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下的河流公地悲剧与污染的成因分析_第1页
博弈视角下的河流公地悲剧与污染的成因分析_第2页
博弈视角下的河流公地悲剧与污染的成因分析_第3页
博弈视角下的河流公地悲剧与污染的成因分析_第4页
博弈视角下的河流公地悲剧与污染的成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弈视角下的河流公地悲剧与污染的成因分析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公司擅自排放,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从中央到地方为治理河流污染出台了各种措施,也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但是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河流污染依然如故,甚至有增无减。从博弈论角度而言,无论是各种治理河流污染的政策,还是有关部门的监督与调查,抑或是一些企业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1河流污染的治理公地悲剧是哈丁教授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公地悲剧是人们用来形容公共事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产权不清得不到人们合理利用,从而最终只能是走向毁灭的结局这样一种“命运”——“‘公地悲剧’这个表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目前,国内学者认为造成河流污染的原因有经济、社会、技术和伦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对河流污染问题的分析多从经济与社会政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管理法规、环境技术、环境投资、国际合作等方面加以阐述2河流污染的原因2.1河流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公众博弈的主要过程博弈方是指在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在河流污染及治理的这个博弈过程中主要包括企业、地方政府与公众,博弈各方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博弈规则进行策略选择。因此,有必要对博弈各方加以分析。2.1.1企业收益矩阵在博弈过程中企业自愿减少排污难以实现,其主要原因是“个体行为理性”所致。河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付费,人们很难把没有排污的企业排除在外,因此,每个企业都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都希望不付成本或少付成本就可以享用,结果导致河流超过承载能力。在表1的收益矩阵中,假设河流带来的总收益为R,单个企业得到的平均收益为Q,单个企业减少排污的成本为C,单个企业的净收益为Q-C。显然只有Q>C时,企业才会有投资的可能。当然,若有部分企业不合作选择偷排,则会使排污的企业治污的成本增加C企业的“囚徒困境”是对选择合作与非合作矛盾冲突的深刻描述,即:不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不合作总能比选择合作获取较多的效用或收益,但当双方都选择不合作时,其结果比双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少。2中小企业的最优策略假设有一河流,沿岸有大小两种生产企业,大企业经济实力较强,小企业实力较弱。它们共同保护这条河流,由于大企业和小企业相比处于政府的严格监督之下,同时大企业向河流排放的污染物较多,得到的收益也较多,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大猪”,而小企业相对来说没有严格监督,向河流排放的污染物少,得到的收益也少,就是智猪博弈中的“小猪”。当他们面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时,大小企业都有两种策略选择,治理或不治理(如表2所示,其中单数列为大企业的净收益,双数列为小企业的净收益)。但是,选择哪一个策略,对于大小企业却是不同的。对于大企业而言,选择治理时有两种情况,小企业治理或不治理。如果小企业也治理,大企业的收益除去治理成本C个单位后为Q-C个单位;如果由大企业单独治理,大企业的收益除去治理成本为Q-C个单位。而大企业选择不治理的策略,就不能指望小企业单独承担治理之事(因为小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进行治理),所以结果只能是大企业要为不治理承担R个单位的损失。对于小企业来说,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小企业选择治理,不管大企业是否参与治理,小企业因为实力较弱获得的经济收益较低,河流治理好后带来的收益与治理的成本相抵,甚至还有亏损。所以,小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不治理而“搭便车”。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河流污染这种公共产品的治理上,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更多地采取依靠大企业“搭便车”,从而增加了大企业治理河流污染的成本,长期下去就会使得大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远远高于排污带来的收益,这时大企业就会纷纷选择偷排、逃排加剧了河流的污染。2.1.2地方政府的集体措施1政府职能组织在河流污染的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多部门参与、多层次管理的体制,各政府部门按照政府赋予的职能进行管理。导致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出于私利,只考虑本地区利益,各自为政,治理缺乏长期性和协作性,各项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执行。2“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环保部门在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表现为“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软拖硬抗、拒不服从”——象征性执行3官员晋升的影响地方政府具有“经济人”属性,要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它考虑更多的是地方性问题,而在我国现有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官员的晋升和当地的GDP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使得地方政府的经济收益与当地企业的经济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考虑,很容易成为地方企业(包括污染者)的代言人,而且一般的河流污染问题不是由一家或少数几家污染企业造成的,而是由一大批企业共同排污造成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河流污染治理上面对的是“囚徒困境”式的局面。2.1.3受害者集体行动的困境一般来讲,河流污染造成损失由河流沿岸的公众共同承担,集体向污染企业索赔。但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收集企业排污的信息、向污染者索赔要耗费较大的成本,单个的个人往往没有能力承担,如何协调众多受害者的行动,尤其是当受害者无法确认或受害者无法沟通时,集体行动的困境就会进一步激励污染者的排污行为,加剧河流污染。通过以上三个博弈方的分析可以看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反映了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从集体理性的角度看,参与人应当相互合作以谋求共同的长期利益;但从个人理性角度来说,每一个参与人却都有不合作的倾向以获取各自的短期利益,最终出现个体的理性决策和选择导致集体不理性的冲突。2.2集体行动困难的根源在于该系统的缺陷2.2.1企业与公众的关系在企业与监管者的博弈中,部分企业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对监管者施加影响,包括游说、行贿、共谋等方式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有的监管者从追求个人利益出发,接受企业的收买或向企业索取好处,打着维护公众利益、对排污的企业进行治理的旗号,却总是在私底下进行交易、暗箱操作,这就增大了监管的难度。在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过程中,企业因为具有有关产业技术、成本、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信息优势,容易形成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总是千方百计逃避监管。加之监管者为了监督企业排污情况,需进行信息收集、实地调查等活动,就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这就构成了监管者搜寻信息的障碍。2.2.2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只要产权是明晰的,私人之间的契约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2.3管理职能的落后由于受到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影响,政府在环境保护职能上也过于看重对环境管理权力的行使,管制成为政府行使环保职能的主要方式,政府的环保职能太具体,宏观和综合管理薄弱,从接受投诉、现场检查、调查取证、征收环境费税、审批发证、组织污染治理、进行环保设备检查、环境产品认证等,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承担,因而,产生了一系列弊端2.2.4费或者罚款的解决在现行的治理污染的制度安排中,大都是采取由政府征收排污费或者罚款的办法来解决。企业作为排污和治污的主体,却处于被动的地位,限制了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只要达到了政府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就不再进一步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2.5企业治污的成本高于排污的成本首先,在我国的环境管理中主要通过罚款为主的惩罚方式迫使企业强行达到环境标准,但是我们的罚款数额偏低,对企业缺少威慑作用,使企业治污的成本远远高于排污的成本,大量的企业宁愿选择被政府罚款也要继续排污。其次,在环境执法中处罚落实不力。法院的决策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看法、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关系”、地方官员的干预以及企业的收益等因素,导致远远偏离环保法规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出现了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的荒诞现象。3成本—完善制度是治理河流污染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企业、地方政府和受害者在追求自己利益过程中均采取非合作博弈策略,主要原因在于其所获取的收益大于非合作博弈所需的成本,以及与此相关的监督查处概率较低,从而诱发了它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利益冲动。而成本与查处概率的大小从根本上又取决于现行的制度是否完善,制度能够通过对博弈参与者的违规行为施加惩罚达到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制度约束不同,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依据不同,导致的收益和成本就不同,进而决定了其博弈的均衡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用完善的博弈规则来促使博弈各方从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3.1监督和约束游戏的主要部分3.1.1违反初代环节规则可能会对人们产生行为选择人类活动史上自然而然形成的道德、惯例、习俗及其他非正式制度,也可以作为一个共同体内的章程和规则,一个人如果违反了这种习俗,不仅会受到其他成员的蔑视,而且也会受到良知的惩罚,它作为潜在的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所以,要通过道德力量进行制约,加强企业家德育教育,建立企业家声誉机制,使其加强自我约束,从而自觉抵制排污3.1.2解决环保社会矛盾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忽略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企业和政府不是万能的,都有“失灵”的时候。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建立各种利益平衡、寻求利益共存或利益妥协的方式和途径,有利于减少因环境保护的巨大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精英人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为主动创立、倡导或传播环保的先进理念,进而影响到社会的主流思想之形成与演变;主动将环保理念应用于社会实践,进而影响到社会制度的变迁。因此,从思想观念到制度安排,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精英人物的积极活动与社会大众的追随和响应环境保护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得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实现对环境保护这种公共物品的组织与供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弊端。因此,积极鼓励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协商和参与,可以有效减轻政府部门治理河流污染的压力,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3.1.3同污染者的索赔成本河流污染带来的影响往往由一个特定的受害者群体共同承担,如果单就每个污染受害者个体来讲,其单独同污染者索赔的成本要大于其受污染的损失,因而受污染的个体一般不会自发地向污染者进行索赔。但如果能把他们协调起来成为一个集体,由它代表众多特定污染受害者群体利益,专门从事污染的索赔活动,就会把每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环境保护力量,从而有效地限制环境污染。3.2第二,地方政府缺乏理性认知针对目前在治理污染中大量存在的事实: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是静态的单阶段的,短期的约束力协议并不能保证整个博弈过程都是合作的。而且在缺乏有效监管和惩罚机制的情况下,不排除博弈局中人以种种借口不执行或者虚假执行协议的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各地方企业都拥有“私人信息”,地方政府掌握这样的信息要消耗巨大的成本。通常地方政府不愿意花费巨大成本进行信息收集和辨别,而且地方政府实际监督能力也不足。只要核查就能查出各地企业是否进行了排污,理性的地方政府会选择不核查,即处于“理性无知”的局面。而在地方政府不核查条件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不执行或虚假执行3.2.1企业信息结构的调整河流污染加剧除了企业向河流排污和政府监督查处不力之外,还包括:排污企业采取较为隐蔽的偷排方式或分时间段排放导致政府难以及时发现、沿岸群众不了解排污对自身的危害或者投诉渠道受阻、新闻媒体监督不力等。在这博弈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属于博弈中信息强势方,而政府、群众以及媒体则属于信息弱势方,因此,就不能及时起到监督作用。要想改变这一不对称的信息结构,就要建立媒体监督激励机制和群众监督激励机制。一方面,鼓励新闻媒体及时曝光偷排企业的违规行为,将排污企业名单公布于众,便于执法部门重点监督。还要动员群众自觉监督沿河流域的可能排污企业的偷排行为,从而改变企业与群众、媒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举报单位,向社会公开,并及时公布对举报问题的处理结果,这样既改变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也改变了政府与群众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3.2.2企业间的重复博弈模型在同一条河流上的多家企业,由于彼此之间距离较近,信息交流较为频繁,构成了通常所说的“熟人社会”。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交往互动关系,所以每一次集体行动既受过去群体互动的影响,也影响着以后的群体互动。从理论上来看,这是一种多人之间的重复博弈模型,有着很长的博弈链,所以合作行为就容易产生。从博弈的结构看,企业之间进行重复博弈,意味着企业即使在某一个阶段受到损失也不要紧,因为其更看重长期利益,企业会珍惜自己的“愿意合作”的声誉而不至于为了短期利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熟人社会的真正要义在于把企业之间的博弈从单阶段博弈变成了重复博弈3.2.3企业之间非合作博弈性强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在河流治理中“搭便车”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合作博弈的产生或缺失。同时又因为河流资源产权不明晰,企业在治理污染中的投资所获预期收益是模糊和不稳定的,进而导致企业的短期投资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明晰河流资源的产权,科斯定律告诉我们当产权明晰,那么人们就会被迫偿付他们给别人带来的任何外部负效应3.3企业个体利益的改进调整博弈目标及收益要围绕公共利益的博弈变成与企业个体利益相关的博弈,增加企业的策略选择空间,改进博弈各方的收益结构,并相应地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3.3.1企业发展战略转变企业追求利润就要向河流排污的错误观念。企业追求利润并非只有加剧河流污染一种选择,还有其他的可供选择的策略: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就可以既获得企业利润又使河流清洁。所以,提高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改变博弈结构的关键。“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环境污染的根本治理也要依赖于治污技术的突破”3.3.2改善地方政府的收益结构首先,改变企业的收益结构。政府对那些污染物排放少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拨款、补贴及制定的相关的优惠政策,使企业有能力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增加其收益。进一步加强对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既要提高罚款额度,也要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机制,还要对河流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实行固定资产抵押制度其次,改变政府的收益结构。地方政府治污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打破污染的“囚徒困境”局面,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的“个体”在对自己经济利益追求的同时忽视了他人的利益。一方面对当前地方政府官员的GDP考核指标必须重新予以审视,建立绿色的GDP考核指标,更多地关注民生和人民的幸福。另一方面,应当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用边际外部成本和边际私人收益决定最优污染水平再次,改变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