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新探_第1页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新探_第2页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新探_第3页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新探_第4页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新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新探

一、马克思与正义:剥削与分配正义20世纪80年代初,这本非常相似的文集出版了英国世界。它由《马克思主义与正义》(80年代)和《马克思主义与道德》(1981)主编。这两本著作实际上展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艾伦·伍德(AllenW.Wood)和齐雅德·胡萨米(ZiyadI.Husami)引发的那场有关马克思与正义(道德)问题大争论的各家之言。一直以来,人们对马克思是否持有某种正义(伦理)观存有分歧,但是真正把这一问题引向深入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则是这场由分析哲学家充当主角的学术争论。1972年伍德发表了《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一文,此举成为一个标志性学术事件,从而引发了那场专注于马克思思想中规范性内容的大争论。随着争论的深入,不少学者通过专著形式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代表性的作品是艾伦·布坎南(AllenE.Buchanan)的《马克思与正义》(1982)。回顾这场争论,我们发现,争论在多个细小的层面上展开,但是概括起来,实际上是围绕三个大问题:一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展望中是否包括某种价值评论性视角;二是马克思如何看待剥削与分配正义;三是马克思如何看待革命的动力以及道德在其中占有什么分量。可以看出,本次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如何看待剥削与分配正义。概括起来讲,这一焦点包括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是否把资本主义剥削看作一种分配的不正义?二是马克思如何看待分配正义?三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按需分配是分配正义原则吗?在第一个问题上,伍德与胡萨米的观点针锋相对。在伍德那篇著名的论文《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发表之后六年,胡萨米发表了《马克思论分配正义》一文集中批判了伍德的观点,一年之后伍德又撰写了《马克思论权利和正义:驳胡萨米》回击胡萨米的批判。伍德在这两篇文章中非常明确地指出,马克思关于剥削的论证是要表明资本主义是一个奴役人的制度,而不是要去证明剥削是一种经济的不正义。而且,他还认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的,因而是正义的。马克思是如何看待分配正义的呢?布坎南认为,马克思不仅嘲笑那些以社会正义批判资本主义的人,而且还刻意避免使用权利和正义这些词语。他认为马克思有两点理由反对谈论公平分配。一是分配只是生产的派生现象,它的特征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共产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不在于分配模式,而在于其生产领域,所以马克思不会从共产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来批判资本主义。二是马克思把“公平分配”和“权利平等”这些概念批判为“陈腐的语言垃圾”,因为马克思相信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超越被休谟和罗尔斯称为“正义的环境”的限制。这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需要分配正义的理论,是因为我们还处在“正义的环境”之中,这些“正义的环境”不仅产生了冲突,而且还产生了我们对正义原则的需要。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认为理想社会的分配原则———按需分配是分配正义原则吗?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没有把按需分配作为一个分配正义原则。例如,伍德就指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正义社会,而是一个超越正义的社会,因为“马克思相信阶级社会的终结也意味着那种需要‘权利’和‘正义’观念在国家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占一定地位的社会的终结。”二、马克思批判剥削是实质上的分配正义基于西方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有益争论,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分配和评价分配(即分配正义)的解释,其从属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第二个层面则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它包含在马克思隐性的价值观中。解释层面的重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生产决定分配,二是分配正义与否,既由生产方式决定,又由阶级立场决定。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指出生产是决定性因素,分配形式则只是生产形式的一种表现。所以第一个观点是非常清楚的。而解释层面的第二个观点,则比较隐蔽,因此理论界对此存有争议。按照胡萨米的说法,这一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用于解释道德起源的道德社会学,而道德社会学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道德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类型,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同时道德观又反映不同的阶级利益,因而不同的阶级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观。由马克思的道德社会学,我们可以推论说,由于一个社会的道德观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所以生产方式决定了用于评价分配正义的道德观念;又由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因而不同的阶级会运用不同的道德准则来评价分配正义。一定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该社会条件下主流的道德观念,那么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看,该社会的分配是正义的。所以,马克思说:“我详细地指出,甚至在只是等价交换的商品交换的情况下,资本家只要付给工人以劳动力的实际价值,就完全有权利,也就是符合于这种生产方式的权利,获得剩余价值。”现在我们来看马克思的评价层面。评价层面是马克思站在自身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在伍德对马克思的解读中,得出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一方面伍德发现马克思拒绝使用正义来批判资本主义,其批判的目的也不是要证明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指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胡萨米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不可能认为剥削是正义的,他发现马克思用了大量的批判语言(如“盗窃”、“抢夺”等)来描述剥削,因此,马克思不可能在谴责资本主义掠夺工人的同时又认为这种掠夺行为是正义的。但是,胡萨米又在缺乏文本依据的情况下认为马克思是用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批判资本主义,即马克思是用替代性的分配正义原则批判资本主义的分配不正义。笔者认为,布坎南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批判层面思想的解读是符合马克思本意的。布坎南认为,伍德和胡萨米等人的错误在于没有区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内在批判与外在批判。所谓内在批判,是指马克思借用资本主义法权概念,指出其分配原则并不符合其宣扬的正义原则。布坎南认为有两点理由支持马克思对剥削进行内在批判:其一,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正义观念非常强调自由和平等,即使依据资本主义法权,劳资之间的交易是等价的,但是这种交易也是违背资本主义法权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的。因为工人是被迫出卖劳动力的,而且契约双方的社会地位也完全是不平等的。因此,即使按照资本主义的正义标准,剥削也是不正义的;其二,马克思早就把资本主义法权批判为掩盖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法权是虚伪的,因为它建立在一个虚假的事实之上,即把明明是不对称的劳资关系说成是对称的。所以,所谓剥削是公正的,只不过是用意识形态对不公正的掩盖而已。当然,对马克思论述分配正义的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有些解读明显是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本意的误解。笔者认为,当前在国内学术界最为普遍的误解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原理,并且以此为依据忽视和批判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一般来讲,这种解读都把《哥达纲领批判》作为文本依据。笔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解。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谈到了分配正义的缺陷,他不相信可以通过分配正义就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一切形式平等原则都无法保证结果的平等,按劳分配就是例证。这表明马克思的确对分配正义保有清醒的认识,但这并不表明他在一般意义上反对研究分配正义。同时,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决定分配,还必须弄清这里的生产是广义的生产,而分配是指狭义的分配,即是说,生产决定分配是指广义的生产决定狭义的分配。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时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三、分配正义批判外在批判可以看出,马克思有关分配正义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它在分配问题上的展开和运用,正是由于马克思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才使得改变分配方式的活动与评价分配正义的活动有了正确的指引。因此,反对脱离生产谈分配,反对脱离历史和阶级谈分配正义,是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所在。正是由于马克思是在与生产方式相结合的层面上来讨论分配方式的变革活动和分配正义的评价活动,所以他很少在规范层面上谈论分配原则的设计,也很少(或者没有)在伦理层面上展开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正义论证。这表明,马克思既给我们研究分配正义指明了方向,又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理论空间。一是如何建构规范的分配理论,从而对当下资本主义的不正义进行批判。(1)虽然按布坎南所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进行了内在批判,但是这种批判是推论性质的,是隐性的,因此要使其有说服力,必须作进一步的理论建构,使其规范化。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外在批判也不是用一种替代性的正义原则来完成的,而是诉求生产力实现对正义的超越。所以除了规范和完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外,还要开创规范性的外在批判。(2)笔者认为,合历史的,就应该是合逻辑的,也是符合道德直觉的。因此,在规范上对这些分配原则进行规范研究,既能确证我们的信仰,也能实现原则向制度的转化,从而清晰我们对理想社会的认识。进(虽然他们提出的现实主张比较保守),这表明,要发展出一套规范性的能够比左翼自由主义理论更激进的分配正义理论来批判资本主义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找到伦理力量。与此同时,第二个理论空间由于我们未能发展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而致使这个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空缺。一直以来,我们都像马克思一样,认为未来社会一前一后两个分配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而没有必要去作正义辩护,即使要多此一举地去论证,那么其伦理依据也是完全自明的。但是,其伦理依据是完全自明的吗?当自由意志主义理论家(如诺齐克)所构想的分配正义理论越来越精致时,我们发现,他们的那些在逻辑上能够自洽,在道义上能够获得支撑的理论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当然是纯粹的资本主义)是正义的,而且还为其他激进的分配原则设定了一个伦理上的限度,从而对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平等构成了重大理论挑战。这样一来,在当代,马克思所留下的两个理论空间,因为这样一种背景而连接在了一起。所以,理论上对资本主义作分配正义批判与规范上为理想的平等作正义辩护是有机统一的。笔者发现,能够把这两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理论家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潮流开创者之一的G.A.科恩(G.A.Cohen,也译作柯亨)。科恩从小就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早年的学术活动是致力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和澄清,于1978年出版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此举为马克思主义在英语世界中赢得了荣誉。后来正是意识到马克思在分配正义问题上留下的两大理论空间,于是毅然决然地转向了政治哲学,在这两个理论领域展开了学术研究,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其中《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1995)的理论对手是诺齐克,因为诺齐克从自我所有论出发不仅论证了不平等是必然且正义的,而且要维持社会主义平等则必然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科恩在此书中反驳了诺齐克的反社会主别。马克思看到了这一差别,并称这是由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所决定的,而要消除这种缺陷,必须依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这种巨大发展所带来的神奇变化(如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科恩不同意马克思借助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来超越这一缺陷,甚至认为马克思是在借助技术作为麻醉剂来回避天赋和运气这一恼人的问题,而且他还认为马克思的这种超越方式是在环保思想产生前的一种过分乐观。与马克思相反,科恩认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能永远也不会实现,所以要设计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