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早期客客中心
自内藤湖南提出“唐宋”,探索唐宋,包括交通、兵役、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另一方面,坊市制的崩溃也是一个重要的iii点之一。一北魏平城坊之本義爲“防”。根據上表不難看出,東漢至南北朝,坊的應用有一個從宫室、官府向城市居住空間擴散、變化的過程。結合“坊”之原意,漢魏時期的坊指圍牆及圍牆包圍的特定區域。漢魏以至南北朝時期,表示空間與建築的“某某坊”,皆不出此兩種解釋。如,曹魏洛陽銅駝街銅駝“駝高九尺,脊出太尉坊者”,就史料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北魏時期,“坊”的應用突破宫室與機構的限制,出現在城市生活中,其最初生發地即在平城。據《南齊書·魏虜傳》記載,從道武帝到孝文帝,北魏平城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完善的過程。若將史料記述的内容暫放一邊,僅從史料敍述的形式來看,《南齊書》關於北魏平城修建過程的記載雖然簡略,記述的内容也不一定準確,但敍述的時間線索卻比較明確(表二)。根據《南齊書》的記載,北魏平城的建設經歷了(1)無城郭;(2)修築居所;(3)修建宫城、郭邑;(4)完善設施與雕飾幾個過程。南齊建康與北魏平城距離遥遠,考慮到古代有限的信息傳播手段,關於北魏京城的消息,或來自流傳至江南的北人記載,或根據出使北魏的使者見聞,而不論何者,所能傳達的都是平城發展過程中某一時期的情況。換句話説,《南齊書》中的記載應該是綜合了平城修建過程中不同時期的信息,積累、加工而成。而北魏平城坊的出現,則集中在太武帝時期。這一記載與《魏書》記載不甚相合。《魏書·太宗紀》載:“(泰常七年九月)辛亥,築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關於北魏平城都市景觀的發展,前田正名綜合《魏書》、《水經注》的記載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從表中不難看出,北魏前三帝時期,平城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建設。宫城、苑囿、各項設施逐漸完善,郭城修建,平城北部、東部、南部得到了開發,農業、商業有所發展。對比南北朝史料中關於平城的記載,《南齊書》主要記載了西宫、東宫及其附屬設施、郭城(坊)、祭祀設施。這樣的記載,或許是由於信息來源的限制,或許是經過了有意無意的“取捨”,不論何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朝在觀察北朝時的關心所在。在記載了北魏平城“瓦屋”、“土門”、“養豬羊、牧牛馬”的宫城景觀後,《南齊書》卷五七特别描述了郭城的情況:佛狸破梁州、黃龍,徙其居民,大築郭邑。……其郭城繞宫城南,悉築爲坊,坊開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閉)坊搜檢,以備姦巧。作爲描述平城坊制形態的唯一史料,這一段記載被看作是北魏平城出現坊制的明證。關於這一觀點,劉淑芬曾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討論。認爲作爲北魏洛陽及隋、唐坊制的起源,平城城坊的出現,“可能來自遊牧民族的構思”,與北魏初期徙民管理問題密切相關。“徙民的結果是使得都城裏的居民,從種族到身份都很複雜,而成爲計劃城坊制創始的原因”,“北魏平城規劃大規模的城坊,其目的是爲了便利控制和管理”。儘管史料有限,但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北魏早期徙民與坊的關係,探究平城郭坊中居民的生活狀態,對於了解北魏平城十分必要。二,徙民的人生自道武帝定都平城,桑乾河流域的居民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四世紀末開始,隨着一系列征伐與徙民,以拓跋部落爲居民主體的桑乾河流域逐漸發展成爲彙集高車、匈奴、華夏、柔然等諸族羣的人口密集區域。道武帝登國八年(393),道武帝親討薛干部太悉佛,徙其民於平城。皇始元年(396),道武帝遣將軍王建討斬慕容寶廣寧太守屠各劉亢泥,徙其部落於平城。天興元年(398)正月,“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餘口,以充京師”。同年十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傑、吏民二千家於代都”。天興二年(399),道武帝分命諸將大襲高車,“破高車雜種三十餘部,獲七萬餘口”,又“督三萬騎别從西北絶漠千餘里,破其遺迸七部,獲二萬餘口”,驅之平城,起鹿苑。天興五年(402),常山王元遵於安定襲破薛干部木易于,徙破多蘭部民於京師。道武帝時,又有柔然閭大肥與弟“率宗族歸國”,“並爲上賓,入八議”,明元帝永興五年(413),詔遣使者“巡求儁逸”,“令詣京師,當隨才敍用”。泰常三年(418),又“徙冀、定、幽三州徒何於京師”。太武帝神?凎F元年(428),赫連昌國破被擒,送至平城。而在此前兩年的征戰中,已有數萬人被徙往京師。神?凎F四年(431),安頡平滑臺,“獻義隆俘萬餘人,甲兵三萬”。延和二年(433)起,北魏對北燕進行了數次征討。至太延二年(436)馮文通奔高麗,中間有過數次徙民的舉措。其中應有部分北燕民被徙至平城。太延五年(439),滅北涼盧水胡沮渠氏,徙三萬餘家於京師。太平真君七年(446),北魏於杏城平息盧水胡蓋吴的叛亂,隨後遷徙長安工巧二千家於平城。太平真君八年(447),又徙定州丁零三千家於京師。太平真君九年(448),徙西河離石民五千餘家於京師。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太武帝南伐,並於次年“以降民五萬餘家分置近畿”。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徙青齊民於京師,置平齊郡於陰館。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北魏擊敗蕭道成軍,“俘獲三萬餘口送京師”。由上,北魏遷洛前,遷徙至平城的徙民包含高車、鮮卑、華夏的多個族羣,其中大部分是戰敗或被征服的部族及民衆。據估計,經過數次徙民,到太武帝時期,平城京畿人口大約有一百萬。若徙居平城的民衆全部居住在平城,京城徙民的人數將不少於六七十萬。那麽,平城坊内的徙民身份如何?北魏又是如何安置這些生活在京師的徙民呢?被征服政權的統治階級以及投降、内附的首領常常被安置在平城内。神?凎F元年,赫連昌被擒:世祖使侍中古弼迎昌至京師,舍之西宫門内,給以乘輿之副,又詔昌尚始平公主,假常忠將軍、會稽公,封爲秦王。赫連昌被送至平城後,安置在平城西宫内。此安置赫連昌之“舍”具體何指呢?時間稍晚一些,還能看到平城中其他降附之人的記載。獻文帝時,崔道固、劉休賓降魏,北魏設立平齊郡安置青齊士民。在此之前,崔道固與劉休賓等“有名望者”先被慕容白曜送至平城:休賓知道固降,乃出請命。白曜送休賓及宿有名望者十餘人,俱入代都爲客。初,道固之在客邸,與薛安都畢衆敬鄰館,時以朝集(《北史》作“公集”)相見,本既同由武達,頗結僚舊。時安都志已衰朽,於道固情乃疏略,而衆敬每盡殷勤。平齊郡設立後,以崔道固爲太守,劉休賓爲懷寧縣令,但二人進入北魏,是要“入代都爲客”,在平城的居所則爲客邸,亦即館。皇興二年,(薛安都)與畢衆敬朝於京師,大見禮重,子姪羣從並處上客,皆封侯,至於門生無不收敍焉。又爲起第宅,館宇崇麗,資給甚厚。同卷又載:(皇興)二年,(畢衆敬)與薛安都朝於京師,因留之,賜甲第一區。薛、畢二人皆封爲上客,受到較高的禮遇,北魏朝廷爲薛安都修建宅第,“館宇崇麗”,畢衆敬也得賜甲第。從道武帝至獻文帝,降民的上層階級很可能被授予了“客”的身份。搜檢史籍,稱客者可見以下數人:由上表,歸國之客被區分爲上客、次客、下客,又有第一客之稱。稱爲上客的薛達頭爲薛野?儛9之父,很可能即是薛干部帥太悉佛。爲次客者目前只見房崇吉一人。房崇吉爲房法壽從弟,歸降後,以崇吉爲平齊郡歸安縣令。“停京師半歲,乃南奔”。下客崔道固爲平齊郡太守,賜爵臨淄子,加寧朔將軍。此外,北魏還有第一客之稱。宇文活撥爲宇文福祖父,族屬匈奴,“世爲擁部大人”,仕後燕,入國爲第一客,官爵不詳。以上所見諸客,皆爲徙民首領或地位較高的上層階級。除在北魏官爵不明者外,其他人均在成爲客的前後,即被授予官爵。那麽其官爵除授是否有一定慣例呢?宣武帝景明中,淳于誕自漢中歸誠,“後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監”。觀察上表,上客中,除了袁式賜爵爲陽夏子,品級較低外,其他人均爲公或侯。由薛安都“子姪羣從並處上客,皆封侯”來看,上客封公、侯應是較爲普遍的做法。第一客或許等同於上客,亦可得到公、侯的封爵。次客房崇吉不記爵位,具體情況無從知曉。下客三人中,僅崔道固一人留有記載,得封子爵,是否即爲下客封爵的慣例,亦難確定。孝文帝改制之前,爵位在北朝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僅依上表,還不能確定客的等級與爵品、官品之間的聯繫。關於“客例”的具體内容,目前也難以説清。三已至安国人,由“客”到“民”從以上所見客的身份以及“客例”來看,授予徙民首領及上層階級以某種客的身份,可能是一種慣例。如此,前見居住於西宫舍中的秦王赫連昌,被封爲昌黎王的後燕慕容懿、河西王北涼沮渠牧犍、張掖王沮渠萬年、朔方王柔然郁久閭乞列歸、敦煌公西涼李寶等,可能都被授予了客的身份。而在古代禮典中,賓客本就是王朝實施統治的重要對象。《周禮》以諸侯孤卿和蕃國君臣爲國之賓客,賓客之禮即是公侯伯子男及蕃國朝見國君之禮儀,根據《周禮》的記載,賓客朝覲時的禮儀包括郊勞、致館、將幣、郊送等。其中的致館即賜舍,西晉邵續兵敗爲石虎所擒,送於襄國。石勒以邵續忠臣,“命張賓延之於館,厚撫之,尋以爲從事中郎”。而北魏除了授予爵位、官職外,也根據客的級别給予不同的經濟待遇。其中,安排居所是重要的内容。楊珍在入國之初封爲上客,“給田宅,賜奴婢、馬牛羊,遂成富室”。永橋以南,圜丘以北,伊、洛之間,夾御道有四夷館。道東有四館。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道西有四館(里):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吴人投國者處金陵館,三年已後,賜宅歸正里。……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三年已後,賜宅歸德里。……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西夷來附者處崦嵫館,賜宅慕義里。自葱嶺已西,至於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所謂盡天地之區已。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以附化之民,萬有餘家。門巷修整,閶闔填列,青槐蔭陌,綠樹垂庭,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北魏後期,關於降附之民的處置規定已趨於成熟,洛陽城南修建了專門安置降附士民的館和里。降附之人先在館中居住三年,之後即在相應的里中賜宅,這似乎意味着徙民從“客”到“民”的身份的轉變。昌黎徒河人盧魯元於明元帝時給侍東宫,爲太武帝所親愛,“世祖臨幸其第,不出旬日。欲其居近,易於往來,乃賜甲第於宫門南”。不論何者,平城與洛陽客館修建的背景是有顯著差别的。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南伐,有遷都之意,“詔徵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始洛京”。而北魏平城的修建與此稍有不同。天興元年(398)正月,車駕幸鄴,道武帝尚有定都鄴城的計劃。而同年七月,即遷都平城,“始營宫室,建宗廟,立社稷”。另一方面,北魏洛陽時期雖有由“客”到“民”身份的轉變,但平城徙民客的身份似乎並不隨着授予官爵、成爲北魏朝臣而消失。2001年,山西大同南七里村發現了楊衆度墓銘,銘文如下:大代太和八年歲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仇池/投化客楊衆度代建威將軍靈關子建興太守/春秋六十七卒追贈冠軍將軍秦州刺史清/水靖侯葬於平城南十里略陽清水楊君之銘略陽清水楊氏爲氐人大姓。楊衆度投附的具體時間難以確定,而北魏時期館的使用,可能並不限於降附之民。胡叟曾於高允館中譏諷中書侍郎李璨衣飾華麗。而高閭拜訪胡叟,則稱其家“館宇卑陋,園疇褊局”。夜即收禁南臺。……單車防守,還華林之館。母妻相與哭,入所居,小奴弱婢數人隨從。官防甚嚴,終夜擊柝,列坐圍守,外内不通。世宗爲此不幸園十餘日。徙詳就太府寺,圍禁彌切。詔曰:“……可免爲庶人,别營坊館,如法禁衛,限以終身。邦家不造,言尋感慨。”遂别營館於洛陽縣東北隅,二旬而成,將徙詳居之。會其家奴數人,陰結黨(5,欲以劫出詳,密抄名字,潛托侍婢通於詳。詳始得執省,而門防主司遥見,突入,就詳手中攬得,呈奏。關於元詳坊館,《北史》記曰:“别營坊館於洛陽縣東北隅,如法禁衛,限以終身,名曰思善堂,將徙詳居之。”由於用館稱呼居所、宅第的普及,北魏出現了“館客”。崔浩與李順不睦,其構害李順,“基萌已成,夜夢秉火爇順寢室”,“寤而惡之,以告館客馮景仁”。(陸叡)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叡婚自東徐還,經於鄴,見李彪,甚敬悦之,仍與俱趨京師,以爲館客,資給衣馬僮使,待之甚厚。平原王叡年將弱冠,雅有志業,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路由冀相,聞(李)彪名而詣之,修詩友之禮,稱之於郡,遂舉孝廉,至京師館而受業焉。(崔亮)内徙桑乾,爲平齊民。……(李)沖召亮與語,因謂亮曰:“比見卿先人《相命論》,使人胸中無復怵迫之念。今遂亡本,卿能記之不?”亮即爲誦之,涕淚交零,聲韻不異。沖甚奇之,迎爲館客。此外,宣武帝時,彭城王元勰爲太師,還曾將鹿悆“召爲館客”。以上,對於徙民與客、館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論述。依前所見,平城郭城的發展是在徙民不斷湧入、客館不斷修建的刺激之下逐漸完成的。隨着平城徙民的不斷增加,客成爲平城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規模存在的客館亦是平城郭城的主要景觀之一。而《南齊書》言平城“郭城繞宫城南,悉築爲坊”。那麽,館與坊之間究竟是何關係呢?四孝文帝坊提起館,首先想到的即是用以接待朝覲賓客、使者的客館。漢魏都城均設有客館。西漢長安槀街有蠻夷邸,營客館以周坊,飾賓侣之所集。瑋豐樓之閈閎,起建安而首立。葺牆冪室,房廡雜襲。剞劂罔掇,匠斲積習。廣成之傳無以疇,槀街之邸不能及。李善注曰:“鄴城南有都亭,城東亦有都道,北有大邸,起樓門,臨道,建安中所立也。古者重客館,故舉年號也。”而北魏時期,除了安置降人的客館之外,居所、宅第可稱爲“館”,又有招納“館客”之“館”。這些“館”是否亦如使者之館築有“周坊”,難以確定。但稱“坊”之“館”,實有其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孝文帝下詔曰:敕司州洛陽之民,年七十已上無子孫,六十以上無期親,貧不自存者,給以衣食;及不滿六十而有廢痼之疾,無大功之親,窮困無以自療者,皆於别坊遣醫救護,給醫師四人,豫請藥物以療之。永平三年(510)十月,宣武帝也曾下詔:敕太常於閑敞之處,别立一館,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處。嚴敕醫署,分師療治,考其能否,而行賞罰。兩封詔書的時間雖相差13年,但詔書内容基本相同。唯孝文帝稱坊者,宣武帝稱爲館。又前見元詳、元願平的坊館,一名思善堂,一名愁思堂。表一中曾列兩晉坊名,其中西晉洛陽宫中有顯昌坊、休徵坊、綏福坊、延祿坊,史料中也有顯昌館、首先,關於平城坊出現的時間,《南齊書》記曰“佛狸破梁州、黃龍,徙其居民,大築郭邑”。一般認爲,《南齊書》的記載有誤,應以明元帝泰常七年築外郭爲準。《南齊書》關於平城的某些記載確實不夠準確,太延二年北燕滅亡後,北魏在北方的征伐基本結束,大部分徙民在此前的一段時期内遷往平城。此後最大一次往京城的徙民,爲太延五年徙北涼三萬餘家於京師。在此以後進入京師者多爲三五千家。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五萬家南俘被安置在近畿,獻文帝時,來自青齊的徙民則另設平齊郡。可見太武帝時,隨着大量坊館的修建,平城人口已基本達到飽和狀態。由此,《南齊書》記載的時間可能是平城郭坊基本修建完畢的時間,而《魏書》只記載了外郭修建的時間,没有記錄外郭城發展的過程。其次,如前所言,平城並不是一個經過完整規劃後一次建造完成的城市。隨着徙民的進入,平城外郭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由於每次徙入的人口數量不同,根據徙民人數修建的坊館,便形成了“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的不同規模。這與北魏洛陽“各週一千二百步”、再次,北魏平城“坊”的出現,恐非出自遊牧民族的構思,更非坊制的實施。此時的“坊”延續了漢魏以來的含義,特指有圍牆圍繞的特定區域及建築,平城實際實施的仍然是里制。從天興元年道武帝移都平城開始,平城在歷史上第一次作爲一個朝代的都城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對於長期過着遊牧生活的拓跋統治者來説,都城建設的最好模本便是中原城市。拓跋珪最初建設平城宫城的設想即是“模鄴、洛、長安之制”,從建國之初,北魏計劃修建的便是里而非坊。里有里牆,也是坊。在南朝人看來,這些圍牆包圍的特定區域與建築均可稱爲坊,而忽略了“坊”字背後或爲客館,或爲閭里的區别。而在北魏人看來,這些“坊”又自有本名。這也解釋了爲何平城的坊出現在《南齊書》中,而北朝史料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在线拍卖平台技术支持与平台稳定性评估报告
- 老龄化社会2025年老年健康管理长期照护服务模式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创新与实施报告
- 消防爱国主义授课课件
- 消防水泵房安装
- 消防教师课件图片素材库
- 消防教员课件图片素材库
- 种植园项目招商引资报告(模板范文)
- 中医院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课件 2.3变换数组形态
-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解析
- GB/T 20840.3-2013互感器第3部分: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
- GB/T 15972.1-1998光纤总规范第1部分:总则
- GB/T 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 应聘人员申请表
- 齐鲁医学口腔一般检查
- 基坑爆破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事迹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居民村民委员会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应急预案流程
- 诉讼费退费确认表
- 食品企业客诉处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