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_第1页
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_第2页
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_第3页
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_第4页
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现代农业要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当前,全人类都面对一个严峻现实,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但是从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在古代社会人们并没有许多生态的烦恼。

生态利用与生态改造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迈出第1步那天起,就面临生态的问题,就需要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处理就是利用自然。因此可以说人类自从简单地利用生态环境开始,就踏上了漫长的文明之旅。远古时代地球上的人口还很稀少,动植物非常丰盛,自然生态远不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样子。

在取之不尽的大自然的恩赐中,人类依靠采集野生动植物为主,享受了近万年轻松的生活,但是到了大约距今1300年以前,地球气候就一天天变暖,高大茂密树林开始变青山为草原,以草为食的野生动物,如马、牛、羊、驴等也减少了,自然生态的变化加上人口的增加,人类耗费的自然资源日益增多,野生动物生长变得很困难。可以设想,原先1头野驴,就能够满足1个家庭全体成员美餐好几天,可是野兔就需要捕捉到很多只,才能让1家人饱食1餐。人类第1次遇到了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寻求新的谋生之路。于是从原来的生态利用进入到生态的改造。第1步:为了补偿劳动收益的降低,发明了效率更高的技术和手段,远距离的猎杀工具也发明了,可是随着狩猎工具的改善和技术的提高,野生动物加速减少,甚至灭绝。资源枯竭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为了生存,农业和农民便出现了。应当说农业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进步,完成了从生态利用到生态改造的文明飞跃。

定居文明与环境文明

把沼泽改造成了水田,把荒地改造成了耕地,人们就有了固定的资产,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地迁徙和游居。但是定居之后,要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面临更为尖锐的环境利益的矛盾。比如说某个血缘家庭,占用1片土地和水源,对家庭内部来说,具有利益的共同性和共享性,然而对于乡民来说,就具有了排他性和矛盾性:你用于浇灌田地的水多了,下游的水就少了,你改造的农田多了,留给别人的荒地就减少了。另外,为了营造居住的环境,人们开始伐木盖房,劈山开路,一旦扰动了自然生态,善意改造有时候会演化成灾难的回报,甚至会出现严重后果。为了处理错综复杂的生态问题和利益的矛盾,使社会变得更有组织性、更加有序,部落联盟、国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生态协调与资源保护

我国古代哲学讲,生之在地也,养之在天也,泛指农民生产活动,天地是农民生产的环境因素,人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保护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意识。例如,战国时代的《礼记·月令》中明确指出,在早春季节,必须“禁止伐木”。在战国时的《荀子》一书中说:“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禁有发,禁是禁止,发是利用。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还特别下令不准烧掉那些“树艺”之书。古代为了鼓励人们钻研农业生产技术,还提出过重奖生产能手的措施。

古代资源保护思想到今天依然放射出独有的光芒,生态农业的大河,一直流淌在我们神州大地上,生态农业的智慧,伴随我们的民族一道成长,一道提高。

绿色农业与有机食品

在古人的意识里,耕地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养地,只有让地力恢复和补充,才能继续种庄稼,为此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古人提出了土宜论和土脉论的学说。土宜论就是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土壤,生长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因此,要因地制宜;土脉论则把土壤视为有血脉、能变动、与气候变化相呼应的活的机体。这2种学说,类似于今天的土壤生态学。这么一来,人们不断开辟肥料的来源,将瘦瘠的土地改造成为良田,保持了地力的常盛不衰。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开始种植绿肥作物和豆科植物来肥田,将绿肥作物纳入轮作或套种的作物组合中,是用地养地的手段。

我国也是世界上应用农业生物防治最早的国家。公元304年成书的《南方草木状》记载,南方种橘子树,在树上放养一种黄蚁,用来对付为害果实的害虫。另外还有很多利用蚁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在明清时期,在南方稻田中养蚜治蝗虫。中国古代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有很多,例如,植物性的有嘉草、莽草、牡蘜等,动物性的有蜃灰、蚕矢、鱼腥水等,矿物性的有食盐、硫磺、石灰、砒霜等。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和提高,使我们的农业成为绿色有机安全的农业。

环境友好与循环农业

有个故事说,在明朝,江苏有个名叫丹神的农民,对农业经营很在行,他居住的地方是低洼水乡,时常遭受水涝灾害,他就干脆将低洼处挖成鱼塘,结果副业收入又比农业收入多了3倍,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样板典型。这种情形在当时不是个案。明代的太湖流域,当地农民就创造了“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田基种桑,水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做到栽桑、养蚕、养鱼、肥田的有机结合,桑、蚕、鱼、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就避免洼地水塘之患,实现了生态效益。这种基于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的农业理论是很成功的,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成为广泛传播的先进农业、农村文化。

在珠江流域,有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在鱼池的堤埂上种植甘蔗、水果、油菜等经济作物以及牧草。这些富有区域特色、符合生态原理的基塘系统,近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大批的知识精英开始为科学实验而穷思竭虑,为了创立新的理论学说而英勇献身,这种科学精神逐渐被传入到了农学之中,大约有300年科学的探索与学术的积累。到了18世纪西方世界确立了基于科学实验的农学体系。

历史经验与启示

传统农业的出发点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侧重于对自然界的生产要素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出发点在于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侧重于人为地创造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产要素以提高产量或品质。

现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自身所固有的缺陷,直至近年出现的对食品安全的忧虑等。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平衡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分子,而不是主宰。因此,自然总是“征而不服”的。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与当今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

“生态农业”,“有机食品”,就是对被人类曲解了的“农业现代化”的反思。

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精华,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现代农业之中,对于今人和来者,善莫大焉。

(本文根据在2022贵阳生态文明论坛生态农业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磷酸二铵的属性与合理施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三北地区农业种植中对磷酸二铵的施用效果都很认可,随着国产磷铵产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磷肥的施用,从1981-2000年,我国粮田土壤磷素以11%的速度增长,土壤全磷、有效磷每kg平均提高0.21g和5.7mg。缺磷土壤面积已经从80年代的67%减少到50%以下,富磷土壤面积从7%增加到15%。通过多年来施用磷肥,我国北方农业区土壤中速效磷水平已经普遍上升,尤其是高产农田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表层20cm土壤速效磷的水平很高。这就说明三北地区在维持作物产出的情况下,保留在土壤中的速效磷已经有所积累,造成连年施磷铵效果不如初效的现象,这种现象又错误导向出施肥量不断地提高,施用方法不适宜地扩大,例如有的用量达50kg,有的将磷酸二铵作追肥和冲施肥等。

今天要求合理施用磷酸二铵要根据磷酸二铵的自身特性,根据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施肥用量和施用方法。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充分发挥磷铵的增产作用。磷肥施用的技术要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

1磷酸二铵是一种低氮高磷的二元高浓度复合肥

磷酸二铵含N18%,含P2O546%,总养分达到了64%的高浓度。在养分供应上具有低氮、高磷无钾的特点。施在缺磷土壤上效果特别好。80年代初我国北方广大农业区土壤普遍缺磷,表现在粮食作物的千粒质量较轻,农民当时把磷酸二铵施在各种作物上,增产效果都很明显。所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民都很喜欢施用这种肥料。到90年代初,北方地区的农民开始反映,多年施用磷酸二铵后,肥效就不突出了。与此同时,各地土壤肥力调查与测试数据也表明,在中、高产水平农业区的表层土壤有效磷水平逐年提高,磷在土壤中有所积累,施磷肥有后效。这说明磷肥与氮肥的特性不同,氮肥性质活泼,施入农田后有挥发,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等损失,而磷肥性质不活泼,在农田土壤中不仅迁移很慢,转化产物活性低,当季利用率很低,而施用后的累积利用率却很高。

2磷酸二铵合理施用的原则

磷铵施种肥,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精量的磷铵用作种肥可以体现一个“巧”。春天农田低温,土壤养分库中的磷活化慢,而作物幼苗期正是磷营养的临界期,对磷的反映敏感,容易缺磷,而此时缺磷,作物幼苗不齐不壮,抗性差。农谚说:“有钱买籽,无钱买苗”,后期难以获高产。将精量磷铵作种肥用,关键技术有二:一是用量控制在每667m25kg。二是施用位置要施在种子斜下方2~3cm。不可种肥接触。多年来三北地区农民习惯于对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施磷酸二铵种肥,已成为高产工程的固定措施。

磷铵适合于作基肥,底肥中大量的磷含量可保证作物生育后期籽粒与瓜果发育的需求,也使产量有保证。由于磷酸二铵中磷是氮的3倍,它可单独用于喜磷而固氮能力强的豆科作物的基肥,施用量以8~10kg为宜。在其他作物上用磷酸二铵作基肥时,需要配合适量的单质氮、钾肥,以调节提高氮和钾的比例。作物基肥的作用主要是补充中后期营养,因此,磷铵要施得深。磷铵中的磷在土壤中迁移性差,只有施到作物主要根系的分布区,才可提高被吸收效率。不同作物施基肥的深度应有区别,特别是果树要求施40~60cm,蔬菜15~20cm,粮食作物20~30cm。

基肥的用量因作物种类和前茬施肥状况不同而异,例如施了有机肥的农田可少施,年年施磷铵的地块可少施或改施三元复合肥。一般粮食作物底肥磷铵的适宜推荐用量在10~12kg左右,棉花667m2平均12~16kg。关于氮、钾肥的调节和提高氮肥的比例,不一定全在基肥中加入,氮还可以到追肥时再加,效果会更好。

虽然磷酸二铵是速效性的,但是不宜作追肥和冲施肥。因为作追肥用时将颗粒磷酸二铵撒施在表面上,溶解得慢而少,溶出的磷酸向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