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元生卒年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1.gif)
![北魏道元生卒年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2.gif)
![北魏道元生卒年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3.gif)
![北魏道元生卒年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4.gif)
![北魏道元生卒年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47ca273b8ead1f8b6fe79c15db215be9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道元生卒年考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李道元,北魏范阳人(今河北省涿县)。曾祖郦绍,先为后燕濮阳太守,后降北魏为兖州监军,祖父郦嵩为天水太守,父郦范为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案《万姓统谱》:“郦氏,新蔡徵音,黄帝支孙,因食采邑于郦,因以为氏。”而《水经注》卷24《睢水注》“睢水出梁郡鄢县”条云:“《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其后“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今河北省涿县)”而郦道元之世系当为此支系,为郦商之后。郦道元卒年,已论定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而其生年,则无定论。清杨守敬在其《水经注疏》中论及道元卒年为北魏孝昌二年,享年42岁。依此上推当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丁山《郦学考序目》认为道元生父郦范生于北魏太武帝神龟元年(428),三十而娶,十年而子,推算道元生于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赵贞信《郦道元之生卒年考》推断道元生于和平六年或皇兴元年(465~467)、延兴初年(472左右)。陈桥驿认为生于延兴二年(472)。日人森鹿三《郦道元传略》和段熙仲《水经注六论》则以郦范再次出任青州时间且据“总角之年”考证,认为道元生于皇兴三年(469)。现据《水经注》中三条记载考证:“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巨洋水注》);“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淄水注》);“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复通”(同上)。可见,确定郦范第二次出任青州时间为考证道元生年之关键所在,考证郦范第二次任青州刺史当在太和八年(484),总角之年为十六岁,则道元应出生于皇兴三年(469)。除平东将军、州刺史、假范阳公父郦范第二次出任青州刺史,为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道元的少年当在此度过。案《魏书·郦范本传》:“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北史》同。据《水经注·巨洋水注》“又东过临朐县东”条云:“先公以太和中坐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海岱为青州之古地理名(《尚书·禹贡》),东州亦指青州,故郦范再次主青州时道元尚年少。《隋书》卷7《州诸帝上》:“齐人,镇将利表卿,并与外盗窃交通,规陷卿罪,两员共罪。”父郦范因镇将元伊利谮言,被免去青州刺史,还朝。案《北史·郦范本传》:“镇将元伊利表郦范与外贼交通。孝文皇帝诏范曰:镇将伊利表卿造船市玉,与外贼交通,规陷卿罪,窥觎州任。有司推验,虚实自显,有罪者今伏其辜矣。卿其明为算略,勿复怀疑。去青州刺史,还朝。”《魏书》所载同。道元统治父爵为东南角父郦范卒于京师,谥曰穆。案《魏书·郦范本传》:“还朝,年六十二,卒于京师,谥曰穆。”《北史》同。又据丁山《郦学考序目》考证郦范当生于北魏太武帝神麝元年(428),据此推算郦范当于太和十四年卒于京师,年六十二。道元承袭父爵为永宁侯。案《北史·郦范本传》:“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魏书》无记载。《隋书》卷7《武德神品》道元出任尚书祠部郎。《北史》、《魏书》无记载。《水经注·漯水注》“出雁门阴馆县”条云:“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案《魏书·穆罴本传》:“后改京洋镇为汾州,仍以罴为刺史……..高祖以罴政和民悦,增秩延限……后徵为光禄勋,随例降王为魏郡开国公,邑五百户。”穆罴袭父兄爵为宜都王,于太和十六年按例降为魏国公,而道元时为尚书祠部郎,依然称之为宜都王,可知当在太和十六年以前。而罴所治汾州政和民悦而增秩延限至太和十四年。其与道元在北魏京城平城相见,只能在太和十五年。.“侯”“质”道元例降为永宁伯。案《北史·魏本纪·高祖本纪》:“十六年乙丑,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者,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道元作为外臣,按例由永宁侯降为永宁伯。“尚书主客郎”道元为尚书主客郎,随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案《魏书·郦道元本传》:“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北史》无载。又见《水经注·河水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条云:“河水又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经涉。”又同条云:“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御史李用明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治书侍御史。案《魏书·郦道元本传》:“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为治书侍御史。”《北史》同。《魏书·李彪传》李彪被任为御史中尉,当在太和十九年五月之后,则道元之为治书侍御史只能在此后至二十二年李彪被劾之前。《隋书》卷7《国武帝纪》:““有二年春,最可能在此任。”李彪被李冲弹劾免官,道元以属官坐免。案《魏书·李彪传》:“魏孝文帝至悬瓠,仆射李冲弹劾李彪专恣,免彪所居官。……道元以属官坐免。”《北史·郦范本传》:“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又《魏书·高祖纪》:“(二十有二年春三月)辛亥,行幸悬瓠。”则可知此事发生在太和二十二年春。《隋书》卷四七《说》景明中任沧州镇东府官员道元任颍川郡长社县宰。案《水经注·洧水注》“又东南过长社县北”条云:“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而据《魏书·地形志》当时长社县(今河南长葛县)属颍川郡(今许昌地区)。道元任冀州镇东府长史,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案《北史·郦范本传》:“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可知:道元任冀州镇东府长史三年,而其于景明四年因王事复出海岱(见下条注),则其任职必为:景明二年先任颍川郡长社县宰,后转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刑满释放”道元因王事复出海岱(青州),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据《水经注·淄水注》“又东过利县东”条云:“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郭金紫即郭祚。因被升授金紫光禄大夫,故称郭金紫。又《魏书·世宗本纪》:“(景明三年冬十二月)壬寅,飨群臣于太极前殿,赐布帛有差。”郭祚当于是年末朝于京师,次年初出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道元与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当在景明四年。《南晋刘氏东府发挥招慰大阳蛮状》道元奉命至东荆州置郡。案《北史·蛮獠列传》:“永平初,东荆州表太守桓叔兴前后招慰大阳蛮,归附者一万七百户,请置郡十六、县五十,诏前镇东府长史郦道元检行置之。”《魏书》同。河南梁县勉乡、私家车乡道元除鲁阳郡太守,表立璜序,崇学劝教。案《北史·郦范本传》:“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水经注·汝水注》“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条云:“余以永平中,蒙除鲁阳太守。”宣武帝永平年间为三年(509-511),故知永平二年道元除鲁阳郡太守。有关“累迁辅国将军、东州刺史”考证道元除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于任上威猛为治,当地士人以其刻峻上表朝廷弹劾,而被免职。案《北史·郦范本传》:“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魏书·郦道元本传》同,另载:“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而《水经注·比水注》“出比阳东北太胡山”条记载:“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治比县故城。”可知道元当于延昌四年除东荆州刺史。道元着手注疏《水经》。案《水经注原序》言及道元注疏《水经》之原委:“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可知道元注疏《水经》必在其被免官赋闲在家之时。而由《魏书》及《北史》记载,道元一生曾两次被免职,首次是于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因李彪被劾,以属官坐免。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复出任颍川郡长社县宰,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任东荆州刺史。因当地士人以其刻峻上表朝廷弹劾而被免职,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因南梁入侵,朝廷复诏道元为行台与河间王元琛前往抵御。前者赋闲仅为三年,不可能撰注《水经》;第二次长达八年,且为中年时期,注疏《水经》之条件成熟,故其注疏《水经》必在第二次罢官之初。《隋书》卷三十四《孝昌纪》:“梁武帝普通四年,必在此任。”南梁武帝萧衍遣将裴邃等北伐攻打淮南,郦道元受诏为大军行台与都督河间王元琛讨之,停师城父,累月不进。据《魏书》卷五十七载,事发孝昌初。而《梁书·裴邃本传》记载:“梁武帝普通四年,大军将北伐,以邃督征讨诸军事,……魏寿阳守将长孙稚、河间王元琛率众五万,出城挑战。”此事应发生在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而非孝昌初。道元亦在军中。河南正光五年道元除河南尹,征辟赵肃为主簿。案《魏书·郦道元本传》:“久之,行河南尹。”《北史》同。又案《北周书·赵肃本传》:“魏正光五年,郦道元为河南尹,辟肃为主簿。”可知道元除河南尹之事当在正光五年。道元应诏为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赴北方六镇推行改军镇为州县的改革举措,恰逢六镇叛乱而未实行。案《魏书·郦道元本传》:“孝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北史》同,另载:“会诸镇叛,不果而还。”又案《魏书·肃宗本纪》:“(正光)五年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可知北方六镇发生叛乱当在正光五年春。《隋书》卷7《彭城反李平故事》徐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反叛。道元奉诏为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率军平乱。案《北史·郦范本传》:“孝昌初,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据《魏书·肃宗本纪》:“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反。”可知道元当于是年奉诏前往平叛。道元因谏重要而劾悦道元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案《魏书·郦道元本传》:“未几,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北史》同。依《北史》记载,道元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当在其征讨元法僧之乱之后,即孝昌元年之后,而道元上表举荐宋游道为殿中侍御史在孝昌二年秋,道元必在此前即孝昌二年初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道元在御史中尉一职任上,刚直不阿、严猛为治,百官忌惮之。案《北史·郦范本传》:“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其忠于职守,敢于直言上谏,并将当时权臣汝南王悦宠幸之佞臣丘念付狱,并进而弹劾之,真可谓元魏一代不世之诤臣良吏,而《魏书》中将其列为酷吏,实为不妥。《隋书》卷7《形貌下》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恢围道元于阴盘驿亭。道元ue302目叱贼,厉声而死。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后宝夤敛道元于长安城东,终年五十九岁。见《北史·郦范本传》,又案《魏书·郦道元本传》:“是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悦等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遂为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两书所载略有不同,《北史》以“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而《魏书》则以汝南王“悦等讽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 社交电商平台的用户增长策略与实践
- 社交媒体与现代销售模式的融合探讨
- 软件系统开发及服务合同范本
- 社区健康教育以健康促进项目为引擎的社区发展
- 幼儿园教师聘用聘用合同范本
- 电商物流中铁路运输的智能化发展
- 个人挂靠以项目部签订合同范本
- 小区电梯房租房合同范本
- 生物乙醇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 肿瘤化疗腹腔注药
- 项目式学习指导手册:每个教师都能做PBL
- 机械基础 第三版 课件 (郁志纯) 模块八 液压传动
- c语言 谭浩强 课件
-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装置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保育师(四级)理论知识考核要素细目表
- 骨科业务查房
- 洗涤塔操作说明
- 名词 名词的定义分类(70张)
- 故障处理记录和总结分析表
- 墨点美术:芥子园画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