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水稻致病菌灰梨孢菌可引起水稻大幅减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粒稻谷属于生命系统中的器官层次B.灰梨孢菌与水稻叶肉细胞都含细胞壁C.灰梨孢菌中也存在DNA与蛋白质复合物D.灰梨孢菌DNA的多样性与空间结构有关【答案】D【分析】灰梨孢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特征是均有细胞膜、细胞质构成,均有核糖体这一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差异是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详解】A、一粒稻谷是种子,是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属于生命系统中的器官层次,A正确;B、灰梨孢菌与水稻叶肉细胞都含细胞壁,但化学成分不同,B正确;C、灰梨孢菌属于真核生物,存在DNA与蛋白质复合物,如染色质,C正确;D、灰梨孢菌DNA的多样性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其DNA的空间结构都是双螺旋结构,D错误。故选D。2.关于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膜表面受体B.溶酶体能够吞噬并杀死细胞外的病毒或细菌C.线粒体外层膜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多于其内膜D.分泌蛋白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答案】D【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详解】A、细胞膜上的受体并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须的结构,如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B、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是一种细胞器,内部含有水解酶,能够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B错误;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成水的反应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内膜上含有有氧呼吸酶,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种类多于外膜,C错误;D、真核细胞中,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D正确。故选D。3.神经细胞内外相关离子的运输机制如图所示。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钾离子与通道蛋白结合后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外B.钠-钾泵是神经元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C.钠-钾泵本质是一种催化剂,催化ATP释放出磷酸中的化学能D.将神经元放入低浓度氯化钠溶液中,会提高动作电位峰值【答案】B【分析】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少量开放,出现钠离子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钠离子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钠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钠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详解】A、由题图可知,钾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将钾离子运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钾离子与通道蛋白并不结合,A错误;B、由题图可知,钠-钾泵能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说明细胞内高K+、低Na+环境依靠钠-钾泵维持,而动作电位的形成依靠膜外的大量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故钠-钾泵是神经元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B正确;C、钠-钾泵具有ATP水解酶的特性,能催化ATP中的特殊化学键断裂释放化学能,C错误;D、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膜外的大量钠离子内流有关,若神经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浓度降低,内流的钠离子减少,则会使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降低,D错误。故选B。4.为找到某种酶在工业中最适宜的温度范围,研究人员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相应酶的相对活性,同时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定了残余酶活性,相关结果如图所示。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残余酶的相对活性B.当残余酶活性为20%时对应的温度不是最适使用温度C.将底物与酶混合后同时保温至对应的温度再测定酶活性D.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升高时残余酶活性逐渐降低【答案】B【分析】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详解】A、曲线②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残余酶的相对活性,因为残余酶活性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出来的,低温时酶活性不高,但是残余酶活性温度高,因此曲线②表示残余酶活性,A错误;B、曲线②表示残余酶活性,曲线①表示相对酶活性,由图可知,当残余酶活性为20%时对应的温度不是最适使用温度,B正确;C、在不同温度下测定酶的相对活性,应先调温再混合,C错误;D、残余酶活性与酶活性在超过80℃后都在降低,D错误。故选B。5.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该过程中共合成了四分子的ATP,两分子[H]和两分子丙酮酸,但是当这一阶段结束时却只留下了两分子的ATP,两分子[H]和两分子丙酮酸。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葡萄糖分子的分解也需要ATP水解供能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来自水和葡萄糖C.人体无氧呼吸在上述阶段结束后,[H]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D.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A【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根据题干“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该过程中共合成了四分子的ATP,两分子[H]和两分子丙酮酸,但是当这一阶段结束时却只留下了两分子的ATP”,说明细胞中葡萄糖分子的分解也需要ATP水解供能,A正确;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无需水参与,B错误;C、还原氢不具备催化功能,C错误;D、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该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D错误。故选A。6.卡尔文循环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水稻的叶绿体基质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能够催化CO2与C5结合生成两分子的C3,再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甘蔗与水稻的CO2的浓缩固定机制有所不同(如图所示),研究发现PEP与CO2的亲和力远高于Rubisco。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卡尔文运用了荧光标记法追踪了C元素的转移途径B.甘蔗固定二氧化碳的第一产物为三碳化合物C.甘蔗的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中不能发生光反应D.与甘蔗相比,水稻更适应在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答案】C【分析】卡尔文循环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水稻的叶绿体基质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能够催化CO2与C5结合生成两分子的C3,再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根据图示看出,在甘蔗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PEP能够催化CO2生成的第一产物为C4化合物,进而在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中再发生一系列反应。【详解】A、卡尔文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不是荧光标记法,A错误;B、甘蔗固定二氧化碳的第一产物为四碳化合物,B错误;C、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不含类囊体,不可以进行光反应,C正确;D、与甘蔗相比,水稻更适应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甘蔗结合二氧化碳能力更强,D错误。故选C。7.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正确分离需要细胞内的监控机制来保证,纺锤体组装检验点依赖SAC蛋白,它监控着纺锤丝与着丝粒之间的连接,APC为后期促进因子,如图所示。据此下列叙述正确(

)A.SAC蛋白与APC蛋白最可能在细胞分裂期合成B.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在有丝分裂前期复制并移向两极C.当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时SAC蛋白与APC蛋白分别表现为失活和活化D.若在细胞分裂时用秋水仙素处理,最可能会抑制APC的活性【答案】C【分析】有丝分裂每个时期的特点:间期主要是完成染色体上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出现染色体、细胞核解体及形成纺锤体;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每个着丝点继续受纺锤丝牵拉,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细胞核重新形成、核膜与核仁重新出现及纺锤体逐渐消失。【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在分裂间期完成,因此,SAC蛋白与APC蛋白最可能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A错误;B、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在有丝分裂间期复制,B错误;C、根据所给图可以看出SAC蛋白与APC蛋白的状态,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时(B图与C图)SAC蛋白与APC蛋白分别表现为失活和活化,C正确;D、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并且不会抑制着丝粒分裂,同时APC的作用是后期促进因子,因此秋水仙素不会抑制APC蛋白活性,D错误。故选C。8.玉米为雌雄同株但为单性花,即雄花和雌花分开,而豌豆为两性花,即雌雄花在一朵花上,自然条件下豌豆只能进行自交。两植株都有高茎和矮茎的相对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高茎表现为显性。现有杂合的高茎玉米和豌豆,下列条件下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豌豆连续自交若干代,高茎比例逐渐降低B.用玉米进行杂交实验,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C.杂合玉米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子比例不发生改变D.杂合豌豆连续自交若干代,矮茎基因频率逐渐降低【答案】A【分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进行自交;玉米为雌雄异花植物,因此混合种植的玉米既可以杂交,也可以自交。【详解】A、杂合豌豆连续自交若干代(设自交n代),杂合子比例(1/2n)逐渐减少,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的比例相等1/2×(1-1/2n),高茎(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比例逐渐降低,最终接近1/2,A正确;B、玉米为雌雄同株但为单性花,雄花和雌花分开,用玉米进行杂交实验,不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可直接对雌花套袋,B错误;C、杂合玉米连续自交若干代,杂合子比例逐渐降低,纯合子比例逐渐升高,C错误;D、杂合豌豆连续自交若干代,矮茎基因频率保持不变,仍为1/2,D错误。故选A。9.果蝇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用A/a表示),体色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用B/b表示)。研究小组选取一长翅灰体雌果蝇与一残翅黑体雄果蝇杂交,子一代(数量足够多)中雌雄均为长翅灰体:长翅黑体:残翅灰体:残翅黑体=1:1:1:1。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及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一定可以确定的是(

)A.翅型的显隐性 B.体色的显隐性C.两亲本中至少有一方为杂合子 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几对染色体上【答案】C【分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时常用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通常采用正反交或隐雌和显雄的杂交组合。【详解】AB、选取一长翅灰体雌果蝇与一残翅黑体雄果蝇杂交,子一代(数量足够多)中雌雄均为长翅灰体∶长翅黑体∶残翅灰体∶残翅黑体=1∶1∶1∶1,单独分析长翅和残翅杂交,后代长翅∶残翅=1∶1;单独分析灰体和黑体杂交,子代灰体∶黑体=1∶1,两组均相当于测交实验,测交无法判断显性和隐性,A、B不符合题意;CD、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都能出现上述结果,因此无法确定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可以确定两亲本中至少有一方一定是杂合,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关于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以及相关物质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着丝点分裂过程中一定不会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中可能伴随染色体数的增加C.染色体复制过程中伴随着DNA和染色体数的增加D.着丝点分裂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基因的重新组合【答案】A【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因此着丝点分裂过程中一定不会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正确;B、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过程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数不会增加,B错误;C、染色体复制发生在间期,该过程中伴随着DNA的增加,但是染色体数没有增加,C错误;D、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而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着丝点分裂过程中不可能伴随着基因的重新组合,D错误。故选A。11.多发性骨软骨瘤是由EXTI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骨骼异常疾病,患者在骨骼上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骨隆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下图是该遗传病的某家族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据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据图可知该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病B.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则图中患者基因型相同C.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则Ⅱ4和Ⅲ8的基因型相同D.欲确定该病的显隐性,可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测序【答案】D【分析】遗传系谱图分析:假设该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Ⅱ3患病,Ⅲ8一定患病,与遗传系谱不符,即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假设该遗传病为伴X显性遗传,Ⅰ2患病,则Ⅱ5一定患病,与遗传系谱不符,即该病不是伴X显性遗传;由于男女都患病,不可能是伴Y遗传,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根据遗传系谱,显性和隐性都可以,故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详解】A、由遗传图谱可知,Ⅱ3患病,而Ⅲ8不患病,则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Ⅰ2患病,而Ⅱ5不患病,则该病不是伴X显性遗传;由于男女都患病,不可能是伴Y遗传,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显性和隐性都可以,A正确;B、由A项分析可知,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相关基因,结合系谱图可知,Ⅰ2患病,而Ⅱ4和Ⅱ5不患病;Ⅱ3患病,Ⅲ8不患病;患者Ⅲ7的父亲Ⅱ4正常,故图中患者的基因型均为Aa,B正确;C、结合AB项分析可知,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父亲Ⅰ2患病(aa)的正常人Ⅱ4的基因型为Aa,Ⅲ8是正常人,而其母亲Ⅱ3患病(aa),其基因型为Aa,故Ⅱ4和Ⅲ8的基因型相同,C正确;D、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患者的基因型为AA或Aa;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者的基因型为aa,若对患者的EXTI基因进行测序,如果只有一种碱基序列,则不能确定是AA还是aa,故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测序,不能确定该病的显隐性,D错误。故选D。12.某纯合正常个体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了携带者。研究发现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形成的RNA长度是一样的,但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据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个体发生了隐性突变B.隐性基因在患病个体中会表达C.相应的基因最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D.致病基因转录形成的RNA终止子提前出现【答案】D【分析】1、基因突变指DNA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经转录形成RNA,再经翻译形成蛋白质。【详解】A、根据题意,纯合正常个体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了携带者(携带有致病基因,但表现为正常),即由AA突变为Aa,发生了隐性突变,A正确;B、患病个体为aa,隐性基因a在患病个体中会表达,B正确;C、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形成的RNA长度是一样的,说明基因中碱基对数量没有变化,相应的基因最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C正确;D、由于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故致病基因转录形成的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错误;故选D。13.1866年,美国农民发现两个世纪之前引进的苹果遭到了一种未知蛆虫的攻击,昆虫学家发现,这种新害虫实际上是本地的山楂蝇的一支,只是换了食谱。影响所及,连以蝇卵为目标的寄生蜂都分化为了两种,一种新的寄生蜂专以新分化的山楂蝇为食。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山楂蝇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等位基因为基因库B.上述实例中山楂蝇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了改变C.若新分支出的蝇与原山楂蝇能杂交产生后代,则该蝇未形成新物种D.寄生蜂与山楂蝇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协同进化只体现于生物之间【答案】B【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使生物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详解】A、山楂蝇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的基因为基因库,A错误;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因此上述实例中山楂蝇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了改变,B正确;C、若新分支出的蝇与原山楂蝇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则该蝇未形成新物种,C错误;D、协同进化体现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寄生蜂与山楂蝇之间存在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B。14.羽毛球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羽毛球选手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脚上更是磨出了很大的水疱。对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形成B.水疱中的液体会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变化D.细胞为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稳态体现的最小层次为细胞【答案】D【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大部分是水,其余包括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详解】A、水疱是组织细胞磨损,释放出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形成,A正确;B、水疱(组织液)中的液体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也会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B正确;C、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内环境和外部环境也会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变化,C正确;D、细胞为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单个细胞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稳态使细胞适宜生存,D错误。故选D。15.研究者利用河豚毒素以及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操作过程及结果见表。已知河豚毒素对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实验组号处理室温,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I未加河豚毒素(对照)7575II浸润在等量河豚毒素中5min6363III10min5025IV15min400A.微电极刺激枪乌贼突触前神经元出现动作电位,此时兴奋区膜内为正电位B.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动作电位,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速度低于在神经元上传导速度C.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D.结合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引起的【答案】B【分析】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产生动作电位时,Na+通道开放,Na+进入细胞,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详解】A、微电极刺激枪乌贼突触前神经元出现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兴奋区膜电位为内正外负,A正确;B、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说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需要时间,但是此处并未与神经元传导对比,无法得出结论,B错误;C、根据II、III、IV实验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神经组织浸润在等量河豚毒素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降低,因此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C正确;D、河豚毒素对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即对受体无影响,则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引起的,D正确;故选B。16.巴宾斯基反射是新生儿反射的一种,即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脚后跟向前轻划过新生儿足底外侧边缘,其大脚趾缓缓上翘,其余脚趾则呈扇形张开的反应。最早可见于4个月~6个月的胎儿。约在出生后6个月~18个月该反射逐渐消失,但在睡眠和昏迷中仍可出现。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巴宾斯基反射中兴奋以反射弧形式传导 B.巴宾斯基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上述实例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调控 D.若两周岁后还发生该反射,可能是相关脊髓受损【答案】C【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生来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详解】A、巴宾斯基反射中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传导,A错误;B、巴宾斯基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B错误;C、6~18个月婴儿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D、若两周岁后还发生该反射,可能是大脑受损,D错误。故选C。17.下列相关科学史对应叙述正确的是(

)A.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B.斯塔林和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C.班廷发现结扎胰管,胰腺和胰岛会出现萎缩D.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的有关知识,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理解并熟记知识点。【详解】A、美国科学家坎农提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A错误;B、斯塔林和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B错误;C、班廷发现结扎胰管,胰腺会出现萎缩,但未发现胰岛发生萎缩,C错误;D、拜尔实验即在黑暗条件下,去尖端的胚芽鞘向放含有尖端的对侧弯曲,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故选D。18.瘦素是一种蛋白类激素,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产生饱腹感信号,抑制食欲。研究发现,蛋白酶P能够影响瘦素的作用。科研人员用不同饮食饲喂三组小鼠(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发现,高脂饮食野生型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明显低于正常饲喂野生型小鼠,而高脂饮食饲喂敲除蛋白酶P基因小鼠中瘦素受体略高于正常组。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瘦素与受体结合后在下丘脑上产生饱腹感B.实验结果说明蛋白酶P能够抑制瘦素受体的产生C.高脂饲喂野生型小鼠摄食行为低于正常饲喂组D.通过促进蛋白酶P基因的表达能够作为减肥产品思路【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总结出:高脂饮食饲喂敲除蛋白酶P基因小鼠中瘦素受体>正常组>高脂饲喂野生型小鼠。瘦素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因此,瘦素受体越高,食欲越弱,高脂饮食饲喂敲除蛋白酶P基因小鼠食欲<正常组<高脂饲喂野生型小鼠。【详解】A、饱腹感在大脑皮层形成,A错误;B、高脂饮食饲喂敲除蛋白酶P基因小鼠中瘦素受体略高于正常组,因此,蛋白酶P的作用是抑制瘦素受体的产生,B正确;C、高脂饲喂野生型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低于正常饲喂野生型小鼠,形成的饱腹感弱,摄食行为高于正常饲喂组,C错误;D、高脂饮食饲喂敲除蛋白酶P基因小鼠中瘦素受体略高于正常组,更能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因此抑制蛋白酶P基因表达能够作为减肥产品的思路,D错误;故选B。19.奥密克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最近有报道称新冠病毒感染后肿瘤消失,目前猜想是新冠病毒感染,意外激活了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细胞因子和各种免疫细胞,不仅消除了病毒,顺便也把肿瘤细胞“误杀”了。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奥密克戎病毒属于抗原,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奥密克戎病毒寄生于人体细胞中,因此只激发细胞免疫C.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细胞免疫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参与D.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答案】C【分析】1、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并保证浆细胞的特异性。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通过辅助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对病原体起作用。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详解】A、抗原的化学本质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蛋白质,A错误;B、奥密克戎病毒侵入人体时也能激发体液免疫,B错误;C、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细胞免疫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参与,C正确;D、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故选D。20.研究人员将离体花柄的远轴端插入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固体培养基中(实验组),对照组不加生长素,一段时间后检测离区(花或果实脱落时折断的部位)折断情况,计算脱落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生长素是植物细胞分泌的有一定催化作用的微量有机物B.生长素能够降低植物离区的脱落率,从而抑制花柄脱落C.生长素主要由色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主要分布于发育的种子中D.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与脱落酸协同作用影响离区的脱落率【答案】B【分析】1、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生长素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3、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详解】A、植物激素不具备催化功能,A错误;B、结合题图和题干可知,生长素能够降低植物离区的脱落率,从而抑制花柄脱落,B正确;C、生长素不是色氨酸脱水缩合形成的,C错误;D、该实验不能说明生长素与脱落酸的协同作用影响离区的脱落率,且生长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D错误。故选B。21.在用标记重捕法对一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捞并标记了60尾草鱼,第二次用小网眼的渔网捕捞到120尾草鱼和100尾鲫鱼,其中草鱼有6尾带有标记。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记物易脱落会影响调查结果B.调查计算得到的草鱼种群数将偏小C.第二次只统计带标记的草鱼数也能估算草鱼的种群数量D.第三次继续用小网眼渔网捕捞鲫鱼就能估算鲫鱼的种群数量【答案】A【分析】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详解】A、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影响调查结果,将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变少,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正确;B、由于重捕时的渔网换为小网眼,使得重捕的草鱼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计算得到的草鱼种群数偏大,B错误;C、第二次捕获需要统计草鱼总数和被标记的草鱼数,第二次只统计带标记的草鱼数不能估算草鱼的种群数量,C错误;D、第三次继续用小网眼渔网捕捞鲫鱼不能估算鲫鱼的种群数量,还需要在第二次捕获时,对捕获的鲫鱼进行标记,D错误。故选A。22.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是(

)A.先呈“J”形增长再呈“S”形增长 B.先呈“S”形增长再呈“J”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 D.迅速消亡【答案】B【分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详解】AC、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相对宽裕,可能先呈“J”形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该种群的出生率下将,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K值后保持稳定,AC不符合题意;B、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是先呈“S”形增长再呈“J”形增长,B不符合题意;D、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或天敌数量太多,其种群迅速消亡,D不符合题意。故选B。23.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稀树草原。其植被类型多种,有无芒雀麦草甸和苔草沼泽化草甸等,其中无芒雀麦草甸,无芒雀麦的覆盖率达40%以上,种类组成丰富,常见的约有70多种,多以多年生根茎禾草为建群种如野黑麦、异燕麦等。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区别无芒雀麦草甸和苔草沼泽化草甸的主要特征B.无芒雀麦草甸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通过五点取样法统计所得C.苔草沼泽化草甸中植被较低,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无芒雀麦草甸植被较多,动物的垂直结构决定植被的垂直结构【答案】B【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而物种组成的不同要看物种的数目和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A错误;B、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无芒雀麦草甸形状大体是正方形,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通过五点取样法统计所得,B正确;C、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草本植物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D、植物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因此植被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24.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地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北角,每年秋去冬来,水落滩出,沼泽星罗棋布,水草繁茂,鱼虾众多,是候鸟理想的越冬地,于2021年1月开始全面禁渔。下列关于鄱阳湖生态系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鄱阳湖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具备双向性C.在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可能会随营养级升高而出现减少现象D.在鄱阳湖的营养结构中,生物间只存在捕食关系【答案】D【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同化)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链交织而成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形成的。相邻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级同化的能量/上一级同化的能量×100%。【详解】A、鄱阳湖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B、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正确;C、在该生态系统中随营养级升高,该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一般也会随营养级升高而出现减少现象,C正确;D、在鄱阳湖的营养结构中,生物间存在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多种关系,D错误。故选D。25.如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b时,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B.b越小,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D.M、N中会有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淘汰【答案】A【解析】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图中生物的食物有重叠,说明二者有竞争关系。【详解】A、d>b时,M和N食物种类重叠较多,竞争越激烈,A正确;B、b越小,生物独享的食物资源越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弱,B错误;C、当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不存在食物竞争,但可能存在空间竞争等其他方面的竞争,C错误;D、因为曲线中有不重叠的部分,所以任何一方都不会被淘汰,D错误。故选A。【点睛】26.2022年1月14日,位于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以北65公里(40英里)的海平面以上约100米(328英尺)处,一座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引发大量的二氧化碳的释放,从而导致酸雨的形成B.火山喷发后会导致土壤条件发生改变,火山岩上会发生初生演替C.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的火山灰遮挡太阳,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汤加火山喷发会引发水污染【答案】A【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酸雨形成与二氧化硫有关,A错误;B、火山喷发后会导致土壤条件发生改变,可能使土壤中的生物彻底灭绝,此后可能会发生初生演替,B正确;C、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的火山灰遮挡太阳,光照减弱,从而减弱植物的光合作用,C正确;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汤加火山喷发可能会引发水污染,D正确。故选A。27.中国杏树的栽培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利用杏果可酿制出杏果酒和杏果醋,其色泽淡黄、果香浓郁、营养丰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杏果酒和杏果醋的制作都是由酵母菌完成的B.制杏果醋的温度要比制杏果酒的温度高些C.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应用无水酒精进行消毒D.无氧条件下,醋酸菌能将酒精直接变为醋酸【答案】B【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适宜温度为18~25℃),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适宜温度为30~35℃),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果醋的制作离不开醋酸菌,A错误;B、传统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8℃左右,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制果醋的最适温度要比制果酒的最适温度高些,B正确;C、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应该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C错误;D、醋酸菌为需氧菌,无氧条件下会大量死亡,D错误。故选B。28.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a、b、c、d表示其相同之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B.b可表示两者所用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C.c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的遗传物质均为DNAD.d表示三者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升高【答案】D【分析】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乙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参与丙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酵母菌和毛霉属于真核生物,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详解】A、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乙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两者都属于单细胞生物,A正确;B、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丙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两者都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C、制作果醋、腐乳所需的微生物分别是醋酸菌和毛霉,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D、在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都逐渐降低,D错误。故选D。29.豆腐乳属于桂林三宝之一,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制成,豆腐乳的制作与发酵技术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B.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和氨基酸C.腌制腐乳的过程中不需要严格进行灭菌处理D.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与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小分子物质有关【答案】B【分析】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1)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在一定的湿度。约48h后,毛霉开始生长,3d之后菌丝生长旺盛,5d后豆腐块表面布满菌丝。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d左右。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3)加卤汤装瓶: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种类很多,如胡椒、花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可据个人口味配置卤汤。(4)密封腌制。【详解】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特别是毛霉的作用,A正确;B、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错误;C、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所以不需要严格灭菌,C正确;D、毛毒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因而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D正确。故选B。30.乳酸菌能产生亚硝酸还原酶将亚硝酸盐分解,某兴趣小组从泡菜滤液中筛选出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较高的乳酸菌,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了乳酸,导致pH呈下降趋势B.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C.实验结果说明,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D.曲线达到峰值后下降,可能是乳酸菌产生亚硝酸还原酶将亚硝酸盐分解【答案】A【分析】泡菜的制作主要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由于坛环境内硝酸还原菌的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使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下降。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详解】A、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导致pH呈下降趋势,A错误;B、食盐用量过低,会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图中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B正确;C、据图分析可知,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C正确;D、亚硝酸盐含量达到峰值后下降,是因为缺氧和酸性环境抑制杂菌生长,使亚硝酸盐的产生量降低,同时乳酸菌产生的亚硝酸还原酶会将亚硝酸盐分解,D正确。故选A。31.培养基是指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下列有关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B.如果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则该培养基上不会有微生物生长C.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D.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分离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答案】B【分析】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详解】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例如培养自养型的菌,在培养基中不需加入有机碳源,A正确;B、自生固氮菌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氮源,所以若培养基中不含氮源,则该培养基上也可能会有微生物生长,B错误;C、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可鉴定、筛选不同微生物,C正确;D、筛选分解尿素的微生物,需要制备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能够繁殖,D正确。故选B。32.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杂菌的污染。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消毒或灭菌,可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B.接种环,接种针等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内焰部位灼烧灭菌C.为避免环境污染,操作尽量在超净工作台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D.对于牛奶等不耐高温的液体,一般采用紫外线照射法进行消毒【答案】C【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1)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2)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3)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详解】A、只有通过灭菌,才可以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A错误;B、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应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即外焰部位灼烧灭菌,B错误;C、为了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接种过程中许多操作都应在超净工作台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C正确;D、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一般采用巴氏消毒法,D错误。故选C。33.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是在涂有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按照一定要求贴浸有不同种类抗生素的纸片,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大小,从而得出受试菌株药物敏感性的结论,某次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出现抑菌圈说明在接触抗生素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B.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对实验使用的培养皿进行灭菌,可以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D.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答案】D【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出现抑菌圈说明纸片上的抗生素发生扩散,细菌接触到抗生素后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A正确;B、根据病原菌在该平板上均有分布可知,该培养基上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C、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的灭菌,C正确;D、变异是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就已发生的,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D错误。故选D。34.蜡状芽孢杆菌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种降解纤维素能力很强的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空白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以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C.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分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D.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答案】C【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需要将空白培养基在适宜的无菌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若没有菌落产生则培养基没有被污染,否则被污染,A正确;B、平板划线法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因此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B正确;C、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C错误;D、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出来的目的菌不一定都能分解纤维素,可能还会生长一些能利用纤维素分解的产物——葡萄糖的微生物,D正确。故选C。35.解磷菌是一种能将土壤中植物不能利用的磷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磷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其在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磷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如下图为从某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高效解磷菌的部分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取样后用生理盐水将土壤菌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B.配制培养基时应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C.若筛选更高效解磷菌,应排选培养基C中①号菌落D.操作Ⅱ使用的工具和接种方法分别是接种环和平板划线法【答案】B【分析】接种微生物的方式常见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目的是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将微生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前先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一定的稀释度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能分散成单个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让菌体进行繁殖,能够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从土壤中取样后,由于土壤中菌的数量较多,需要用无菌水对土壤菌液进行梯度稀释,A错误;B、不同的微生物培养需要的pH不同,培养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正确;C、由题意可知,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其分解磷的能力越强,C培养基中②的透明圈最大,该菌分解磷的能力最强,C错误;D、操作Ⅱ所使用的工具是涂布器,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故选B。36.微生物产生的脲酶能分解尿素,在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污水处理中用途广泛。例如在饮料酒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尿素,使酒体呈酸性,厂家常用脲酶分解酒体中的尿素以改善饮料酒的品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菌时,所配制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B.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算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C.统计产脲酶菌的数目时,对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D.脲酶可将酒体中的尿素分解成氨,从而使培养基的pH降低【答案】D【分析】1.选择培养基: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利用选择培养基,可使混合菌群中的目标菌种变成优势种群,从而提高该种微生物的筛选效率。2.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用于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详解】A、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菌时,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所配制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A正确;B、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算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稀释倍数太低,菌落太多会长在一起,稀释倍数太高,平板上菌落数目过少,B正确;C、统计产脲酶菌的数目时,对菌落数在30~300以内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C正确;D、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升高,D错误。故选D。二、多选题37.谷氨酸的发酵是其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下列有关发酵罐的监测装置作用及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检测培养液中的细菌数目、产物浓度、代谢产物类型等B.监控pH并及时添加碱性物质或酸性物质以提高产量C.监控溶氧量、温度、通气量和转速等条件,以免影响其代谢途径和产量D.由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可以得到谷氨酸体现了发酵工程在生产酶制剂方面的应用【答案】D【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详解】A、发酵罐的监测装置,可以方便检测培养液中的细菌数目、产物浓度、代谢产物类型等,以了解发酵进程,A正确;B、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随着谷氨酸的不断生成,发酵液的pH值不断的减小,对谷氨酸产生抑制,为了维持发酵的最佳条件,要监控pH并及时添加碱性物质或酸性物质以维持pH稳定,进而提高谷氨酸的产量,B正确;C、谷氨酸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等,以免影响其代谢途径和产量,例如溶氧不足,生成的代谢产物就会是乳酸或琥珀酸,C正确;D、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由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可以获得谷氨酸,谷氨酸再经一系列处理可制成味精,体现的是发酵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D错误。故选D。三、单选题38.某高校采用如图所示的发酵罐进行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夏季生产果酒和果醋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B.果醋制作可以在制成的果酒基础上进行C.正常发酵过程中罐内的压力不会低于大气压D.酒精发酵需无氧条件,不用搅拌,转为果醋发酵才搅拌【答案】D【解析】分析图解:图中排料阀控制的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进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酒制作前期通入氧气的,以便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出气孔是排气的,为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常连接弯弯曲曲的软管。【详解】A、果酒制作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酵母菌适宜生存的温度为18~25℃,果醋制作需要的菌种为醋酸菌,醋酸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5℃,而夏天温度较高,因此夏季生产果酒和果醋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A正确;B、在有氧、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所以果醋制作可以在制成的果酒基础上进行,B正确;C、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了二氧化碳,但是没有消耗氧气,而醋酸菌为需氧菌,产生CO2和消耗氧体积相等,因此正常发酵过程中发酵罐中的气压不会低于大气压,C正确;D、在关闭进气口的条件下,酒精发酵也可以搅拌,以保证酵母菌对原料的充分利用,同时有利于产生的CO2通过出气口排出,D错误。故选D。39.啤酒生产的简要流程如下图所示,制麦时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糖化主要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严格的无菌、无氧环境B.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目的是促进α-淀粉酶合成C.进行冷却处理,是为了避免杀死酵母菌菌种D.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答案】A【分析】果酒制作原理: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发酵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果酒制作注意事项:制作果酒时,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约1/3的空间,既可以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又可以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应先冲洗干净,再去除葡萄的枝梗,防止杂菌污染。【详解】A、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先通气让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保持严格的无菌、无氧环境,使其进行无氧呼吸进行酒精发酵,A错误;B、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合成速率加快,水解淀粉,B正确;C、麦芽糖化后煮沸冷却,再接种活化酵母菌,是为了避免杀死酵母菌菌种,C正确;D、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此时其相关酶活性最高,D正确。故选A。4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采用发酵酿制法制成的低度饮料酒。下图甲、乙为某同学设计的两种制作葡萄酒的装置,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甲中的X为澄清石灰水,则出现变混浊现象B.酿制果酒时,选用甲装置比选用乙装置效果更好C.在酿酒过程中若装置密封性不好,发酵液会变酸D.该发酵过程需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的范围【答案】D【分析】葡萄酒是利用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该过程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碳,葡萄酒酿制过程中,前期需要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后期无氧使酵母菌酒精发酵。【详解】A、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A正确;B、酿制果酒时,甲装置能及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乙装置则不能,因此甲装置效果更好,B正确;C、在酿酒过程中若装置密封性不好有氧气进入,醋酸菌将酒精转变成醋酸,导致发酵液会变酸,C正确;D、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18-30℃,D错误。故选D。四、综合题41.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植被的过度砍伐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浓度正在持续增加。为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测定了晴天和阴天下水稻在大气CO2浓度下和高CO2浓度下的净光合速率以及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结果表明高CO2浓度下净光合速率均有所上升,但气孔导度均有所下降。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至少需要设置_______组,其中自变量为_______。(2)若给高CO2组提供的二氧化碳为C18O2,该物质在_______(填场所)中被固定,是否可能在氧气中检测到18O?若可能用文字与箭头写出物质转移路径:_______。(3)为什么高CO2浓度下气孔导度均有所下降?原来气孔导度是对细胞间隙CO2浓度而不是对大气CO2浓度直接做出响应,而细胞间隙CO2浓度是反映叶肉细胞对CO2的需求关系,胞间的CO2来源于_______,当光合作用增强时,细胞间隙CO2浓度_______,外界高浓度CO2加速了气体进入细胞,无需更大的气孔导度即可满足CO2的需求。(4)高CO2浓度能有效加快暗反应速率,请猜测其加快暗反应的一个原因为_______。【答案】(1)4光照条件(天气条件)和CO2浓度(2)叶绿体基质C18O2→H218O→18O2(3)大气和细胞呼吸降低(4)高CO2浓度能够促进CO2固定酶活性(相关酶活性)【分析】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包括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中的氧来自反应物水,而生成的有机物和水中的氧则来自参与反应的CO2中的氧。【详解】(1)根据题意“研究人员测定了晴天和阴天下水稻在大气CO2浓度下和高CO2浓度下的净光合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因此自变量为CO2浓度和天气条件,故该实验应设置:晴天、大气CO2浓度;阴天、大气CO2浓度;晴天、高CO2浓度;阴天、高CO2浓度,共四组实验。(2)CO2被叶绿体基质中C5固定形成C3。C18O2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被还原氢还原生成(CH218O)和H218O,而水光解可产生氧气,因此18O的转移路径为C18O2→H218O→18O2。(3)细胞间的CO2一方面来自外界大气,一方面来自细胞呼吸产生的。当光合作用增强时,对CO2的利用率增加,因此细胞间隙CO2浓度降低,外界高浓度CO2加速了气体进入细胞,无需更大的气孔导度即可满足CO2的需求。(4)暗反应包括CO2固定和C3的还原,高CO2浓度能有效加快暗反应速率,可能是高CO2浓度能够促进CO2固定酶活性(相关酶活性),加快了CO2固定过程。42.某昆虫成年雌性个体中以长翅为主,也有少量短翅;雄性全为短翅。腹部体表有光滑和粗糙之分,且光滑对粗糙为显性。现有一只光滑长翅雌性和一只粗糙短翅雄性杂交得F1,F1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