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志建置志》陵水县年代之争_第1页
《海南省志建置志》陵水县年代之争_第2页
《海南省志建置志》陵水县年代之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志建置志》陵水县年代之争

通过收集和编制《海南省纪事建置志》的行政区划,作者阅读了一些古籍和现代文献,发现了海南建设发展记载前后的矛盾,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例如,陵水县的成立年代就是其中之一。陵水县建县年代争论的焦点是隋大业六年(610)设置陵水县,还是唐武德五年(622)设立陵水县。争论的起点是唐代,并且延续不断。究其原因焦点在于唐代编纂的《隋书》和《元和郡志》二书体制和详略不同,《旧唐书》、《新唐书》前言中沿袭了《隋书》的观点,正文又不加以说明,为后人留下了疑团,到了明朝这种争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先来说《隋书》。据《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由唐代名相房玄龄领衔撰《隋书》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志》,此书的成果被后人广泛的使用,但比《隋书》成书晚约100年,却记载陵水县,隋大业六年置。这与《隋书》的不记载此事,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新的观点为后人广泛引用。而《隋书》没有记载陵水县,成书晚的《元和郡县志》反而记下陵水县的设置时间,究其原因,笔者也觉得奇怪,虽然没有机会阅读此书全文,不知道此书写作的原则、体例等,但当代著名的学者谭其骧院士是这样解释的:“《隋书》、《通典》与元和志说法不同,是否二说之中有一说错了?不然。大致可以推定:《隋书》、《通典》与元和志记载之所以有出入,只是由于二者著录的体制不同。《隋书》、《通典》是不问州郡的具体情况的,有名便录。而元和志对唐朝当代也例不载羁縻州,作者要求就实际统治权已否建立立言。”到了后晋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晌撰写《旧唐书·地理志》的前言中也基本上采用了隋大业五年的统计材料:“隋氏平陈,环区一统,大业三年改州为郡,亦如汉制置司隶刺史,以纪郡守大凡隋簿郡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并在郡县栏中写道:“万安州:与崖儋同在大海洲中,唐置万安州失起置年月,天宝元年改为万安郡,至德二年改为万全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安州,领县四,无户口,西接振州界,两京道里与振州相类也。万安,州所治,至德二年改为万全,后复置,陵水富云博辽与州同置。”在《旧唐书·地理志》中,作者连设立万安州的时间也搞不清楚,实在让人觉得奇怪。富云县、博辽县两个县与万安州是否为同时设立一事,可以用别的书籍来验证,万安县、富云县、博辽县三县是贞观五年(631)析文昌县设置的,隶属崖州管辖。万安州是龙朔二年(662)析崖州的万安县置万安州,这也可以从其它书籍中得到验证。但陵水县的设立没有那一本书说明白。所以《旧唐书·地理志》这栏记述的“陵水富云博辽与州同置”与事实有出入,明显是记错了。同时这里既没有说明陵水县是故县,也没有说是新县,是默认了《元和郡县志》的观点,还是对《隋书》和《元和郡县志》的观点不作任何的评论呢?也使人疑惑不解。宋翰林学士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前言中“隋灭陈,天下始合为一,乃改州为郡,依汉制置太守,以司隶刺史相统治为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也沿袭了《旧唐书》只写隋大业五年的统计数字,隋朝前后的变化均不写,并在郡县栏的“陵水县:下(下等县),本隶振州,后来属(万安州)。”因此,新旧唐书都回避不谈陵水何时设县。没有确切说明陵水县设立时间,这为后人留下充满神秘的想像空间,也为后人留下了争执的话柄。不论是《隋书》、《元和郡县志》,还是新旧唐书,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并为后来的史学家所广泛引用,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观点。到了明朝关于陵水县的建县时间的争论,似乎已经得到解决了,但余波未平。在明代的海南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在编修志书的过程中,本地人唐胄与王佐因见解不同产生分歧,王佐退出修志队伍,唐胄独自完成了撰写《正德琼台志》的重任,但书中也吸取了王佐不少的观点。这次争论,暂且不分谁输谁赢,但这场争论对研究海南历史的人来说,影响深远是前人始料不及的,它为海南后代修志同行的争论留下了新议题。在明朝《正德琼台志》卷二沿革表:“崖州”中写“隋开皇间,高祖遣韦光安岭外,大人承陈主书谕,遣孙魂师众迎入广,岭南遂定后,以奉诏谕降赵讷所激亡叛,赐临振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崖州总管。”在沿革表的“隋大业中,朱崖改为郡,领义伦、感恩、颜卢、毗善、昌化、吉安、延德、澄迈、武德十县:临振析朱崖,延德、宁远县置。”到了唐武德五年,才将珠崖地析为三州,并增置陵水县。在沿革考中写道: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崖州领县四:颜城(带州,隋颜卢,隋郡,仍梁州。治义化,今乃移治此)、澄迈、临机(新置)、平昌(隋武德);儋州领县四:义伦(带州,隋珠崖,治昌化)、感恩、富罗(隋毗善);振州领县四:宁远(带州,沿隋郡治)延德、临川(增置)、陵水(增置)。在编者“按”中:“隋义伦等十县,今四州十二县,废吉安、武德二县,沿义伦等八县,增临机、平昌、临川、陵水四县。”从《琼台志》记载中,侧面说明了隋代不仅有崖州,而且也有临振县,否则皇帝怎么会赐临振县为冯洗夫人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崖州总管呢?但在隋朝部分没有陵水建县的记载,这很明显是接受了《隋书·地理志》的影响,也只写隋大业五年的统计数字,而《隋书》谯国夫人传的内容作者也照录无误,这种矛盾的写法,笔者认为作者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隋代海南究竟设立多少个郡州县,《隋书》本身是矛盾的,但在沿革考中又确切地说明陵水县是唐武德五年设立的,也让人觉得有点纳闷。到了明嘉靖四十年(1561),黄佐撰写《广东通志》好像已经把正德《琼台志》中陵水县建县时间作了纠正,黄佐在琼州府图经中“曰陵水县,隋大业初,始置,唐属振州,后属万安州。”并在《广东通志》卷二十九中说明了陵水县治所是唐始立于陵水峒博吉李村,没有说明唐以前县治所设立在何处。黄佐观点明显是接受了《元和郡县志》的影响,也是对明正德《琼台志》关于陵水县设立时间问题的一个正面回答。作为省志撰写人,他阅读正德《琼台志》是完全可能的。但到了清康熙时编纂的《陵水县志》,又接受了正德《琼台志》的观点,“陵水县在万州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德初置,属振州。龙朔二年,属万安州。”清乾隆的《陵水县志》记载与康熙时的县志一脉相承:“隋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析置临振郡,陵水之地皆属焉。唐武德五年,析儋耳郡地置陵水县,属振州,陵水得名始此。龙朔二年,置万安州,陵水改属焉。”清道光《琼州府志》卷之一舆地志一沿革中摘录了钦定《大清一统志》:“陵水县,汉珠崖郡地,隋大业六年分置陵水县,属临振郡,唐初属振州,龙朔中改属万安州……。”但在“沿革考”中引用了欧阳■的《舆地广记》:“陵水唐置,本隶振州。后来属(万安郡)…”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郝玉麟《广东通志》卷五郡县沿革表三:陵水县隋大业六年置,属临振郡。唐武德五年,析儋耳郡地,置陵水县,属振州。龙朔二年,置万安州。清阮元《广东通志》(初刊于1822年,重刊于1864年,分别是道光年和同治年):陵水县:汉珠崖郡地,隋大业六年,分置陵水县,属临振郡。唐初属振州,龙朔中改属万安州。《广东考古辑要》(成书于光绪十年):陵水县:隋大业六年,分珠崖郡地置,以县北陵水拱水得名,属临振郡。唐初,属振州。龙朔中改属万安郡。《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五,第4332页:“陵水县:州南六十里,西至崖州二百九十里,志云隋大业六年置县,属珠崖郡,今隋志不载,盖唐初所置也,本届振州,龙朔中改属万安州。”从清代的省志府志和其他学者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陵水县设立于隋大业六年,是得到一致肯定的说法,但清代《陵水县志》只记载是唐武德五年设立陵水县,没有说明出处,简单地坚持这种说法有点欠妥。据1989年版《辞海》第1162页所记:陵水黎族自治县,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在海南省东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陵城镇。隋置县。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概况》陵水县条是这样写的:陵水县建县较早,据《陵水县志》记载,早在唐朝武德五年(622)就建县,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当代史学泰斗谭其骧院士1988年在《历史研究》第5期发表的《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论文有关海南隋代建置的内容是这样说的:隋炀帝大业六年(6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