D(2)B(3)C(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

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

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

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

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

性。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

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

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己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

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

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

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

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

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

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

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

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

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

试卷第4页,总16页

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

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

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

雪白的鹭鹭,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

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

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

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

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梦筛,他在他的管筛上筛出的是一粒

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

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

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

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

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

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

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堤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

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

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

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

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

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

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

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

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

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

这个原上,遥遥相对濡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

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满河,从我的村

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

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濡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濡陵)这道原,竟有数

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

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海河沙滩

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

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

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待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

开始。

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

和此时的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

我的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

的源动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

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

作者的悲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

夜,细腻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

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3)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B

A

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

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

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

思路清晰。

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

"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

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把握的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

硬伤。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

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

争议的硬伤。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理解

即可。

试卷第6页,总16页

【解答】

B."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已经是作者之前计划好的,

所以没有迷茫和无助。故选B。

A."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感觉

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

悦。故选A。

情感线索,"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

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

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鹭,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

边”"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

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

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可知生活过程

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

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

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

时间线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

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

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知文章写原

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

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

的营垒的“,可知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

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漏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

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濡河,从我的

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

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可知作者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

最后的成功”的思想。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可知借白

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

一篇文章有了历史因素,读起来就会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

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我愈加固执一

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答案:(1)B(2)A(3)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

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

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

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4)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

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

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

启下,思路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

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改差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司农

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

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

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锦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

中土狭民稠,岁俭则汆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嵬之,候秋贾贱,

以备安钱汆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

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歹望端坐"闽王殿"。遽

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

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日: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

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

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既厚期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

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

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拟字,女子不可拟字。名、字和号一般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B.绍兴: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提点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被称为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代。

(3)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行事果断,深明大义。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劝告时

任学书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

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滁州遭遇战火,民生凋敝。

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镇定

自如,冷静应对,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

D.辛弃疾爱才惜才,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不顾流俗为朱熹写文痛悼等

行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试卷第8页,总16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②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5)辛弃疾想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案】

B

A

B

①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认为他充满正气。

②于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

①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秋天价贱时,以备有患,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

参考译文: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他担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授予承务郎

之职。乾道六年,出京任滁州知州,村落城池破败,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议定军队

屯垦。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极力推荐辛弃疾,有雄才大略,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

常常叹道:"福州前面临海,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一旦情况紧急?”在这

种情况下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就到广

南买粮,宗室及军人来粮仓买米,等秋天价贱时,这样就有备无患,招募强壮者补充

军队,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像泥沙,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

称王。(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辛弃疾为人豪爽,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在长沙

为帅时,辛弃疾调查此事,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名字是赵鼎,只有

忠简一个人!”他把考卷扔在地上,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此人不可失去,是赵方,

同僚吴交如死,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

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做赋《九曲棹歌》,他的学说正遭禁止。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

说:"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您令人敬畏!"辛弃疾非常善长写词,有《稼轩集》流

传于世。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懈:渤

海的古称。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

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

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

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

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2)本诗与宋代潘闿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

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

【答案】

D

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惊心动魄。通

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出观、观潮,层层渲染。③比喻,正面描绘江潮涌来

喷雪溅珠的情景。

译文:

江潮如雷,隆隆滚过,暂且停止了弹拔,观看潮水呀。阳光照射下,海水在天际浮动。

浪涛涌来,观潮的人啊。

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先闻其声,犹如雷震。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

势,很有力量,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三、

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进一步演染气氛。五。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下句借浮天渤'懈

表现潮的浩阔。到了"惊涛来似雪”,喷雪溅珠。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尤为奇警,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待潮,写观感。写

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实是"惊涛来似雪"。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诧、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2)陆游的《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试卷第10页,总16页

(3)陆游的《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o

(4)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

宛转流畅变为冷涩不畅。

(5)《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

霍无度的句子是:,o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两句对仗工

整,气势雄健,表现了军容之盛及将士们作战前的高昂情绪。

(7)《荀子・劝学》中,","两句表达了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

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8)韩愈《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侧面描写和衬托了琵琶曲无

穷的艺术魅力。

(10)《逍遥游》中写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两句是:"

(11)《虞美人》一词中.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

的深深感慨。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了五组判断句作排比,写出了阿房宫的宫女梳妆打

扮的情景以及君王宫车经过的震撼,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失望

之情表露无遗。

【答案】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书愤(陆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

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

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

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

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

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鬓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点字:载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重点字:莺

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重点字: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字:庸)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重点字: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重点字:雕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重点字: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奈良成为日本文化的之一。奈良正仓院珍藏了一把

名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唐代琵琶。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

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该琵琶的紫檀面板上有一幅螺钿质图案,

图案的下半部分为人骑骆驼弹琵琶。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胡人骑

骆驼弹琵琶奔驰的图案,正是“丝绸之路"开拓以来,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

形象再现。图案的上半部分为五只祥鸟绕树飞翔,与弹琵琶图案结合,可谓,

让人感到琵琶声充盈整个画面,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可以说,这把五弦琵琶既

试卷第12页,总16页

是大唐"丝绸之路"的艺术写照,也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显示了中国

古代乐器的以及"丝绸之路"的广泛影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A.发源地相得益彰崛起精美绝伦

B.发祥地相得益彰崛起美轮美奂

C.发祥地天衣无缝繁盛精美绝伦

D.发源地天衣无缝繁盛美轮美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

表面的。

B.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

艺品。

C.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

物表面。

D.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

艺品。

(3)下列材料,可支持文中"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推断成立的

一项是()

A.弹琵琶者卷发,鹰钩鼻子,鼻根与前额连在了一起,而唐朝汉人的鼻根是在两眼中

间。

B.弹琵琶者的琵琶为"五弦曲项琵琶",《旧唐书・音乐志二》说:“曲项者,亦本出胡

中。"

C.弹琵琶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D.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周朴《塞下曲》有"石国胡向磺东,爱吹横笛引秋风”的描述。

【答案】

C

B

(1)C(2)B(3)C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下面是光明中学60周年校庆公告的初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光明中学60周年校庆公告

金秋十月,光明将迎来建校60周年诞辰。更好地展示学校办学成就,表达广大校友的

共同心愿,学校将以“聚力光明,励志复兴”为主题于2020年12月4日在龙城市复兴

区人民路60号(本部校区),隆重举行学校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诚邀社会各界宾朋光临,期待广大校友重返我校!

特此公示,敬祈传达。

光明中学

2020年9月30日

【答案】

①"诞辰"改为"华诞":

②"更好地"前面加"为了";

③"我校"改为"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